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当医生自己和亲人身患绝症时,他们却为何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赶快长按二维码,加素食小编微信
更多素食资讯,身心健康与养生,正能量信息要分享给你
“我想死……”
这是一位85岁老人全身插满管子,去世前反复说的一句话。
躺在病床上,带着氧气面罩,喉部打了个洞,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鼻孔插着胃管……
ICU病房可以迅速榨干一个家庭全部积蓄:呼吸机、营养液、护工等等......
这是中国很多大病家庭的现状,在人生的最后时间里花掉几乎所有的积蓄,病人受尽了痛苦,最终离开这个世界。
而有时,医生们却和我们普通人的选择不一样。
医生自己如何选择离开人间?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时,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一名美国医生——肯·穆尤睿发表了一篇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这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轰动。
几年前, 查理——一位非常有名望的骨科医生患上了胰腺癌。给查理做手术的医生是个业内名医,他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从5%增加到15%,但是代价非常痛苦,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生不如死。
查理拒绝了这位名医的治疗方案。第二天,他关掉了自己的诊所,他放弃了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他把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陪伴家人。
几个月以后,在亲人的陪伴下,查理在家里病逝。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他选择了质量。
在美国,有些医生重病后专门在脖子上挂着“不要抢救”的小牌。
因为医生们在工作中目睹过太多“无效治疗”——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气管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不停地灌药。
一名医生为患癌父亲作的最后选择
陈作兵,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在得知父亲身患晚期恶性肿瘤后把父亲送回了老家。放弃了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特别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
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
陈作兵(右)和父亲(左)
“由于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无法手术。同事们提出一系列治疗方案,以往都是我给别人挑选方案,现在轮到给自己的父亲决定治疗方案,我束手无策。”
陈作兵自己也做过许多次类似的抢救,即使是用最新的抗肿瘤药物,一针剂几千元,也不过是延长一个月或者几个月的生命,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意识似有似无,逐渐多脏器衰竭,有的脑死亡之后,家属依然会让医生继续抢救……
陈作兵送父母亲回老家。父亲回到村子,很少人知道他患了癌症,陈作兵告诉亲戚谁也不要提,让父亲安静从容地过一段舒心的日子就好了。“母亲陪伴着父亲,父亲不再吃药,不再打针,一直到去世都很开心,他也没有像晚期肿瘤病人那样变得很瘦。”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安详地离开。”
1999年,巴金先生重病入院治疗。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6年,死前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看看网友怎么说:
悦:公公淋巴癌,老公坚持做化疗,因为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他,供他上学,理智告诉他父亲挺不过三个月,亲情告诉他必须进全力救治,责任告诉他儿女要孝敬父母,义务告诉他不救治必众叛亲离。在妹妹、婆婆的坚持下去做了两个月化疗,公公被折磨得没有人样,止疼片吃到不顶事。这就是孝顺、孝敬逼迫下的过度治疗!老人走了,留给孩子们痛苦得回忆!
你好:宁愿有尊严地死也不愿无质量地活,有时候家属选择抢救是畏惧舆论,有时也是为了一个对大家对自己一个交代,唯独忘了那个“生不如死”的人。
白焰云天:虽然很希望建立安乐死相关法案,但也不得不考虑到一些负面影响及人性之恶,可是能选择的话,谁不想体面而有尊严的离世?
中医怎么看临终关怀呢?
中医第一注重神,第二是气,就是能量,第三才是形体,当人的形体无法再恢复的时候,要保护人的神气不受过多的干扰。
什么是干扰呢?过多的探访、过于嘈杂、过冷或过热的环境,过多的移动,尤其是过多的侵入性检查、治疗。
人在临终状态的神气非常的弱,因此也非常的敏感,这就使得任何一些细微的影响都会造成病人极大的痛苦。所以,只要病人能够自主饮食、喝水,不存在呛咳的情况,就不要做鼻饲,导尿管也是一样,这些都会对人体正常运作产生干扰,也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万不得已不要做。
如果要鼻饲,也要考虑病人的中焦脾胃是否能承受,这时候,温热的米汤、参汤比寒凉的营养液、果汁之类的要合适很多。
2003年,有一位江西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九十多岁,年老体弱,家人以为老人处在弥留之际,送进了ICU,住了两周,情况不好,后来用参汤、米汤混合,每天鼻饲三次,在中西医合力之下恢复了。
西方设有专门临终关怀的病房,它的环境跟普通病房不一样,更像家,而且鼓励病人放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小家具、台灯、照片,甚至模拟一些自然界的声音和光线,家人也可以陪着他。国内目前这些部分还很缺失。
人都会有这个阶段,而最后这个阶段,也许是几天,也许是几个月。这个过程,如果有亲友陪伴,喂水、按摩、说话、洗脸、揉揉身体,甚至给他念经、祈祷,这些部分才是临终关怀最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关怀的交流,也是一个充分的、尽责尽孝的功课。有了这个过程,双方都会很圆满,很安心。最后病人走了,家属心里不会有太多的后悔和遗憾。
但是我们现代人有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一没有时间,二没有主见,也不敢担责任。我碰到好多人更愿意把病人留在医院里,他宁愿多花钱,能让自己安心一些。尤其是家里有好多兄弟姐妹,好多不同意见的时候,会产生“自保”心态,而忘了什么才是对病人更好的选择,最后由医生宣布“人没了”。这会是一个空洞,永远都在。
按照中医和道家的观点,西医认为的临床死亡还不是真正的死亡,呼吸心跳停止后,三魂七魄才会慢慢离开身体,这时候神很虚弱,飘忽不定,但什么都能感受到,比如进行擦身、换衣、防腐、冰冻……这时候的触觉和痛苦比平常要大很多。
但这时候家属在精神上给予他的帮助,他也能感受到。这份感受也会比平常大很多。因为这个时候精神的连通性,比活着的人要灵敏很多倍。
如果病人有宗教信仰,在整个过程中,家属诚心为病人念诵经文,或静心打坐,目的是保持双方内心的安稳平静,就能形成很好的感应,这个部分对于临终病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临终阶段,房间不要放电视、收音机、电脑等等,而且如果能够安排单独的房间最好,然后只安排病人喜欢的人、安静的人探视,不想见的人就不要见了。不然对病人来说,就是伤害和干扰。
本文素材来自中医思维+(ID:zhongyisw)
- END -
素食这么好!我想逛一逛!
▼点击“阅读原文”????
丰富又美好的素食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