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
南山律在家备览

《念佛岩大悟禅师碑记》考 (法照祖师是陕西洋县人)

2021-01-13 南山律在家备览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五会念佛


《念佛岩大悟禅师碑记》考

 

大悟禅师,是净土宗四祖法照国师(747821)圆寂后唐穆宗所赐的谥号。

由于赞宁《宋高僧传﹒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以下简称《法照传》):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导致四祖籍贯从古至今有四种观点:

(一)宋嘉佑五年(1060)释延一《广清凉传·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十六》释法照者,本南梁人也,未详姓氏”。

(二)宋崇宁间(1102-1106)闵文叔《念佛岩大悟禅师碑记》(以下简称《碑记》)“昔,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姓张氏名法照,兴势县大灙里人也。”

(三)1933年,日本塚本鄯隆研究法照的文章认为“法照就是四川北部的人”。

(四)1997年,郭鹏在《陕西史志》第5期发表了《法照姓氏籍贯及行状考》称“唐僧法照姓张,生于洋县大灙里释子山”。

1998年,刘长东的《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肯定“法照的籍贯是今陕西省南部汉中地区的洋县大灙里”。

经七年的查寻阅读史籍找依据,走访祖师故里的耄耋乡贤搜集有关祖师的传说,实际勘察念佛岩释子山遗址觅求佐证,2012年笔者在中佛协网站编外文选栏目发表了《净宗四祖法照国师与洋县念佛岩崇法院――以念佛岩为中心对祖师故里的考察》,依据《碑记》,在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冒昧的提出“法照祖师,俗姓张,唐天宝六年(747),生于洋州兴势县大灙里释子山(今陕西省洋县洋州镇孤魂庙村石山六组)……”

对这一观点,从目前学术界、网络宣传上看,大家还是认可的,梳理史料典籍,细细推敲民间传闻,深感《碑记》是厘正祖师俗姓籍贯、出身、出家寺院的唯一可信、可靠的史料,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考证,文中不妥之处,恳祈方家不吝赐教。

碑记》全文如下:

念佛岩大悟禅师碑记

,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姓张氏名法照,兴势县大里人也。少,舍家为沙门,证定慧力,入于神通。尝游庐山,适南岳,得法而归。在此岩上庵居泉饮,日夜专念阿弥陀佛。每念佛时,常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天子乃遣使者以礼迎之。既至,赐号为“供奉大德念佛和尚” ,又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 ,而天子承教焉。

初,法照居庐山,入正定至极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乃之南岳。见长老承远居岩石之下,羸形垢面,躬负薪樵。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谿谷。率勤诱掖,度援于众,是为教魁,其徒至万计。法照乃从学而专教天下,故作五会念佛法事,依无量寿佛经,广说偈、颂;以专念为教体,其中亦开无生忍法。至是,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以尊其位。

   德宗皇帝赞法照曰:性入圆妙,得念正真。悟常罕测,诸佛了因。帝又问曰:佛留下法,众皈依何门?法照以偈答曰: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帝乃大悦,经赞广布流行。

法照在长安居章敬寺。每入城邑聚落,常以布施摄众念佛,从化者甚多,至不可计,莫不奉持斋戒。厥后城中有一屠者,为失利养起恨心,袖刃而来,将不利于法照。时法照以他心智知其心念,谓屠者曰:尔欲堕入地狱耶,而来害我?屠者然,弃刀于地,悔过作礼,愿从念佛。念之数声,奄然立化。法照亦结跏趺坐而入圆寂。谥大悟禅师。是日在彼殁已,此张氏家明其形容,须叟乃现神变,隐身巨石之中,遂不复见焉。

呜呼,法照禅师者,其西方之圣人乎?不然,何以游神彼国,行化此方;度恶人于须臾,现色身于殁后,神变自在无碍也。由其当日念佛于此,故世记此岩,以念佛名之。又从而构立祠宇焉。迹其道场之处,则今岩殿之后,有草庵基。其经行之地,则今山径之侧,有锡杖泉。其遗教则有五会念佛法事。其遗像则此殿壁之上,有古所画法照行像。

至今,郡人每岁以仲夏六日致祀于是岩,四众集会。是日能使疑者信,慢者敬。斯亦威德神化所感而然也。或曰:既圣矣,犹现形念佛者以何义耶?以何义专念阿弥陀佛耶?曰:以经考之,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有世界焉,名曰“极乐” 。彼世界中有如来名阿弥陀,现在说法,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恭敬围绕,左观世音右大势至二大菩萨而为上首。彼佛如来,光明无边,十方普照,寿命无量,一国皆同,故名阿弥陀又名无量寿,又有异名,谓无量光。彼世界中,珍宝严饰,香花充满,无三恶无八难。

所有众生,皆如自在天;所有菩萨,皆住不退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阿弥陀佛所有功德。他世界中,若有众生闻彼佛名,生净信心,能如十六观行修行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得生,永出轮回,终成正觉,此法照所以专念阿弥陀佛之义也。且三皈六念以佛为先,一称南无佛陀,善根无尽,况能专念者乎!法照以此教人,盖得其要矣。我愿以此法门示之众人,传之后世,使闻之者皆发信心而归正觉,是故立石此岩而述其事义以记焉。

碑文的作者与写作时间、背景

闵文叔,古洋州大灙里(今陕西省洋县洋州镇草坝村大户岭)人,“宋崇宁中进士,历官尚书,为人卓而不群……”

从碑文内容可窥见作者的精神世界,博古通今的修养,稔知法照祖师求法的因缘,立教创获的历史;对祖师的崇拜,修习净土法门已登堂入室。《碑记》题目、正文共计1060个字,其中祖师的传记710个字,表述对念佛法门的修证解要及作碑文的目的,就达350个字。由这些文字可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卓而不群”。

“崇宁元年(1102)僧人道玑重修此刹……”

查寻史籍中,在《续陕西通志稿·金石》部分发现了明弘治二年(1489)正月,乡贡进士城固人孙让为成化年(1465-1487)住持智延修葺念佛岩竣工后所作的《重修念佛岩记》碑文。同时还发现了嘉定辛巳年(1221)念佛岩住持道玑老和尚将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敕赐给念佛岩的《度牒》勒石的碑文。

洋州兴道县念佛岩院牒 中书下门牒□□□ 洋州兴道县念佛岩 牒奉 敕宜赐□□□□□牒为准,敕故牒,大中祥符八年(1015)十二月 日牒……嘉定辛巳监院文 管干住念佛岩叟嗣道玑立石……

这些重大发现为考证《碑记》提供了史料。从碑文中知道上自北宋崇宁元年(1102),下迄明成化年(1465-1487)三百多年中,念佛岩有四次大的修葺活动。从常规来看,每次修葺竣工后,都要作碑文勒石记载缘起、布施、钱、粮、物的功德主姓名,以其流芳于世存史。这为考证《碑记》的创作时间、背景提供了依据。

首先,《碑记》的作者是崇宁(1102-1106)中的进士,而道玑和尚修葺念佛岩在崇宁元年(1102),寺院修缮需要时间,一般两三年甚至更长,从时间上来看《碑记》是住持道玑修葺念佛岩竣工后所作。也就是说《碑记》成文最迟在崇宁五年(1106)。

把住持道玑和尚崇宁元年(1102)重修念佛岩的时间与嘉定辛巳年(1221)道玑老和尚将《度牒》勒石的时间联系起来看,道玑老和尚年龄至少在140岁左右,是一位得道高僧。修葺念佛岩时,年富力强,道业蒸蒸日上,而作者则是念佛岩近邻大灙里的名门望族中的乡贤,佛门中的大护法,寺院的修葺活动动则数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护法金榜题名,成为朝庭大员。

念佛岩修葺竣工后,按常规会请人撰写碑文勒石纪念,不论是修养、学问,还是身份地位,佛学造诣,闵文叔都是最佳人选。

崇宁年(1101106)距《宋高僧传》问世(989)已有百余年,作为在皇家寺院当住持的道玑和尚和朝庭大员闵文叔都有条件、机会拜读《宋高僧传》即使没机会阅读,但他们都崇拜法照祖师,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愿望“我愿以此法门示之众人,传之后世,使闻之者皆发信心而归正觉”。这就是《碑记》诞生的背景。

同时,闵文叔与法照国师同为古洋州大灙里人,属近邻老乡关系,闵文叔所作《碑记》的时间崇宁年(1102-1106)距法照祖师圆寂的时间长庆元年(821)仅二百多年,按古人的寿限75岁或60岁计算,正是法照祖师俗家人丁发展的第三代或第四代,祖师的侄玄孙们会因先祖而成为名门,受故里众乡亲的尊重。闵文叔在作碑文前,不会不走访祖师俗家的后人,了解张家先祖的生平。

尤其是法照祖师在念佛岩修念佛禅所显示的神异奇观已在近邻父老乡亲中留传扎根,耳闻口授,代代延续。这正是张家后人荣耀之处,“是日在彼殁已,此张氏家明睹其形容,须叟乃神变,隐身巨石之中,遂不复见焉”。

因此,《碑记》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是非常可靠的!对这一结论,《碑记》内容考证中将进一步予以证实。

祖师的籍贯、身份、圆寂的地点、时间与民间留传的祖师的出生地、出身、出家寺院

《碑记》开篇直指祖师的生活年代、身份、俗姓、法号、籍贯、出家年龄、求法地点“昔,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到“得法而归”,这是《碑记》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从“在此岩上庵居泉饮”到“经赞广布流行”围绕“圣僧”展开叙述,从“入于神通”着手,对游历参学,拜师学法,立教创获证道,重回故里一笔带过,设伏线,叙述祖师修习念佛禅显现“神通”,被代宗迎至皇宫赐号拜为国师的过程,层层悬念,笔锋一转,解秘伏线,介绍祖师拜南岳承远大师为师的因缘,依其修习般舟三昧,依经据典创立“五会念佛”仪规,自然显现承远大师德重须弥,已证圆果。

同时以祖师向代宗赞誉恩师,使其敬仰之,赐恩师寺院“般若道场”来彰现祖师尊师重道,知恩报恩的圣贤品德。而德宗皇帝与法照祖师的对话则是《碑记》的巅峰。《碑记》所述内容可以在唐·吕温(771811)《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柳宗元(773819)《南岳弥陀和尚碑》里找到渊源――

永泰中,有高僧法照者,越自东吴,求于庐阜,尊远公教迹,结西方道场……,因缘昭晰,悲喜流涕,遂执抠衣之敬,愿承入室之顾。

……大历末,门人法照辞谒五台,北辕有声,承诏入觐。坛场内殿,领袖京邑。

在代宗时,有僧法照,为国师,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

初,法照居庐山,由正定趣安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

吕温,柳宗元与法照祖师,有着共同的生活年代,贞元间(785-804)至元和年(806-820),作为衡州最高长官的吕温崇拜承远大师,为其作碑文中,记述其德行时自然涉及徒众,法照祖师拜师因缘奇特神异,且成就出类拔萃,能彰显远公“德因感著,道以证光”首当其述。因此,记述法照祖师事迹的时间比较准确,“永泰中(764-765)”“大历末(779)”、“代宗时(762-779)”

由此证实《碑记》的作者闵文叔博学多才,收藏有法照祖师生平事迹的第一手资料,《碑记》内容真实不虚,不容怀疑!

《碑记》第三部分记叙了祖师圆寂地点章敬寺、圆寂时间“郡人每岁以仲夏六日致祀于是岩,四众集会”,仲夏六日即农历五月初六。这一天与佛菩萨、神圣的诞期、出家成道日无关,根据祭奠规矩、民俗习惯,不论高官、巨富,还是平民百姓,在死后忌辰这一天,亲朋好友总要聚在一起,举行追荐活动,因此,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法照祖师圆寂于五月初六。

为什么《宋高僧传》记述祖师“不知何许人也”?这使人不得不从方家研究《宋高僧传》中唐代高僧社会结构的成果中寻求答案。法照祖师、赞宁、闵文叔这些古人所处的生活年代于今不同,“地望观”、“门第观”在上层社会对一个有成就的人来说影响非同小可。你出身高贵,令人生欢喜心,尊敬你,出身低微,令人生卑视心,瞧不起!但佛法中是不计较这些世俗浅见,不问年老年少,出身贵贱,但问有道无道。

由于作者写《碑记》的初衷是宏扬念佛法门,度人归正觉,作碑文时不得不考虑世俗的浅识偏见,考虑出身对祖师的身份、地位、特别是社会的影响力,对上层人士的度化。故对祖师只记俗姓、法号、籍贯,对出家的年龄搞的很模糊,以“少”字记述,其他的一概避而不谈。不过,祖师留下的《寄劝俗兄弟》诗却反映出其家庭成员信息:

同气连枝本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诗的题目和内容显示出祖师在俗家上有兄长,下有小弟,排行老二。

故里的父老乡亲,却不以法照祖师出身寒微而轻视之,隐瞒祖师的出身、出家寺院、出生地。质朴亲昵地称法照祖师“放牛娃爷”,对“放牛娃爷”念佛感通异事代代相传,演绎成神话,耳闻口授,相继延续。

2006年2月13时,我在周家坎拜访了熟悉念佛岩情况的周相义老先生,老人对法照祖师的事如数家珍;“说念佛岩放牛娃爷的事,得从后槽高家梁的积庆寺说起,放牛娃爷八九岁时给积庆寺近邻朱员外家立放牛娃,受寺里和尚的影响,放牛娃爷放牛中在灙水河神龙滩半岩的岩窝念佛,久而久之,有了道行就到积庆寺当和尚了。

放牛娃爷念佛的地方后来叫念佛岩。解放时,积庆寺住的和尚叫显法,他的徒孙灵海住念佛岩的岩楼。积庆寺里供着放牛娃爷的像,光头、盘腿打座,参禅,跟岩楼上供的像一样,山门上的对联至今我记着,祸由恶积,烧汞炼丹方得道,福圆善庆,明心见性即成佛’。寺院座落在后槽高家梁三队村后,坐北朝南,三合头,大殿三大间,东西厢房都是小三间。大殿东山墙外有大庙三间,大庙后有根大线柏树,树下有块大石碑,文革中被炸烂了……”。老人家说完积庆寺后,很生动地讲了几件放牛娃爷放牛念佛的神异奇事。

    2011年4月6日,我第二次拜访了周相义老先生,并在后槽高家梁找到了另一位知情人周昌镐老人。老人家七十四岁,身体硬朗,头脑清楚,中学文化。老人家领我来到积庆寺遗址:“积庆寺就在这地方,坐北朝南,三合头的院子、大殿、东西厢房都是三间,厢房进深短,房院的东面有三间座北朝南的神殿,供着菩萨、火神、力士像,庙后有一株五个人围不住的线柏树,树下有块一丈多高的石碑,石龟驮着,文革中被炸烂了。碑文我记得大概,是说先有积庆寺,后有念佛岩,积庆寺建于唐朝,又叫法水院。老辈人都说法照和尚在积庆寺出的家,出家前给朱家当放牛娃,边放牛边念佛……”

“积庆寺供的什么像?”

“上殿中间供了一尊坐像,两边站着两尊星神像。东边的星神手举‘日’牌,西边的星神手举‘月’牌。三尊像东边供着送子观音,西边供着铁佛爷。东厢房只供了放牛娃爷的一尊像,光着头,双眼微闭,穿和尚衣裳,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双腿盘坐。这像跟岩楼上供的像一样……”

“老先生,省府县志上记载法照国师也就是你们说的放牛娃爷是释子山的人,可你们当地人说是你们高梁人,这是咋回事?”

“这叫争先人,谁的祖辈出个能人,名气越大,谁就脸上有光,有名望。主要是因放牛娃爷给我们高梁的朱员外家放过牛。放牛娃爷不仅是能人,还是堂堂的国师!文革前我到释子山赶过二月二的庙会。……你去石山上村找人打听一下,说不定有人比我知道的多”。

2011年4月17日,我在洋州镇孤魂庙村石山六组山根拜访了何双宝老人。

“从念佛岩的碑文和县志上看,你们房后的山应该叫释子山,可老乡们咋就叫石山、蒸馍山?”

“这是人们叫讹了,小时候父亲对我说,咱这村不叫石山,叫释子山。是纪念出生在村里的放牛娃爷的,当初放牛娃爷出家当了和尚,老佛爷添了子。放牛娃爷给朱员外家立放牛娃,边放牛边念佛,最后在念佛岩成了道……”。

调查中另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给我提供了历史上穷人给富户人家立放牛娃的基本条件、报酬等情况,老人叫王宏文,解放时12岁,在石山下村给地主家立放牛娃。

“给地主家立放牛娃多大年龄?一年多工钱?”

“立放牛娃,满八岁才行,管吃住,一年给二斗米(64市斤)。放牛外,割草,夏天晒青草。晚上牛要吃夜草,冬天放不了牛吃干草,要储备干青草,捎带寻猪草……”

2015年9月,我的恩师通宝老和尚移居念佛岩,同为洋县佛教音乐的传承人黄学儒老先生前来看望。黄老先生1930年10月出生,四岁半因病被父母送到黎家寺出家,法名灵吉,解放后还俗,到剧团工作。两位老人感叹人生沧桑中,黄老先生说出了与念佛岩有关的事情: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正月十六,我陪师父到积庆寺给师爷显法老和尚拜年,那天我留下到念佛岩给二十的庙会帮忙,距现在六十多年了!”

“黄师傅,您对积庆寺、念佛岩了解”?

“我师爷显法老和尚解放前在积庆寺当家主事,我的师弟灵海在念佛岩岩楼侍侯我师叔续祥师。灵海现在还活着77岁左右,住槐树关柳奇沟”。

“黄师傅,把您知道的积庆寺、念佛岩的事说出来,我正搜集资料哩!”

“好,临解放时县东、城北大寺院仅剩上下黎家寺、积庆寺、念佛岩,这些寺院吹打、念诵的和尚多,往往联手赶道场念经。积庆寺、念佛岩在长毛贼造反时烧毁了些,积庆寺仅剩三合头的“琉璃院”、观音殿,念佛岩烧了山门、天王殿、大殿。老和尚们相传,积庆寺、念佛岩起火时,彩云腾空现,放牛娃爷乘莲台赶来,一钵水浇下来,盆倒似的雨从天而降,把长毛贼吓跑了!”

“积庆寺有大碑吧?”

“有啊,一丈多高,石龟驮着。碑上说的是代宗帝、德宗帝赐封法照为国师的事情,御史中丞、山南道、洋州、兴道县立的,碑立在国师院,院里有颗大线柏树。积庆寺早先叫法水院,天宝年间建的,万历帝时改为积庆寺。寺里、周围的人尊称法照国师放牛娃爷,放牛娃爷给朱员外家立放牛娃偿还安埋父亲的账债,期满后在法水院出了家,放牛念佛修道在念佛岩。放牛娃爷五月初六在京城圆寂后,法水院和地方上在放牛娃爷放牛念佛的地方修起了寺院,叫念佛岩纪念放牛娃爷,住持由法水院给请人。

后来真宗帝给念佛岩赐“宗法院”匾后,念佛岩的声望比法水院大了。长毛贼烧寺院后积庆寺败落没了,八大院只剩一院多,除了五月初六三天庙会人多,平常没有念佛岩人多。

初四起会,初六是正日,拜祭放牛娃爷的人从天不亮到晚上吃罢夜饭连了线,附近的人白天忙种地安种,晚上来烧香拜祭放牛娃爷,山外的广元汉中远处的香客前一天来念佛岩住下,晚上子时到积庆寺烧头香。早先念佛岩也是五月初六逢会,祭祀放牛娃爷人多分两处不拥挤。后来有个大功德主因生病,家人忙着种地,五月初六没时间拜祭放牛娃爷。老员外病好了,准备六月初一到寺院拜祭放牛娃爷赔罪。

这天晚上,老员外、念佛岩、积庆寺的人和近邻都做了相同的梦,放牛娃爷在莲台上对拜祭的人说,五月初六信士们农忙,来不了无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不能误了节气!正月二十是我的生辰,大伙到念佛岩拜佛烧香吧!从此,念佛岩正月二十逢会,给放牛娃爷过生辰……”,老先生把念佛岩正月二十庙会是纪念法照国师诞辰的传说讲的活灵活现。

由于国师的出生地释子山及修道地念佛岩和《碑记》的影响力以及由故里的父老乡亲崇拜放牛娃爷形成的神异传说,使宋以后的祖师故里的地方志对法照国师的出生地、修道地、踪迹有了记载:

念佛岩在县北十五里,唐僧法照念佛之地。下有清潭,上有崇法院。念佛岩大悟禅师碑文存焉。

念佛岩,北十五里,唐僧法照念佛之地,下有龙潭,潭面如碧镜,每岁五、六月间正午时,忽有泡光出滟,常时则无。

张法照,洋州兴势人,少为沙门,游南岳,师长老承远,得法而归,居北山岩下,日夜静坐。天子以礼迎至长安,赐号供奉大德念佛和尚。

释子山,县北十五里,唐僧法照生此。

崇法院,县北十五里,即念佛岩也,中有圆通阁,宋大中祥符间赐额重修。

积庆寺,县北十二里,旧名法水院。

张法照,生于县之释子山,游南岳,师长老承远,得法而归,居北山岩石下,日夜精意念阿弥陀佛,每念佛,尝有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唐代宗遣使者以礼迎禁中,赐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而天子承教焉,德宗问曰:佛留下法,众生皈依何门?法照答曰: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帝大悦,赞云:性入圆妙,得念正真,悟常罕测,诸佛了因。

崇法院,县北十五里即念佛岩,唐建,中有圆通阁,宋大中祥符间赐额重修,同治间贼毁正殿,今复修。

念佛岩,峭峭孤危,非攀援莫上,岩腹有洞,仅可容身,唐法照念佛声闻长安处也。下临碧潭如镜,每岁五月五日、巳午二时,泛出五色泡光,艳彩夺目。

值得一提的是《重修念佛岩记》碑文中以念佛岩为地标,对国师的出生地释子山的方位予以确定:“洋邑迤北十五里许,有山曰念佛岩……,释子山峙于其东……”。这为后人寻觅释子山指明了位置!

三、考证结论

综上考证所述,依据地方志,并以对法照祖师故里进行的调研为佐证,法照祖师于唐天宝六年(747)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洋州兴势县大灙里释子山(今陕西省洋县洋州镇孤魂庙村石山六组),兄弟三人,排行老二,牧童出身,约于唐乾元2年(759)时年12岁,拜大灙里积庆寺住持和尚出家,随即云游参学。永泰元年(765)登南岳衡山,拜师承远长老,专修净土法门。

大历四年(769),于衡州湖东寺起五会念佛道场。在禅净双修中,法照祖师多次与佛菩萨感应道交。根据禅静中佛菩萨的指点,于大历五年(770)四月五日,朝礼五台山,修习念佛三昧。在朝礼途中再次蒙文殊菩萨威神力摄入竹林寺圣境。后依此建弘法道场大圣竹林寺。大历十二年(777)法照祖师回洋县念佛岩念佛静修。祖师念佛之声飞入京城长安皇帝的耳内,皇帝以礼迎入宫中,垂问佛法。赐号“供奉大德念佛和尚”、“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令居章敬寺。

长庆元年(821)五月初六,法照国师以他心通使前来刺杀自己的屠夫慑服,归顺忏悔,念佛数声,站着气绝往生,而法照国师也随之结跏跌坐圆寂,唐穆宗敕谥“大悟禅师”。当日,法照国师也在洋州兴势县释子山的俗家显身,以神变示现寂灭。

 《陕西通志》

念佛岩前后照片

在没有修复之前的念佛岩

妙江大和尚书写牌匾

祖师贴金前

祖师贴金后

注释

[1]邹容《洋县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成书。

[2]大灙里,古地名,今陕西省洋县洋州镇草坝村、孤魂庙村、周家坎村一带。

[3]张鹏翼《洋县志》,清光绪廿四年(1898),青门寓卢锓版。

[4]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宋 联奎,吴廷锡纂,民国廿三年(1934)铅印。

[5]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洋县县城西北部置兴势县,唐太宗贞观廿三年(649)改兴势县为兴道县。

[6]张景岗《唐代净土祖师全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234页、235页、236页。

[7]中国社科院语研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633页。

[8]《宋高僧传》中还有一些唐长安高僧并无出身记录者,究其原因,或因出身太过低微,……抑或确无史料记载而不妄加编撰,故而从略。(摘自《首届长安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代高僧社会结构考察-读〈宋高僧传〉。吴以安72页》,增勤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年8月)

[9]张鹏翼《洋县志》,清光绪廿四年(1898),青门寓卢锓版。

[10]指太平天国(1851-1864)洪秀全农民起义兰大顺部在洋县的活动。

[11]功德主是指建寺庙中自愿、无条件承担整座殿堂的资金或量力所出资金的人士或信徒。五月初六前、后十五天,是“芒种”“夏至” 节气,正值农民种地、插秧时间,非常紧迫,不能错过。

[12]《陕西通志》赵廷瑞修,马理、吕楠编纂。明嘉靖廿一年(1542)成书。

[13][14]张良知《汉中府志》,明嘉靖廿三年(1544)刻。

[15][16][17]邹容《洋县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成书。

[18]沈清崖《敕修陕西通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康熙光绪《洋县志》亦有相同记载。

[19][20]张鹏翼《洋县志》,清光绪廿四年(1898),青门寓卢锓版。吴相融《洋县志》,民国廿六年(1937),福信永号印,亦有相同的记载。

 

修复念佛岩负责人李心道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写于念佛岩

联系电话:13892632732

欢迎转载  自利利他

点击 :“阅读原文”可请弘一大师法宝!


【按】净土宗四祖法照国师(法照大师,前后有三位皇帝封为国师,分别是唐代宗,唐德宗、拜法照为国师,赐号“大德念佛和尚”,唐德宗赐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唐穆宗赐谥号“大悟禅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