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淨土系列隨身書22:純粹的淨土法門

2021-11-14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慧淨法師

頁數/裝幀:83頁/平裝

出版者: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

電話:(02) 2758-0689

初版:2010年5月

再版:2016年8月/10刷

純粹的淨土法門

前言

余庸愚慧淺,雖修學佛法多年,始終難得其奧;雖也專修淨土,可對往生樂邦,始終把握不定。煩惱妄想如暴風馳雨,沒有片刻停息,硬以佛號伏之,反倒更加猛烈。導致長期以來,終日徬徨無依,始終憂慮不安。

後幸得浸閱淨土宗善導流系列著述,頓覺股股清涼流入心間。啊!原來彌陀十劫以來始終在召喚我等流浪孤兒,急切地盼望我等速速歸家。由此方知,雖然我們都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仍皆可往生極樂蓮邦,這都全托阿彌陀佛的願力,只要專稱佛名,就已乘坐在彌陀的大願船上,必定會安穩地到達極樂故鄉。

己丑(2009)年夏,大眾迎請慧淨法師到瀋陽開示淨土法門,法師欣然慈悲應允,末學在旁聆聽,法喜充滿,受益匪淺。法師之開示,從頭至尾,不涉高深玄妙的理論,完全是自己真信仰的自然流露。比如法師說到:

這種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沒有信仰你就沒有生命,沒有解脫的生命,沒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對我們來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對我們重要,兒女對我們重要,丈夫妻子對我們都重要,但是最後都會捨我們而去。與我們同在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我們自己的信仰。

這些話句句令人心潮澎湃,語語徹見真諦,未夾雜半點修飾,完全是真實信心的表達。

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法師則開示:

有人說:我念佛沒有固定數目(定課),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其實不是這樣。除非他確實已經習慣了,不然一天統計起來,佛號念不到幾百句。如果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麼樣的忘記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目。所以說我們初學的人就要固定數目,久而久之就成習慣。那時,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就會這樣。

這些話淺白而鏗鏘有力,一針見血地切中現代人浮躁懶惰的弊病,使人不禁愧從心起,起頑廉懦立之效,印象深刻。

為了幫助有緣的蓮友能進一步深入學習慧淨法師於瀋陽的精闢開示,末學不揣淺陋,對開示的內容略加編目整理,但由於水準有限,缺漏在所難免,懇請大德不吝惠予斧正。

南無阿彌陀佛

慚愧後學陳羽謹識於瀋陽大佛寺

 

第一章隋唐淨土與宋明淨土

法師自謙

我不會講經,也不會開示,即使現在跟大家相聚,也只是閒聊。

兩種淨土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隋唐淨土,一種是宋明淨土。

隋唐淨土 純粹的淨土

隋唐淨土就是指淨土宗善導流,也就是上傳龍樹、天親、曇鸞、道綽一直到善導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它是非常純粹的淨土,不摻雜、不龐雜。因為純粹,所以正確;因為不摻雜、不龐雜,所以沒有模稜兩可。

依照這個法脈修行,就是所謂的一百個一百個往生,一萬個一萬個往生。也就是說,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任何人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當生就是極樂聖眾之一。這就是隋唐淨土,也就是指善導流這一淨土法門。


宋明淨土 摻雜的淨土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這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臺、華嚴、禪的思想在裏面,所以看起來教理很豐富、很磅礡,可是已經摻雜了聖道門的思想,其結果就是導致修學者對往生大事心存不確定與不安。


法寶遺失

為什麼宋明淨土會不純?因為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著作,也就是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 (除《往生禮讚》被唐朝智昇法師編纂於《集諸經禮懺儀》之中,得以保存之外)在唐朝末年就逐漸地遺失於我們中國,而流傳到了日本,並在日本發揚光大。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通過日本朋友,把我們中國所遺失的經論郵寄回來。並在南京設立「金陵刻經處」,把這些已經失傳的經論刻板印刷流通。

正因為善導流這一法脈的淨土教理思想,在唐朝末年就失傳於我們中國,導致以後的高僧大德自修淨土或弘揚淨土,因缺乏這一法脈的教理書籍作為依據,只好各自依據本宗的教理來解釋。所以天臺就依天臺的教理解釋淨土,華嚴就依華嚴的教理解釋淨土,禪行者就以禪的教理解釋淨土,這樣淨土就不純粹了。

易行道

純粹的淨土是容易的法門,也是殊勝的法門。龍樹菩薩在他的《易行品》裏就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易,就是容易,每個人都做得來,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都能夠快速成佛,這個就是容易。

容易的原因是,純粹的淨土法門只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足資往生極樂淨土,非常簡單,不需要誦其他的經典,持其他的咒語,修其他的法門;如果還要夾雜其他的經典咒語,或者其他的功行才能夠往生,它就非常的繁雜,就不簡單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因為簡單容易,所以才能夠普被三根,無論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夠學得來,不管是出家眾、在家眾都能夠修得來,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人修萬人去」。

另一方面,念佛人在今生今世就可以確定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就能夠快速成佛,所以簡單的背後有它境界的高超。如果簡單,可是這一輩子不一定能夠成就,或者是簡單也能夠往生,可是往生後還要很久才能成佛證果,這樣就不殊勝了。


乘船喻

龍樹菩薩說這個法門是簡單容易又輕鬆安樂的法門,他用「乘船」來比喻。坐在船上,不管你身體健康不健康,行動方便不方便,只要坐在船上,都能輕鬆安樂,平等地從此岸到達彼岸。這是一種比喻,意在說明生死輪迴的了脫,不是我們凡夫的力量可以成就的。我們凡夫其實只有造業的力量,並沒有脫出輪迴乃至成佛的力量。所以龍樹菩薩說,任何法門,除了淨土法門,其他都是「難行道」。

難行道

難,龍樹菩薩用一種比喻,就是「走路」。我們若要到千里、萬里之遠的地方,如果有船或者有飛機就很輕鬆。若需走路,那就非常的辛苦,即使辛苦地跋山、涉水也不一定能夠到達,因為路途遙遠,潛藏的危險很多,困阻重重。

龍樹菩薩又作了另一個比喻,好像我們一雙手要托起三千大千世界,托得起嗎?我們能托五十斤、一百斤,可是三千大千世界,再怎麼也不可能舉起來的。龍樹菩薩以這種比喻形容靠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乃至成就佛果是非常的難。說難如登天,坐飛機可以在天空中作短時飛行,但是沒有飛機,我們能夠登上天空嗎?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要你「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坐上了阿彌陀佛的願船,不管你是出家眾、在家眾,會修行、不會修行,心清淨、不清淨,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你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凡夫,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可說「專念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因為如是因,如是果。

摻雜的修行

宋明淨土也是以念佛為主,也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要加上種種的條件,要累積其他的功德來作為助行。累積其他的功德作為助行,能夠累積得來的那就好,累積不來呢?你要怎麼辦?

功德有真實的跟虛假的,其實我們所做的功德都有貪瞋癡,都是污染的、有漏的、不是真實的,這些功德能夠作為往生的資糧嗎?同時宋明淨土思想的念佛還強調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謂要達到功夫成片,或者要斷見惑、思惑達到事一心,或者要破塵沙惑達到理一心,這樣往生品位才更高,這種見解就跟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見解天差地別、風馬牛不相及了。

極樂我家鄉

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十方眾生所建立的。十方眾生有聖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惡人,所有的眾生都涵蓋包括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為所有的眾生建立的,不管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我們的名字,到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以及在極樂世界的快速成佛,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完成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面。


萬德洪名

任何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正因、正業、功德資糧在哪裡?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之中,這句名號是圓滿的、具足的、甚至超越的。也就是說,這句彌陀名號圓滿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具足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超越八萬四千法門的功德。

要往生極樂世界,它的正因、正業、資糧功德通通在這句彌陀名號之中。彌陀名號的功德對往生者來講,對成佛來講,毫無欠缺、毫無遺漏,圓圓滿滿地具足,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被尊稱為「萬德洪名」。


稱名必生

依據善導大師這一法脈而念佛的人都是必定往生的。

善導大師說: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只要念佛就百分之百、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又說:

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來就為我們發成就極樂世界的願,發這句名號是萬德洪名、能夠讓念佛人統統往生極樂世界的願。所以善導大師說:「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由於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容易往生。

又說:

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總之,只要「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則不論聖人凡夫、善人惡人,都必生彌陀淨土,無一遺漏。故善導大師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說:

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所以善導大師的淨土教理是「必得往生」的法門,是「定得往生」的法門,是「易得往生」的法門,是「皆得往生」的法門,是「齊同不退」的法門。

如果不是這個教理,那就不定了。心一旦不定,修行就不安,一個心不定的人,誰敢說他現在已經往生決定?往生有份?如果不是專修善導大師這個系統的,就不敢這樣說。


經典依據

這個法脈是有經典根據的,如果不根據經典,不根據釋迦牟尼佛所說,那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所以有一句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等同魔說。」所以不管建立哪一個法門,只要是佛教法門都必須依照經典。

那麼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這一法脈所依據的是哪些經典呢?是淨土三經!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說了非常多的經典,其中有關彌陀淨土的經典,大概有兩百多部,都講到阿彌陀佛,講到極樂世界。

淨土三經

在這兩百多部當中,從頭到尾,從「如是我聞」,到「作禮而去」,文文句句都純粹地在講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講阿彌陀佛的救度功德,就只有三部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所以這三部經被稱為「淨土三部經」。


正依旁依

要闡釋這個法門,必須依據這個經典,才能夠純粹,其他的只是作為補助,不能作為百分之百的依據。所以有「正依」跟「旁依」之別。正依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據,旁依則是只取該經中相關的部分作為補助,不相關的就不採取。所以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就只有「淨土三部經」。

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他們純粹都是依據淨土三部經來闡釋淨土法門,不夾雜其他的教理在裏面。所以這一味藥是經過嚴選的,因此既純粹無雜,又契理契機。

專修必定

我們這個既專又純的淨土法門,它在方法上簡單容易,我們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往生的正因,必定能夠往生。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定,或許能夠往生,或許不能夠往生。

因為一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他的心無形中就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依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願力、功德力。一個人如果專依靠,而所依靠的對方是可以依靠的,那豈不是當生就能成就。你如果不專,那就不一定。不是說不可能,是不一定。


第二章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

四十八願分類

我現在要依《無量壽經》有關往生的願,作為我剛剛所講的道理的依據。

阿彌陀佛總共發有四十八大願,若將四十八大願歸納分類,可以區分為三種:有關極樂世界國土的、有關阿彌陀佛本身的,還有就是有關我們往生功德的。

極樂果報 難思難議

這四十八大願當中有關淨土的,比如說前面,第一願「無三惡趣願」,就表示極樂世界是沒有三惡道的,因為彌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要救度會墮落三惡道、有三惡道之罪業的眾生,使他永遠不再墮落三惡道,所以發了「無三惡趣願」。

第二願是「不更惡趣願」,使念佛人到了極樂世界之後,發願要到十方世界去救度眾生,永遠不會再墮落三惡道,這是第二願。

第三願是「悉皆金色願」,第四願是「無有好醜願」。往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金色,相貌都相同,不管你是以什麼身份去的,相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三十二相,甚至八萬四千相,相貌都相同,具足萬德莊嚴,如《莊嚴經》所說:「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第五願到第十願,凡是往生彌陀淨土的眾生,都具有六種神通。

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凡是往生彌陀淨土,都當下證入滅度、涅槃,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極樂世界就有這一種功德、功能。

接下來,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是「壽命無量願」,表示第十一願所證的佛果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同樣是無量光。祂能夠使我們任何眾生,無論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甚至是善人還是惡人,一旦到了那裏通通成佛。本來他應該墮落三惡道,可是他到那裏之後,他不需要再墮落三惡道,憑彌陀的願力消除他三惡道的罪業,憑彌陀的功德,使他能夠快速成佛。

單從這第一願到第十三願就可顯示出極樂世界殊勝莊嚴難思難議的果報,因此善導大師讚歎並闡釋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念佛即是涅槃門

又說:

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彈指須臾間

攝生三願

四十八願之中彌陀發救度十方眾生的願在哪裡?就在第十八願、十九願跟二十願,所以這三個願叫做「攝生三願」。

攝生三願就是以這三個願來救度十方眾生,使十方眾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夠像剛剛所講的,第一願到第十一願,都能夠成佛,第十二願、第十三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光、無量壽。

所以跟我們在這裏最有密切關係的就是這三個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如果沒有這三個願,即使極樂世界再怎麼樣的清淨莊嚴,再怎麼樣的超越十方國土,我們都沒有份,所以這三個願對我們來講非常的重要。


當機願 結緣願

這三個願是彌陀用來攝受救度十方眾生的,但是這三個願的內容不一樣,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阿彌陀佛為了普遍攝受一切眾生,所以必須要有十八願、十九願跟二十願。

在這三個願當中,十八願跟十九願,這兩個願叫做「當機願」,就是符合這兩個願,今生今世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符合二十願的眾生,叫做「結緣願」,就是今生今世沒能往生,但已經跟阿彌陀佛結了緣,阿彌陀佛永遠也不會放棄他,仍等待機緣成熟時來引導他,使他下輩子或者下下輩子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古德形容第二十願說:「吞鉤之魚,在水不久。」

第十八願 易中易

十八願跟十九願這兩個願是當機願,但若細加推究,只有第十八願才是龍樹菩薩所講的易行道的法門。因為第十八願講只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取意),所以是易行道,因為專念這句彌陀佛名,即使小孩子會,鸚鵡也會,可說易中之易、易行之至。

第十九願 易中難

第十九願是屬於淨土宗的難行道,也就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迴嚮往生。當然跟聖道門的難行道相比,還是屬於易行道的範圍,但卻是易中之難,而第十八願是易中之易,就有這個差別。

第十八願 彌陀本懷

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懷,第十八願的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有直接、密切的關係,那種直接、密切的關係是不可分開的。第十九願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原本是沒有關係的。因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以其他的法門迴向,不是專憑、專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有什麼關係?就沒有關係。說沒有關係也有關係,因為他迴嚮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只要能夠救度的眾生,他都儘量救度。這個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生極樂,阿彌陀佛當然也要抓住機會來救度他,為了讓他心中安穩,而保證臨終的時候來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只是兩相比較,阿彌陀佛的本意是在第十八願的「專稱彌陀佛名」,因此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在第十九願,這個會另再細細解說。


第十八願

現在我就依照願文來解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首先從第十八願來解說。第十八願總共有三十六個字,它的大意是說:阿彌陀佛如果不成佛便罷,如果成佛,要使十方眾生相信祂的救度,相信祂的極樂世界是十方眾生永恆安樂的歸宿,而願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佛名,就必定往生。

至心

「至心」,就是完全出自於內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我們行事為人都要真心,如果行事為人不真心,就沒有那件事情的意義了。比如說兩個人當朋友,必須是真心的才是真正的朋友。如果是虛情假意,互相利用,那能稱為朋友嗎?

我們每天發願說願生彌陀淨土,可是所發的願是跟人家念念迴向文而已,不是出自於內心,不是真正要願生極樂世界,這就不是至心。所以至心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就是真心,我真的相信有極樂世界,真的願生極樂世界,真的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做真心。

有人把至心解釋得很複雜,甚至很玄妙,一般人理解不來,那就錯了。因為淨土法門既然是易行道,就表示它在教理上既是容易理解的,在方法上也是容易實踐的。

所以這裏至心兩個字就是真心,真正的心。如果再進一步講,就是至誠懇切的心。我至誠懇切要往生極樂世界,至誠懇切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

所以至心是貫徹於信的,信要出自內心真正的信;至心也是貫徹於願的,願生極樂世界,要真正的願生極樂世界;至心也是貫徹於念佛的,念佛也要真正的念佛,不是敷衍的、應付的,或者是隨人家念的。所以至心貫徹於信、願、行三資糧。


信樂

「信樂」,信就是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是初步的信。進一步要相信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所建造的,是我們的世界,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自己的,所有權、使用權都登記我們的名字,我們要回去,是自自然然就能夠回去的。極樂世界既然是我們的家,我們幼年的家,那回去是很自然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種天性,這就是信。我們好樂而且信心歡喜地回歸極樂家鄉就是「信樂」。

再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主動地救度所有的眾生,平等地救度所有的眾生,沒有條件地救度所有的眾生,這就是信受彌陀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 平等、沒有條件的。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維,廣發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兆載永劫之前阿彌陀佛就已經為我們發願,也開始為我們修行,那個時候我們輪迴在六道,沉淪在三塗,頭出頭沒,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愚癡苦惱、造罪造業、輪迴無邊的眾生發願,不是我們拜託阿彌陀佛,合掌向他乞求的,是阿彌陀佛主動地發願要救度我們的。


母子喻

父母生下小孩,自然就會出自內心的去愛他、養他、教育他,是這個嬰兒合掌向母親拜託的嗎?不是。父母愛護養育兒女那是天性。天性是不假造作的,不需要培養的,自自然然天生就會那樣的。所以為人父母是不需要勉強的,自自然然就會愛護兒女,甚至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兒女的安全。

我們父母還是有貪瞋癡的業力凡夫,都能夠這樣,何況是阿彌陀佛?他為我們十方眾生主動的發願,要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我們。佛跟我們凡夫一樣有差別觀念嗎?沒有!佛就是佛。所謂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的,這才是佛。因為祂不在相對之中,所以祂沒有聖人凡夫的觀念,沒有善人惡人的觀念,沒有男眾女眾的觀念,沒有在家眾出家眾的觀念,這個就是佛。如果還有那些差別觀念,則仍是凡夫不是佛。


欲生我國

「欲生我國」這四個字,是站在阿彌陀佛發願的立場來說的。阿彌陀佛發願的目的是在呼喚救度十方眾生,你要到我的極樂世界來,你要快一點到我的極樂世界來;你來了之後,不但不再輪迴、造罪造業、受苦受難,而且永遠不會老病,永遠不會死亡;不但六通具足,而且速證佛果。

度盡阿鼻苦眾生

在《莊嚴經》裏面阿彌陀佛呼喚十方眾生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就是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呼喚,呼喚輪迴在六道,沉淪在三惡道的所有眾生,「速生我剎受安樂」,快快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是你的安樂家園。不然,「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佈畏。」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地獄的眾生是世間上極重罪業的眾生,他所做的罪業,是所有罪業當中最嚴重的。阿彌陀佛時刻都在呼喚,永遠都以平等沒有條件的慈悲之心,救度所有的眾生,包括阿鼻地獄的眾生,希望他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悲心救度。


乃至十念

接下來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這「乃至十念」的念佛是最低的標準,沒有比這個更低了,幾乎沒有條件、沒有門檻,使所有的人通通做得來,通通有希望。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一生沒有學佛念佛,到了臨命終時,時間短促,才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來涵蓋現在就發願往生,現在就開始念佛,通通都能往生。所以是用「乃至十念」,來涵蓋所有念佛的眾生;顯示不論何人,只要念佛,都必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即是「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念」的念佛。

乃至十念的「十念」,它是臨命終的人,以往也沒有學佛念佛、行善積德,甚至連三皈依都沒有,他念佛頂多十聲,也能往生,我們再怎麼樣的愚劣,念佛到現在都不只十聲,他都能夠往生,何況是我們?阿彌陀佛是以這種作為標準,以顯明只要願生稱名,任何人都能夠合乎這個標準,都能夠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祂沒有條件,祂說乃至十念,你只要專念祂的名號,就可以了。之後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如果這樣不能往生,祂就不成佛,祂必須要再繼續修行,達到你能往生,祂才能成佛。所以依第十八願的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是直接的,密切的,甚至是一體不分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兩句八字,意義非常深遠。你不能往生,我不成佛;我必須讓你往生,我才能成佛。沒有我,你不能往生;如果有我,你就能往生。阿彌陀佛以正覺之佛身為質,救贖十方一切罪惡眾生離開六道輪迴,往生極樂成佛。這八個字有這種含義,豈不是阿彌陀佛的成佛跟我們的往生是綁在一起的?綁在一起是一體不離,如果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的往生。

正覺佛名

所以這「乃至十念」,是念什麼呢?是念阿彌陀佛的正覺佛名。阿彌陀佛以祂成正覺的佛名來度眾生,以這個佛名來讓眾生稱念,所有十方三世佛的功德都在這句六字洪名裏面,十方眾生稱念就能夠往生。

阿彌陀佛說如果不能完成那一種名號,祂就不成佛,就沒有這個佛名,必須是有這個佛名能夠使眾生稱念,使眾生往生,祂才能成佛。

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對我們來講,關係非常的重大,非常的密切,當然第十八願每一個字,每一個內容對我們都缺一不可,但是這八個字意義非常的深遠。所以第十八願是我們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永遠結合在一起的。所以第十八願成就了,所有的願才能成就,第十八願還沒成就,所有的願也不能成就。

第十七願

十八願跟十七願也是相關的。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句名號我們是從第十七願聽來的,十七願阿彌陀佛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也就是阿彌陀佛發願要使十方諸佛,都來讚歎他名號的威神功德,讚歎他名號的不可思議。用讚歎使十方眾生聽聞這句彌陀名號,功德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十七願之後就是十八願。其實十七願和十八願兩個願是一體的,十八願的乃至十念,是念十七願諸佛所弘揚讚歎的這句彌陀佛名。

因為有十七願,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最後要講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救度眾生的功德力量。由於有釋迦牟尼佛宣講這一個法門,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我們才能夠聽到,才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雜修雜行。


名號具萬德

所以十七願諸佛讚歎彌陀名號的功德超越所有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超越五戒的功德,超越十善的功德,超越四諦法門的功德,超越十二因緣法門的功德,超越六度萬行的功德,超越所有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我們才會很感動,然後相信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因而執持名號,一向專稱這一句彌陀佛名。

這句彌陀名號具足這一切功德,這些功德又是往生的正因,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都在裏面,沒有一點點的缺陷。往生也好,成佛也好,在這句彌陀名號裏面,功德都全部具足了,所以我們聽聞,才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往生正覺,機法一體

同時阿彌陀佛也說,祂如果不能完成這句名號讓眾生稱念和往生,祂就不成佛,可說跟我們綁在一起,所以這叫「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我們眾生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正覺(成佛),是綁在一起的。沒有我們的往生,就沒有阿彌陀佛;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我們的往生。

當然這裏所講的阿彌陀佛不是靠我們自己修行,修行到我們能夠往生了,祂才成佛;而是我們往生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這個是第十八願。

親緣

所以第十八願的念佛眾生跟阿彌陀佛是有直接關係的,這個關係祖師善導大師用「親緣」來解釋。善導大師有一首偈子: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弘誓多門四十八」是表示阿彌陀佛弘廣救度十方眾生的願有四十八個,其中「偏標念佛最為親」,「偏」就是「專」,就是唯一無二,專一不雜。只有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跟阿彌陀佛才是親而不疏,才是近而不遠。其他兩個願,十九願與二十願,跟阿彌陀佛不親,跟阿彌陀佛不近。只有第十八願才是親,所以叫「偏標」。

親字解

我們念佛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到底有多親?我們先來理解「親」這個字。我們中國的字都不是隨便造的,都有它的含義,可以說不但具足外觀的藝術,也具足內涵的貼切。這個親是由「立」、「木」與「見」組成,意思是站在高高的樹木上,向著四方瞭望。古代交通不方便,沒有車子、電話,也沒有手機。親人到外面工作,或者是我們的小孩到外面遊玩,黃昏了,下雨了,我的心肝寶貝回來了沒有?趕快爬到樹上去瞭望。這個就是「親」。

世間親

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親是一體不離的親。我們世間上的親,有一等親、二等親、三等親。父母兒女是一等親,二等親、三等親則依一等親而衍生,比如說伯父叔父姑媽姨媽,這是因為你有一等親,才有二等親三等親,如果不是你爸爸媽媽的兄弟姐妹,怎麼會稱他伯父叔父姑媽姨媽?在這些親當中,父母兒女是最親的,那種親是天性上無法替代的。因為兒女是父母所生的,沒有父母就沒有兒女。兒女是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結合在一起時,他的神識來投胎才有的。所以除了自己的神識之外,還有父精母血,才有他本身。因此他身體裏面所流的是父母的血液,不是伯父叔父的血液,也不是外人的血液。親是天性自然的親,他的身體繼承著父母的基因,父母的精血,外人再怎麼樣都不是親生關係,所以這一層關係是天性的,天倫的,自自然然的。

彌陀親

阿彌陀佛跟我們這樣的親,是超越十方諸佛的,因為十方諸佛並沒有為我們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阿彌陀佛說「你不能往生」,那「我就不能成佛」;你的往生就是我的成佛,我的成佛就是你的往生。所以這之間的關係,善導大師說「偏標念佛最為親」。

彌陀與諸佛

十方諸佛都是佛,都有大慈大悲,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都會消業障增福慧。

但是十方諸佛有誰建了極樂世界給你呢?沒有!

我們念十方諸佛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快速成佛嗎?不能!

十方諸佛有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嗎?沒有!

十方諸佛中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而且在第十八願裏面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是阿彌陀佛正覺成佛的功德,是他的功德成為我們的功德,好像父精母血成為我們的身體。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阿彌陀佛的財產就是我們的財產,阿彌陀佛有什麼,我們就有什麼,好像父親有什麼,兒子就有什麼,父親的財產就是兒子的財產。

因為阿彌陀佛有超越十方諸佛的願,能夠徹底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十方諸佛都異口同聲的讚歎,並勸導十方眾生都要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所以我們念佛必定往生,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如是因必定得如是果。你念佛不能往生,有這個因沒有這個果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修淨土法門,就會專稱彌陀佛名,而不會雜修雜行,因為他知道,如此專修就往生有份,必定往生。這個思想就是純正的淨土法門的教理思想。

正定業

善導大師說念佛就是「正定業」。他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念佛就是「正定業」,「正定」跟「不定」、跟「邪定」,是互相對比的,正定就是百分之百,有這樣的因必定有這樣的果叫做「正定」。

不定與邪定

不定呢?因是雜的,他或許能得到這個果,或許不能,叫做「不定」。邪定,表示他根本就沒有那個因,所以不會有這個果,叫做「邪定」。這個邪不是邪惡的邪,而是表示彼此完全沒有因果關係。

念佛即是正定業

就淨土法門來講,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就是正定業,所以善導大師說,是名「正定之業」。那如果你是修淨土,卻不專稱彌陀佛名,不專靠彌陀的願力,而雜修雜行,那就是不定業。如果是其他法門的,不修淨土的,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往生淨土而言,那就是邪定業,因為跟這個法門沒有關係。所以善導大師說,念佛就是正定業。

第十九願

現在接著解釋第十九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修諸功德

「諸功德」,「諸」就是很多,所以諸功德可以說是六度萬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波羅蜜,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所以諸功德叫做「萬行」、「諸行」。

但就彌陀淨土來講,修諸功德迴嚮往生,善導大師說這是「雜行」,因為很多,很雜,不純粹,不專一。

修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彌陀淨土法門來講,用諸功德作為迴嚮往生,叫做雜行;若能專憑彌陀名號,專憑彌陀救度,則諸功德無所謂雜行,因為不靠自己的諸功德往生,全靠彌陀的名號功德往生之故。

阿彌陀佛發這個第十九願,主要就是要接引修諸功德者的根機,因為不是每一個根機都能夠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的,所以阿彌陀佛就跟他發這個願說:你只要把所修諸功德迴嚮往生極樂世界,我保證在你臨命終的時候,率領著大眾來到你的面前迎接你。這就是第十九願。

第十九願,第一,它不是專稱彌陀佛名;第二,它不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兩願差別

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不一樣。第十八願專,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阿彌陀佛一佛;同時阿彌陀佛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跟念佛人綁在一起,一對一的。念佛人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成佛;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念佛人的往生。往生、成佛,一對一,綁在一起的。

第十九願是靠自己,靠自己發菩提心,以自己的根機,修種種的功德。這個根機,不管是聖人的根機、凡夫的根機、銳利的根機、低劣的根機,隨他所修功德的大小深淺,迴嚮往生,阿彌陀佛就來迎接他,所以十九願跟阿彌陀佛基本上是沒有關係的,只是因為他迴向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才來迎接他。

因此,我們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成佛主要是為十八願的人所成就的,成佛之後,同時間接接引不是專念彌陀、專靠阿彌陀佛的眾生,使那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修其他法門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十九願跟十八願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一個是跟阿彌陀佛不分開的,阿彌陀佛為這種眾生成佛的;一個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是本來沒有關係的,是發願能讓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他的。

大利無上

同時第十八願是直接從第十七願而來的,聽聞十方諸佛讚歎這句名號不可思議功德;第十九願就不是,隨他自己的根機,所修的功德,他所修的功德跟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是無漏的功德,在經典上就說,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而《無量壽經》顯示第十八願念佛功德就說: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所以念佛是無上的大利,無上的功德。

我們要知道,我們這種凡夫自己所發的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虛假的,這個跟阿彌陀佛真實而不可思議的功德相比,那是不能比的。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出世間法,是真實的功德,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所修的頂多五戒十善,可見這裏所講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乃至八宗兼修、八宗兼弘都不能跟這句名號相比,所以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遠遠勝過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功德了。


十八願成就文

所以第十八願成就文就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八願成就文就是在解釋第十八願,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表示第十八願的功能已經展現了,有它的力量了。所以只要依照第十八願,就會得到這個果報。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

第十八願成就文前面是第十七願的成就文,說: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皆悉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接著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眾生聽聞到十方諸佛咨嗟讚歎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這句名號,然後乃至一念,乃至你臨終才聽到,才一念念佛,一念靠佛,當知此人,「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不退轉

這個人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轉。不退轉有三種,這裏的不退轉是不從成佛的境界退轉下來,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當下就不退轉,而且當下一生補處。因此《阿彌陀經》就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就是等覺菩薩,等待成佛的那個階位。

太子喻

這就好像太子等待登基成為皇帝一般。他還沒有登基之前,在東宮稱為太子。父皇如果退位,他就登基了。所以他是有國王的資格,但是在等待時機。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有成佛的資格,但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是在那裏成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所以我們在極樂世界即使有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還是降下一位,跟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一樣稱為一生補處的菩薩。

芬陀利花喻

所以《觀無量壽經》形容、讚歎念佛的人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念佛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這種芬陀利花就是佛的代名詞,佛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我們念佛人已經被讚為芬陀利花了,因為我們念佛人必定往生,而且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所以必定成佛。因此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我們殊勝的朋友。

勝友解

然而,我們還是貪瞋癡的凡夫,還有情緒,還會發脾氣,凡事不平不滿,發起脾氣就好像刮大風下大雨。只因為我們念佛,等覺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成為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是個念佛人。反之,如果我們不專依念佛,我們雜修雜行,就不是這樣。所以十八願跟十九願,身份功能完全不一樣,你看成就文就說了: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當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當下就不退轉。所以這一段文是在解釋第十八願,不是在解釋第十九願。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他雖然發心,雖然學習種種的法門來迴嚮往生,事實上他還是有漏的,有煩惱的,因為沒有專依靠彌陀,他並沒有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那種身份。

第三章問答

有關信心

念佛有種種的利益,證據在哪裡?我們編有《念佛感應錄》〈第一集〉到〈第三集〉,琳瑯滿目種種事蹟都有,你一方面瞭解道理,一方面看念佛的感應事蹟,互相印證就能夠起信。

因為人都有佛性,佛性當中有慧性。書看多了,有道理還是沒有道理,你就會思辯、會判斷。如果你又不懂教理,又不知道這些事證,當然就會打一個問號。真的這樣嗎?看到阿彌陀佛的人是極其少數的,但並不表示我們沒有看到就不存在,只是我們還沒有因緣,但總有一天會看到,我們臨終的時候就會看到阿彌陀佛了。

我們現在沒有看到,可以先從《念佛感應錄》裏去理解,有彌陀的存在,有彌陀的救度,念佛的人能夠消災免難,事蹟看多了,自然就會起信。

信以後不再懷疑,這就是真正的信;信以後還有懷疑,那現在就不是真正的信。其實人都有煩惱,有時會貪、瞋、癡、疑。所以往往會對某些人、某些事產生某種懷疑。如果對阿彌陀佛的救度一時不能徹底肯定、認同,也無妨,只要自覺我們沒有第二條路,唯有念佛才能得度,那麼雖有那種莫名的懷疑,則障礙不大。你即使有懷疑,你自己心裏還是曉得有阿彌陀佛,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還是會繼續念佛的,照樣在彌陀光明的攝取不捨當中,臨終阿彌陀佛就會顯現來迎。

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只要你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不過話說回來,你如果都不知道,都不相信,讓你專修也不可能,所以我們就要去知道,要去相信,我們就會專修,這樣心底就不會有懷疑的念頭,也就不成障礙了。

念佛定數

我強調金剛念,能夠綿綿密密,細水長流。為什麼?所謂「心若無力,以口來扶」,心中如果沒有力量,就用嘴巴。人若嘴巴動,心中自然也會跟著念。如果嘴巴不動,只是默念,很容易打失,很容易妄想雜念。

所以有的人說,我沒有固定數目念佛,我沒有刻意在念佛,念佛在我心,我常常都在憶佛念佛。不是這樣的,除非他已經習慣了,熟處轉生,生處轉熟,不然還是妄想雜念,一天統計起來,念不到幾百句。你如果早上就固定靜坐念佛,或者一天當中固定念一千句佛號、五千句佛號、一萬句佛號,你再怎麼樣的忘記念佛,至少都有那固定的一千、五千、一萬的數目。

所以說我們初學的人就要固定每日念佛數目。除了早上靜坐念佛之外,白天如果有空也可以固定數目,久而久之就成習慣。即使你不固定念佛,不拿念珠念佛,自然會憶佛念佛,就會嘴巴不自覺地時常念起佛號來,自自然然就會這樣。

信仰就是生命

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是一個修行人的生命。我信仰只有佛教才能夠解脫六道輪迴,只有佛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就是信仰

八萬四千法門我相信只有阿彌陀佛為我發四十八大願,為我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十方諸佛雖多,我心中只有阿彌陀佛一佛;八萬四千法門,我心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救度一法,才能夠讓我離開六道輪迴,不但離開輪迴,還能往生成佛。其他的佛、其他的法都沒有。

所以我們就將此身心性命──生死輪迴的性命,全部都投靠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一佛,是我盡形壽、獻身命,解脫生死輪迴、快速成佛的依靠,沒有二佛,沒有三佛,沒有其他的法門。

既 然這樣,這種信仰就是你的生命,有信仰你就有生命,沒有信仰你就沒有生命,沒有解脫的生命,沒有成佛的生命。信仰對我們來講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父母對我 們重要,兒女對我們重要,丈夫妻子對我們都重要,但是最後都會捨我們而去。與我們同在的,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只有我們自己的信仰。

彌陀本尊

我們佛堂所供奉的本尊只有一尊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佛菩薩,也不是西方三聖,只有獨尊阿彌陀佛一佛。為什麼?最根本最重要、最勝最尊最貴、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叫做本尊,本尊是信仰者的根本唯一所尊,是信仰者的全部生命所託,有此本尊就有自己的生命,無此本尊就無自己的生命,自己解脫的生命、成佛的生命, 全憑本尊。因此,本尊如王,最尊、絕對、無比、唯一,獨一無二,亦無三四。不會說這一尊佛菩薩是我的本尊,那一尊佛菩薩也是我的本尊,不會這樣的。

阿彌陀佛是不能夠比較的、不能夠等同並論的、不能夠並肩而坐的,我們的本尊始終都是阿彌陀佛一佛,所以善導大師說:「你要供養,就專供養阿彌陀佛一佛;你要頂禮膜拜,就專頂禮膜拜阿彌陀佛一佛;你要稱念,就專稱念阿彌陀佛一佛。」這就是專,就顯示一個人的信仰,獨一無二的信仰。

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我們的佛堂不要夾雜,就專供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如果你是修其他法門,就依所修的法門供養你的本尊;只要是修淨土法門,則佛堂所供本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一佛,獨一無二。至於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脇侍、侍者,依靠阿彌陀佛而往生的,跟我們是勝友,所以我們不作為本尊。同時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十方諸佛都念到了,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諸大菩薩也都相隨了,專信專念阿彌陀佛,自然就有這樣殊勝的效果。我們如果這也供、那也供,信心雜、 行持雜,就沒有這樣殊勝的效果。

佛堂佈置

我們佛堂所掛的都是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跟我們這個法門有相關的,不相關的我們不懸掛、不擺設。我們可以掛阿彌陀佛來迎圖、極樂世界莊嚴圖,或者我們這個法門的經典法語,祖師法語。這是顯示一個人的信仰,他有信仰,而且有專屬的信仰,不雜信雜行。

修行人生活

我們學佛人要安貧樂道,家裏面的擺設樸實簡潔,不浮華,不雜七雜八,有用的才擺設,沒有用的通通不擺設,而擺設就是要整齊清潔。因為這個世間是我們的旅社, 我們是過客,閒雜的東西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太過於世俗的東西不擺設,擺設都跟佛法跟淨土有關係的,讓我們眼睛所看都是極樂世界有關的景象。這是顯示一個人信仰的深度,若不是這樣,他信仰的深度還不夠,還有限,甚至還是膚淺的。信仰越深才能越得到它的精髓,我們這個法門,你信仰越深越專,千人則千人往生,萬人則萬人往生。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