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设计】历代经典弥勒造像合集,供大众瞻仰
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名阿逸多,受释尊的教化出家修行,并获授记将来必定成佛。根据经典描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内院修行,为诸天人说法,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释尊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等正觉,前后分三次说法。昔时于释迦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根之别,悉可得道。
弥勒菩萨像 印度古石雕
兜率,意为知足喜悦。兜率天分为内院与外院,外院是有福报的天人享乐的天界,内院是弥勒菩萨成佛前修行说法的地方。
兜率内院说法的弥勒菩萨雍容尊贵、相好庄严。信众系念弥勒形象,称弥勒名号,受八关斋戒,修诸清净善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即得往生兜率陀天。
阿尔奇弥勒菩萨像
约1200年 泥塑彩绘 高4.64公尺
印度拉达克
佛塔三尊像
佛高3.3公尺,左右为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
佛说法图
3-4世纪 片岩 高59厘米 宽4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
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
因此,作为释尊授记的继任者,弥勒菩萨现未成佛的婆罗门形象,结发髻,手持水瓶。而剎帝利出身的释迦菩萨和观音菩萨则头戴天冠,手中无持物的是释迦菩萨,手持莲花的多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公元3世纪之后观音菩萨的头饰中央出现化佛,由此可以与释迦牟尼的造像相区分,但是在之前的造像中,二者除了持物并无明显区别。
佛说法图
3-4世纪 片岩 高54厘米 宽5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
佛陀左边束发、带头光、手提水瓶的为弥勒菩萨像;佛陀右侧头戴扇形冠、左手持莲花的为观音菩萨像。
一佛二菩萨像
2-3世纪 犍陀罗
大英博物馆藏
左观音菩萨像 高108厘米
右弥勒菩萨像 高114厘米
弥勒菩萨像(左) 观音菩萨像(右)
纳西克石窟第23窟 约6-7世纪 石制 高约1.5公尺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
七佛一菩萨(最右为弥勒菩萨)
5世纪下半叶 印度阿姜塔17窟门口壁画
释迦牟尼佛预言,当“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弥勒将会再次降生人间。弥勒菩萨地位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他是释尊授记的未来佛。因为目前还没有示现成佛,所以称为“菩萨”。这就是“七佛一菩萨”的依据。
2-3世纪 犍陀罗 弥勒菩萨像
本像系公元2世纪犍陀罗地区鼎盛期的雕塑作品。弥勒菩萨结跏跌坐于藤椅之上。弥勒菩萨系婆罗门出身,头发垂至肩头。身上的首饰华丽无比,其头饰珠串,耳佩耳环,胸饰项圈、项链、璎珞,臂饰臂钏和手镯。双手持说法印,双足结跏趺坐于带有皮垫的藤椅之上,藤椅之前刻有两对礼敬菩萨的供养者。
2-3世纪 犍陀罗 弥勒菩萨像
本像应为佛三尊像浮雕的左侧部分,菩萨左手常持有婆罗门所带有的水瓶,其垂到肩膀的头发也是婆罗门的象征,应该是婆罗门出身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交脚坐在莲花台上。莲池中水波荡漾,左下池水中有一戴项圈的贵族青年于莲花之中望向弥勒,疑似莲花化生。弥勒身旁的柱头上有两个牛头,这是来自伊朗的波利斯柱式,除了古希腊和罗马,犍陀罗造像也受到邻国安息的很大影响。本件的红色颜料上尚存有少许金箔。金箔是犍陀罗地区广泛使用的材料。当时在金箔之下再刷上红色颜料是为了显示出金箔的金光灿烂之感。
犍陀罗 弥勒菩萨像 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藏
本像为高浮雕。佛陀身着袒右袈裟,内着僧祇支。双手残缺但仍能看出持说法印,结跏跌坐于中央莲花座上,座两侧各有一体态丰腴的供养人手扶莲花。
佛膝左右分别为束发手提宝瓶的弥勒菩萨和头戴天冠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佛臂左右分别为戴冠的帝释天与束发的梵天,双手合十,祈愿佛陀说法。帝释天是剎帝利形象,为印度教的王者、征服之神,梵天是婆罗门形象,为印度教的圣者、创造之神,后都成为佛教护法。一对腰饰连珠纹的天使脚踏着帝释天与梵天的头光将花环戴于佛首之上。天使两侧各有一柯林斯柱子支撑的塔形佛龛,龛中各有一禅定坐佛,目光望向主尊。
三尊像中我们能看到犍陀罗时期对佛和菩萨不同的艺术表现,佛陀面庞圆润略带微笑,肩宽臂展,衣纹也是简单的双阴线,有3-4世纪犍陀罗晚期受到印度造像风格影响的特征。两位菩萨的动作神情相互呼应,他们装饰华丽、动感十足更衬托出朴实无华、庄严稳健的佛陀超脱万丈红尘的崇高之感。
弥勒菩萨像 犍陀罗 约2-3世纪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犍陀罗2-3世纪 片岩 高56.5公分
美国加州帕萨迪纳诺顿赛门博物馆藏
这尊弥勒菩萨像带有头光,波状卷发,顶上绾蝴蝶状发髻,发际上方箍联珠饰带;眉间有白毫,脸部线条优雅柔和;佩戴耳环、项圈、璎珞、腕钏及带漩涡纹饰物的臂钏。双手于胸前作转法轮印,交脚坐,双足踏于足台上。由手印与坐姿判断,此像为表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说法的造型。菩萨座两侧各有一身形较小人物,右侧为一比丘,左侧是一位女性供养者,均双手合十,侧身转向礼敬中间高大的菩萨。
弥勒菩萨交脚像 片岩 约2-3世纪 高63厘米 犍陀罗
弥勒菩萨立像
约三世纪上半叶 高148.5厘米 片岩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本像面貌深受希腊、罗马美术影响,形象俊秀英挺,气度雍容。菩萨头绾发髻,长发卷曲,披垂于肩后,五官刻划深入,躯体、四肢比例匀称;袒上身,下着裙,右手已佚,左手提水瓶。戴耳珰、项圈、臂钏、腕钏等饰物,胸前佩有圆筒形胸饰,斜披圣带,足穿革屣(已缺损),作贵族之装束,显示当地菩萨像共通的姿容,但发型简素不着装饰。左肩垂下的帔巾呈U形回绕,悬挂于右臂上,再飘落体侧,褶纹细密流利。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
弥勒菩萨像
2-4世纪 片岩 高104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弥勒菩萨立像
2-4世纪 片岩 高104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弥勒菩萨系婆罗门出生,头发垂至肩头。头饰珠串,佩戴耳珰,胸饰项圈、项链、璎珞、臂钏和手镯等,左手持水瓶。
弥勒菩萨坐像
2-4世纪 片岩 高109厘米
巴基斯坦白沙瓦萨利巴路尔佛寺遗址出土 白沙瓦博物馆藏
菩萨全身装饰富丽,绾高髻,佩戴耳饰、项圈、璎珞、臂钏、腕钏、指环等饰物。眉间白毫相,胸前结说法印,左手已缺损,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台座正面中央方台上置一水瓶,左右各有二位合掌礼拜的供养人,两侧刻变形的狮子。该菩萨像属典型犍陀罗样式,身躯比例极为写实,且富有生气,流畅的衣褶表现清晰、生动。
就犍陀罗造像的形式及特色而言,弥勒菩萨图像是由婆罗门的形象转换而来。这尊菩萨头上未戴表征皇室贵族的敷巾冠饰,且象征弥勒菩萨的水瓶未提在手中,而是刻在台座的中央,在冠饰及持物上显示与释迦牟尼佛造像的区别。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
弥勒菩萨像
2-3世纪 千枚岩 高77厘米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博物馆藏
弥勒菩萨像
2-3世纪 片岩 高175.3厘米
美国诺顿赛门博物馆藏
交脚弥勒菩萨像
弥勒佛倚坐像
布袋弥勒佛像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陶 高119.2厘米
英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通常弥勒有三种形象:
1、未成佛前,是雍容华贵的菩萨像
2、成佛时,是相好庄严的佛陀圣像
3、随缘化身时,现为布袋和尚像
弥勒菩萨交脚像
敦煌石窟 北凉(397-439) 高335厘米
北凉时代的弥勒菩萨,最大的特色是交脚而坐,受到印度西域的影响,是中国早期弥勒菩萨形像。
交脚弥勒菩萨像
北魏云冈第5窟
北魏石窟造像中也常出现戴宝冠璎珞,穿菩萨装饰,两脚交叉而坐的弥勒菩萨像。
弥勒菩萨头戴高冠,容貌清秀,胸饰璎珞,穿贴身长裙,交脚而坐。
北魏云冈第5窟 交脚弥勒菩萨像
龙门古阳洞残存北魏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所以弥勒菩萨像最为盛行,但许多雕工极为精致的雕像都遭人盗取。
弥勒菩萨交脚像 北魏敦煌石窟254窟
交脚菩萨坐像
北魏 砂岩 高129.5公分
山西云冈石窟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弥勒菩萨交脚像
云冈第17窟 高15.6公尺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北魏(386-534)白石 高44厘米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
弥勒菩萨龛像
北魏孝昌元年(525)青石 高135厘米
郑州荥阳大海寺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
交脚菩萨龛像
北魏(386-534) 砂岩 高31.5厘米
日本大阪天王寺区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北魏神龟元年(518) 金铜 通高44.5厘米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
弥勒菩萨五尊像
北魏晚期 黄玉石 高58厘米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弥勒菩萨像(孔招俤造)
北齐河清三年(564) 金铜 高27.8厘米
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北齐 河北博物院藏
弥勒菩萨交脚像
北周-隋代 黄花石
西安博物馆藏
交脚弥勒菩萨像
高13公尺 云冈第13窟
佛五尊造像碑之弥勒菩萨交脚像
北齐 震旦博物馆藏
佛七尊造像碑之弥勒菩萨倚坐像
北齐 震旦博物馆藏
弥勒菩萨像 北周-隋代
陕西药王山石窟
思惟菩萨半跏像
北齐(550-577) 白石 高33厘米
美国华盛顿特区弗利尔美术馆藏
北齐时更盛行右手指脸颊,左脚下垂,成半跏思惟的弥勒菩萨像,表示在兜率内院等待下生的坐姿。这种思惟坐姿神情宁静安详,面带清净法喜的笑容,显示出弥勒净土的殊胜美好。
半跏思惟菩萨像
北齐 大理石 高57.8厘米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北齐 思惟菩萨像
半跏思惟菩萨像
北齐天保八年(557) 河北沧州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齐天保八年,岁次丁亥,五月己丑朔十五日,比丘僧庆敬造弥勒一区,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州郡令长、师僧父母。僧庆所造像之福,普为法界有形,蠢动众生、饿鬼地狱,皆令解脱。煞蛊行慈,屌狼食草,没迸遝即分离。庆集佛世时至□王,回入真正道。法界有形,莫不蒙此福。惟□□弥勒下生,居时作佛。沧州乐陵郡阳信县马子□寺比丘僧庆敬造供养。
弥勒菩萨因为悲悯众生,所以不求在宁静山林中修行甚深禅定,不证入涅槃求解脱,而是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度化众生,这是弥勒菩萨最大的悲心愿力。
半跏思惟菩萨像
韩国 7世纪 金铜像 高27.5厘米
韩国自古以来,弥勒信仰盛行,佛弟子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净土。
半跏思惟菩萨像
韩国百济 7世纪 金铜像 高93.5厘米
半跏思惟菩萨像
韩国 金铜像 7世纪 高83.2厘米
弥勒法门在南北朝时很盛行,并从中国传入韩国再传到日本。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时代(710年-1185),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所以日、韩留下相当多半跏思惟弥勒菩萨像,这些珍贵弥勒菩萨像很多列入国宝。
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木雕 7世纪 日本第一号国宝
京都广隆寺
圣德天子赐给秦河胜这尊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秦河胜以这尊菩萨像为本尊,创建了广隆寺。
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飞鸟时代 木造 高126.1厘米
日本奈良中宫寺
这尊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其优美的造型、俊秀的面容、优雅迷人的微笑、清纯的气质,被誉为飞鸟时代(650-710)的巅峰之作。
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日本古佛像
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飞鸟时代 木造 高90厘米
日本东京广隆寺
《弥勒上生经》提到建议修行方法:行善、皈依、造像、称名。这就是盛行几个世纪的弥勒净土信仰,到北魏和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直到唐朝中期以后逐渐被阿弥陀佛净土信仰所取代。
弥勒佛立像
北魏太和元年(477) 金铜 通高140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发愿文:太和元年……下为边地众生造弥勒像一躯
弥勒佛交脚坐像
北魏皇兴五年(471) 石高87厘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刘保生夫妇造弥勒佛三尊像
北魏景明年间(500-503) 石 高108厘米
陕西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弥勒佛像(牛猷造)
北魏正光五年(524) 金铜 高76.8厘米
传河北正定县出土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魏正光五年……造弥勒像一躯
弥勒佛及胁侍像(赵元宗等造)
北齐天保三年(552) 白石 高70.9厘米
日本冈山仓敷大原美术馆藏
发愿文:大齐天保三年七月十五日,
像主赵元宗、赵兰兴、赵业兴造弥勒像一区,普为一切有形□同福。
佛造像碑
东魏武定二年 石灰岩 高111厘米
中台世界博物馆藏
弥勒佛倚坐像
唐上元二年(675) 石灰岩 高70厘米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发愿文:大唐上元二年……敬弥勒一□……
弥勒佛倚坐像
武周长安三年(703) 石灰岩 高68厘米
原西安市宝庆寺七宝台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发愿文:长安三年……姚元之……发愿所作之弥勒造像
弥勒佛倚坐像(阎宗造)
唐神龙元年(705) 石灰岩 通高82.3厘米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艺术研究所藏
弥勒佛倚坐像
唐代 四川 石雕
弥勒下生成佛的法相与释尊相同,具足相好庄严,身着袈裟,姿势大都是即双脚垂下,手作说法印的倚坐像。
弥勒佛倚坐像
唐代 龙门石窟
弥勒佛倚坐像
隋代 金铜像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
盛唐(712-756)
莫高窟第130窟北大像
乐山弥勒大佛
高71公尺 唐开元初(713)由海通禅师募造,803年完成
弥勒大佛正襟倚坐,庄严端祥,令人敬畏
炳灵寺石窟第171龛弥勒大佛
唐代(618-907) 石胎泥 高27公尺
甘肃永靖
绍兴柯岩弥勒佛
清代(581-618) 石 高11.3公尺
浙江绍兴
弥勒像
西夏(1032-1227) 泥 高13.5厘米
内蒙古黑水城蒙古博物馆藏
五代以后,在江浙一带的寺院中,有出现笑口大肚的弥勒佛像。“大肚弥勒”即布袋和尚,又名契此和尚,别号长汀子。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手持锡杖,挂一布袋,在世间游化,化缘所得供养物储藏于布袋中,故人称“布袋和尚”。
弥勒佛像
宋代 石雕
杭州西湖飞来峰
据《宋高僧传》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袒胸露腹,应机说法,随处坐卧,还能预知吉凶晴雨。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布袋和尚自知往生时至,于岳林寺旁大石上端坐,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说完偈颂,便安然圆寂。
弥勒佛像
元代 石雕
杭州西湖飞来峰
后世以契此和尚为弥勒佛化身,宋代以后,一般佛寺常塑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形象,作为弥勒像安奉在天王殿正中,以迎接往来寺院的人们。
弥勒佛像
元代 花岗岩 高0.9米,宽0.89米
福建瑞岩山
弥勒佛
明代 铜铸 高75.6厘米
弥勒佛像
明代 大足石刻
弥勒佛坐像
明代(1368-1644) 铁 高80厘米
台北历史博物馆展
弥勒佛
清代金廷标白描
台北故宫藏
推荐阅读
(直接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
【寺庙设计】一文读懂佛像从“印度人”变成“中国人”的全过程
【免费电子书】《白话地藏本愿经》——供奉地藏菩萨可获得十种利益
【寺庙设计】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
【免费电子书】《白话碧岩录》——“祥门第一书”
【寺庙设计】佛入中土之 “栖居”——宝交饰
【免费电子书】《白话中国千年高僧传》
【寺庙设计】日本京都:三十三番观音寺巡礼
【免费电子书】《白话圆觉经》——对译加注释、解说并配图的形式全新地诠释了《圆觉经》
声明:图片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若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