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留学生,不吃肉不喝酒,为求学问行走五万里,一生传奇令人敬仰
对此,怀疑的人很多。即使我们摆出各种科学研究,对方还是一脸怀疑。图片 | 百度
其实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唐玄奘,即《西游记》里唐僧角色的原型。也许有人会说,唐僧那一副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不就是吃素吃的吗?图片 | 昵图网
拜托,唐僧是小说虚构后的形象,他的原型——玄奘法师,其实是个智勇双全、不畏生死之人,他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翻译家、外交家、旅行家之一。大概27岁(公元627年)那年,在国内游历访师参学多年之后的唐玄奘,发现国内的佛学思想多有分歧,南北各有学派,难以融合。于是心中生起了前往西域求取真经、统一国内学说的念头。暂且不说交通工具的欠缺,玄奘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是来自朝廷的万般阻拦。当时出国和现在一样,得有“护照”,那时候叫做“通关文牒”,但因为唐朝开国不久,西线政局不稳,朝廷直接驳回了玄奘的申请。“护照”批不下来,行,那就“偷渡”吧,反正这趟西行是非去不可。刚好当年遇霜灾,京城陷饥荒,朝廷下令准许百姓随丰四出,于是玄奘找准时机一同出了城门,踏上西行之路。他一路上昼伏夜行,遇到不少官员阻挡和“通缉令”追查,但也遇到众多贵人相助,好不容易快走出唐朝疆域,而前方等待他的是更残酷的考验。满目黄沙,高温缺水,前无人烟、后无来者,穿越之人只能和风说话,和影子聊天。白天地面灼热、流沙卷动,晚上四野空旷、寂静无声,如今都未必有人敢独自前行,更别说是千年以前那个时代。也不知走了多久,玄奘靠着随身携带的一些干粮和水,以及惊人的毅力和信念,终于走出了这片连魔鬼都害怕的沙漠。而后,他穿越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帕米尔高原、中亚大草原,终于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这四年时间,他独自一人“偷渡”西行,途径138个国家,所遭受到的,可能已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这样的坚持,若是没有万古不移的信念支撑,即使拥有再丰裕的物质,恐怕也难以做到。到达天竺之后,玄奘在当时最富盛名的综合性学府——“那烂陀大学”孜孜不倦地学习,度过了五年虔诚的求学生涯,后又去往各地访师参学,悉心研习。当时他的成就,已达到了“大乘天”,换句话说,他已是当时全印度的最高学者,不仅受到平民商贩的敬仰,更是受到王权贵族的丰厚礼遇。用今天的话说,玄奘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留学生,等于今天有一个中国青年去哈佛大学留学,然后被认可为全美学问最高的学者。然而这位学者拒绝了所有的高薪职位,放弃美国绿卡,毅然决然踏上归国之路,要把所学的一切带回自己的祖国。
玄奘正是如此,他至始至终都未曾忘记,自己当初是为什么出发。一切圆满,已是时候踏上归途,纵使当地的执政者万般挽留,他依然归心似箭,只愿归国弘法。三年后,玄奘再次站在故土上,距离上一次已过去17年。他归国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前来迎接他的人排成了数十里,万人空巷。他带回了657部经论及大量佛教圣物,并将这一路上的诸国见闻记录下来,完成了《大唐西域记》。近二十年时间,在助手们的协助下,他译出经论75部,1335卷,约1335万字,内容涵盖佛教大小各派经论,成为了印度正统佛学的集大成者。另外他还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往天竺,为后人留下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从13岁出家,到独自前往西天取经,再到专注译经二十载,纵观玄奘法师的传奇一生,波澜壮阔,他的成就更是震古烁今,无法用短短的几千字道尽。但这生前身后名,于玄奘法师而言,从来都如浮云,他的心,填满了家国情怀,系着天下苍生。他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他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很远,穿行大地,穿越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