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名字叫做二十亿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他在出家之前,家里面比较富有,所以身上的这些装饰、缨络等等都是价值连城的,他一只耳朵上面的装饰物很可能就值上二十亿,所以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那么二十亿耳遇到了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他在修行过程中,本人是非常精进的,而且已经坚持精进了很长的时间。但是虽然如此的精进,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仍然没有得到漏尽通,没有证悟到阿罗汉的圣果。他自己就很奇怪,他想在所有世尊的弟子之中,自己这个精进是出名的,是大家都了解的,那为什么精进到现在还没有能够证悟圣果呢?反正我的出身也比较富有,不如干脆我还是回家去吧。宁可去承受一些五欲的快乐,还不如去做做布施,修修福,感觉修行走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佛知道了二十亿耳这个心念,就把他召到身前,就问他说:“二十亿耳啊,你是不是自己在精进修行之后,起了这么一个想法:认为自己精进修行已经是可以名列前茅了,但是仍然长时间的没有得到解脱证悟,是不是就生了退心,想回去了?”二十亿耳一听,心里面也很惊叹,说我这点心念佛都已经知道啦!于是实话实说:“确实是这样。世尊,我生退心了。”佛就给他打了个比方,举了一个例子告诉他:“你在俗家的时候,善不善于弹琴啊?”二十亿耳说:“是,经常弹。”世尊就给他打比方说:“如果弹琴的时候,这个弦儿绷得太紧,能不能弹出和雅微妙的音声呢?”二十亿耳说:“不行。”世尊又问:“如果琴弦太松了,能不能弹出微妙和雅的音声呢?”二十亿耳说:“也不行。”世尊告诉他:“所以真正会弹琴、善于弹琴的人,一定要不缓不急,这样是不是才能发出微妙和雅的音声呢?”二十亿耳回答说:“对啊,是这样的。”最后佛给大家做了一个总结,大家要注意,佛总结说:“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这个总结对所有佛弟子的修行,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希望咱们大家能够反复地去思考这里面核心的含义。佛说修行一定要莫著,莫执著,同时不要放逸;更重要的是不要取相,不要着相。如果说精进得太过了,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这里告诉我们,会“增其掉悔”。这是什么意思呢?掉悔实际上由两方面构成:一个叫掉举,一个叫尤悔。如果精进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发生什么情况?掉举,意味着我们的心平静不下来,想东想西,意念散乱,这个叫掉举。过于精进,超越限度,会发生这个情况,实际上二十亿耳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由于这种掉举心出来了以后,他紧跟着就生出了一个什么心?生出了一个退悔之心。觉得我这么精进地修了,仍然长时间地得不到一个证悟,得不到一个解脱,认为自己不是修行的材料,或者认为这个方法不适合自己。于是他就退悔,他不想修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里告诉我们,精进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就会导致这个问题。所以最后佛总结说,修行既不要过于精进,也不能过于懈怠,而要保持一个中道。最后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告诉我们,既不要过于执著,也不要过于懈怠,到最后呢,尤其是不要着相,不要觉得怎么样地修行才可以,不这样修就不行。或者如果违反了某种修的方法就不行。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让自己修行保持在一个中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启示!二十亿耳听到了世尊的开示以后非常欢喜,回去在修行过程中,经常忆念世尊的教导,很快就证得了漏尽通,得到了解脱,修成了圣果。所以这里面提示我们,大家修行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既不要过于懈怠,也不要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尤其对于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这些同修,更是如此。在这些同修里面,很多人发心很好,出离心很强,非常想着自己早点能够清净种种的业力,得到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精进师兄的影响,非常想自己很快能把功课冲到一定的量上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醒大家:一定要适量。千万不要盲目地去增加功课的量,不要盲目地去跟别人攀比。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而且做的过程中不要执著,不要就觉得非得如何才可以。我们在跟大家交流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刚刚开始修行,或者修了一段时间,还没有找到自己修行规律的这些同修,往往会发生这种问题。他们找不到一个不急不缓的度,所以修行过程中,往往搞得太过了,就容易超过自己限度,结果搞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精进的时候每天冲得很猛,过了两天受不了了,爬不起来,早上起不来心里很纠结,觉得没有能够像大家那样,像前面精进的师兄那样去做,很烦恼。这种情况我们讲,实际上是不必要的。大家修行一定要有一个度,自己要善巧地去调整。最后要能达到一个中道,也就是我们讲的要平衡,修行跟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要平衡;同样的,做功课跟我们的学习,跟我们的行善实践要平衡。不要为了追求一个量,为了达到一个精进的目标,就失去自己的本来的出发点,忽视自己的基础。这样做的后果,往往会导致掉悔。要么心情散乱,烦闷,有很多妄想无法克服;要么生出退心,干脆修都不修了,这种事情是很严重的。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希望大家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一定把平衡原则做好,不要偏颇。所以我们强调修行一定要走中道。温馨提示:如果您喜欢本文,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人一起被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