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如何让大脑从焦虑和不安中解放出来?

2020-12-21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编者按】

生活的底色可能是一片漆黑,但我们可以在上面点缀上点点星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各种负面情绪,对待情绪,我们不是说要追求” 把它扑灭”,而是要接受”它是我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从自己整个生活方式出发,慢慢去微调、改善, 让自己变得更稳健。

打个比方:

我们无法把水抽干,但是我们可以筑起大坝,捡起护堤,让它无法兴风作浪。

这比 “如何控制情绪”“如何消除情绪”更重要。

这里,给您提供一个减压的方法:

每当你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时,打开日记,记录下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你一定能从中再次找到力量。

心理学上把这种做法称为“表达性写作”,亦即把使你感到烦恼的事情写下来,这也可以有效减轻我们的压力。

原因很简单:

当一件未被解决的事情萦绕在大脑中时,我们会经常想到它,反刍它,这就是契可尼效应;

但每一次想起和反刍,大脑就会给它增加一点权重 —— 久而久之,它就会如同跗骨之蛆,不断散播着负面的念头,让我们难以摆脱,而把它写下来,实际上就是把它清除出大脑,再用理性去剖析它,来消除你所产生的、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妄想和杂念。

这可以非常有效地释放大脑的认知资源,也让大脑从焦虑和不安中解放出来。

而在佛教中解决情绪问题,也是有很多种方法的。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0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感受,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着,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

这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作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

02

其中快乐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快乐:当眼睛看到鲜花、唐卡之类的物品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眼根的快乐;耳朵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耳根的快乐……所以就有很多种快乐的感受。

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与“无记的感受”,这样分出来的结果,都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无数种的。

再进一步,无论快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个念头,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刹那,次第进行分解,直至最后消失于虚空当中。

每一个物质都是这样,这是佛的逻辑,真正通达这一切的,也只有佛。除了佛陀以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如此透彻地洞察出万事万物的真相。

03

例如,我们观察“痛苦的感受”。

当我们生病或被别人打骂的时候,就会有痛苦的感觉。那种痛苦的感觉也可以进行分解,分解的方法前面也讲了:先把这种感觉分解为很多的一刹那——针尖穿过一张花瓣所需的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间被一再细分之后,最终会一无所存而成为虚空。我们最终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空性感受。

当然,因为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这种状态,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

假使一两天没有什么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长期观察来、观察去,一直都没有什么感受,那就是有问题了,那时就应该去找找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环境、思维方法等等都没有问题的话,则也许是我们的方法不对,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观察,人的情绪等等还没有调整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业障过于深重。

04

对治这些情况的方法,首先是念修金刚萨垛,以清净我们的业障,然后再去思维这些内容;如果不修金刚萨垛,而直接去思维、修持上述内容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罪业,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先修金刚萨垛,然后再去思维,这样如理如法的结果,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虽然经书关于空性的修法说了一大堆,但我们最终所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无论观察快乐的感受也好,观察外界也好,观察自己也好,最后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觉,这种感觉越强越好。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惊动”这种感觉或者状态,尽量让它延续、保持。

前面也讲了,在保持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这个状态当中,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此,然后从侧面去监督,看自己的心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有没有胡思乱想,这就叫做修空性。

收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来源于《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