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根活佛
生根活佛

空性曼荼罗

2021-01-12 生根活佛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空性曼荼罗
作者:生根活佛.仁孜尼马
  “空性曼荼罗”就是觉悟心性之后,将空性当成曼荼罗而修法。有些经典里也叫作“法性曼扎”,或者“法界性空曼荼罗”,或者“空相曼扎”等不同的名称。空性曼荼罗和上述四种曼荼罗修法不同。上述四种讲的是没有悟道之前,积累圆满福德的殊胜法门。“空性曼荼罗”是觉悟殊胜正法与心性之后,唯一的专修法门。如何修呢?

一个真正觉悟心性的成就者,可以用内在的一切与心性做曼荼罗来供养,以无生无灭的如来藏(显宗讲的阿赖耶识)作为曼荼罗基础,把五门识(依于五根门生起之识,即眼、鼻、耳、舌、身)对外境产生的一切认知作为供养物,包括产生的认识也可以观想成不同的供养。五种根门识刚刚显现的一切,还没有来得及加以分别、还没有用习气或凡夫的意念去污染它时,在空性的见解下,让一切仍然清净地显现,归回于空性而供养。而且我们可以在所取和能取、法我执和人我执、外境和内心等,尚未显现分别时,将一切显现归于空性而供养,这种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供养,这就叫“空性曼荼罗”。

如果生活中的一切妄想和错乱,若能够像水入大海一般,归于缘起性空与本来面目时,就是供养。为何这么说呢?其一,缘起性空本身就是法身佛;其二,万念归处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心性,这才是真实的供养。

万念犹如大海里挥发的水滴,水滴离开了大海就是一滴水而已,若水滴归入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就归回了大海的本性;同理,阿赖耶识、五门识显现的一切思索及妄想,都是出自法性本空之中,一旦离开了法性本空,它就叫作“幻想”,当幻想返回法性本空时就回归了空性。那时候的空和明无法分别,不一不二、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智慧,积累无上的福报。

空性曼荼罗是觉悟自心以后,或见道以上的人所供养的,也就是把证悟自心、万法本质的智慧,供养自心的本觉如来。

在尚未觉悟之前,要想修持上述四曼扎,需要建立证悟的基础,觉悟不可思议的法性智慧后,自然能够供养“空性曼荼罗”。“空性曼荼罗”是见道以上的十地菩萨所供之法,也是出世间的曼荼罗。一般凡人无法做到。要觉悟自心,就要看破红尘,破除自我,放下自己,不能太高估自己,这样才能达到法性境界。

空性曼荼罗又被称为“自心曼扎”,即以阿赖耶识为曼扎盘,五根六识为供品,以清净无杂念的心态供养上师以及三宝。若想达到这种程度,首先具备有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否则,就如前面所述“大海中难生火,混乱中难住心”。我们在前面反复阐述,必须有完全的出离心,必须有为自己长远的生命负责任的觉悟心,只有这样,才能像扔垃圾一样,抛弃凡夫心的种种想法,抛弃习气中无明的烦恼。

一般佛经提倡,真正的修行人必须到僻静的地方深入修行,这是很重要的。但前提必须自己要有决心,否则,父母的爱恋、朋友的挽留、社会的压力、寺院和地方官员的管制,等等,像枷锁一样牢牢地锁住我们的四肢,动弹不得。甚至,连自己爱好的学佛修行、积德行善都不能自主。因此,若不想延缓行善的话,必须痛下决心,当下就是获得暇满人身的最佳时刻。

其实,世上根本没有比自己更大的当权者,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和救星,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主宰,不要一味地听之任之,不要被外在驱使和影响,不要被别人扼杀你的修行。如今很多人心里打算去实修,但迟迟没有采取行动,一直在拖延时间,心散于懈怠懒惰之中,这种人是不会得到好机会的。有的人不但自己不实修正法,而且还阻拦他人修法,因此造作了很多罪孽。

总而言之,不管是上师、师父、官员、父母、亲人、朋友等个人或任何组织,阻挠别人的修行都是极大的恶业。幸饶弥沃如来有云:“杀一百个生命的恶业,不及拖累一个众生修行的恶业重。”又云:“拖累别人的修行,拖累者将来在几亿劫中受轮回的痛苦,被拖累者也难以解脱。”《经部》云:“有权的国王要关照修行者,对恶行要加以严惩。”

比如,立法去限制修行是不应该的,而且罪过很大。佛云:“让一个众生不信佛的罪过,胜过杀一百人的罪过,杀百人的罪过导致轮回,若不让一个众生信佛,生生世世都要轮回。”如果给修行者提供条件和帮助,其福报与自己修行是没有差别。幸饶弥沃如来云:“我可以坚定地说,断除延迟懈怠、立即修行的行善者福报很大。”

大乘佛法对于修行的环境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五个条件,总之以方便为重。比如,要有水、有柴、僻静,远离村落的山洞和地洞是最好的,如果找不到山洞,有避风雨的小房间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下定决心,将自己的身语意三门的一切事情都要放下。

戒律大宝法王(贡佐日卓巴)讲:“获得心祥和的地方就是寺院(就是僻静的地方)最殊胜。”选择僻静的地方是为了使自己的三门清净,远离轮回中繁杂的思维,得到身心祥和,同时又有精进不懈的时间,这是主要的目的。

有很多善知识和先驱们,都曾经说过:“只为了逃避轮回中的痛苦,而躲在僻静的地方享受安乐是没有作用的;每天不精进、不清醒地闲适着,只会睡懒觉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苦行啊!”如果没有出离心,以逃避的心态去闭关,或者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永远不会解脱而成就佛。

因此,修行者内心不能烦躁、懈怠或懒惰,必须时刻保持冷静、精进的状态,三门一致。身心必须专注,就像穿针引线一样集中精力,像银器上贴花一样小心翼翼,不能有半点差错,不能浪费分秒的时光,时时刻刻都要安住于上师指点的见解上。若做不到这些,那就是自称的静修或苦修者。

身体虽然坐在僻静的地方,心却每天被烦恼牵着到处跑,这样的行为跟凡俗没有任何区别。坐在坐垫上却成年累月地积攒恶业,这叫作“身在坐垫,心积五毒”。如此修行,无论经过多少年也无法明心见性,无法给自己一个交代,纯粹是浪费生命。

《极密经》讲:“这样的修行者,身像老黄牛一样笨重,心像野马一样不羁。”就是说身体虽然安静,但心却在到处乱跑。虽然紧闭双眼,心却散飞于他处,这样闭关没有任何是处。

因此,修者务必要好好观察自己,无论身处山洞、寺院还是城市,时刻牢记“修行不是修身而是修心”。修心就是禅修,禅修就是修止、心静、入定,就是修炼自己的思想。

为什么要修炼我们的思想呢?因为,我们的思想非常复杂而不受控制,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思想的主人,事实恰恰相反,我们都是思想的奴隶。思想就像放荡不羁的野马,根本就不服从我们的指挥。因此,要调整训练自己的思想,其过程就像将野马驯化成宝马良驹一样。

很多修行者,虽然身在山林,但思想依然停留在嘈杂的闹市,内心十分渴望城市中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心永远不能清净,永远无法解脱而成就。

占巴南喀大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待在山里却生起了傲慢。”为什么大士会这样讲呢?因为,我们并没有仔细观察自己的相续,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该断除什么?很多禅师有这样的想法“我用一生的时间在山里修行,能具备我这样见解的人太少了”。这就是傲慢的想法。

比如,过去有一位脾气暴躁的人,他下决心去山林里修行,经过很长时间的修炼,最后他觉得自己脾气缓和多了。他在修行中却产生了傲慢,他所要断除的烦恼,在修行中产生了。

有一天他给朋友写了一封信,邀请朋友来见他,并特意声明,自己没有脾气了,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看到他的邀请,朋友决定去拜访他,并试探一下他的修行到底如何。于是,便带了一些他不喜欢的食品和礼物。修行人一见,朋友带来这么多自己不喜欢的礼物,马上就发怒了,说:“为何带来我不喜欢的东西呢?我在山里修炼了那么长时间,你应该尊重我,我现在可不是以前的凡人了……”朋友一见这种情形,失望地回去了。

很多禅师一个人在修行当中产生了傲慢,本来应该断除的烦恼,却在修行中产生了。让人无法接近他,无法同他探讨佛法,他觉得:“我都修行了一辈子,你们懂些什么呀,还跟我讨论,我讲的你们连听都听不懂。”就这样,他用长者和大成就者的眼光轻视一切,使自己的傲慢和烦恼越来越多,相续越来越僵硬,欲望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修行者在死亡的时候,不是堕入三恶道就是成为遗害众生的恶魔。在大圆满的故事比喻中讲到:“愤怒的僻静处,禅修者成了水鸭子,贪婪的禅修者生在地狱。”

空行母阿萡让卓谒言中讲到:
软弱无力乞丐我,游荡六道轮回中;
转遍三大恶趣道,走过窄长中阴路;
观赏是非表演戏,见到奇异表演是;
见到菩萨堕轮回,见到道者贪财物;
见到善者跟随魔,见到瑜伽道途废;
见到导师心错乱,见到禅师进地狱。

意思是:空行母阿萡让卓,在六道中游荡。从下三道游历过来,走过了窄长的中阴通路,观赏到很多正义与邪恶的表演,甚是奇异。

比如,本是菩萨已脱离了轮回,但在三大恶趣道里,却见到了自称菩萨的人;本来成道者放下了一切,但我却见到很多自称的成道者,因贪财物而堕落中阴里;积德行善者本来应该降伏恶魔鬼心,但我却见到很多善者鬼迷心窍;瑜伽师本来修行到位,但我在三大恶趣道里,却见到自称的瑜伽师,半途而废堕落三恶道;导师与超度者本来应清净一切妄想,但我在三大恶趣道里,却见到自称的导师与超度者,跟随烦恼、走火入魔者比比皆是;一般来说,禅师都是脱离三大恶趣道者,但我在三大恶趣道里,却见到自称禅师者堕入地狱。

杰尊夺巴日绰巴讲:“我们身多活动,言多妄语,意多幻想,这三种正是修行的障碍。行动多、改变多、想法多,这三种是修行的敌人。”比如,身不能安住,便到处走动;修行住所不定,便到处搬动;修行时想法很多,心则不能稳定。

正如当今的很多修行者,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孤独,今天去这个寺院听课,明天去那个道场参禅,当别人问“你都去哪个寺庙学习了”?自己扳着指头,竟然能数出上百座寺院。当你问他学了些什么?张口不是“这个寺庙环境不好”,就是“那个寺庙僧团不和”,要不就是“那个寺庙住持修为不好……”总之,每个寺庙都没什么好学的。

这样的人,虽然历经很多道场,可惜没有完整地学会一部经文。特别是现在汉地的学佛人,今天东拜师父求法,明天西拜导师求道,后天南拜大师求神通,一生拜了几百位大师,从汉地跑到藏地,从藏地跑到海外,到最后还是没有学到一种法门。

很多人会问自己的本尊是谁?但知道后却不修行。就像杰尊夺巴日绰巴讲的那样,一生奔走却没有学一个法门,没有修到一尊本尊,所以,三心二意就是修行最大的障碍。我们必须认识并远离这些障碍,不断地消除傲慢,不断地锻炼相续。

占巴南喀大士的心子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到达最高的境界?”

上师答:“你把自己降低一点、谦虚一点,就可以到达最高的地方。”把自己摆到高处或被抬到高位,会产生一大堆令人头痛的问题。做人要谦逊一点,日后自然会在高的地方。

才翁仁孜大士也讲:“具备锻炼相续的意识非常重要,剪断我执的绳子吧!不管你听到过多少教诫,主要还是能降伏自我,这是容易获得大义的方法,要明白、要证悟、要记在心中。”

幸大师讲:“修行主要是调柔自心,若能调伏自心就会证悟平等真谛的见解,证悟平等才能远离我执和偏见,远离我执偏见就是佛。”所以,作为修行者不要关注别人的缺点,要多多反省自己,反观自心。当你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马上消除,不能拖延耽误时间。实际上,说别人的缺点本身就是自己最大的缺点。

杰尊夺巴日绰巴大士讲:“作为具格善知识,必须远离缺点,远离缺点就要认识缺点,之后还要消除,若总说别人的缺点,这不算修行。”

喇嘛拉讲:“不要去同别人讨论,还是同自己讨论一下吧!不要去挖掘别人的缺点,还是去挖掘自己的缺点吧!不要去抱怨别人,还是抱怨一下自己吧!”

很多人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只会说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种人不是具格的善知识,也不算是修行人。因为,说别人的缺点,不但不能消除自己的缺点,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恶业。我们要达到没有缺点的境界,首先就要认识自己的缺点,然后不断地改进,这样才能成为没有缺点的善知识。

一个傲慢的人永远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谦逊,驯服我们的相续,要有病乐亡喜的思想,精进修行。否则,每天为衣食住行而奔波,很难修证。

如果能在僻静的深山中安好座位,完全地修行菩提,你也不会饥饿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修行人,因饥饿而死。因为,真正的修行人有神灵提供方便。西藏谚语讲:“精进的修行者善神也会守护。”

《经》云:“幸饶弥沃如来曾经有一位重要弟子,叫雍仲珠幸嘉汪,在珠日岜威的森林中修行。那里的神和龙都为他护法,甚至连灵猴都为他提供果实和药物,天女和龙女都围绕供养。”一位具备不灭三昧的善知识,即使到了无人区,也会得到神龙的帮助。

在达郭岗阴山中,曾有一位修行者住洞修行。有一天洞口塌了,行者无法出去,但他还是坚持修行。当食物耗尽时,他发现洞里出现了鹿的尸体,于是继续修行。当鹿肉快吃完时,洞里又出现了酥油和奶渣,于是他又继续修行。

后来,突然洞中出现一人道:“修行者,你是想继续在此修行,由我来提供食物,还是想出去?”行者回答:“我想出去。”来人讲:“你闭上眼睛跟我走。”修行者发现自己竟然穿过厚厚的山壁,到了山洞外面,他这才知道来者是达郭山神。

拉日宁波上师讲:“没有食物尚能持续个人的修行,连神灵都会崇拜而提供食物,这样产生觉悟是最妙的。”能这样修行的上师,自然就会达到空性曼荼罗的境界,心中会产生智慧资粮,自然圆满智慧。如此积累二资粮时,必要连接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空性、后行回向等三圣心。一切佛子与菩萨们,积累功德和消除业障完全是为了天下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这一世的成就,若是只为了自己解脱,那就不是大乘佛法之路。积德行善和消除业障,完全都是为一切众生而发心,不能有一点点自私的掺杂,这是非常重要的。

经云:“无自私就是利益众生,就是菩提心的根本之一。”《光明库》云:“无自私的修行是快乐的。”断掉自私之后,无论是在自家、别人家或外地积德行善和消除业障都是一样的,没有丝毫差别,都要断除自私自利,去利益广大众生。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积累二资粮和消业,都要断除自私自利的念头和行为,这非常重要!

积累二资粮的意义,就是积累福德资粮,为了利益众生会获得化身佛与报身佛;积累智慧资粮,为自己会获得法身佛。依《俱舍论》记载:“积福使人得化身(佛),智慧使人得法身(佛)。”所以,希望大家时时刻刻都能修持积累二资粮的殊胜方便法门——曼荼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