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的佛经——《维摩诘经》
《维摩演教图》维摩诘居士形象
《维摩诘经》简称《维摩经》,全名是《维摩诘所说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罗意即“净名”、“无垢”,诘即为“称”,故《维摩诘经》又名《净名经》或《说无垢称经》。
《维摩诘经》是佛陀在毗舍离城附近的庵罗树园所讲,听法大众包括诸大菩萨、天龙八部及僧俗四众等四万余人。当时,宝积长者子带领五百位长者子与会,特地请佛陀开示如何修习并成就菩萨净土。佛陀揭示了“心净则佛土净”的基本思想后,借着维摩诘居士生病的因缘,宣讲大乘菩萨出世入世不二的义理。
敦煌文物珍品:敦煌出土纸本画《维摩诘经变》
年代:约9世纪(中唐)
尺寸:70×33.8cm
材质:彩色纸本
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现存地: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摩罗诘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维摩诘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
《维摩诘经》共有三卷十四品,上卷介绍维摩诘运用种种方便法门,摄化不同阶层,让普罗大众都能了解佛法大意。中卷以维摩诘生病为缘起,文殊菩萨代佛陀前往探视,在一问一答间深入空义,论及如何观察众生现象、通达佛道、入不二法门等大乘修持心要。最后透过香积、阿閦佛国诸菩萨的示现,阐释大乘菩萨不住世间也不离世间、随顺所缘的慈悲与智慧。
该经旨在宣传大乘般若空观,宣传在世俗生活中也能修炼成佛,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方便法门。其中提出的“不二法门”见地,消解一切矛盾,泯灭一切对立,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尘而不染、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莫高窟第194窟·《维摩诘经变》各国王子
莫高窟第159窟·中原帝王礼佛图
莫高窟第220窟·《维摩诘经变》帝王图
《维摩诘经》虽然经义深奥,但是辞藻简练优美,尤其运用对话和戏剧的表现手法,例如文殊问疾、天女散花、请饭香土等等,故事人物鲜活,想象奇迥,富于文学趣味。用浅近的方法引生大众的信仰,是大乘经典的一大特色。胡适评注本经是“半小说体、半戏剧体的作品”。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最爱清谈与《维摩经》,六朝志怪作品深受《维摩诘经》中佛教教义、文学手法之影响,大量反映恶报、地狱等场面。僧肇在读《道德经》有 “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决定出家。《高僧传》也有记载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的事迹。王安石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深深影响了禅宗的“不二”思想。即所谓的“动静不二,真妄不二,维摩明一切法皆入不二门。”《维摩诘经》对汉传佛教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唯心净土”、“烦恼即菩提”、“芥子纳须弥”等论述,在禅宗、天台、华严各宗的法要种均有所体现,而像是大家常说的“不二法门”、“出淤泥而不染”、“香积天厨”等词汇也是出自《维摩诘经》。
文章来源于灵隐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平台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