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乘三宝
“二乘”指的是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都是佛教,但信仰对象、追求目标、思想境界。智慧见解、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一句话,人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一个道理,大乘与小乘的“三宝”并没有什么不同的,但对“三宝”认识的深浅和概念的划分却有很大的差别。小乘可分毗婆沙论派和经论派两种,他们对三宝的认识也有差别。小乘毗婆沙论派承认佛的色体是肉体和化身,但不知还有报身,他们认为佛的肉身属于苦体,如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和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和成佛后是同一个色体,不能把这样的色体截然分成凡体和佛体,色体身具有三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宝”。“佛宝”是指佛身上的那种特有的觉智。小乘经论派对佛的概念与毗婆沙派稍有区别,他们认为具有三十二相的色体和佛的觉智法体都算是“佛”和“佛宝”。大乘佛教对佛宝的概念是佛宝具有八大功德,佛宝可分“真谛佛宝”和“俗谛佛宝”。佛可分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等三身佛。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无量功德、无数功德、不可思议功德、无比功德、二障及其习气尽断功德)和五种特性(非缘生而属无为法,与悟性功德溶为一体,远离常断二边,断除贪著,阻碍,低净光明);智慧法身具有二智(根据雍仲本教经典里记载:佛的智慧可分“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如实了解诸法与事物的实际情况及本性空的智慧;“尽所有智”是了知诸法与事物的自性及世俗世间所包括的一切事物的智慧)、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二十一组智慧神能(三十七道品、四无量功德、八解脱、九禅定、十遍处禅、八胜处禅、无烦恼禅、愿觉知禅、六神通、四无碍智、四如意、十自在、十力、四无畏、三不自律、三念住、不遗忘性、永断习染功德、大慈悲心、十八不共法、三圣智)。报身具有五常(也叫五圆满,就是五恒定:身有三十二相、八十好,永恒不变为“身恒定”;常住色界无上天为“地恒定”;身边听法之众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圣众为“引渡对象恒定”;所说之法全是大乘之法为“法恒定”;住世直到一切众生超脱轮回为“住世恒定”)和五种特性(身显相好常说法;声具六十四音说大乘法;心怀大慈悲,利众之事永不停;无意识活动生自然效应;依众生的心意,应化无穷)。化身又分殊胜、工艺、普通化身等等,殊胜化身是身具备三十二相和八十随相,以教主身份而传法、引渡众生的殊胜化身,殊胜化身如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和释迦牟尼佛。工艺化身是诸佛为济世利众,化生为具有特殊工艺技巧的艺术师、医师、建筑师等各种能工巧匠,施以种种方便智慧,创造文明,造福众生的化身。普通化身是佛的应化三十二相,其中有化为声闻、缘觉、菩萨的、居士、天王、天神的、贤哲、各类动物等的身份来救渡众生。小乘佛法不承认佛有三身佛,因为小乘不知报身和法身佛。
简单地解说大乘佛法中所讲的佛宝具备的八大功德:无为、自生、非思维言传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圆满、他事圆满。1.“无为”指的是“无为功德”,是佛身中的“本性清净功德”。所谓的“有为”法是靠因缘所生、有生有灭。佛的本性清净是“无为法”,如虚空一般,非因缘所生,无相无色,不生不灭,没有时空界限,原始清净,本性光明清净。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清净原本光明,众生的佛性只是暂时被污染遮蔽住了,而达到佛地时,不但佛性变成清净的,而且功德和智慧也都自然而然圆满。佛的本性清净就是永断二障的清净无为、无形无相、虚空寂灭的状态。2.“自生”指的是“自生功德”,是佛身中的“自性自生功德”。佛的自性作用是自然的、无动机目的、无意识、不动念、说法度众等一切利乐众生之事自然而然,按众生的意愿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所以佛的一切行动作用都进入自然的运行状态。3.“非思维言传境”指的是佛的见性,真智的特点,也叫“无上菩提”。佛的见性真智有三个特点,一是现观直觉,如镜中显影,无名相思维活动;二是“无二见”即主体意识和客体对象融为一体,如梦中境;三是遍知一切,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4、“大智慧”指的是佛的一切种如量智,也叫相对智。佛的智慧不但能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也能知一切事物的种类形象、性能和事物的时空位置等等。佛的智慧就成为遍知的智慧。5.“大慈悲”指的是无相与无缘的慈悲心。“相”和“缘”指的是原因和条件,世间的慈悲还是有条件的,而佛的慈悲才是无缘无故无条件的,所以叫大慈悲。6.“大圣能”指的是佛的大慈心和大智慧的功德能量和神通作用。7.“自事圆满”指的是佛为众生超脱生灭轮回而自己先要超脱轮回,获得彻悟自在。因此,将佛的这种断悟功德称做“自事圆满”。8.“他事圆满”指的是佛用他的智慧、慈悲和圣能度化众生,众生的事圆满成功。佛的“他事圆满”还包括色体、报身、应化身和度众事业。小乘对佛法的概念是,毗婆沙和经论二派基本相同, 认为法可分“教诲法”和“悟性法”两种,真正的“法宝”是道谛和灭谛之法。大乘佛法对法宝的概念是,佛法从性质上分“教法”和“悟行”两种,“教法”是属于教育手段,“悟行”是属于思想境界、意识的形态。“教法”是正确地解释万物之理和解脱之道的佛法经典和理论方面的内容,“悟行”是指如法修断所获功德和认识破断、智慧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灭谛”和“道谛”。我们都需要通过学习教法才能达到悟性,所以“教法”和“行法”有着因果的关系,悟行离不开教法。真正的佛法指的是“悟性”和“行法”。教法可分“经”和“论”两种,佛言经典分显法经典、密法经典和大圆满经典三个部分。显法经典分经、律、论三类;密法经典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类;大圆满经典分为心部、空部和诀窍部三类。实际上佛教的经典等文字资料和理论知识、教育手段等都属于“佛法”范畴,但不是“法宝”。真正的“法宝”是通过佛法闻思修而获得的“灭谛”和“道谛”。所以说佛法的“教法”虽然是“法”,但仍不算“法宝”,只有“悟行”与“灭谛”和“道谛”才是法宝。所以三乘的“道智”和“果智”、佛的“自性法身”和“智慧法身”都是法宝,三乘的“灭谛”和“道谛”也是法宝。真正的法宝具有八种特性:不可思议、二灭、无念、清净、光明、对治、灭谛、道谛。1.“不可思议”指的是真正的法宝所指的悟境,法宝的悟境就是佛自证亲验的境界,佛的悟境对凡俗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真法不可思议”。2.“二灭”指的是将烦恼和烦恼所引起的业从根本上消除与灭掉,就是被古人称为“无二”的境界,是“灭谛”的境界。3.“无念”指的是没有思想意识中的倒错意识或妄念。简单来说倒错意识,比如说将不洁净的身躯错认为是“洁净”的;贪爱本意是痛苦,却错认为是“快乐”;身体和意识本意是“无常”,却错认为是“常住”;人的本意没有“我”,却错认为有“我”,这些观念都是倒错而虚妄的,消除这种虚妄的念头,就是寂灭“无念”的境界。4.“清净”指的是没有烦恼和业障的智慧与道谛,道谛自身就是无漏与清净,它的本质无染清净,作用是使修道众生得到“清净”,这就是法宝的清净德性。5.“光明”指的是智慧和道谛明察一切事物的本性和现象时,如阳光一般驱散黑暗、将照亮万物的智慧功能启发出来。因此,如理、如量道智的性质是“光明”。6.“对治”指的是智慧和道谛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对治烦恼和业障。一切众生烦恼的根源都是“我执无明”和“法执无明”,智慧和道谛就如医生下药治病一般,有效对治“无明”和“执着”。7.“灭谛”指的是寂灭,就是说破除烦恼和业障寂然无为的状态。8.“道谛”指的是无漏智慧和功德,修道破除八十一种粗细烦恼之后获得八十一种解脱的智慧叫“道谛智慧”。
小乘僧宝的概念是,“僧宝”是“圣僧”所具有的离欲状态和觉智,不是僧体。大乘僧宝的概念是,僧人是佛教弟子中的职业修道之士,是佛陀崇高思想品德的继承人,是坚持、保护、弘扬佛法的核心力量。从佛教徒来讲佛教有出家和在家两种弟子。出家可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这些都属于出家弟子,出家弟子的主要特点是要过独身生活,不能结婚等等,戒律规定更多,要求更严;在家受戒弟子要守持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五戒。在家弟子可以结婚。修密宗的弟子需要具备六个条件,密宗的弟子也分出家和在家两类。僧人可分圣僧和凡僧两类,三乘见道以上的僧人称为“圣僧”,见道以下的称为“凡僧”。“见道”就是开悟与见到本性的证得见道,获得了无分别的现观直觉定中的智慧。可以说开悟后就已经是得道的圣僧,再不会退转下堕,再不会产生违戒的恶行,已经具有自生的息恶扬善之戒体。“三宝”中的“僧宝”指圣僧,不包括凡僧。所以僧人和僧宝的含义不同。僧宝的八大功德是: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1.“如理见”指的是明见事物的法性,就是说要明见“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究竟空理。2.“如量见”指的是明见因果报应等各种事相的智见。3.“自我见”指的是见道以下的众生,他们还没有悟到自性,也见不到自己的根基和道的层次,所以度不了他人。只有开悟见性以后,才能明见自己和他人的根道因缘果报,有了自度和度人的条件,才有了被尊称为“僧宝”的资格。4.“离贪著”指的是有贪就有其它烦恼,只有真正断绝贪欲,才能达到“见道”。“见道”以上的僧宝能破除烦恼障,达到解脱的境界,而“见道”以下还没有破断烦恼的能力。5.“离滞碍”指的是破断所知障。世俗人的智慧非常有限,是因为障碍太多,所以不能破断所知障,达到“见道”之后就开始破断所知障了。6.“离俗气”指的是远离贪恋世间的所谓幸福,只有菩萨道的圣僧才能远离对世间幸福的贪恋。小乘还会去追求自享寂静涅槃之乐的“俗气”,这里更显示出了大乘圣僧的大慈大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