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净土宗的直接回向
山越阿彌陀圖 江戶時代 1800年(早期)大英博物館
淨土宗的直接迴向來自編輯部de故事
(朗讀:佛平)
善導大師又解釋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發願迴向”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從彌陀發願迴向這一邊來解釋,以及從眾生發願迴向這一邊來解釋。
從彌陀發願迴向這一邊來說,阿彌陀佛為我們發四十八大願,這就是發願迴向。阿彌陀佛發了願之後,必須要去圓滿這一些願;所以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這一些德行一點一滴都迴向給我們,都送給我們;這個是阿彌陀佛的發願,阿彌陀佛的迴向。在《無量壽經》就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又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這都在顯示阿彌陀佛對我們的迴向。
從眾生發願迴向這一邊來解釋,也(就)是我們的發願,也(就)是我們的迴向。我們發什麼願?願生彌陀淨土、願意接受彌陀救度、答應彌陀的救度,這個是我們的發願。那什麼是迴向呢?迴轉,向著我們的目標叫作“迴向”。
這有幾種解釋:譬如我們從學佛以來,都想這一輩子成佛;這一輩子如不能成佛,則希望下一輩子能夠再得人身,遇到佛法再修行,然後成佛;或者是下下輩子、或者是生生世世,希望都能夠生而為人,遇到佛法修行成佛。現在我們遇到彌陀的救度,就迴轉這一些觀念,向著彌陀淨土,這個也叫做迴向;這種迴向是直接領受彌陀的救度,叫做直接迴向,直接回心轉意的迴向。
另一種迴向,就是將所做的功德善事等等修行,迴轉向更好的目標。譬如:回小向大——回小乘向著大乘;回自向他——把所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十方眾生;回事向理——事相要歸入空性不執著;回因向果——在因地累積點點滴滴的功德,如:持五戒不希望將來生而為人,是希望將來成佛;行十善也是希望將來成佛;做其他的布施、救濟、救難也希望將來成佛;乃至今天對人一個微笑、一句好話,都要迴向將來成佛。
就我們来講,這一些都不迴向。我們直接回轉向極樂世界,不管有功德、没功德,不管所修的、所做的種種什麼善事,都不管,都直接領受彌陀的功德。這一些世間善事不作為迴向往生的條件,而是當作我們本份上應該做的,而且是體會彌陀的悲心,彌陀愛我們,我們也用這個爱心去愛别人;彌陀包容我們,也讓我們有一颗包容的心去包容别人。領受彌陀的愛有多少,我們對别人的愛就有多少;領受彌陀的包容有多少,我們對别人的包容就有多少。《宗風.俗諦》说:“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自然就有那一种氣氛,因為我們内心有彌陀的生命在涌動。也如同《念佛圓通章》所講的: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来,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為香光莊嚴。
我們身上本来没有香味,但是擦了香水就有香味。同樣地,我們憶佛、念佛,就有佛的功德之香,有佛的智慧之光来莊嚴我們的身心,自然我們就有那一種氣氛,這是自然的,這叫做“香光莊嚴”。
所以,就净土法門来講是直接迴向不是夹善迴向。如果是自力法門,譬如第十九願就有“發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後“至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藉由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來跟阿彌陀佛作“條件”的交换──阿彌陀佛我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我修了這麼多的功德,阿彌陀佛你看到了吧?你應該来接引我。這個就是條件交換。
對我們來講,我們真實面对自己就知道:哎呀!我的菩提心是假的啊!我所修的諸功德都是有漏的,阿彌陀佛的地方是清净的,我所修的完全不相應。而且我體會佛心,阿彌陀佛本来就發願要救我,往生的功德資糧也已經成就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我只需要念“南無阿弥陀佛”就可以了,這個就是直接迴向。這是因體會佛心的大慈大悲而進入他力救度才會有的心理現象,否則的話,没有這一種心理現象。
所以,如果不是學我們這一個法門,一般的淨土都是夾善迴向。“夾”,就是夾帶著在世間所做某種善行來迴向的。他們認為沒有善不能往生,這是還沒有體會父母心。父母對從小流浪在外的兒子,是期盼他就直接回家的,希望將一切的所有都給這個兒子。但這個兒子在外流浪已經習慣了,覺得這樣回去太沒有面子了,至少要衣錦榮歸,或要帶一些禮品回去才可以……好了,一直到老、到臨終了,都沒有圓滿要帶回的東西,所以認為自己不夠格入家門。那這就是不了解父母心、不了解他跟他父母是骨肉之親,把自己當外人,外人才需要帶個禮物啊!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最重要的是要體會彌陀的悲心。“南無”就是歸命,就是“發願迴向”之意。阿彌陀佛發願迴向給我們;我們也發願直接向著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
摘自慧淨法師《淨土宗信仰的內涵講於圓光假日佛學班》
——2019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