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中国许多城市刮起了小区楼盘“改名”之风。
改名的段子满天飞,比如将曼哈顿改成曼哈屯,罗马花园改成骡马花园,莱茵半岛改成华康水岸,纳尼亚小镇改成新华梦想城...
改名的原因主要是清理不规范的地名,认为这些洋名字“崇洋媚外”,带有“殖民色彩”,有损我们的文化自信。
不过,对于改名这件事,我是持保留意见的。
01
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有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而其生命力的核心恰恰在于其包容力与多样性。
中华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的博大精深文化体系。
而不管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兼容并蓄的。
试想,当年唐太宗稍微有那么一点排斥“梵文”,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要变成《佛渡你到彼岸经》了,甚至佛学都无法在中土发展,
更不会有那一出场就念“阿弥陀佛”的《西游记》和金庸小说了。
我们既要有“卢橘杨梅次第新”的岭南风光,也要有“葡萄美酒夜光杯”塞外风情,使用一些“洋名”,建一些“洋建筑”并不会影响什么自信不自信,反而,如果不解决孩子就近上学难等民生问题,整天折腾改名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洋名、洋建筑并不算崇洋媚外,相反,看到洋名洋建筑就“眼不顺,心不平”,这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华民族历经百年艰辛,走到今天不容易,以往的苦难使得我们对于外界更加的敏感,对于外人的眼光和说法特别在意。听歌只听《二泉映月》《高山流水》,贝多芬、莫扎特都是萎靡之音,
看书只看《道德经》《论语》《古文观止》,苏格拉底、黑格尔都是牛鬼蛇神,
大国气度,应该是从容淡定,笑看风云,而不是狭隘、偏执、排他的。
许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捧在手心,予取予求,逐渐形成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永远占据优势,绝不吃亏的心态。稍微的不如意,便委屈得不行,大哭大叫;一旦被伙伴反对,就怒从心起,动手相向,最终很难融入集体。从这个意义上看,多提倡阳刚教育、挫折教育,把少年培养出勇敢、坚毅的大心脏,比整天盯着那几个小区名字强。在美国的一线城市,就有很多广州、北京和上海这些地名。据不完全统计,带有广州(Canton)至少有26处以上,北京(Pekin)9处,上海(Shanghai)3处。也没见哪个美国人觉得中国元素影响他们吃烤薯片的心情。日本这个国家更甚,源自于中国的地名或者店铺到处可见,什么“洛阳”、“洛东”、“松江”、“金泽”,更恐怖的是,日本人为了讨好中国游客,在中国的国庆黄金周,他们的旅游城市,到处都是五星红旗,甚至写满“国庆快乐”的标语,
作为中国人看到这种景象,最多是感到自豪,并没有觉得对方国家会“文化不自信”。
但是,你因为对方的热情就去疯狂购物,这和那些一言不合就想人道毁灭的人没什么不同。有时候,在商言商,市场的归市场,文化的归文化,国仇的归国仇,不要混淆比较好。
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国家繁荣安定,外人自然服气。而一刀切的进行小区改名,是违背“安定”这个大局的。因为小区的改名背后还涉及到房产证、户口本、地图标识等一大堆后续工程,朱砂平安扣,对于阳气不足,运势较弱,家中无日照,房大人少等情况皆有化解与庇护之功用,随身携带或者放置床头,可安神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