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和尚开示:「在家人应有的格局与风范」
今天受请讲说:在家人应有的格局与风范,分三点加以说明:
第一、弘扬护持正法。不论出家师父或在家菩萨都要弘扬护持佛陀正法。出家师父属于内护,诸位在家菩萨是属于外护。出家师父偏于修慧,在家菩萨偏于修福。至于正法为何是弘护呢?
因为佛陀的正法,是人天众生的眼目,有佛陀正法在世,众生才能真正离苦得乐、了脱生死,乃至将来成就无上佛道。当外道、邪见者来破坏,吾人须挺身而出弘扬护持佛陀正法,我们都有这个责任。
要恭敬三宝。其实无论出家师父或在家菩萨都要好好恭敬三宝,因为三宝就是我们皈依、恭敬尊重的对象,如对三宝不懂得恭敬,学佛就没有根本、没有资粮,如同没有基础的大楼,受不了台风、地震的摧毁,所以对三宝(佛宝、法宝、僧寶)都要恭敬。然對前兩者(佛寶、法寶)恭敬是沒有問題,對僧寶一樣要恭敬,因為佛示現滅度至今已兩千五百五十五年了,將近三千年了,佛陀示現滅度後,再沒有佛來為我們說法, 只留下了三藏聖教(法寶),但法寶自己也不會講話,要靠住持的僧寶來弘揚佛法,所以我們要對所有的出家師父平等尊重,假若批評師父們的過失,就造業了。恭敬供養須不分別,有修行、沒修行者,凡僧眾一律平等供養,不分彼此。
第二、心存典范。以过去殊胜大居士作为典范,举三例来说明:
(一)给孤独长者。《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在祇树给孤独园所 说的,祇树给孤独园怎么来的,就是给孤独长者听说有佛出现在世间,他非常渴望仰慕想去拜见,天还没亮就去拜见,善神用神通力使天快亮,他寻着光明去拜见佛陀,在非常欢喜感动之余,请佛到他的家乡说法,但是佛有常随众一千两百五十位,除了请佛去,还有这么多师父要安顿,须找一地处来建精舍,作为佛与常随众的住所。长者非常欢喜,回来后到处找,却没有适合处,最后找到了祇陀太子的庄园,发觉那个地处最合适,当要购买那块庄园时,祇陀太子不肯卖,并开玩笑的说,你如果能将这块地铺满黄金,我就给你,给孤独长者回去便将自己仓库中的金银财宝都搬出来铺地,铺了差不多,祇陀太子非常感动,但园里的树没有办法铺到,太子说:我们一起做功德。
于是祇陀太子供养树,给孤独长者以铺地的黄金买下了庄园,称为祇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变卖了所有家产,建成非常广大且庄严的精舍,且常作护持的法行,到最后,家里只剩下三碗饭,佛陀派阿难尊者去托钵,当长者第一碗饭快要吃的时候,阿难尊者来了,他就很欢喜地供养。第二碗饭快要吃的时候,目连尊者来了,又布施出去,最后剩下一碗饭,佛陀亲自来了,佛陀来了能不供养吗?于是欢喜地供养,当欢喜心供养时,七宝涌现出来。
(二)许止净居士。他是清朝的翰林,国学根柢非常好,有一次去拜见印公,祖师问他:你有没有吃全素?他回答没有,被印祖喝斥:做个大通家竟然不肯以身作则,还不肯吃长斋,怎么来教化弘通佛法?被印祖这一喝斥,回去乖乖吃长斋,而且马上写信感恩印祖。许止净居士,只要遇到师父,不管是新出家、久出家,必定恭敬礼拜,遇到佛恭敬礼拜,不分彼此,为 人谦虚。老人家受印祖之托,在《四大名山志》中的普陀山志,对观世音菩萨作赞颂,称扬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依印祖的指示,做得非常好,不但教理非常通达,文辞也非常优美,并作《历史感应统纪》,一生对出家师父都是毕恭毕敬的。
(三)雪公恩师。老人家无论是在济南、曲阜、重庆、南京,最后来到台湾,都是积极的讲学弘道,可以说是席不暇暖,到老也不疲不倦,遇困难也不退转,平常的待人接物都是陶来谢来平等恭敬。对小孩、老人家,乃至贫富贵贱都一律平等谦虚谨慎的对待,敬重三宝,对出家人必以虔诚心顶礼,平常是慎独存诚,亦即谨慎自己独处时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保持至诚、恭敬、不欺暗室,睡觉不愧对棉被,对自己的身影也不愧对,假若自己走得歪歪的,影子也随着歪歪的。总之谨慎自己的独处,自己警惕自己,自己砥砺自己,做事都是光明正大,矜持不苟,房间里头的书、衣服放得都有秩序,不点灯也可以一找就找到,东西放有定处且成为习惯,老人家平常可以说是忙到没时间生病,一有空闲便读圣贤书,因为读书就是休息,享受圣贤的光辉与加被,乐而不疲,虽事务繁忙,但早晚课一定不会少,非常注重修持,以上是在家人应有的格局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