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季羡林赞叹她“功德无量”
他们在北大一见钟情,
但因工作不得不分离了整整23年。
23年后,丈夫放弃自己的事业,
与妻子相守在大漠敦煌。
在那里,
他们用高科技
为中国守住了千年的文化遗产。
1959年,北大图书馆,有一江南女子时时出入,她,是21岁的樊锦诗。
1962年,怀着对敦煌的无限向往,她选择到敦煌去实习。
精美的敦煌壁画,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雕塑,数百个洞窟里囊括了中国从前秦到元代1000多年的几乎所有的雕塑和绘画艺术。
她被彻底震撼了。
然而没有电灯、又咸又苦的水,漫天飞扬的黄沙,又让她惊呆了。
1963年,樊锦诗毕业,在分配工作时,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过来北大,指明要之前来敦煌实习的那4个学生。
那一年9月,樊锦诗再一次来到了敦煌文物研究院,这一待便再也没离开过。
同样学习考古的彭金章,自然理解他深爱的姑娘的心,默默地支持她。
于是他们有了三年约定,武汉。
在敦煌,樊锦诗全身心倾注在莫高窟上;在武汉大学,彭金章一心筹建考古系。
他们各自忙着工作,闲暇时偶尔鸿雁传书。
然而,三年期满又逢特殊时期,这个憨厚的男孩笑笑:我等她。
“从内心深处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
1967年,
他们终于团聚。
婚后,她便匆匆赶回敦煌。
甚至后来,
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未在她身边成长。
这么多年的异地生活,
这么多的困难,
然而,
他们都走过来了。
在敦煌五十多年,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个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每一寸彩塑。
在《开讲啦》上,撒贝宁曾经随意放出几张飞天壁画,每一张图出来,她第一眼便能够认出是哪个窟,是哪个朝代,是什么风格。
她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其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更是被饶宗颐先生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1998年,已经60岁的樊锦诗成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继续守护着心爱的敦煌。
敦煌是中国人历经十个朝代,
花了千年建设的全世界的古文明博物馆,
樊锦诗这一守,便是23年。
她说:倘若敦煌毁了,那我便是历史的罪人!
樊锦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彭金章,彭金章只回复了她一句话:“看来我得过去跟你腻在敦煌了。”
他笑说:人们说你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
于是,彭金章来到了敦煌。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开始寻求国际合作,保护和研究敦煌。
在这个过程中,彭金章发现莫高窟的北区在学术研究上竟是一片荒漠。
他亲自筛遍了北区的每一寸沙土,把有编号的洞窟从492个增加到735个。
他挖出了景教十字架、波斯银币、回鹘文木活字……
其中,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实物。
他从石窟中出土了大量汉文、西夏文、蒙文、藏文、回鹘文、梵文、叙利亚文的文书,这些中国的古文明很多早已失传。
在大漠敦煌,他到达了人生最辉煌的阶段。
随着莫高窟越来越出名,游客们一批又一批地到这里朝圣。
樊锦诗立刻站出来表示反对:一旦上市,莫高窟就变成了一个摇钱树,必定人满为患,追求利润最大化,便不会去考虑将来的事,也不会考虑是否有利于壁画雕塑的保护.....
那段时间,樊锦诗带着研究所里的人,北京兰州两头跑,为了省钱,在北京永远只住20块钱的地下招待所,在她的努力下,最终莫高窟上市的风波最终偃旗息鼓。
为了更好的保护,樊锦诗不仅积极谋求国际合作,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更在各大景点中对莫高窟率先实现限流。
有人觉得她傻,有钱不赚,然而对于樊锦诗而言,她只想要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
这时,年近八旬的樊锦诗产生了一个伟大构想: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而他,自然是带着欣赏全力辅助。
樊锦诗清楚,敦煌壁画正在衰退,而只靠限流,也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莫高窟的向往——“保是第一位,然后还要扬”。
已是年过半百的年纪,她却带领敦煌研究院的成员,建立数字中心,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和每尊塑像建立数字档案,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尽管耗资巨大,反对者众,但她从未犹豫。
而时间为她证明了一切。
30个经典洞窟,4430平方米壁画,
网页是全景漫游,
每一尊佛像、每一个画面和每一根线条
都无比清晰
……
他和她,赋予了莫高窟新的生命,
将这方圣地,
以影像的方式送到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前。
季羡林说:这件事功德无量。
几十年坚守,
老去的是容颜,
不老的,
是心中那份无言之爱。
青葱岁月,
只身赴荒漠。
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爱的方式。
他与她,
他们与敦煌。
如今,荒漠戈壁里的洞窟仍牵着她的思绪。
她说:“有一天我成灰了,历史在这儿。”
一个有信念的生命,那种执着的信念可以克服自私自利、克服恐惧,这个信仰让生命变得那样的大无畏,这些力量都会撼动着我们。
每一个生命之路是不相同的,但有了这种信念之后,每个人在他的不同的生活中、生命历程中,都会放出相同的功德。
◎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