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Buddhism
藏传佛教Buddhism

关于回向,学佛人普遍存在一个误解!

2021-01-23 藏传佛教Buddhism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发愿: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瞋痴心,住平等舍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钱一样。

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

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回向即是回转善根,有所趣向,把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

所以,为了达到某特定目的去行善,可以陈述或心中忆念所求之事而回向,同时以广大无私的发心把这些功德回向给其他目的甚或法界众生,还可以令自己的善根增长广大,乃至无量无边。

最好按印光大师的开示,先将善根回向法界一切如母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往生西方,同成正觉),然后再进行别的回向。


一、什么是回向?

回向的含义是什么呢?譬如,有十个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却没有,现有的食物本来可以被拥有者独享,但他却舍不得,而愿与其他九个人共同分享。回向的含义也与此类似。

人们在行善时所造的善根,能够获得善报,但大乘的修行人却不愿独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将它分给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这就是回向的内涵。

回向有两种,一是有毒的回向,二是无毒的回向。

所谓“有毒的回向”,就是有执着的回向。《般若波罗密多经》里讲过,凡是有执着的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虽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时候,也许还会感觉味道鲜美可口,但当毒发之时,就会痛苦异常。

同样,有执着的、不是三轮体空的善根,虽然也会带来一些临时性的善报,但因为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终脱离轮回的痛苦,反而会引发众多苦受。

无毒的回向是指无执着的回向、无缘的回向,也即在证悟空性的境界中回向。无毒的回向又分为两种:一是真实的无毒回向,二是相似的无毒回向。所谓“真实的无毒回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萨在无缘禅定中的回向,这是薄地凡夫所无法做到的。

我们现在只能做相似的无毒回向,这种回向不是指以中观的逻辑来抉择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忏悔文》里所讲的方法,真心诚意地进行观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如何回向其善根,我也如是回向我的善根。这种回向,就是相似的无毒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

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

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诵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二、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1、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

2、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亿文殊心咒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谈地宣传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也会毁坏自己的善业;

3、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4、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祝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

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如果我们不及时如法地回向,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即使再多、再殊胜的善根,都会被毁于一旦。在这些毁坏善业的因素当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瞋恨心,它能毁坏难以计数的善业,对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后必须立刻回向。

如理回向之后,善业是否便不会被毁坏呢?如法的回向,特别是在为菩提而回向之后,在一般情况下,善根是不会被毁坏的。这就像在计算机中保存文件一样,在文档保存好以后,通常是不会丢失的。

此外,回向应当与发心相应。我们的发心如果是为一切众生而行善,最后也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前后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果发的是菩提心,回向却是为自己就不合理。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们既不能为这一世的圆满——自己的健康、长寿、发财而回向;也不能为了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而回向;而是要为证得菩提、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回向,这是最殊胜的回向。

这样回向后,善根生生世世也不会穷尽,其善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却永无完结之时。因为善根已经回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证得菩提之前,它们是不会消失的。

回向和发愿有何差别呢?在行善(如放生)时,造了善业,以此善业为前提,于行善后所发之愿,即是回向。

平时,不以所造善业为依托的发愿,即是普通的发愿。如看到佛像、佛塔时,于其前发愿“祝愿我生生世世……”,这就不是回向而是发愿。回向和发愿的差别在于有无行善,有无所回向的善业。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 随喜分享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