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金翅鸟的故事 佛教的大千世界系列之——畜生道奇谈(有声书)

2021-03-24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金翅鳥的故事佛教的大千世界系列之——畜生道奇談(有聲書)

陳詠明 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南無阿彌陀佛


請您收聽:金翅鳥的故事來自阿彌陀佛與我同行

朗讀:佛利


金翅鳥的故事

佛教的大千世界系列之——畜生道奇談

六道之中,與人道共處地面之上的還有畜生道。根據佛典解釋,畜生道的生靈也不全生活在地面上,天堂地獄裡都有,但從整體而論,以居於地面者為多。

既然大多居於地面,我們觀覽人間之後,不妨再向畜生道走一回。

何謂“畜生”?

一般說,是指人所飼養的禽獸。但六道之一的“畜生”之含義要寬泛得多,包括一切為人飼養或不為人飼養的飛禽、走獸和昆蟲。另外,還包括現在生物學上尚無記載、出沒於天堂、地獄和龍宮的神異動物。

《婆娑論》說:“生謂眾生,畜謂畜養。謂彼橫行,秉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他畜養,故名畜生。”這個定義下得頗成問題。首先,說動物愚癡,比較人的智慧而言,倒也有理。但說它們不能自立,則有些疑問了。從現在科學的觀點來說,動物並非不能自立,在未開化的原始時期,自然環境未遭破壞,動物生活得自由自在。倒是人類的科技發展,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動物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處境瀕危。而且最早人類畜養動物時,並不是動物需要依賴人,而是人需要動物,強迫它們馴服。說它們不能自立,真有些顛倒黑白,倘使動物們能寫歷史,會有另一番言辭。其次,說為人所畜養的,就名畜生,這與佛教所納入的此概念涵義並不一致。

《婆沙論》接著又說:“問曰:若以畜養名畜生者,如諸龍水陸空行,豈可為人所養,名為畜生耶?答曰:養者義寬,具滿人間,及以六天;不養者處狹,唯在入中、山野、澤內。又古昔諸龍亦為人養,具在文史,今從畜養偏多,故名畜生。”這回答有些強詞奪理。說動物受人豢養者居多,人間天上都有,不被畜養的反而居止範圍狹隘。其實,不為人馴養的野生動物種類遠比為人馴養的動物種類多,經文說受畜養的偏多,大概是從人類接觸較多的方面而言。另外,也許在佛教世界中,神佛所畜養的動物遠比野生動物多,不可以人世間的情況類比。

不管怎樣說,反正無論受畜養還是不受畜養的動物都屬於畜生道,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據《立世論》說,畜生的梵語音譯“底栗車”,意義為“傍生”。所謂“傍”,就是不正的意思。《新婆沙論》說:“云何傍生趣?答:其形傍故行亦傍,是故名傍生。”形傍,是身體形狀不正;行傍,是行為舉止不正。這當然是與人的形貌和行為相比較而言。

依世俗的認識,將人的形貌舉止作為衡量動物形貌舉止正與不正的參照物,是毫無道理的。

但在佛教教化中,兩者可以類比。因為佛教認為,各種生靈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由於造作了不同的善惡行業,投生在不同道或趣之中,才產生形體的差別。說得通俗些,畜生道的動物都是人變的,只不過是前生做了惡事的人變的。

那麼,前生做了什麼惡事以致託生畜生道呢?《釋氏要覽·中》說:

《辯意經》雲: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竊;二、負債不還;三、殺生;四、不喜聽受經法;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會。

如果說偷竊、拒不還債和殺生的人來世將變畜生,還帶有些懲惡的意味,但說凡不喜聽講佛法,對齋會不感興趣的人也要變畜生,豈不是打擊面過寬了?不能十分令人信服。世上許多事,都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信不信全在你自己。實際上,檢閱佛典,投生畜生趣之業因多種多樣,並不全與引文所言相同。細究原因,沒什麼意思,還是瀏覽這佛國的種種動物奇趣為好。

依《正法念經》說,畜生道的種類有四十億種,但沒有列出名目,想來數字太龐大,想列出也無法列出。

關於居留之地,《新婆沙論》說形形色色的動物遍布於五趣(即五道)中。在南贍部洲、東勝身洲和西牛貨洲上,有我們所知道、所見到過的一切動物,天上有鴻雁等飛鳥,地上有像馬等走獸,還有無足的蛇,乃至百足的蟲。唯有北俱廬洲比較特殊,那裡有鴻雁像馬等動物,但沒有蚊虻,沒有蛇類,沒有百足的蟲。因為那裡是人間天堂,不應有令人不愉快的動物或毒蟲之類,使那裡的善人們感到煩惱。在鬼趣中,有幾乎像人間一樣多的動物,有狐狸像馬等,有毒蛇,有烏鴉鴟梟之類,那當然都是些鬼馬、鬼蛇、鬼鳥等。在欲界三十三天中,有像馬等動物,但也像北俱廬洲一樣,沒有令人討厭的蟲蛇之類。還有一種人間所無的飛鳥,名“妙色鳥”。再上的四層天界,則除了妙色鳥,其餘什麼動物也沒有,可能是因為那裡太高了。

在佛教動物世界裡,有兩種最大的神奇動物。

 金翅鳥的故事

金翅鳥是佛教世界中形體最大、性情兇猛的肉食飛禽。它的梵文名字音譯作“迦樓羅”、“羯路荼”等,因其兩翅的羽翮是耀眼的金黃色,所以稱為金翅鳥。兩翅展開,廣達三百三十六萬里。據《菩薩處胎經》說:它若飛翔起來,從所住須彌山上,飛到另一個世界的中心須彌山,也毫無倦意,奮飛不已。

在經藏裡一切眾生分為四種: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金翅鳥的種類,竟是四生通有的。

這種鳥主要以食龍為生,另外,據《涅槃經》講,它還吃金、銀、琉璃等“七寶”,並能消化掉。《樓炭經》說,金翅鳥每日的食量很大。要吃掉一條大龍王和五百條小龍。一日內就能周遊四天下,以兩翅劈開海水,力量極大,竟能使海水像兩堵牆一樣分開,暴露出海底龍宮,將注定要命終的龍男龍女們吃掉。

《增一阿含經》說,當金翅鳥命定的壽終時,龍即吐出毒液,使它不能靠近。金翅鳥飢火如焚,十分痛苦,它受煎熬不過,從地面聳翅向下奮飛,穿過大海水,直達風輪,風輪層的大風,又將它吹回地面,這樣往返七次,最後回到須彌山頂死去。當它死的時候,過去所食的龍肉都有毒性,這時一齊發作,那毒性十分厲害,竟使它全身燃燒起來,直到整個身體灰飛煙滅。唯有一顆心不能燒化,那心晶瑩明亮,純青色,像琉璃一樣光滑。天上的帝釋得到它,常系在頭髮上作為妝飾珠寶。

在最早的《阿含經》部中,提到金翅鳥的地方很多,《長阿含經》中還特設《龍鳥品》,很鋪張地描述金翅鳥的威猛。寓意不大清楚。從《龍鳥品》看,也許與批判外道有關。佛陀在世時,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思想很活躍,可說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佛教將一切非佛教的哲學和宗教思想都斥之為外道邪見。《龍鳥品》講述完龍鳥的事蹟後,即以批判外道的異學異見作結論,說“此邪見人,必趨二處”,即死後不是墮入地獄道,就是墮入畜生道。又說前生“奉持金翅鳥戒,心向金翅鳥,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鳥中”,也許是有的放矢。但與當時其他哲學或宗教有何联系,難以考知。

後來大乘佛教興起,便賦予金翅鳥故事以明確的佛學意義。《華嚴經》卷三十六說:

(金翅鳥王)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大力,“止”、“觀”(佛教修習的兩種方法)兩翅搏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

《智度論》卷二十七解釋金翅鳥對龍王“取而食之”時,也是同一個意思,並說:

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除三障礙而為說法。

如此說來,金翅鳥的殺生,不是惡行,而是大慈悲行。凡被牠吃掉的眾生,都是善根已經成熟者,並達到超越生死的境界了,但苦於肉身所累,只差這最後一層不得解脫。於是金翅鳥來幫忙,吃掉臭皮囊,除去最後一層障礙,使其精神徹底得到解脫。

這讓人聯想起舊小說中,許多殺人者動手前都愛說:讓我超度你到西天極樂世界去。似乎被殺者還應感謝他,不知此種思路是否源於金翅鳥?

無論如何,金翅鳥故事的寓意,前後顯然有較大變化。而且推敲大乘經籍的意思,金翅鳥食肉的範圍也擴大了,不僅是龍肉,還能吃五道一切眾生。

(※語音程式因本站網業程式問題語音程式無法照原來樣子貼上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南無阿彌陀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