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您,是这世界的灯
生命中有几件事
人们经常把知识跟教养混为一体,其实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教养。
古人的教育更重视根本——内在的德行,比如对父母如何承侍、对君主如何报效、对朋友如何诚心以待等。但今天的教育可能不太看重这些,学校教的知识里,这方面内容并不多,导致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却没有同等的素质。
其实人活在世上,得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修养和德行,否则光有一点聪明才智,也可能会在大众面前表现出很多丑陋的行为。
当才华成了武器,唯有您,教我以善良
曾经有个新闻,说有位美女在飞机上跟人吵架,大概对方说了些“你素质很差”之类的话,美女被激怒了,先用日语骂,接着用法语、英语骂,结果对方也用这三种语言骂回去。本来精通多国语言,说明学得还是很不错,但在飞机上的人看来,这两个人的素质可能都不怎么高。这件事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确实,看有些人的学历: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大家会觉得“哇,这个人了不起”,但一接触,就发现他的贪、嗔、痴、慢、嫉等负面情绪应有尽有,而在功德方面,除了学识渊博以外,可能连一般人的善良都不具足。这样的人生存在世间,自己不一定快乐,给别人也带来各种麻烦。
《论语》说:“学则不固。”学习知识以后,你的心不会那么顽固。
不管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很多规矩、道理,不学就不懂,这时候人可能会有一种顽固不化的“自信”,谁说都不听。有人认为这很“个性”,可实际上,它是一种愚痴,当你口口声声说“我就是这样的人”,大家不一定会说什么,但有智慧的人都明白:你就是这样愚笨、刚强、难以调伏的人……
学和不学是有差别的。看看那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们的人格、修养确实与众不同,不会那么固执,比较随顺、温和。尤其学习佛法之后,内在的改变更大。
很多学佛多年的人,在心态、行为、利他等方面都能看出效果,那些学过的道理,即便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也会让你和以往有差别。
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吃得好不好看脸色,修得好不好看烦恼。现在的人,脸色上可能看不出什么,就算吃得不好,化完妆看着也还行。(笑)而学习佛法之后,烦恼的确不会那么重,性格不会那么粗糙——跟人接触才半小时、一小时,就展现出野蛮的谈吐和做派,动不动讲别人的过失、缺点,好像全世界都经不起点评,只有自己最了不起。
在大乘佛教看来,学得好、修得好的人,应该是华智仁波切讲的那样,心像棉花一样柔软,又或者像稀饭里调酥油——稀饭里调酥油什么样?好吃?(堪布笑)华智仁波切听到了会很伤心吧,他打这个比喻的用意不是这样的,幸好他已经圆寂了。(众笑)
希望大家的心能够调柔。人难免有烦恼,但你不要太粗糙了,哪怕交流五分钟,讲的全是他人过失,根本控制不住,这没有必要。不管你学不学佛,都要多观察自己、多学习,才能“学则不固”——有一定学识的人不会太顽固、刚强、野蛮,自相续会特别寂静、柔和。
很多高僧大德,包括为我传过法的每一位上师,他们都有这样的功德,不管在人格上还是对佛法的信心上,确实非常好。他们唯一想的是利他,除此之外没有丝毫伤害众生的想法,并且把这样的心不断灌输给我们,不是一两天,而是一直,就像灯油全部燃尽一般,他们的一生也都在为众生燃烧。
我们所获得的那些无比珍贵的教言,就来自他们的相续,如果没有上师们的传授,我们到现在还只是轮回中的可怜众生,沉溺其中感受无量痛苦;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不敢说能有多大成就,但的确有了和世间人不一样的把握,胸有成竹。
其实每位上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摄受弟子、言行举止、处世风格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也有共同点:都特别善良。每次想到这些,我便会心生惭愧。不说那些早远的前辈大德,只这一世依止过的上师们,就非常了不起,跟随他们修学,完全可以调柔自己的相续。人生短暂,怎能不珍惜这样的机缘?法王如意宝在石渠求学六年,以满瓶倾泻的方式得到上师的所有密意,我们虽然不能与之相比,但在某种层面上还是可以效仿。
比如去哈佛大学求学,待上两三年,学成归来,你会很珍惜这段留学的履历;同样,在任何善知识、法师面前得到法要,哪怕只是一个月、一年,你也要从正面去接受,不要总是负面评价“这个辅导员胡说八道,这个法师如何如何”,当你把整个世界看得特别丑恶,自己的世界又会变成怎样?
摘自索达吉堪布讲《论语》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