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罗王其人其事(閻王的神秘介紹檔案)
地府
览胜
2
阎罗王其人其事
地狱中的最高统治者就是阎王。
古往今来,无人不知“阎王”这大名,提起他,总是如雷贯耳,敬畏有加。最重要的是:他已成为死亡的代名词,人没有不知道死亡的,所以就此而论,恐怕他的名望要比佛陀还大。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名字成为死亡的代称,人们对这个具体的人、有关他的身世来历、生活境况、性格品貌等反倒忽略了。因为人们已把他从具体变为抽象,抽象到失去了具体内容。
说来难以置信,直到现在连阎王究竟是男是女、是佛是魔、是一是二、属中属西等基本问题,都不容易说清楚了,请听我细细道来:
阎王有许多名字:阎罗、琰魔、阎摩罗等,加上官号,又称阎王、阎罗王、琰魔王、琰魔法王或阎罗天子。最初音译为“阎摩罗社”。又根据这音译,或省略或变异,衍化出许多异名来。关于他的意义,有如下解释:
一、《玄应音义》中就说到:“炎摩或作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所谓“缚”就是束缚罪人的意思。
二、《俱舍光记》卷八说:“琰魔,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罪。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
就是说罪人死后被带到地狱,自认为无罪,不应受苦,所以不服狱卒的管辖和行刑,大声辩论争吵。而琰魔王能确切指出他的罪过,说明对他的待遇是公正的,使之无言以对,服罪受刑,所以叫“诤息”。
《慧苑音义》上就说:“琰魔逻阇,此云遮止,谓庶止罪人,不更造罪。”这里的遮止与缚同义,
《瑜迦偷记》卷十六说:“炎摩就本地分曰静息王,静息诸罪也。”
三、《玄应音义》卷二十一又说:“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这是根据阎王自己的境遇而言的,他在地狱中,一方面作福,另一方面也要遭受苦难,所以称“双世”。
四、《玄应音义》卷二十一又说:“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
如此说来,阎王有男有女,是兄妹二人。但阎摩是否译作“双”,难以确定,因为还有别的说法。
五、《慧琳意义》卷五说:“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地狱等,役使鬼卒。”
如果“阎罗”或“阎魔”的梵文原义兼有“双”或“平等”的意义的话,考虑到他执掌生死的特殊职务,译为平等似乎更为合理。
以上这些大都属于字义的解释,大多都涉及阎王的职务和作用,而未谈及这个具体人物,尤其他的身世和来历。
关于阎罗王本来的身世,《问地狱经》和《净度三昧经》中有一小段弥足珍贵的资料,两经文字相同,都这样记载:
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皆悉忿怼,共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
毗沙王者就是现在的阎罗王,十八大臣者就是现在的诸小王,百万之众就是地狱中的所有鬼卒。
这段文字虽然简略,却透露出一段悲壮而真实可信的史实,那古毗沙国处于何地呢?维陀始王为何人呢?这场战役发生在什么时代呢?经文介绍不详,已无法考知了。
但这也不能责怪著经者,因为印度人很缺乏历史观念,忽略历史记载。同为文明古国,但却没有流传下来像中国一样严谨的史书。古印度的历史,至今还令历史学家十分头痛。
然而,这段史实应是可信的。翻开古印度模糊的历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是不断受侵略、不被征服的历史。
从吠陀时代开始,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无数中亚细亚的游牧民族,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通过西北山区的要隘源源而来。
随着这些入侵,必然引发许多惨烈的战争,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烧杀抢掠。再加上先后建立于印度本土上的各国之间的战争,所发生的悲剧想必是数也数不清的。
对于这样的历史,无论谁提起笔来,都不由得“欲说还休”,也许这就是没有流传下来古印度史籍的原因。
毗沙国王的遭遇,是那无数悲剧中的一个。至于时代,应该是很早的,至少在他成为婆罗门教的神祇之前,至少在佛陀得道之前。
战争的性质,于毗沙国的一方,应是反侵略的,是正义的。否则,他不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名垂千古,他和臣佐、士兵也不会那样同仇敌忾。
另外,他和部下称对方为“罪人”,乃至毫不怀疑死后在地狱中能够报仇,说明他们充满坚定的道德自信。如果正义不在他们一方,必然没有这样的自信。
战争的场面,也肯定是异常惨烈的,经文说仅毗沙国就有百万之众参加,对方人数一定更多。或许有些夸大,但既有这样的记载,纵使不达百万,想必人数也相当多。
经文说毗沙国王成为阎罗王,十八大臣成为十八地狱的小王,而百万众皆作“阿傍”。“阿傍”就是地狱的狱卒。其中所透露出的历史真实是:毗沙国全军覆没,百万之众毙于一役。
正义的失败,往往伴随着悲剧性的崇高美感,异常深刻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目中。尤其这种千军万马,为正义事业而慷慨赴死的事迹,更会产生极大的精神震憾力量。
即使在那个缺乏历史观念的国度里,震撼的余波也通过神话、通过宗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有些佛典中,将他与地藏菩萨合而为一了。例如《梵汉对映私抄》中称冥界有十三冥王,皆为诸佛菩萨化身,又称十三佛,分别负责死者的七七日至三十三周年等忌日的点化超度。具体是:
一、不动明王,称秦广王,司初七日;
二、释 迦 佛,称初江王,司二七日;
三、文殊菩萨,称宋帝王,司三七日;
四、普贤菩萨,称五官王,司四七日;
五、地藏菩萨,称阎魔王,司五七日;
六、弥勒菩萨,称变成王,司六七日;
七、药师佛,称泰山王,司七七日;
八、观音菩萨,称平等王,司百日忌;
九、势至菩萨,称都市王,司一周年忌;
十、阿弥陀佛,称五道转轮王,司三周年忌;
十一、阿阐佛,称莲化王,司七周年忌;
十二、大日佛,称祇园王,司十三周年忌;
十三、虚空藏菩萨,称法界王,司三十三周年忌。
按照这种说法,十三冥王都是诸佛菩萨临时变现的。阎罗王是地藏菩萨变现的,而阎罗王本身只是一种职务或职守而已,实际将其人或其神取消了。
地藏菩萨的威名,于唐代开始盛行。当时玄奘大师译出《地藏十轮经》,实叉难陀译出《地藏本愿经》,善无畏译出《地藏菩萨仪轨》,加上唐人所撰写的《地藏经科注》等,在社会上掀起地藏菩萨热。
地藏菩萨成为幽冥教主,或是阎罗王化身之类的说法,也是始于这个时候:
一、关于阎罗王的记载,早见于唐代以前的佛典中,如姚秦时译出的《长阿含经》,隋代译出的《起世经》等,其中并无与地藏菩萨有交涉的记载。
二、唐代出现的关于地藏菩萨的一批书中,除《地藏十轮经》可确信有梵文原本外,其余极力渲染神秘气氛的,均有疑义。例如《延命地藏经》、《地藏菩萨仪轨》、《莲花三昧经》等,伪造的痕迹很明显。
三、玄奘大师所译的《地藏十轮经》中,明确说地藏的梵文音译时“乞叉底药婆”,显然与阎罗并非一人。
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后,弥勒未生之前,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的职务是在救度地狱众生,与阎王的惩罚显然不同。在此经中未见他是阎罗王化身之说。
关于地藏菩萨本人的身世,更有很多几近荒唐的传说。据宋《高僧传》、《九华志》等记载,在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
新罗就是唐朝时的高丽族,现在之朝鲜。出家后于唐永徽四年渡海来到中国,端坐九华山头七十五年,于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之夜成道,肉身不坏。
按此说法,地藏能变成朝鲜人,来中国成道,就知道他是无所不能了,而入地狱取代阎王,那要是无可无不可的。
阎罗王与地藏菩萨夹缠不清的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又产生变化。唐末出现“十殿阎王”或“十殿冥王”之说。
所谓十殿冥王,就是十三冥王的前十位: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分居在地狱十殿,各有职司,共同负责地狱的事务。
十殿阎王与十三冥王有两个显著不同之处:
一是十殿阎王同时在地狱办公,而不是像十三冥王那样轮流执政,在不同的时间先后降临地狱中。
二是十殿阎王的官职虽然全同十三冥王中的前十位,但任职者由印度姓氏的诸佛菩萨,全改作中国人了。
关于十殿阎王的姓氏,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依次是:萧、曹、廉、黄、韩、王、毕、千、蒋、薛。
另一说法依次是:蒋、历、余、吕、包、毕、董、黄、陆、薛。
十殿阎王中居第五位的阎罗王,已经不再是地藏菩萨了,而是道地的中国人变现的,按照前面的那一说,阎罗王是隋朝时的大将韩擒虎。《隋书•韩擒虎传》写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出处大概在这里。
按第二说,阎罗王为北宗时的监察御史包拯,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种说法,兴起显然较晚,应该在北宋以后。
唐末及其后,十殿阎王不但是佛教的神祇,而且又成为道教的神灵。合力的结果,使他声名远扬。
宣传十殿阎王之说的经籍有《十王经》,为成都府大圣慈寺沙门藏川比丘所撰。现保存于日本,其文粗俗、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属于道教的,有《玉历传抄》等。那些都出自中国人之手,发明权属于中国。
阎罗王的经历真是十分复杂,从毗沙国王,成为婆罗门神,又转入佛教,成为地藏的化身(在密宗中另有一位)。进而中国化,变现为中国韩擒虎、包公等人,甚至到道教的地狱中去任职。
这一系列变化和遭遇,可作为宗教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不过,阎罗王这样千变万化、中西兼顾,考之佛理,倒也并非完全无据。唐代以来,如华严宗等极力倡导圆融之说,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
按此说法,则须弥芥子、大海毫端,相入不相碍;正邪不二,真俗不二,烦恼即菩提。如此则何必虚妄分别,非要追究阎罗属中属西、是男是女、是一是二呢?
第二章,阎罗王其人其事就分享到这里。
—— 未完待续 ——
文章出處來源微信彌陀舟
若有侵權請告知刪出謝謝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可免除地獄之苦
地府
览胜
2
阎罗王其人其事
地狱中的最高统治者就是阎王。
古往今来,无人不知“阎王”这大名,提起他,总是如雷贯耳,敬畏有加。最重要的是:他已成为死亡的代名词,人没有不知道死亡的,所以就此而论,恐怕他的名望要比佛陀还大。
然而,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名字成为死亡的代称,人们对这个具体的人、有关他的身世来历、生活境况、性格品貌等反倒忽略了。因为人们已把他从具体变为抽象,抽象到失去了具体内容。
说来难以置信,直到现在连阎王究竟是男是女、是佛是魔、是一是二、属中属西等基本问题,都不容易说清楚了,请听我细细道来:
阎王有许多名字:阎罗、琰魔、阎摩罗等,加上官号,又称阎王、阎罗王、琰魔王、琰魔法王或阎罗天子。最初音译为“阎摩罗社”。又根据这音译,或省略或变异,衍化出许多异名来。关于他的意义,有如下解释:
一、《玄应音义》中就说到:“炎摩或作琰摩,声之转也。旧云阎罗,又云阎摩罗,此言‘缚’。”所谓“缚”就是束缚罪人的意思。
二、《俱舍光记》卷八说:“琰魔,此云诤息。谓犯罪人不自知过,于苦不忍,违拒狱卒,更造过罪。由王示语,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诤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诤息。”
就是说罪人死后被带到地狱,自认为无罪,不应受苦,所以不服狱卒的管辖和行刑,大声辩论争吵。而琰魔王能确切指出他的罪过,说明对他的待遇是公正的,使之无言以对,服罪受刑,所以叫“诤息”。
《慧苑音义》上就说:“琰魔逻阇,此云遮止,谓庶止罪人,不更造罪。”这里的遮止与缚同义,
《瑜迦偷记》卷十六说:“炎摩就本地分曰静息王,静息诸罪也。”
三、《玄应音义》卷二十一又说:“或言双世也,谓苦乐并受,故云双世。”这是根据阎王自己的境遇而言的,他在地狱中,一方面作福,另一方面也要遭受苦难,所以称“双世”。
四、《玄应音义》卷二十一又说:“阎摩,此云‘双’;罗社,此云‘王’。兄及妹,皆作地狱王,兄治男事,妹理女事,故曰双王。”
如此说来,阎王有男有女,是兄妹二人。但阎摩是否译作“双”,难以确定,因为还有别的说法。
五、《慧琳意义》卷五说:“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地狱等,役使鬼卒。”
如果“阎罗”或“阎魔”的梵文原义兼有“双”或“平等”的意义的话,考虑到他执掌生死的特殊职务,译为平等似乎更为合理。
以上这些大都属于字义的解释,大多都涉及阎王的职务和作用,而未谈及这个具体人物,尤其他的身世和来历。
关于阎罗王本来的身世,《问地狱经》和《净度三昧经》中有一小段弥足珍贵的资料,两经文字相同,都这样记载:
阎罗王者,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臣佐十八人,领百万之众,皆悉忿怼,共立誓曰:“后当奉助,治此罪人”。
毗沙王者就是现在的阎罗王,十八大臣者就是现在的诸小王,百万之众就是地狱中的所有鬼卒。
这段文字虽然简略,却透露出一段悲壮而真实可信的史实,那古毗沙国处于何地呢?维陀始王为何人呢?这场战役发生在什么时代呢?经文介绍不详,已无法考知了。
但这也不能责怪著经者,因为印度人很缺乏历史观念,忽略历史记载。同为文明古国,但却没有流传下来像中国一样严谨的史书。古印度的历史,至今还令历史学家十分头痛。
然而,这段史实应是可信的。翻开古印度模糊的历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是不断受侵略、不被征服的历史。
从吠陀时代开始,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无数中亚细亚的游牧民族,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通过西北山区的要隘源源而来。
随着这些入侵,必然引发许多惨烈的战争,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烧杀抢掠。再加上先后建立于印度本土上的各国之间的战争,所发生的悲剧想必是数也数不清的。
对于这样的历史,无论谁提起笔来,都不由得“欲说还休”,也许这就是没有流传下来古印度史籍的原因。
毗沙国王的遭遇,是那无数悲剧中的一个。至于时代,应该是很早的,至少在他成为婆罗门教的神祇之前,至少在佛陀得道之前。
战争的性质,于毗沙国的一方,应是反侵略的,是正义的。否则,他不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名垂千古,他和臣佐、士兵也不会那样同仇敌忾。
另外,他和部下称对方为“罪人”,乃至毫不怀疑死后在地狱中能够报仇,说明他们充满坚定的道德自信。如果正义不在他们一方,必然没有这样的自信。
战争的场面,也肯定是异常惨烈的,经文说仅毗沙国就有百万之众参加,对方人数一定更多。或许有些夸大,但既有这样的记载,纵使不达百万,想必人数也相当多。
经文说毗沙国王成为阎罗王,十八大臣成为十八地狱的小王,而百万众皆作“阿傍”。“阿傍”就是地狱的狱卒。其中所透露出的历史真实是:毗沙国全军覆没,百万之众毙于一役。
正义的失败,往往伴随着悲剧性的崇高美感,异常深刻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目中。尤其这种千军万马,为正义事业而慷慨赴死的事迹,更会产生极大的精神震憾力量。
即使在那个缺乏历史观念的国度里,震撼的余波也通过神话、通过宗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有些佛典中,将他与地藏菩萨合而为一了。例如《梵汉对映私抄》中称冥界有十三冥王,皆为诸佛菩萨化身,又称十三佛,分别负责死者的七七日至三十三周年等忌日的点化超度。具体是:
一、不动明王,称秦广王,司初七日;
二、释 迦 佛,称初江王,司二七日;
三、文殊菩萨,称宋帝王,司三七日;
四、普贤菩萨,称五官王,司四七日;
五、地藏菩萨,称阎魔王,司五七日;
六、弥勒菩萨,称变成王,司六七日;
七、药师佛,称泰山王,司七七日;
八、观音菩萨,称平等王,司百日忌;
九、势至菩萨,称都市王,司一周年忌;
十、阿弥陀佛,称五道转轮王,司三周年忌;
十一、阿阐佛,称莲化王,司七周年忌;
十二、大日佛,称祇园王,司十三周年忌;
十三、虚空藏菩萨,称法界王,司三十三周年忌。
按照这种说法,十三冥王都是诸佛菩萨临时变现的。阎罗王是地藏菩萨变现的,而阎罗王本身只是一种职务或职守而已,实际将其人或其神取消了。
地藏菩萨的威名,于唐代开始盛行。当时玄奘大师译出《地藏十轮经》,实叉难陀译出《地藏本愿经》,善无畏译出《地藏菩萨仪轨》,加上唐人所撰写的《地藏经科注》等,在社会上掀起地藏菩萨热。
地藏菩萨成为幽冥教主,或是阎罗王化身之类的说法,也是始于这个时候:
一、关于阎罗王的记载,早见于唐代以前的佛典中,如姚秦时译出的《长阿含经》,隋代译出的《起世经》等,其中并无与地藏菩萨有交涉的记载。
二、唐代出现的关于地藏菩萨的一批书中,除《地藏十轮经》可确信有梵文原本外,其余极力渲染神秘气氛的,均有疑义。例如《延命地藏经》、《地藏菩萨仪轨》、《莲花三昧经》等,伪造的痕迹很明显。
三、玄奘大师所译的《地藏十轮经》中,明确说地藏的梵文音译时“乞叉底药婆”,显然与阎罗并非一人。
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后,弥勒未生之前,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的职务是在救度地狱众生,与阎王的惩罚显然不同。在此经中未见他是阎罗王化身之说。
关于地藏菩萨本人的身世,更有很多几近荒唐的传说。据宋《高僧传》、《九华志》等记载,在佛灭度一千五百年后,地藏菩萨降生于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
新罗就是唐朝时的高丽族,现在之朝鲜。出家后于唐永徽四年渡海来到中国,端坐九华山头七十五年,于开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之夜成道,肉身不坏。
按此说法,地藏能变成朝鲜人,来中国成道,就知道他是无所不能了,而入地狱取代阎王,那要是无可无不可的。
阎罗王与地藏菩萨夹缠不清的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又产生变化。唐末出现“十殿阎王”或“十殿冥王”之说。
所谓十殿冥王,就是十三冥王的前十位: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分居在地狱十殿,各有职司,共同负责地狱的事务。
十殿阎王与十三冥王有两个显著不同之处:
一是十殿阎王同时在地狱办公,而不是像十三冥王那样轮流执政,在不同的时间先后降临地狱中。
二是十殿阎王的官职虽然全同十三冥王中的前十位,但任职者由印度姓氏的诸佛菩萨,全改作中国人了。
关于十殿阎王的姓氏,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依次是:萧、曹、廉、黄、韩、王、毕、千、蒋、薛。
另一说法依次是:蒋、历、余、吕、包、毕、董、黄、陆、薛。
十殿阎王中居第五位的阎罗王,已经不再是地藏菩萨了,而是道地的中国人变现的,按照前面的那一说,阎罗王是隋朝时的大将韩擒虎。《隋书•韩擒虎传》写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出处大概在这里。
按第二说,阎罗王为北宗时的监察御史包拯,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这种说法,兴起显然较晚,应该在北宋以后。
唐末及其后,十殿阎王不但是佛教的神祇,而且又成为道教的神灵。合力的结果,使他声名远扬。
宣传十殿阎王之说的经籍有《十王经》,为成都府大圣慈寺沙门藏川比丘所撰。现保存于日本,其文粗俗、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属于道教的,有《玉历传抄》等。那些都出自中国人之手,发明权属于中国。
阎罗王的经历真是十分复杂,从毗沙国王,成为婆罗门神,又转入佛教,成为地藏的化身(在密宗中另有一位)。进而中国化,变现为中国韩擒虎、包公等人,甚至到道教的地狱中去任职。
这一系列变化和遭遇,可作为宗教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不过,阎罗王这样千变万化、中西兼顾,考之佛理,倒也并非完全无据。唐代以来,如华严宗等极力倡导圆融之说,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
按此说法,则须弥芥子、大海毫端,相入不相碍;正邪不二,真俗不二,烦恼即菩提。如此则何必虚妄分别,非要追究阎罗属中属西、是男是女、是一是二呢?
第二章,阎罗王其人其事就分享到这里。
—— 未完待续 ——
文章出處來源微信彌陀舟
若有侵權請告知刪出謝謝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可免除地獄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