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日志
往生日志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2022-02-05 往生日志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淤泥生:《本能去接受,欢喜而自在》这篇文章许多人看不懂,原因很简单,我们功课积累得太少了。自己想法太多了,习惯性地去分别判断,往生一事,没有放下自己去随顺弥陀的想法,去接受弥陀的布施。

我们常说贪嗔痴慢疑,通途是从贪嗔痴,对治三毒烦恼,以戒定慧下手。净土是从傲慢与怀疑处下手,舍我归弥陀,入信愿行。简单说,我们功课太少了,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承认自己是罪业凡夫,自然对弥陀生不起需求。若无真实需求,那么疑惑无法遣除,今生白来了,结个善缘。参考文章《本来面目,启发信心!》

对世间其它事情,我们认为地球是方的,太阳从北边升起,胡萝卜比白萝卜好吃,傲慢也好,怀疑也好,错解也好,这些事情没有关系。只在往生一事上,不得傲慢,不可怀疑。

例子:常看到新闻,年轻人犯了罪,判了死刑。他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力量,种种手段,种种关系,去救自己的孩子,最后被人曝光出来了。

我们常见这样评论言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徇私枉法。或走后门,贿赂官员,挑战社会法制,坚决不容!或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或这母亲好可怜呀,或年轻人缺乏教育。或被害人不是更可怜吗?应该要还他公道!或罪有应得。或虽是可怜,却无可奈何!

如母忆子,如子忆母。若这些客观的评论言语,从年轻人说出来。那么他就没有将对方视为母亲。一直站在第三者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虽然是正确,有道理,为世人所接受,但实质是忤逆不孝。

第三者的角度是无关痛痒,并非身在其中去,以生命去感受与体会。如“十方众生”,年年月月地读诵,始终认为自己是十方众生之外的人。我们就是这样的无药可救,麻木不仁了。


西川有辣椒,有两个人,一个人在说,辣椒是红色的,形状如月牙豌豆,非常的可爱。一个人在说,哇哇哇!赶紧给我一杯水,舌头受不了!请问谁吃到辣椒了。


香喷喷奶茶,有两个人,一个人在说,这是进口牛奶,上好的茶叶,又香又甜。一个人在说,好温暖,汗都出来了,再来一杯!请问谁喝了奶茶。

前者一直在用分别与判断,不是去真诚接受,停留在文字概念中。不能被“我”所欺骗,这个我是业力的呈现,即习惯地分别判断,它是要带我们轮回的。如,往生需要去相信,那我帮你去信吧!


这个分别判断的妄心,一直在变化,今天心情爽朗,我感觉往生信心具足,已经是极乐人了。明天脾气爆发,我认为往生信心不足,往生很难说。后天,某某人说往生很难,我估计也没有份。大后天,看到一句话很有道理,我信心又恢复了,我好想往生。再过几天,又退失了。然后这个“我”又起一层分别判断,我信心不足,不能往生,我应该努力修学,我要坚固信心。


我们现前的心念与想法是无常生灭,又非是圣人,无法去坚固它。在往生一事上,将“我”捆起来交给弥陀,岂能同它狼狈为奸,一起修学呢?


净土是请弥陀去降服这个“我”。在往生一事上,放下“我”的种种分别判断,去信顺弥陀,依靠弥陀,即,南无,归命!通身放下,靠倒弥陀,接受他的救助。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弥陀要救我们,保证我们能往生。


往生一事,弥陀的心意,我们全部受,放下自己的想法,即信愿具足。我们接受一半,保留个人想法,即信愿有亏我们只信靠自己,即无信无愿。我们罪业凡夫浑身上下皆是业力,只有不能往生的因,只有落无间的因。


净土是减法与除法,现在变成加法与乘法。不是越来越单纯,反而愈来愈复杂,完全背道而驰。如《阿弥陀勾招图》中的恶逆者,不老实人般,往生一事,他有自己想法,一直在针扎反抗,分别判断的“我”在教他逃跑,背佛而去。他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自然不需要弥陀了。

关于净土的信心,印祖言,淫人思美女。简单说,男子看到美女的躯体(信),产生好乐的淫欲心(愿),之后种种行为,直至获得美女,欢喜地满足淫欲为止(行)。女子看到美男的相貌(信),产生好乐的爱欲心(愿),之后种种行为,直至获得美男,相亲相爱在一起,快乐地满足爱欲心为止(行)。


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这不是分别与判断而生,完全是自然天性的本能。

当我们对往生一事,完全去信顺弥陀,接受弥陀的布施,放下自己的分别判断,放下自己的种种想法与观念。看到了弥陀的至心用意,领会了她的慈悲。这一念之间入正定聚,得一念净信,金刚信心。

此信心是弥陀愿力摄持,非是我们业力的妄心妄想所引发。故,启信之后,对往生一事,永远无法生出怀疑。简单说,信心是愿力构成,怀疑是业力形成,业力无法破坏弥陀的愿力。故,金刚不坏,无法污染,清净信心。

此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语言能去解释。弥陀的至心救度,我们接受了,自然变成至心信乐的人。此信乐是愿力形成,恒久不变而真实,非是业力所形成的欲乐,转瞬即逝而虚假。

等于喝到了弥陀的奶水,品尝到净土的甜头。此时再去接受娑婆世间的人事物,犹如爵蜡,索然无味。信乐引发清净欲愿,自然厌离娑婆,爱求净土。即,信愿行人。如男子爱恋美女,女人爱慕美男,厌离丑陋人,皆是我们的自然天性。故,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天性本能如此,无需特意造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