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为什么持戒要与四念处的智慧相应,其道理是什么?
[ 问 ]:
为什么持戒要与四念处的智慧相应。其道理是什么?
[答]:
藕益大师说:“ 不解念处慧,徒诵木叉篇 ” 。
若不了解四念处的智慧,则 “ 徒诵木叉篇 ” ,白白地执着戒相,那很可惜。
所以持戒要能与四念处的智慧相应。四念处,就是观身、受、心、法,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
我们持戒的目的,要往这上面会,也就是说,透过持戒,来安住我们的身心,有助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因为持戒是修习定慧的基础,在持戒的基础上心很清净了,四念处的智才能开展出来。同时,也正因为观四念处,所以帮助我们放下染污心,持戒能够更加清净,二者是互相帮助的。
同时,持戒使心清净了,进一步就要修行定慧。就像我们办在家居士的斋戒会时,首先要为大家授八关斋戒。在这基础之上,再带大家五堂功课共修、学习经论才能真正的相应。所以成就定慧的功德,才是我们持戒最主要的目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戒的阶段,认为持戒、行十二头陀行,就是最殊胜的,其它如禅修、听法,都不重要;这样的话,本质上只是跟人天的善业相应而已,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持戒要往四念处的智慧上去会;持戒,要能够加强我们四念处的智慧,才是对的。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问答:
第九课:出家宗致(2)
问答所在页数:113页上数4行至113页下数7行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 问 ]:
持戒修行的重点是什么?
持戒修行应当注意哪些呢?
[答]:
业疏云:今有行者,但知持戒,无心在道。道在虚通,达累为本。此而不思,但持戒善,自余讲解修习观务,悉为非道。内多瞋忿,久污净心。
第一:持戒昧道。持戒本身沒有错,错在他的戒禁取见,认为持戒就是修行的全部了,结果反而昧道,对于什么是真正的修解脱道,反而无知了。
但知持戒,无心在道
他只知道执持戒相,而无心修出世道,以为只要持戒,修种种苦行,就是解脱了,甚至因此生起骄慢心。
然而道在虚通,达累为本。
虚通是道的体,达累是道的用。“ 道 ” 可以解释成般若,虚通的 “ 虚 ” 就是实相,通向实相,道的体是与实相相应的。达累的 “ 累 ” 指十法界的差别。
在作用上,可以依着实相的体,而随缘起十法界的妙用,就是达累。也就是说,所谓修道,就是要契入实相的理体,并且在实相的理体中,也能像菩萨一样,随缘显现,度化众生。从体起用,用还归体,这才是真正的道。持戒只是为了成就这个道的一个方便而已。
结果,此而不思,对这个道理,不去思惟,但持戒善,戒相本身,只是世间的善法,只知道持守戒相,这种世间的善法,而不把它汇归到修行解脱道。自余讲解修习观务,悉为非道。甚至认为其余听法师讲解经典,或者修习止观,都是不需要的,只要持戒,或者行头陀行,就是在调伏烦恼,在修解脱道了。
于是沒有止观和经论的摄持,内心的烦恼实际上无法调伏,只是表面上的压抑。戒相做得虽好,内心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毕竟烦恼只是靠压抑,于是内多瞋忿,内心的瞋心还是很强,久久地染污着清净心。
比如有的人很认真持戒,但只要有人影响他持戒,就会很生气。认为我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不护持我呢?你罪障深重!他就没有想到,如果因为别人影响我们持戒,而生起嗔恨心,那这样的持戒,反而变成了嗔恨心的根本,那不是头上安头吗?
所以久污净心,如果只重视戒相,持戒的结果往往就是这样,瞋心特别强。所以一般泛泛的修行人,大概分两类:一类贪心比较重,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相对的,他的瞋心就比较淡一点;另一类贪心不是很强,很精进地持戒,但是相对的,他的瞋心就多一点。所以要超越烦恼,确实不容易。
出处:《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问答:
第九课:出家宗致(2)
问答所在页数:111页下数12行至112页下数7行(摘录)
弘一法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
请此法宝可长按或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转载 自利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