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不是逻辑推理出来的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心的本性,当然没有这样的性别之分。“亦无僧俗老少”,心的本性是僧还是俗,还是老或少?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无圣无凡” 心的本性是圣者还是凡夫呢?也没有这样的分别。
“亦无佛,亦无众生”佛就是证悟或者是觉悟的意思。觉悟是什么呢?在世俗当中,我们原先不知道,后来知道了,就叫作觉悟。心的本性,没有觉悟不觉悟这样的区别,佛或者众生这样的区别也是不存在的。
“亦无修证”,它永远都是清净的,所以它修什么呢?没有什么可以修的。没有证,亦无修证。“亦无因果”刚才讲过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否定因果的存在,可以大胆地说:这里没有任何因果。不需要说:是没有因果的本质,因果当然有。这就是又把两个不同的层面混在一起了,这样就不好理解。
所以,讲佛的境界的时候,就根本不需要考虑世俗世界,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从佛的角度讲,当然是没有因果的。不需要说,因果本质不存在,但因果存在。这时候就是说不存在因果。因为因果就是在我们世俗当中产生的,它实际上是我们的错觉,是无明的产物。佛把整个无明全部铲除了,无明不存在了,它的产物也不可能存在的。
“亦无筋力”,然后身体、体力都是不存在的。“亦无相貌” 这些都不存在。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呢?就说“犹如虚空”。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心的本性就像虚空。前几天我们反复地讲过,《坛经》里面也讲过什么叫作证悟。有些时候说一定要下定决心去证悟,有些时候又说无证无佛,什么都没有。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刚才已经讲过,从佛的境界讲,没有佛和众生,没有善恶因果,当然也没有证悟。但是从凡夫的角度出发,一步一步走,最后走到佛的境界,这个过程当中当然是有因有果,有善有恶,所以也有修也有证,因此我们要争取证悟,发菩提心、出离心。当然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这两个概念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那么真正的证悟是什么呢?前几天也讲过,不管是用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的方法,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的目标就是我们要体会到心的本性。我讲的体会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大家应该明白的,第一个不是用逻辑推理,不是自己去观察的结论;第二个不是书本上的知识。
比如说心的本性是虚空,为什么是虚空呢?我们会说,因为是佛或者龙树菩萨说的,所以心的本性应该是和虚空一样的。实际上这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见解,都是佛或佛经里面的见解,或者是龙树菩萨的观念。比如说我们把佛经背下来,然后又把佛经讲出来,这里面有我的东西吗?当然没有。我背下来的是佛经是佛说的,然后我说出去的也是佛经。只不过把佛经通过我的大脑再说出去,在我这边过了一下而已。所以这种就不叫证悟。
另外一个,逻辑推理,虽然有一点点自己的东西,因为通过逻辑推理,我自己也明白了一点,但是这叫作理论或者知识,还不是体会。比如说,水是什么物质构成的,理论上我们可以知道,但是如果你不去喝的话,那就是不知道喝水到底是什么感觉。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不知道水是什么物质构成的、成分是什么,但是他喝过水,亲身有体会。另外一个人从来没有喝过水,但他知道水的成分。这两个人的不同处是什么呢?从来没有喝过水的人,他通过其他的方法,把水的全部分子、原子,甚至更细微的东西,所有构成的东西都非常清楚了,这就叫作理论。所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去讲空性、讲佛性,都不叫证悟。
另外这个人他虽然不会说那么多,但是他喝过水,知道是什么味道,虽然他讲不出水的成分是什么,但是他知道这就叫作证悟。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的人,他不一定精通很多很多的佛经,但是他知道佛经的精华,这就叫作证悟。那么有一天,我们就用自己亲口去喝水的这种方式,体会到了自己心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这就叫作证悟。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理论随时有可能会动摇,但证悟不会有任何动摇
佛性一直都在,未曾改变!
既然佛性一直都现前,为什么我们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