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金地藏
九华山金地藏

九华山藏明版《大藏经》及其价值

2019-09-02 九华山金地藏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九华山藏明版《大藏经》及其价值

收藏机缘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佛教文化著称于世,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唐开元末,古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中,宴然独坐,苦心修持。唐元和八年(813)费冠卿所作《九华山化城寺记》载:“时有僧地藏,则新罗国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尝曰:‘六籍寰中,三清术内,惟第一意与方寸合’。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岩栖涧汲,以示高洁”。金地藏在九华山苦心修持期间,青阳人诸葛节等为其德行所感动,买下僧檀号的旧地重建新寺,作为金地藏修持之所。建中初年(约781)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曰:“化城寺”。在其精神感召之下,僧徒日众。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金乔觉99岁,忽召众告别,示寂时,“山鸣石陨”,“寺中扣钟,无声堕地”,“堂椽三坏”。金乔觉肉身“趺坐函中”,三年后,僧徒开缸,“颜状亦如活时,舁动关节,若撼金锁。”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于是,僧徒们就认为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应身(意即转世),建肉身宝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称为地藏菩萨道场,四方善信纷来朝山,香客游人不绝于途。

明清时期,朝廷大力扶持汉地佛教,给寺庙颁行印经、赐匾额田产、封赏出家高僧,极大地推动佛教发展,促进佛教的兴盛。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赐银修葺九华山化城寺。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封九华山妙峰寺妙广和尚为“护国瑜伽上师”,并赐金斓衣。正统六年(1441)道泰大师住持化城寺,正统十一年(1446),明英宗敕授道泰大和尚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此后,景泰、成化、万历、崇祯等时期,朝廷先后降旨颁赐《大藏经》,敕封百岁宫“应身菩萨”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闰四月,神宗朱祤鈞之母慈圣皇太后颁赐九华山地藏寺一套《大藏经》共计667函,6771卷。《大藏经》为明正统五年(1440年)刻版,经鉴定为一级珍贵文物。

卷木函


佛教经、律、论与《大藏经》

《大藏经》是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三藏。内容包括经、律、论。大藏经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由阿难陀诵出释迦所述之言教,称之为“经”。由优婆离诵出释迦所订的僧团戒律,称之为“律”。早期结集所传的内容,只有“经”与“律”两部分。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的注释和疏解等,称为“论”。经、律、论合在一起,统称“三藏”。这是《大藏经》最早的形式。

佛教东传,最早是从翻译佛教典籍开始的。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头顶放光。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这是汉地有关佛教的最早记载。永平八年(65),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西行的蔡、秦等人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67),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东汉三国时期,是佛教输入中国内地并在中国社会扎根发展的重要时期。三国时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后秦的鸠摩罗什等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籍。南北朝时,涌现了一大批翻译名家,这一时期,中国佛教高僧对佛教的经律论进行系统的分类总结。南北朝时期,佛经统称为“一切经”,隋代以后才称作《大藏经》。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大藏经》有两种:一是南传藏经,以巴利文编写,二是北传藏经,以汉文编写。随着佛教的传布与发展,汉文《大藏经》共收录佛教书籍4500余种,计69500余卷。《大藏经》内容除佛教信众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之外,还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内容,同时还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是研究佛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文献。

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极大地推动了佛经的翻印与传布。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就是公元868年印刷的佛教经籍《金刚经》。因此, 历史上出现的包含了佛教经、 律、 论三藏的丛书, 不管是写本还是版印, 都在《大藏经》 的范畴内。

般涅槃经疏一部

九华山馆藏万历圣旨及《大藏经》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出生卑微,因儿子登基为帝能够享有太后尊位,她认为这一切皆为佛祖所赐,因而十分信奉佛教,在京城各地耗资巨万,大肆建造佛寺,万历皇帝也出资帮助修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皇帝降旨各地,颁赐《大藏经》,九华山地藏寺列入其中。圣旨长86.7cm,宽39cm,上有内外方框,框内四周有12条描金飞龙,字迹工整,文词隽永。上盖有阳文玉玺,朱色未褪。谕文写在鹅黄色蜡纸上,原文如下:

“勅谕,九华山地藏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发心印造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勅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内官监太监、汉经厂表白李官、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圣旨加盖“广运之宝”印。该敕谕为研究九华山佛教史、中国宗教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明万历二十七年敕谕九华山地藏寺圣旨

九华山馆藏《大藏经》属于《明北藏》,明永乐八年至正统五年(1410-1440)刻于北京。这部佛经集各宗派经籍、戒律、论藏之大成,篇目繁多内容丰富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版《北藏》。《北藏》累计收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金刚经》、《涅经》等。

《大藏经》每卷封面上下印有双边,中间绣有经文的名称。雕版印刷,每版25 行,折为5页,经本采用白开化纸粘折而成,每页5行,每行17字,共计19万页,3 000 多万字。成册后每卷宽12.8cm,高35cm。每函经卷的卷首印刷有精美的单线白描版画一帧, 内容为曼荼罗、佛像画、说法图和佛教故事图画等。这部藏经入藏保管及编目排架十分严谨科学,全部函号以《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顺序编码排列。自“天”字排序到“贡”字,共677函。

九华山这套《大藏经》始藏于九华山景命阁,后移置化城寺藏经楼。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九华山,化城寺前殿、中厅、大雄宝殿均毁于战火,唯后殿(即藏经楼)幸存。今全部《大藏经》藏于化城四藏经楼八个大藏柜中,用667个樟木匣保存着。

九华山所藏《大藏经》属于皇家官藏,经书用纸精良,抄经雕刻细致,并且经过多轮校勘,具有一定的版本学和校勘学的价值,它不仅是研究佛教传播历史和古代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材料,而且能再一定程度上弥补史书和地方志的缺漏,堪称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注微信  参悟佛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