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玉泉寺
当阳玉泉寺

妙境法师讲授《妙法莲华经》正文第五讲(一)

2022-05-12 当阳玉泉寺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旃延、阿【少+兔】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絺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昨天讲的「阿罗汉诸漏已尽」,这几句经文是赞叹阿罗汉的功德。现在是列出来他们的名称、名字。

「其名曰」,他们的姓名,他们的名字。第一位就是「阿若憍陈如」,这底下一共是列出来二十一位阿罗汉的名字。

那么第一位是「阿若憍陈如」,他是五比丘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声闻弟子里面最初入圣流的一位,他最先得道的,成就圣道了。现在把这位阿罗汉的名字列在第一位,它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这里。那么在其它的经上看,多数是舍利弗尊者列在最前面的。这个「憍陈如」是他的姓,「阿若」是他的名;把这个姓列在后边,名在前面,和这个英文的文法有点相似,和我们这个汉文的文法不同。

这个「憍陈如」说中国话是什么呢?是一个火器,是这个地水火风的「火」,是火的一个器。智者大师的解释,这个火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能照,第二个是能烧。这个「照」就是这光明的照耀能破出去黑暗,「照则暗不生」,是黑暗不生了;这个「烧则物不生」,其它的东西火若一烧了就把它烧成灰了,也是不生了。那么这表示「照则暗不生」就是烦恼是不生了;「烧则物不生」就是生死结束了,这生死的因果都熄灭了,表示这样意思。那么他用这样的意义作他的姓,当然这个姓,是他久远以前,他这个族里面,他这个种族最初可能也有一个理由、有个原因用这个作姓的。

这个「阿若」翻到中国话翻个「无知」,有无的「无」,你知道不知道、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知」;就是「无知」。「无知」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无所知;按中国话就是「知无」,掉过来。在别的经上就翻个「了本际」,就是明了的「了」,或者是翻个「知本际」。这个「本际」就是根本的境界,本来的境界;本来的境界是什么境界?那就是一个诸法空的意思。按四谛来说,苦集灭道四谛来说呢,那么「了本际」,或者「知本际」,就是知「灭」的意思,知道「灭」。如果从二谛来说,俗谛和真谛来说,那么就是「真」,或者说「了真」,通达这个真谛的意思。

佛教在印度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对这些阿罗汉,这一部分的大阿罗汉,这个姓名是没有变动的;你原来在家的时候,就是这个名字,出家还是这个名字,没有变动;这都是在家时候的名字。但是出了家以后还是这个名字,等到是得入圣道以后,在他的名字上,有的地方就用佛法的真义去会通,那么就这样解释了,这样意思。像我们中国的出家人,不用这个俗名,重新起一个名字;当然这也是很好。

那么这个「阿若憍陈如」,用佛法的意思来解释,也表示他悟入圣道了,用这样的意思作姓、作名称的。

在《阿含经》里面提到的,这个五比丘。佛成道以后,各种经里面说的不一样,也有说是佛成道三七、二十一天就是入定,没有说法,也有说两七的,也有说是五个七;说法不一样。但是终究佛是说法了,或就是到鹿野苑,佛是想要先给两个仙人说法的;但是两个仙人已经故世了。所以佛这个时候,就看见这五个人是在鹿野苑;这五个人是净饭王派来照顾太子修行的,这五个人,所以也是报他们的恩德了,那么到了鹿野苑去为他们说法。

在《大毗婆沙论》上的解释,这五个人是离开了悉达多太子,也是思想上的问题。这五个人里面,有的人同意修苦行;有的人同意享受一点,修这乐行。那么悉达多这个太子在修苦行的时候,那么不同意的人就走了;后来又接受这个牧牛的女人这个乳糜的供养,那么剩下的人也走了,也不同意的人也走了。但是这五个人终究还是在一起,就在鹿野苑那个地方住着,所以佛成道以后,知道他们在那里,就到那儿去教化他们。可是那五个人看见佛来了的时候,原来的不同意的心情还在,就说:他来了,我们先把这个座位都预备好,然后我们不睬他。可是佛到了旁边,他们自然地大家都起来了,同佛还是说话了,还是有礼貌的。从那以后,佛就为他们说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那么阿若憍陈如最初得初果。

看《阿含经》上的意思,在《大毗婆沙论》上的解释,佛当然是还没有制戒。没有制戒,所以那五个人、五比丘还是吃三餐的,一天吃三餐;但是佛还是过午不食,还是有这么点不同的。

最后是五个人都入圣道了,得阿罗汉果了;那么加上佛,就是世间上有六位阿罗汉出现世间。

现在这里呢,只说到这个标出来阿若憍陈如这位大阿罗汉的名字。可是在《因果经》上提到一件事,就是为什么阿若憍陈如他最先入圣道呢?是有一个因缘的。就是在久远以前的时代,这个世界上饥馑,大家都是没有饭吃;那么释迦菩萨就是做了一个大鱼,就是用这个鱼的肉来供养这个世界上的饥馑的人。那么一开始的时候,就由五个木工,做木的这五个人,用这个刀来砍这个鱼的肉。这释迦菩萨心里头想,他们先来吃我的肉,将来我成佛的时候,先度化他;所以这菩萨真是大慈大悲,用生命来供养众生,而还将来成佛的时候用法布施,来供养众生,完全是慈悲的、智慧的行为,没有这个烦恼在里面的。所以这是他最先得道,是释迦菩萨往昔的愿力所成。

在其它的文上也提到,说是在迦叶佛时代,有九个人打同参修行;但是那四个人得了圣道,这五个人没有,所以这五个人发愿,将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要最先得入圣道;那么这是他们自己的愿,加上佛的愿,这两个愿相应了,所以这一次转法轮,他们先入圣道,是这样意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