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秘境
莲池秘境

即事而真:王阳明之如何在工作中修行

2020-12-15 莲池秘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倾莲池按:今天精选明代大儒、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的两则问答,以飨读者。

阳明先生一向强调事上用功,为学修行不是远离事务,而是立足当下,即事而修。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大乘佛教的诸大菩萨之大定、甚深三昧,皆不拘泥于静坐、打坐之形式,而是行住坐卧、遇事待物皆在定中,于一切境界、事相中皆得大自在。

佛法不离世间觉,今人学佛,常将佛法与现实生活对立、隔离,故有的工作能力素质低下,游离在社会边缘,面临生存温饱问题;有的虽工作却无心工作,在世间事业法上远不如无信仰而专注工作者;有的沈醉佛学研究,却不注重修身养性,为人处事连普通人都不如。

华严大士,既智慧超伦,又积极入世,创造社会价值,同时引导众生深入佛法,得三摩地。

在山林心得寂静是功夫,若在喧嚣闹市、五欲杂染中依然心寂静,且还积极利乐国土有情,那是大功夫。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愿此文对大家有帮助和启迪,修行未必在深山老林,就在当下,在社会的大染缸里,在工作、家庭、生活和每一个起心动念中。

即事而真


有一位下属官员,长期听王阳明先生的讲学,他说道:“先生讲说的的确精彩,只是文件、案件极其繁重,没有时间去做学问。”

先生听后,对他说:“我何尝教你放弃文件案件而悬空去讲学?你既然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 ,如此才是真正的格物。

例如,当你判案时,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

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你个人清楚。你必须仔细省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处理文件与诉讼,全是切实的学问。如果抛开事物去学,反而会不着边际。”(出《传习录·陈九川录》)

【原文】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

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

有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事上用功

【原文】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译文】

九川又问:“静坐用功时,特别感觉到此心正在收敛。但若有事情发生就会间断,马上即起个念头到所遇的事上去省察。待事情过去后回头寻找原来的功夫,依然觉得有内外之分,始终不能打成一片。”

先生说:“这是因为对格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心怎会有内外?正如你现在在这里讨论,岂会还有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这个一心听讲和说话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功夫是一贯的,哪里需要又起一个念头?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县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八。

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