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称慈航事业
龙称慈航事业

显空不二,当变成二元对立时,不是成为常见者,就是成为断见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

2020-12-10 龙称慈航事业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现在我要谈到不同宗派的论点和主张。最根本的问题是:真理是什么?真正的实相是什么?佛教中有不同的宗派试图安立那个实相。

例如,毗婆沙宗(说一切有部)具有令人惊叹的分析体系用来建立实相的定义。可以说,虽然现在世界上已经没有毗婆沙宗的佛教徒存在,但是他们用来探讨实相的方式非常深奥——事实上,当今有些科学家对佛教感到赞赏,而每次我和他们讨论时,都觉得他们谈论的是毗婆沙宗佛教。例如毗婆沙宗相信实相是最小的物质、最小的心识——不是“最小的”,应该说是“不可再分的”,这是毗婆沙宗对这个词的定义。此外还有经量部,它们很类似——虽然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分析实相的方法不同,但这里我不详细阐述。我们称这两宗为“声闻乘”——我一直拒绝使用“小乘”这个词,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用语,我想这是大乘本位主义者创造出来的词语。实际上,声闻乘非常非常重要,他们有如佛教的根基。

此外,我们有大乘。大乘在印度有两个部派:唯识宗——或称瑜伽行派——和中观宗。这就是为什么我先前讲到印度、汉地、藏地等等。虽然我对汉传佛教所知十分有限,但是我猜汉传佛教中有大量的唯识宗影响,像是唯识宗的仪轨、研习和传统。各位知道我的个性,我总是比较喜欢有点唱反调,因此当我学习纯粹中观派的佛教哲学时,虽然中观学者总是取笑唯识宗的人,但我就连在情感上也一直觉得唯识宗不可能那么糟糕。

基本上,唯识学者相信什么呢?这是出自中观派人士口中的说法:唯识宗相信唯有心识是存在的,那是他们探讨实相的方式。

若计有所住,曲惑毒蛇缠;

谁之心无住,不为彼等缠。

我们现在回到这个偈颂的讨论,中观派——尤其是中观应成派——他们在究竟上没有任何主张,他们没有论点。“若我无承许,唯一无过失”,我没有主张,我不主张任何真实存在的实相。因为这就是他说的:“若计有所住,曲惑毒蛇缠;谁之心无住,不为彼等缠。”如果有一个主张,如果有一个论点,“由此建立的”那个实相就像是一条蛇,鬼鬼祟祟、悄声无息的,它会缠绕、攻击,它会捆缚你。这就是这一偈的意思。

 - 显空不二 - 

回到稍早所说的,这非常重要:在《心经》中,佛以“四重空性”教导实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再回到之前那个月亮倒影的例子,空性与明性:月亮的倒影清楚地映现在那儿,但它的本性是空!当你看向镜子的时候,你有可能完全受到镜中影像的吸引而忘却它只是一个映像。明白这里的问题所在吗?

龙钦巴在《胜乘宝藏论》中对此有美妙的阐述。如果你想要学习,[可以研读《胜乘宝藏论》。]他一开始就说,“时而因明性迷惑,时而因空性迷惑。”例如你正看着月亮的倒影,实相就是:倒影、月亮和月亮的空性是不分离的;当它显现的同时,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当我们看着倒影时,有时因为它太美了,以致我们忘记它是空的;而有时候我们又因为智识上的空性,而忘记了倒影仍然可以在那里。因此,这个只记得部分而不是整体的挑战,即是藏文中所谓的“囊东夹结”(སྣང་སྐྱོང་རྒྱབ་གེས་;显空背离),“囊瓦”(显)是明性,“东巴”是空性,“夹结”(背离、分开)是它们变得互相抵触。当空性和明性冲突时,你变成二元对立,不是成为常见者,就是成为断见者。

有两种人:一种人受空性影响而偏向空性,一种人受明性影响而偏向明性。很难有人可以同时看到空性和明性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当佛陀传法的时候,他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你使用语言来教学时,你不得不这样分开来说:先否定色,“色即是空”;紧接着否定空,“空即是色”。这是佛陀当时教导的方式,而后来的释论也变成这样有所偏向、有所略过、有所侧重。非常概括地说,以此作为一个例子:侧重于阐释“色即是空”的是龙树等人,而阐述“空即是色”的是无著那伙人。以这种方式来观察是非常奇妙的。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藏族人对比汉族人、或者印度人对比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好无著这派人的唯识宗呢?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个问题,而不是下结论。是因为有较多的中国人执著于空性,因而需要无著式的教法?还是因为他们较受月亮的吸引,因此需要无著?我们不清楚,但这是有关联的。

应该有人就此做个博士论文研究,那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博士论题。从弥勒、无著,一直到玄奘、鸠摩罗什,所有的中国文化、道家文化或教法、儒家教法,统治的皇帝是谁、哪个皇帝喜欢什么标志徽章,这些全都必然与此有些关联!而且我觉得道家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智慧,中国也深受其影响。而且我要说,这不仅仅是已经过去的历史,我想即使在今天,仍然在影响中国人方方面面,例如中国人的旅行、穿着、饮食、谈话等等的方式,一切都与你是偏向于哪一边有关,是偏向于空、还是偏向于明。

藏传佛教的学习当然也受印度的影响很深——这是当然的,源头总是在印度。顺带一提,这些全都源自少数几个不可思议的大学,例如那烂陀、飞行寺(Odantapūri)、超戒寺(Vikramaśilā)等等。总之,这是当时的背景。

我只是在解释今天讲到的这些关于主张、论点的偈颂。大家要记得,唯识宗和中观派之间的争论不是那种舞枪弄箭的争执,而是非常深奥的争论。印度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国王因为听闻这些辩论,不顾国家大事,于是失去了他的王国。而且这些辩论的主题不是什么琐事,它们确实深入探讨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争论。因此,不要以为毗婆沙、唯识和中观只不过是在争论某些奇怪的习俗或传统。

 - 现场提问 & 仁波切回答 - 

好的,现在各位可以提问。提问时请讲重点,尽量简短。

|| 第一念的无明是不是就是缘起?缘起是不是就是显相?

缘起是理解现象的一种方式。当你说到缘起的时候,他们不知道第一个无明是什么。

|| 在相对层面上,所有现象都是无常的,即使无常本身也是无常的。但是无常有终点,对吗?然而如果这个终点是由于缘起而生,那么这个终点会成为另一个生起的因,这样会永远没有终点。那么这个永无终点是不是会变成一种恒常?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无常的教法是相对层面的教法,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总是要回到空性。因此,即使无常也是空性。

||但是,如果轮回是无常的,那么轮回必须在某一点结束。那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还是觉得那不会是常,因为轮回将在某一点结束。

非常好,你总结得非常好。当你说轮回一定有终点的时候,你说的是真实存在的终结吗?

|| 不,我说的是在相对层面上的。

是的,确实如此,[在相对层面上]轮回有终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祈愿“愿轮回终结”。

|| 但是最终那不是真实的终结,因为那个终点会成为另一个东西生起的因。

棒极了!终点不是真实的终点,不是真实存在的终点。

|| 但那就永远没有终点了。

那不表示它是真实存在的。非常好,永远没有终点。记得吗?那只大象从来没有消失,因为它从来不曾存在。

|| 是的,我理解,在究竟层面是那样的。但是在相对层面上,我在尝试理清我的逻辑。

是的,你可以用很多很多方式来说它。例如地藏菩萨祈祷直到所有众生都获得证悟之前自己绝不证悟,像是这样的事情,在相对层面上你可以延伸、延展、挤压等等,任何方式都行。

|| 有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传统的夫妻、男女同性恋者试图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得到孩子。但是,这与传统方式不同,传统方式是说某人去世之后会根据业缘选择父母。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哦,没有什么不同。只要他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机器,只要他是一个有情众生,那么他怎么生出来都无所谓。幻相,一切都是幻相,即便传统父母的方式也是幻相。

|| 那么,他们需要忏悔吗?因为他们最终选择植入母体的只是一两个卵子,而不是所有的卵子。

这我就不知道了,这个问题你应该去与生物学家讨论。

|| 您在教授中多次提到“明性”以及“明空不二”。和另一种表达“显空不二”相较,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表达?还是二者稍有不同?

我们使用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它们是相同的,但是每个说法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有点像是这样:龙树那一派比较喜欢用“空性与明性”,而无著那一派比较喜欢用“光明与空性”。这只是概括性的说法。而且,如果我在试图教授某人见地,我可能会用“明性与空性”;如果我在试图鼓励某人实修,我可能会用“光明”,甚或是“悲心”;如果我是在教授金刚乘,那我会说“空性与胜乐金刚”或者“空性与金刚瑜伽母”。

|| 凡夫不善于观察缘起,而且在一些教授中,我们经常听闻或读到一些故事说因为弟子对上师做了某某事情造成不好的缘起,因此再也见不到上师。诸如此类的故事让我觉得很焦虑恐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这种焦虑,同时又不落入断见中?

这些故事就是为了让你焦虑的,这是其目的,所以应该继续听闻这些故事,继续忧虑。但是不要因此给我献哈达。我知道,你去见所有的喇嘛或寺院时,你应该带着哈达,但是请不要给我哈达,因为那让我觉得很烦——那个东西碍手碍脚的,然后你还得把它们折起来。最糟糕的一点、我尤其不喜欢的是,特别是那些质量很好的哈达上面会印着“愿得三宝赐吉祥”,而很多时候这条哈达被扔到地毯上,和垃圾混在一起,我不喜欢这样。

|| 在之前的教授中,您提及宗喀巴大师的教授,一个是用镜中脸的例子,以显相摧毁实有的概念。能请您解释关于空性的下一句吗?

不,不,如同显相,它在显现的同时是空的,空的同时是明的;而且它在空的时候,同时也是显然可见的。

|| 我不是很理解这一句,关于宗喀巴大师说空性破斥什么的……

具体的偈颂我记不清楚,我会明天讲这个。

|| 昨天您提到内观,您说听闻和思维也是内观的基础阶段。这是什么意思?

内观的意思是理解实相,试着理解实相。因此当你试图了解实相时,即使通过听闻和思维也是在尝试了解实相,闻思是第一阶段。

|| 这里的观和我们说的“闻思修”的“修”有什么不同?

在禅修中你不会说话,对吗?你不会阅读、听闻、思维,你只是禅修,这是显然的。

|| 在发四无量心时,例如“愿一切有情远离亲疏爱憎住平等舍”,我应该常住平等舍,但是在世俗生活中,我根本做不到。这让我觉得自己有点虚伪和精神分裂。例如,我知道电影不是真实存在的,电影不会改变我的心性,但是当我制作电影时,我仍然必须有所评判,什么好、什么坏,哪个场景更好,哪个导演很蠢,哪个演员是一堆屎之类的。这根本不是平等舍,这是二元分别!从这看来,空性智慧什么也没改变,事情还和以前一样。这是出了什么问题呢?如何把空性智慧运用到世俗生活中?

非常好。你其实只需要养成习惯。你真的展示了一个处于空性与习气相互战争中的完美挫折感。你需要做的就只是每天都与习气战斗一会儿,然后撤退一下,隔天再前进一点,然后隔天又再前进一点儿。

|| 之前您说过,如果我们坐在海边的月光下与爱人一起,然后说“我只是一个幻相”,那就毁了气氛。但是如果这不破坏气氛呢?如果我们在智识层面能够理解“这只是一个幻相,没有自我”,然后思维“因为我知道这些,我仍然可以如是的享受这一切”。但是,这看起来似乎有自欺的空间,因为可能在这理智的理解下,仍有一些情绪上的执著,或者是仍然执著为真的习气。我们以为自己了解这是幻相而能享受幻相,但实际上只是强化了自己的习气,就是这同样的习气最初把我们带入轮回。您可否给我们一些建议,如何才能避免这种自我欺骗?

法道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欺骗性。因此,当你变得勇敢时,我想你应该尝试在月光或烛光下的罗曼蒂克晚餐时,测试自己理智上对“一切皆幻”的理解能起多少作用?有多大程度毁了这个罗曼蒂克的夜晚?或者它真的能够增进这个夜晚,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喜乐?你总是可以试试,我可以推荐一些餐厅给你。

|| 请您多讲一些文殊师利的故事。因为当你讲述乌龟是文殊师利的父母的故事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不可能!”如果您多讲一些,也许我有机会变得像是没有二元分别的人那样感到赞叹。

好的,我会试着记得。

|| 仁波切您提过积累福德对更好地学习佛法是必不可少的,昨天您也指出了一些方法和仪式,像是可以通过绕塔、点灯来累积福德。但是如果有人没有机会去佛塔,有什么其他办法来积累福德?

有很多方法,像是观想。某方面来说,观想是更好的方法,至少经济实惠。

|| 观想自己在佛塔中吗?

是的。这不是我编造的,佛法中就是这样教授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但是在结束之前,通过神奇的网页,我找到了那句宗喀巴大师的教言:“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这是宗喀巴大师不可思议的阐述。对于无欺缘起的显相,以及无论点、无主张、不落边见的空性,只要你还对这两者有所分别,只要你把这二者分开,那就是“尔时未证佛密意”—你就还没有理解佛法,或者说你还没有理解佛的密意。

诸功德中,法布施最!如您觉得本文有益请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点亮希望!!


阿日扎五明佛学院、密严绿度母净土寺僧尼清净制作,龙称法王亲自开光加持,具大威神力的甘露丸、课诵集、殊胜唐卡免费结缘中

请添加义工微信登记领取:aihu198485 (快递到付形式)

点击查看本平台近期推文: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越来越接近死亡!【顶果钦哲法王】

上师还会给我制造违缘?【索达吉堪布】

接受单纯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你是佛法的“表演者”,还是修行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执的无明来自于我们总看到暂时由因缘和合所成的事物... 【宗萨钦哲仁波切】

五种最强大的力量!无上奇妙,不可思议!【顶果钦哲仁波切】

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就如同从来没有噩梦里的大象可去害怕一样... 【宗萨钦哲仁波切】

这个运动不仅能省下健身房的费用,还可以积累大量福德!【宗萨钦哲仁波切】

抛弃你的傲慢 【宗萨钦哲仁波切】

未来需要爱情吗?【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宗萨钦哲仁波切】

不要把幸福建立在感情上!【索达吉堪布】

如何更容易找到爱情?【宗萨钦哲仁波切】

注意!在决定修行法门之前必须先彻底检查它是否适合自己... 【宗萨钦仁波切】

空是生命的一种特质,不要把它从生命中分离出来!【宗萨钦哲仁波切】

“名誉”对于一个人会带来真正的利益吗?【索达吉堪布】

如果上师不在身边怎么办?【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们所拥有的这颗心即是莲师... 【宗萨钦哲仁波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