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凯|《慧心》:探寻人生真义的智慧心语
简 介
生命的意义不能自然呈现,无法“自明”;爱也需要学习、投入,需要合适、知止。因此,意义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彰显,慈悲在智慧的圆融下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任何存在的关系离开智慧,皆是执的表达方式;智慧的成长,是让修学者逐渐走向“无执”的人生。无执并非无情,而是让情获得最好的表达。
本书是圣凯法师的佛学哲理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于人生烦恼、自我与他人关系、自由、爱、真理的思考与感悟,贴合时代思潮,文句精辟,见解深刻,无论对佛学修习者还是大众读者都有慰藉和启迪意义。每目文章短小精练,适合随时翻阅。
《慧心》由“慧心”“痛苦篇”“烦恼篇”“修道篇”“解脱篇”“弘法护教篇”“哲学教育篇”“普隐学堂篇”“行者篇”九个部分组成。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笔漫谈人生烦恼、自我与他人关系、自由、爱、真理等主题,记录佛学修习的思考与感悟,旨在探求生命与智慧的真义,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生命的意义不能自然呈现,无法“自明”;爱也需要学习、投入,需要合适、知止。因此,意义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彰显,慈悲在智慧的圆融下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
作 者
圣凯,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日本大谷大学特别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访问学者、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访问学者。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宗教与道德宗教院副院长、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主编、The Voice of Dharma杂志副主编。研究领域为南北朝佛教学派、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社会史、近现代佛教、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等。
主要着作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中国佛教忏法研究》、《摄论学派研究》、《晋唐弥陀净土的思想与信仰》、《佛教现代化与化现代》、《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人间潮音:图像史与观念史视域中的太虚》(第2作者)、A History of ChineseBuddhist Faith and Life等,其中《摄论学派研究》获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三等奖。
目 录
慧心篇
智慧与时间智慧与关系智慧与意义
智慧与善良智慧与信仰
痛苦篇
存在时间缘起
因果业力成长
烦恼篇
自我社会时代
修道篇
信仰祈祷学佛
道德慈悲思惟修
生活佛化家庭
解脱篇
真理幸福自由
弘法文化篇
弘法寺院
人间佛教佛教文化
哲学教育篇
哲学与科学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教育学术研究
普隐学堂篇
修道组织思惟菩萨人事
普隐法界普礼行祈愿文
行者篇
精彩选读:因果
经云:“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实际上,凡夫并非畏惧“因果”之“果”,而是“果报”之“报”。果报是等流果的现实呈现,因此“报”现前时,“果”已经累积到无法改转的程度。在现实时间里,因果同时;在逻辑时间里,因果异时。因果是刹那生灭,果报是一期生灭,不能等果报现前,要觉醒因果关系。
因果律有三大特点:一、从存在的关系确立来说,果由因生,因待果立;二、从存在的时间来说,因前果后,因灭果生,因果相续不断;三、从存在的逻辑来说,因果相待而有,因果同时确立。因果关系仍然是缘起的,必须依缘起的方法去观察因果关系,即依后后推出前前,前前不能推出后后,否则即凡夫的无明。
现实的因果关系是无数的纠缠,有限的理性不能厘清这些“纠缠”,故佛说“缘起甚深”。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因为菩萨的智慧能够看到因,故能对因果关系了然清晰;凡夫无法明了因,即无法真正理解因果关系,而只能等因果关系的累积形成“果报”,才能生起恐惧。
慧心
圣凯 着
商务印书馆
2020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