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网
大圆满法网

教诲甘露明点

2020-12-09 大圆满法网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法王晋美彭措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译

谁之尊名一入耳,终破累劫心愚暗,祈汝文殊勇猛尊,普降善妙瑞花雨。人品贤善戒清净,无垢智慧处善学,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云何人品为贤善,心地善良谄诳少,温良虑远性稳重,量大识广唯此是。云何持戒得清净,于诸经论之所出,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时虽极难,然于小大密自教,直接障碍究竟果,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云何智慧得无垢,日日于真教授处,履行闻思修精进,以此速当得菩提。未得妙道初业者,空修暗中放荡者,耽著言说诩智者,见此将成消毒药。述此为于自心修,亦为利益诸心友,净心良言善根力,愿众等同妙吉祥。

此具八吉祥相数目之颂文,于大密虹身成就静处安住之会众为主,凡欲遵吾教实行者,再三恭请心中持文后领取其义。土蛇年三月十六日,阿旺洛珠宗美所述。

今天中秋佳节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诲甘露明点》。首先讲讲造这篇教言的缘起、标题的涵义、教言的内涵以及受持这篇教言的要求。

撰写的缘起

1989年的时候,当时学院的人数增多, 桑管家祈请法王如意宝造一篇教言,从根本和支分的学处里面,选取最根本的学处来教诫弟子。法王知道后,自然从心中显现这篇教言,叫做教诲甘露明点。

标题的涵义

教诲,就是法王教导弟子们一生修行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能把这篇教言刻在自己心上,它就能像甘露明点一般滋养你的法身慧命直至成佛。

甘露明点是一个比喻,甘露指的是不死之药。意思是说,在受用了这篇教言之后,能够消除修行者心中存在的毒素,润泽他的法身慧命。明点是心要的意思。一切佛法都可以说是甘露,而这里是从如海的佛法里提取出三个要点,所以是甘露中的心要。我们受持的时候需要的是这种很简要的方式,而能把握住要点,逐步展开修行,最终就能达到极其远大的境地。

尤其是对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无法受持很多的教法文句,这时候就需要上师赐给你一种心要。而你在得到这个心要之后,如果能够受持在心里,时时刻刻依照它来检验自心,那就会成为你一生修行的捷径。你能将这篇简要的教言从始至终贯彻在修行中,最后一定会修行圆满。

教言的内涵

那么这个教言的内涵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有三重架构:一、是人品贤善;二、是持戒清净;三、是智慧无垢。这就是我们修证无上菩提过程中的三大要点。

能够将这三大要点把握好,就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甘露的心要,最终决定会建成宏伟的菩提大厦。

我们先想想看,如果要建造非常宏伟的大乘佛法的大厦,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那就是三大因素:第一、要有很好的材料;第二、要有稳固的地基;第三、要按照正确的设计图纸,逐步地施工完成。这三个要点是缺一不可的,没有前前就绝不会有后后。比如,首先如果连材料都没有,那拿什么来建立宏伟大厦呢?其次,如果基础不牢固,又怎么能一层层地建立起来呢?最后,如果不依照正确的图纸按次第来建立,又怎么能从平地上建起万丈高楼呢?

就像这个比喻所说,贤善的人品好比很好的材料。在这篇教言中,针对当前时代的众生,首先提出了基本人品的八个要点,再作归纳就是一个要点心地善良,展开来有对人品的各方面的要求。这对于当代众生而言,是一个符合实际状况的根本要求。只有具足了这些品质或素质,你才能做到守持清净戒律;也才能建立三乘佛法一切道果的功德。

在具足了好的品质之后,就要依循次第走出世间的菩提道,那么怎么才能顺利成就菩提果呢?首先是要依靠清净戒律,所以说戒是万丈高楼的基础,如果失坏了它,那么任何善法都无法成就,后后的功德就更不必提了。

而有牢固的持戒基础,就不会出现修证大的障碍,也就能在这个所依上,一级一级地建立上去,你就有了这个机会、这种可能。但如果戒的基础塌掉了,那就会直接障碍究竟果,意思是菩提大厦是绝对建不成的。

通过以上的讲解,你就知道这篇教言有多重要了。刚开始,会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一篇教言,就像你听到的各种一般的语言一样。其实,当你把这篇教言真正地背熟,然后一一地去体会其甚深的涵义,之后就会发现,这确实是对自己一生的修行极重要的一个教诲。

你有了这种认识之后,更关键的是要以它作为明镜,时时返照自心;以它作为方针,时时指导航向。这样,你在轮回苦海趋向涅槃彼岸的行程中,就能够平安顺利,不会被业的风浪吹翻而堕落。

就像是一个要走远路的人,他时时都不能离开地图的指导,不然就会误入岐途。也就是这篇教言最后所说,通常有三种人会迷失道路:

第一种人,是没有获得善道的初业者。这种人才开始起步修行,虽然听了很多法,但是不懂得怎么来修道,实际上他并没有步入善道。什么是善道呢?就是刚才说的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必须逐渐地趋入,不能跨越、草率、或者忽略不修,否则终究无法成就。

第二种人,是空修暗证的人,假瑜伽士。由于脚跟没有落地,心没有按照这三大要点实修,口中说的都是些无因无果、无善无恶等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话,其实心里既不具足贤善的人品,也没有清净的戒律,依循次第的闻思修更是被抛在他脑后,因此在空修的黑暗里飘飘荡荡,漫无归宿。

第三种人,一味地耽著在言说、辩论当中,喜欢高谈阔论。这种人自以为是智者,实际上他的脚根本没有踏在实修的地上。以上这些都是修行中的毒素。

而如果你能够遵照这篇教言切切实实地来做,用一生的时间来奉行它,那就能彻底消除上面这三种毒素。所以,从今天听到了这篇教言开始,先是要发起终生奉持的心,接下来就是不折不扣地实行,每天都用这篇教言检点自己,这样就成了真正的甘露明点了。一方面是能消除你原先种种盲修、空修、耽著言说等的毒素;另一方面你的法身慧命会逐渐地成长。

受持的要求

学习这篇教言的要求,就是法王最后劝请时说到的话:一切想遵循教导实行的人,都应当在心里持文之后领取其义。意思是,首先要心里记住这篇教言,然后领会到它的精神,贯彻在日常的修行中。

我们记不住太多东西,但对这篇教言的八颂,容易记忆受持,因为天天都要用到它,如果能背出来,那很方便,在什么时候都可以想这三个要点。比如这样想:对于第一个要点,我现在在切实地奉行吗?对于第二个要点,我现在有守护戒律吗?对于第三个要点,我现在是在寻求无垢智慧而闻思修吗?

如果你每天能这样按教言鞭策自己修行,那就成了你心中真正的导师。虽然法王的色身不在你面前,但法王的言教时时在你心里,不断地指导着在菩提路上前进。

受持教言则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法王在教言里明确讲到:凡是具备这样三种德相的人,那就是我最究竟的心友了。

我们平时理解的朋友,一种是经常待在一起的人就认为是朋友;或者是指世间的学业、事业上合作共事的人;还有就是亲属以外有交情的人。但这些只是世间的朋友、外在的朋友或暂时的朋友。

这里要先理解朋友这个词的涵义,然后会明白究竟的心友是指什么。朋友的朋字是两月相照的意思;友是两手相携的意思,表明了心与心之间的一种关系。佛法上的朋友,绝对不是为名利而相交,而是正法上的志同道合、同心同德。这样结下的是法的友谊,那是极其绵长、深远的,一直到尽未来际为止,心和心都不分开,就是因为彼此同心相印。如果心和心的气氛不相合,那是无法相应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和心之间感通,就是彼此同心同德,意乐和行为彼此随顺,自然就心心相应而成为朋友了。就像两月的互照,两手的提携,心和心之间相通、相应了,就是真正的心友。

如果自己经常违背法王的这三个教导,那即使供再大的法王的像,而心里没有法王,即使心里有一个法王的形象,而没有在法上跟法王的心相应,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应。所以是依教奉行。平时你能认认真真地修这三个要点,也就是,时时关键修好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人品修养越来越贤善;而且在持戒上都注重时时谨慎、不放逸,有很坚固的清净戒的基础;并且每天都坚持缘着佛法的真实教授闻思修习,来求无垢的智慧。如果你心里有这些功德,那就成了法王究竟的心友,再没有比这更了义、更真实的朋友了,也没有比这更合心、更深、更密、更长久的朋友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怎么来和圣者相应。

在座的道友中,有一些曾经直接得过上师的法恩,有一些是在传承法脉之中得到上师的法恩。既然我们已经得了法王这么大的法恩,那我们心里自然是希望生生世世能和法王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不分离,在尽未来际的弘法利生当中都不离开。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永远不离开呢?你不要到外面去找方法,其实心和心是没有距离的,法王的心遍在一切处,就遍在你的心里。如果你的心具足这三个条件,那是最随顺法王的心了,也就自然被法王摄受。但是,如果你与法王的心相背,就像说本来父亲是要摄受孩子的,要给他最好的教导,唯一希望他快速成佛,可是这个孩子背离了父亲的教导,叫做离父逃走,他要走到不好的路上去,那也没办法。所以凡是想生生世世和法王不分离的人,关键就是要按照这三个要点切实地去奉行。

这样就需要把这些教言刻在自己心版上,而且非常尊重它,就像孝子奉行慈母的嘱咐那样,有这种心的话,刻在你心版上的每一个字都会起很大的作用,而不这样铭刻在心上殷重地奉行,也就跟平常的语言一样了。要知道先是记住教言,不然就不可能用它来每日三省吾身,因为连文字都记不住,怎么可能时时处处以教言来和自己作对照呢?所以先把教言的文句深深刻在自己心版上,这是第一个要求。

其次,要做到对教言的意义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才能展开到各个方面去运用。也就是你要了解,做到这三个要点的原因何在?这三个要点之间的关系如何?然后落实在自己身上,怎么把握好原则灵活地运用?怎么想方设法把它做好?能这样在心上反复地思维,直到把教言的精神完全吃透,像这样才是一个真正能理解上师心意的弟子。自己能体会上师的话,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在方方面面,那就是可教之材了。

举例来说,对于第一个要点,比方说,当你听到心地善良这四个字时,心里会感觉这非常重要,其次就要开始思维:我怎么来奉行上师的这个教导?怎么把它贯彻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具体地修这一句心地善良?而且会开始每天拿这一条作自我反省。这就成了每天的修行项目,没有做到的地方怎么来修正、来弥补?已经做到的,又怎么来保持和提高?

又比如说,听到了谄诳少这三个字,就要作反省,要想:我自己身上有没有为了骗取名利,为了骗取信任和尊重,有做假表情、假姿态、假行为的心理?如果过去我有这些毛病,现在我该怎么改正?以后我怎么尽量做到心口如一?我该怎么在平时尽量地修真诚的心?像这样,就是依照人品贤善的这些教诲,不断地贯彻在日常的修行当中。总而言之,首先是掌握原则,其次举一反三地扩充为一切具体的修行。

教言就是一种指示修行心要的语言,而依教言实行,就是把简要的原则性的话扩展出来,在无边无际的范围里运用。对一个有根器的人来讲,不必要说很多话,只需要在根本上做一种指示,他自己内在的力量能发出来,能不断地扩大充实,最终达到极完善地境地。所以,上师自己也说了:我这个教言,是你们终身修行的内容。

其次,针对第二个要点持戒清净,法王观照当代众生的根机,也做了根本性的要求。古时候的大修行人有一种为道的精诚,那确实是二六时中坚持正念,能做到一举一动都严密的防护,确实是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戒律的一切学处,而现在的人却很难做到。因为这个时代非常恶浊,修行者处在这种身心环境里,外在染污缘的干扰力量很大,使人很难守护支分戒的种种细节,再加上自己的身心也不堪能,没有一种强大的心力时时严密地把握好心,使心不违越戒律。

这时候,法王给我们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对于三乘戒里会直接障碍究竟果的那些根本堕罪,需要时时精勤地防护,不让心里沾染。

当你奉行了这一条教诲之后,确实这是甘露中的精要,能够消除你持戒上放逸、不在乎的毒。所以听过之后,就要反省自己:我以前很不注重持戒,特别危险,如果没有持戒的基础,再做什么也是空中楼阁,一事无成。今天我听到了法王这句教导,以后要用一生的努力来奉行这句教导。这样就成了你终生持戒的极切实的教导,因为如果要求过多、过高,暂时对你来说距离很远。你会因为没办法行持,而干脆放弃。但是这里教导的是对三乘的根本戒需要励力守护,这样就可以全力以赴在根本的要害处防护。

这个根本的戒律一旦守清净了,就等于把建立菩提大厦的基础打稳固了,之后就依靠在上面按次第来建立一切道果的功德。

具体怎么来建立呢?方法就是每天都不离开佛法的教授来做闻思修。这里真实教授处,指的就是佛菩萨教导、传授给你的佛法,你就要按照佛法先闻、后思、再修,以这样就能逐渐地成就道果功德,最终完成佛道。

总之,能够奉行这三大要点,今生的修行就一定会成功;而不奉行这三大要点,今生的修行也注定会失败。

下面我们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教言:

全文分五:一、祈祷文殊本尊赐予加持;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三、达成三种德相的标准和途径;四、显示教言的作用;五、说明造论的动机和回向善根。

一、祈祷文殊本尊赐予加持

法王在宣讲之前,首先敬礼文殊本尊,祈求加持。

怙主文殊是智慧的主尊,唯一是三世诸佛的无分别智慧身。他以菩萨的形象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范围中安住。在有些刹土,示现为一切功德完全圆满的佛身;在有些刹土,又示现为佛的长子大菩萨身;在有些刹土,还示现为功德尚未圆满的学道菩萨身;在有些刹土,又示现为普通的凡夫身。总之,以无边的化现行持种种利生事业。这里特别敬礼与文殊圣尊无二的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

在1987年去五台山之前,法王净相中显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全是人中善知识的形象,而法王从没认为在全知麦彭仁波切之外还有什么文殊菩萨。到了1987年朝礼五台山现见文殊本尊之后,净相中所现的全知麦彭仁波切成了文殊菩萨相。因为这是法王生生世世不分离的本尊和上师,是一切加持和成就的根源,所以在为徒众宣讲这篇教言之前,首先祈求得到文殊圣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

谁之尊名一入耳,终破累劫心愚暗,

祈汝文殊勇猛尊,普降善妙瑞花雨。

有位圣者,只要他的尊贵的名号一入到众生的耳根,就能马上彻底灭除众生心中累劫以来长期潜藏的愚痴黑暗,这位不可思议的圣者就是诸佛智慧的总集文殊勇士,祈求文殊勇士为一切众生降下善妙的吉祥花雨。

诸佛无分别智的总集文殊圣尊,称为勇士。勇猛是因为他持着智慧剑,有从根斩断众生愚痴网的力量。传记里讲到,文殊圣尊能赐予众生智慧,最终能赐予究竟的佛智慧。所以祈求得到文殊圣尊的加被,破除众生内心的愚痴黑暗,之后种种善妙自然出现。

结合本教言来讲,以文殊智慧力量的加持,遣除了弟子们内心的黑暗后,就会认识到自己一生修行的重点,会明确修行的道路和方向。从此沿着这条康庄大道,一直走到菩提果地。

二、开示具足三种德相就成为上师究竟的心友

人品贤善戒清净,无垢智慧处善学,

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

这一颂先出示弟子要具足的三种德相,就是:在人品上达到贤善,在戒律上达到清净,在智慧上达到无垢。处,是众生学习的地方,从果上解释诸佛菩萨所成就的无垢智慧。善学,就是依着真实的教授,以闻思修的次第善始善终地修学。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即是三世诸佛的具足善缘的佛子,也是法王上师究竟的心中之友。具缘三世佛之子,乃吾究竟之心友:这说明这是法王上师最为重视的三点,也是现在的学佛者应该抓住的核心。

所以,要想生生世世跟诸佛、跟法王不分离,具备这三种功德,就是好的缘起。关键要懂得这是一种内在的依止,是一种弟子的心和上师的心的相应。要成为三世诸佛的弟子,成为法王究竟的、心中不离的、心心相应的弟子,就需要具备这三种德相。

《普贤行愿品》里说:所有益我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让善知识常生欢喜心的因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就是按上师的教导殷重地奉行。这不是在外面寻求什么亲密,而是心里遵照上师的教导去做,这样三世诸佛都会对你生欢喜心,都愿意摄受你,所以生生世世都能不离佛,生生世世不离开三世诸佛的代表大恩上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心和心相应了、感通了,就没有了距离。更彻底地说,自己已经成了上师心要的体现,心灵的内涵变成一样了。

所以,先是要有一种尊重上师教言的心,其次是要按照教言真正奉行,这就是亲近上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能直接得到上师摄受和加持的途径;从此就成了三世诸佛所护念、摄受的好弟子,成了和上师心心相应、不分开的亲密法友。

所以,从初、中、后三个阶段,先是要求人品要达到贤善,然后是三乘戒律要持得清净,再就是每天都在无垢智慧处好好地修学。这样,人品达到了贤善,就具备了修道的素质;三乘戒律守得清净,就打牢了成道的地基;再缘着智慧无垢处,就是已经得到了建造无上菩提大厦的图纸诸佛菩萨所指示的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而善学是指按照这张图纸的指示,把一切道果的功德建立起来。善,就是把这个教授纳入并融会在自己心里,时时不离地按照这样来发起修行,最后学到跟佛菩萨一样。

揭示学的本义

所谓的善学,就是指按照那张菩提道前进的路线图,在自己的心上实行,来把它实际建立起来,这包括了一切闻思修的方面。

学是模仿的意思。平常说的学医、学儒、学仙、学禅、学密、学佛等等,都不能和现在世间中学字的涵义混为一谈。今天,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的重点完全放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上。比如说学数学,就是把这一门课学完了,能够演算就算达到了目的。而这里所说的学,不是这种涵义。比方说,你有孝的品德,我就模仿你,也要做到孝,这叫做学孝。你有悌的品德,我还是模仿你,也要做到悌,这叫做学悌。你有布施的品德,我也学你那样,在自身上做出施舍来,这叫做学布施。或者你能事事替别人着想,我也跟你学,效仿你的心态和行为,这叫学替别人着想。你有这么稳重的心态和行为,我以你为榜样,学到了这样,这叫学稳重。

比如说学菩萨的戒行,也是首先去听讲戒,去了解戒学的内容,比如一条一条的开、遮、持、犯是如何的,它的原理、体性是什么等等,这样先消除掉心里的无知、疑惑和不正确了解;等到了解了之后,自己还要逐渐地消化,融会在心里,把每一个内容都在心上决定好;最后就是按照戒律的要求,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实际做出来,这就叫做学戒。

这样扩充开来,发展到大乘的学菩萨行,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们是怎样的一种行为,自己就努力地模仿、不断地修学,最终在自身上学到这些菩萨行。而所谓的常随佛学的普贤行愿,也是指学习本师毗卢遮那佛从因地到果地的一切行为,这是生生世世永无疲厌的广大行愿。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你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一条路,所以首先要有一个教法的指导,这就好比是一张地图,而你具体要做的,就是依循着教法由闻思修的途径,在自己心里实证到法的内涵。

闻,就是首先要听到这个教法的内涵,要知道学的是什么,学的方法是什么等等。之后,思,就是对于他的涵义作思维,要想透、想通了为止,然后会生起断定不疑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定解。而修,就是按照定解已经断定好了的法义,不断地在自心上去串习,直到最后现证了这个法的内涵。

所以,一切圣贤之道里的学,就是指效仿圣贤的行为,实际去做到它。

大家一定要分清学佛和佛学的差别。只是学佛学的话,最多成为佛学家。这是很多人身上已经出现的偏差,本教言里说的耽著言说诩智者就是一种情况,这就是末法时代特别流行的方式;而学佛的本义是学到佛那样的智慧和慈悲,这是正法时代流行的方式。所以不能搞佛学知识化,而要使佛法人格化。知识化的结果是使佛教的真精神日益丧失,是使佛法走向没落。

所以一定要懂学字的涵义,才知道圣贤之道的命脉所在,不然就都跑到边缘上去了。

以上解释了无垢智慧处善学这一句的涵义。最后是落在这个要点上,前面都是学前必备的素质和基础。没有那样的素质和基础,再怎么也建立不起来。所以,为了达成后面的功德,就必须打好前前的基础。有了好的人品,又有持戒的基础,再来依止实修菩提道的教授进行闻思修,慧命就会日益成长,终至成佛。所以具有这三种德相的人,就自然成为三世诸佛的法子,自然成为法王究竟的心友!

这个心的朋友,既不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而暂时结成伙伴;也不是因为感情的需要,而成为朋友;又不是今生成了朋友,来世就不是朋友;也不会只在有限的范围里做朋友。这是在万法根源的心上达到了相应,所以成为了究竟的心友。

到了最终,当你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融入你心中,你也融入十方诸佛的心中,这就是法界同体,同本一如来,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现在在因地遵循这三大要点实行,就是在跟一切佛相应融通,就是真正跟法王相应。

能懂这几句的涵义,就会知道:实在太关键了!就是要按这样来成为一切佛的法子,来亲近法王如意宝。

能够这样走,就会在心上和法王越来越亲近,最终和法王以及三世诸佛心心相应、永不分离。

三、达成三种德相的标准和途径

分三:(一)人品贤善;(二)持戒清净;(三)智慧无垢。

(一)人品贤善

云何人品为贤善,心地善良谄诳少,

温良虑远性稳重,量大识广唯此是。

我们成就佛道必须具有优良的根器,这就叫做品质。比如,要造就真金、美玉,必须要有好的材料,也就是说,首先要开采到上好的玉石做原料,再经过反复地打磨、切磋、雕琢,才能成为美玉。如果材料不行,再怎么加工也没办法成品。

就像古语中所说:朽木不可雕也,因为不是好材料,所以暂时没办法塑造。因此,现在不是急于求成之时,所谓欲速则不达,而是必须使自己具备修道的根器,也就是首先需要完善自己的品德。

在这里法王讲到了人品贤善的八项要求:一、心善;二、少谄;三、少诳;四、温良;五、虑远;六、稳重;七、量大;八、识广。

要成就佛果,必须要具有修解脱道、修菩萨道、修密乘道的种性,而这个种性无非就是指你心上的品质。也就是指:心善、心直、心温、心远、心稳、心大、心广。

当你这个人的秉赋已经有了这些美德时,再结合各种佛法的修持,就能够顺利地成就道果功德。也就是有了这个如真金、美玉般的人品后,加上修法的锻造,就决定会有大的成就。

我们只要对于这些品质一项一项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的确跟我们修行的成败息息相关。如果你已经具备那些素质,你就堪受各种正法。就像是一个器皿,器的容量大,它纳受的也就多;器的质地坚固,它使用的时间也会长久;器足够开放,它就能够不断地容纳所以古人也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办事业,工具必须足够锐利,也就是所依必须要好。

要想在世间法方面成就一种不朽的功勋,一种伟大的事业,仰仗的就是这千古难得的人品。如果你依靠这贤善的人品趋入佛法,那就会具有强大的造就力、吸收力和开发力等。因此,当人的根器成熟时,一旦与佛法接触,就能很快地获得成就。

当今时代,有许多人虽然学佛时间很长,可是却不见有多大的成就,问题就出在根基不成熟上。而过去的大德,比如像六祖从没读过书,一字不识,在广东边方地带,以卖柴为生,孝养老母。但他的成就极快,仅仅依靠两个半卷的《金刚经》就成为了一代祖师。

我们可以观察历史上成就的大德,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过去所说的:有真儒才有真佛,在世间是忠臣孝子,出家就是高僧祖师。这就是因为他的品质已经成熟,用在世间,他能做忠臣、良相,用在出世间就可以成为祖师、高僧。也就是说,当你的心上具足这八种品德时,就已经有了成就佛法的基本素质。

在菩提心的教授引导中,也是反复强调:菩提心是无边广大菩萨万行的一个根本支点,整个大乘佛道唯一由菩提心来支撑。所以最开始不必要在其他法上下很多功夫,首先把菩提心的刀磨锋利,再去砍的时候就会非常便利、快捷了。如果这把刀不锋利,效率就会很低,是什么都砍不动的。

同样的道理,人品素养一旦完备,就会跟佛法非常的相近。那个东西一来了之后,就会毫无障碍地出现点铁成金之效,顿时能使你的心升华,在道位上迅速升进。

过去汉地由于有儒、道两家的深厚基础,佛法传入之时,人们已经具备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等的优良品德,念念为天下着想,他有这样的心量,所以当接触到大乘佛法之时,就很容易得以升华,成为菩萨。

所以我们首先必须要知道这八项品德为什么如此重要?它们与后后修法的关系是什么?这样心里明白后,就能够按照人品的要求,时时刻刻培养、完善,建立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人成即佛成,在做人上能够成功,那么学佛确实是非常稳当的,不论你修什么法都很容易成就,这就是因为根器已经成熟。

下面我们对这八种品质一项项的进行分析:

第一、如果具有心地善良的品质,那么,修大乘法就会非常快。比如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的菩提心,他只需要扩大、提升,就能很快修上去,因为在他世间做人的时候,已经养成了这种利益别人贤善的品性。

也就是他已经拥有很深厚的善根,很纯熟的善种性,只是范围较小而已,但他已经训练好利益别人的心,无论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还是同学、同事,包括在他身边各种各样的人,他都知道怎么发自内心的用善心去帮助别人,他愿意把好的给他人,自己吃亏;他是以他人的安乐而欢喜,以他人受痛苦而难过这样的根性很契合大乘道,所以他一入到大乘道,善根就像遇到甘露一般,在短时间内得以成熟。

第二、如果具有少谄、少诳的德行,也就是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是秉着一颗正直的心,不会为了骗取名利,作各种虚伪、狡诈的心态、语言、行为。

由于他的秉性上面已经有了正直,谄诳的心很少,当然要说绝对没有是不可能的,因为凡夫毕竟有我执,还会在乎自己的面子,这样在不经意之间也会矫饰、掩饰,也会偶尔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一些行为,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他这方面的习气很薄,相比而言正直的善根就很强。

所以他在学佛之前,就具备正直的品德,当一学到佛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跟真如相应。也就是像《维摩诘经》中说的那样:直心是道场。平时心如弦直,就像一张弓的弦一样,没有弯弯曲曲的地方。意思是他的心很单纯,从来不会脑子里转三个弯再跟别人说话,或者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然后特意做出某种表情、动作来迎合对方。

如果我们心里谄曲比较少,心就很正直,这样在法的相应上也就会很直。禅宗有个婆子,以蓦直去为导师,就是深得佛法的精髓。所以心地正直,容易相应真如;心地谄诳,则难以入道。

其实,人的心态、行为和气脉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一念一行上就能看得出你是什么气氛,到了什么程度,若是还没到那个程度,即使你得受再大的法也难起作用,而到了那个程度,一点就燃烧了。

谄诳心很重的人,心里有很多委婉曲折,围绕心轮外的脉纠缠得就很多,这样就会非常难解开。在那种心态的控制下,与甚深的佛法根本就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真正的大成就者都能够观机,知道你火候有没有成熟,当你火候已经很成熟的时候,也就是说你的人品已经修得非常好,内在的德行非常充实、光辉。这时候再学任何佛法都非常快,样样都堪能:比如让他受戒,他能守持清净;让他修行,他能昼夜勤恳;让他祈祷佛菩萨,他很精诚,很快能得到感应所以在方方面面他都能与上上的法相应。

比如说,修道成仙的吕洞宾被称为纯阳子,因为他的心已经修到了纯阳的地步,没有一点阴暗。他在道家就是个仙才,修到了道家最高的果位。后来他到黄龙禅师面前,经黄龙禅师一指点他就开悟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修道上最关键的问题。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忽略了前面的基础。也就是你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一步就什么都跨越过去了。就像是常常讲的三个半包子的故事,必需要吃完前三个包子,到最后半个的时候才能吃饱,你不能说我只要吃最后半个包子就能饱。

所以说你首先要在人品上尽可能地修圆满,你在这方面越是得力,趋入到佛法中,进展的就越快。就刚才的比喻所说那样,刀一定要磨快,也就是你的根器要好,等到工具磨好,再用的时候,就可以快刀斩乱麻了。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有前面的基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前面的基础培养好了,那么他一放上去,他就起作用了,就像是水已经到了九十多度,再加热一下,它就能沸腾了。而你如果还是一块冰,那就要不断地加温。

再回过来讲一点:

谄诳,就是在名利心的驱使下,由愚痴和贪心相结合,造成的心理扭曲。

现在我们就是要通过严格辨别,在义和利上能分得清楚,在因果律上非常严明,才能杜绝谄诳之心。

作为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要想出离世俗、修菩提心,获得自在,成为圣贤,更应当要重义。因为大乘道上的一切所行唯是利他,这样只有亲义才能与法相合,与道相应。但若是名利心很强,那就没办法与大乘佛法相合了。

因为学习大乘佛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的一切,在在处处都是以众生的利益为主,担负的就是普度众生成佛的重任。完全是出于一种无条件的奉献,而不可以去违背菩萨戒。一切菩萨戒的中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到达究竟的佛果而誓愿成佛。

所以,要想从普通人的心升华到菩提心上,一定要有下下的善根做基础,因为菩提心是一种极为伟大、无私的心,完全是以悲心救世的心。而如果自己心上自私自利的气氛太重,为了捞名利去做各种虚假的手段,念念追求就是我的利益、我的面子等等,这样的心已经完全局限在一种我执、名利的污浊气氛里,怎么可能跟这个高尚、纯洁、无私的菩提心靠拢呢?不必说菩提心,就连与出离心接近一点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出离心就是要看空这一切,要从这个世俗的圈子里跳出来。

大家要知道,首先一定是要把自己内在的德行修圆满。如果自己在德行上都有亏欠,就像是一个裂开的容器,怎么可能装狮子乳呢?所以一开始就必须把这个容器补完整、补牢固,你才可能承受佛法的甘露。你缺一项德,就代表你心的容器上已经出现一个裂缝,而在这些裂缝中,有些裂得大,有些裂得小,有的具有缺口,有的存在污垢。所以现在就是要把人品修好,成为一个好根器,这是最重要的。

过去古人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在学佛之前就有相当好的儒家、道家的基础,所以一转入佛门,就能很快成就。比如说过去的人在世学的是圣贤之道,是所谓的孔、孟、老、庄,而我们现在学的是数、理、化,是音、体、美,全是这些外在的知识,自己心上的素质就很薄弱了,有很多品德上的欠缺。

所以,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现在很多人都是30多岁才开始学佛,在此之前,不仅没怎么培养好的品质,反倒是熏染了各种各样恶劣的习性,像是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浮躁、轻慢、狂傲,个人主义等等,所以内在深处有的就是竞争心、虚荣心、狡诈心、放逸心、散乱心等,这些都是心中的毒素。

而有了一种不好的品性,在身心气脉上就会相应的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这样的心念起得越多,你的气脉就会越乱,要调整好的难度就越大,要开发出本性的功德更是难上加难了。

现在的修行人很多都在说:我已经得了无上大法,怎么还不开悟?过去的人开悟怎么就那么快?

其实这就是因为没打好基础,你去看看自己的心上还存在多少障碍,这些障碍在被清除之前,你的气脉上面必定有很多染污的气。现在这些都没有调整过来,以至于心上面连一个相对稳定、喜悦、清净的状态都没有。所以,现在必须要看清楚自己目前处在什么阶段,要切切实实地在基础的做人上面修好。

古时候的人都读《孟子》,基本上都懂得义、利之别。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是我所想要的,当两者不可兼得时,我宁可舍生而取义。)这就能看得出古代圣贤的情操,他就有这种气节。而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后,出现了多少的能人志士、忠臣孝子,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硬是在义、利当头的时候,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大义,而绝不取利,不会有一分苟且之心。不像我们现在,都是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就不管什么义,唯是一个利字当头,为了得到利,不惜做出一切伤天害理的事。像这样,自己的心已经变成一个禽兽的心、一个妖魔的心,这样的气氛不要说成佛,连成仙升天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在我们就是要改造自己的心。学佛就是学成一个大觉悟的心,要跟佛一样。不是让这个身体变成佛,而是要你的心量意境跟佛一样。所以,如果这个心上的素养没有提升,那学佛是不可能相应的。

在这里有一个客观的指标,你依照它去衡量自己的心态,就知道自己处在四圣、六凡的哪一个阶位里面。而不是凭外在一张证书或者去参加个什么仪式,就飞跃成一个似乎比祖师大德还要了不起的人。这里依靠的就是心上的指标,你觉得欺骗别人可以,但在这明确的指标面前,欺天、欺地、欺骗因果能做得到吗?你只要扪心自问,返照自心就会明白的。

如果你这颗心卑鄙、残酷,那就与鬼和畜生一样;如果你的心能够相对地有一些光明、自在,那就是人天的景象;如果你的心已经离尘脱染,一心趣向解脱,那就是趣向出世间道的心;如果你心里已经具备了出离意乐,念念住于修戒定慧、断贪嗔痴上,那就是声闻缘觉的心;如果你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着想,有了大菩提心,一切行为与从前完全不同,在在处处都在行持由六度四摄所含摄的无量菩提行海,那你的心就成了菩萨的心;如果你已经大彻大悟、证得了自心原本就是如来正等觉,那你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这是根本没办法弄虚作假的。

所以,学佛的起点就是时时处处改造自己的思想,要在这颗心上除旧换新,这就是内在心里的革命,这个革命工作要一直做到成佛为止。

而我们现在既然做为一个人,那就要尽人道之事。也就是要把那些阴暗方面的心全部淘汰掉,从而将它转换为阳性,就像吕洞宾成仙之前,首先变成纯阳之体那样。也就是说,要将自己心中一切的污浊、见不得人、具破坏性、懒惰、放逸、残暴、虚伪等的这些阴暗面全部清除干净。这样一来,你就转成纯阳之体,也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成就三乘的道果功德。

这也就像《佛说十善业道经》中讲的那样: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现在就是要努力地去完善、弥补我们的心。应该怎么去做呢?就像先前所说那样,首先要铲除你心中一切阴暗、不正的心理,这样你才能脱出恶趣,得到人天一个相对光明、自在的体。之后再从这个基础上,由人而转为天,由天而转为圣,由圣而转为佛,处处都是在心上要转变。如果最开始在好人的品质上面都不具足,那么后后的一切都不可能出生。

这样才明白,原来佛是由人做成的。那么,佛必然是要由我这个人身做成的,而人身必然是从我这颗心上做成的,也就是首先必须具备基本做人的贤善品德。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够升华,没有这个基础,我就升华不了。

所以,在菩提道上一级一级的转化过程中,如果你的身心还是那么的污浊,有那么多的阴暗,连一个最初步的转化也没能完成,却一心盼望着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方式,突然就得到一个最高的成就,这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首先就是要有可怜自己的心,而不是狂傲之心。可怜自己,就是想:我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恶人,我要是再不好好修行,不说获得什么高的成就,恐怕连人身都保不住!你能意识到这点,能很客观地看清自己,就会发自内心的想要改正。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会开始在你最贴近、最切实的地方心上,把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等全部改掉。

学佛的人往往看轻了做人,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他认为学佛和做人是两件事,其实离开了世上一切的人、事等,也再没什么佛法了,一定要做好了人才有佛法。因为你现在就处在人的位置上,最现实的就是你一切时处的心心念念,在面对一切人,面对一切事的时候,你是怎么起心动念,是怎么造作的?这就是你当前的业,离开这个,你还能有什么行持?既然处在人世间做人,首先一定要具备一个人的品德。

再讲讲稳重品德的重要性。

成佛之道是非常漫长的,要从一个凡夫修到成佛,中间有很多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完成。那在这段时间里,就必须要有稳重的品德。有了稳重,具有那种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毅力,这种人终究是会成功的。如果不稳重,半途而废,就像烧水才烧到五十度又冷下来,冷到二十度再继续烧,烧了三十度又冷下来,这样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就永远都烧不开。如果有很坚固的稳重的品德,他就能把握得住,能做到始终安住在正法上,那是长年累月、有条不紊地按次第进行,初善、中善、后善,这样到一定的量时,自然会凝结成一股力量,最终会由量变达到质变。

稳重是指我们的心有一种把持的力量,能完全控制好身口意,不折不扣的、如理如量的来进行,在闻、思、修的每个地方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闻有闻的成就,思有思的成就,修有修的成就。这样具有稳重的品德,就显得极其重要。

很多人看起来也很聪明,但是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期坚持,结果都成了半途而废。在初步的阶段,就已经放弃了,所以没办法成就。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到,稳重的品德对于修道有多么重要。比如打一个七要想有收获,也要求在七天里全身心投入在所修上,时刻不离,不能轻浮散动,否则是没办法修成的。

你从这里去体会,这个菩提道上要完成持戒、闻思修等等,哪一样能够离开稳重的品德呢?别解脱戒要尽形寿持,菩萨戒要生生世世持,如果没有稳重的品德,这个戒律就没办法时时处处去坚守啊!

再说,真正要得到大乘圆满的见解,这里面又有多少事情要做!这不是像想象那么容易的。我们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必须拿出一颗诚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今天是这么做,明天还是这么做,后天还是这么做,天天都这么做。不会因为天气、身体、外在的五欲六尘、世俗的人情事故,而有动摇。不稳重的人,那是墙头草,随风倒,遇到东边的缘就跑到了东边,遇到西边的缘又跑到了西边,这样怎么能完成闻思修呢?

刚才说了,就是一个正见上的问题,这并不是二、三个月能完成的。这是从最初很无知的状态,被接引到佛教里,这以后第一步就是重新建立见解,要把过去心里染上的种种邪见,逐渐地洗掉。排毒的过程也是相当艰巨的,需要认真地缘着教法,一点一点地熏陶、理解。然后原先的见解就会被排掉,心中换成很清净的见解。而且见地会一步一步地提升,越来越圆满。像对世俗的法怎么认识苦、无常,又怎么认识人无我、法无我、如来藏,方方面面都要打开来,最终要开启一个圆见。

这件事从一开始着手到最终完成,按照一个人的根器、因缘,必须要走这么一段过程,如果他没有稳重的品德,不能长年持久地努力,而把身心的力量分散在其他地方,这样是终究无法完成的。有很多人学到后面,都成了灰溜溜的状态,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他的品德有欠缺。所以根器大成就才大,根器小成就就小,不是根器就没有成就。

古代开悟的大禅师,像南阳慧忠国师,他在六祖那里得受心印之后,住在南阳白崖山40多年不下山。利踪禅师也是住在子湖45年不下山。从朗禅师住山期间,30年不出雷池一步。慧朗禅师住在潭州招提寺,30年不出门一步。大同禅师住在投子山30年。南泉禅师在池阳30多年不下山。大家读过《坛经》都知道,六祖大悟之后,在猎人堆里15年长养圣胎。如果没有这样的持重,怎么会有大成就呢?

不论什么事都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够成熟,比如十月怀胎,如果在母亲胎里有很好的孕育,时间上都满足了,生下来的身体就很好。如果孕育的时间不够,六、七个月就生下来,那要么夭折,要么多病,就长不健全,这也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意思,孕育、培养的时间没有到量,就难以成就。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渐渐积累而成功的。比如世间法上,学做木匠都要三年才毕业,何况学无上的大道呢?按照次第来的话,初开悟以后,一般都要闭关很多年,实际已经保到了圆熟,在境界里不会走作,才能放任,这也就是大器晚成的意思。如果没有稳重的品格,长期地养育,就很难有高深的成就。因为在还没成熟的阶段,就已经过早地放弃,结果不能圆满。

下面讲不稳重在现代人身、语、意上的具体体现:

身不稳重的表现:上网、逛街、搞一些聚会庆宴活动、跑道场、节假日说是朝山,其实就是旅游。看看我们学院道友,到冬天假期时,下山的人有多少,一看就明白。也许有些人会说:我身体不好、家里有事、要办身份证总之,是不是真实的理由呢?反正现在下去的人是越来越多。作为修道人,身体都定不下来,心能安住在法上吗?

语不稳重的表现:现代人喜欢信口开河乱评论,尤其在网上,到处都可以随便评论几句,反正说话不必负责,先说几句个人的看法,图个口快。

而且现代人喜欢说一些偷换概念、颠倒安立的语言,就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时髦,说起来有时代感。比如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其实这是我行我素的一种无愧的心理,而很多人就喜欢说这样的话。这就是随喜邪说,语言不稳重。

又比如在大众场合中,有一种自我表现或不甘示弱的心理,总要发表一点别出心裁的观点,不然我在这个场合里不说两句特别的话,自己就不会被大众吸引、不会成为一个焦点、好像没有自己的位置,其实这是哗众取宠的心态,也是语不稳重的表现。

我们学佛人要有语言稳重的品德。语言是心志的表白,语言不乱说,才能保证心地的真诚。所以平时口里话要少,如果一定要说,当顺理成章地说,不能随意乱说。

意不稳重的表现:就是想法变得很快,一会儿觉得闻思很重要,就开始学大经大论,一会儿又觉得人生短暂,还是实修吧,又放下闻思;要么早上的打算,到上午就变卦了。缘着外面十种境界,就能冒出十种想法。所以要断外缘,不断外缘,就会心猿意马,不停地想东想西。有十种境界,就有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有二十种境界,就有二十种想法牵引身、口的力量这样多头意识太强了,心就住不了。

意稳重就是要好好管理你的心,不要对贪嗔痴的境,多起念。

以上虽然分开来讲了身、语、意三种不稳重,归在根源上,只是一个意不稳重。所以要时时管好自己的心。

又好比说虑远,也是讲一个人的素质,他看问题非常远,不只是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光很远的人,就不是看小事了,就跟天空中的雄鹰,视野非常之远,所以能展翅高飞。而一只小老鼠,就只是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活动。如果是这样的鼠目寸光,就只考虑很短浅的现实名利和眼前的享受,这样怎么能成道呢?

所以成道是要有根器的。他是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就是要有那么大的心。这为什么呢?就因为着眼点不同。如果眼光远大,这个短浅的利益看起来就没什么意义;如果眼光不远大,就会把现在的一些小事看得无比重要,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也就没有大的作为。

这里,要好好检查自己的心:平时是不是有一种长远的考虑,还是胸无大志?只是想到今天搞个吃的、明天看大片、后天逛一个街、再后天到哪个地方去旅游一下。这样子是不会成就的。

一个心无远虑的人,他只考虑今生现实的利益,根本不会想到后世、解脱、成佛;而今生,也只是想到眼前短短的这几年;在这几年中,也只是想自己的吃穿享受的五欲问题。

其实这样没有远虑的人,三士道都入不了。因为从上士道来说,菩提心是给予一切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从时间上说,是尽未来际;从空间上说,是十方法界;从对象上说,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中士道,是要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得到永远的涅槃乐。下士道,也要考虑来世的利益。这样一观察,发现自己是个没有入道的人,尽管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心上一点法的内涵也没有,这就是缺少远虑的品质。

所以人的素质不一样,就造就他的行为、愿力、德相、成就都不一样。古人就看器量,如果他的器量很宏大,那这个人就是可造之才,好好培养,一定会有成就;如果器量小,成就就很有限。所以一切都是唯心。

温良,就是对待人的态度要好,不论跟什么人相处,既不要冷若冰霜,也不要热情似火。太冷了,别人会感觉不好接触,距离就很远,心和心没办法沟通;太热了,有意的热情也是过分的负担。如果有温良的品行,人家接触起来会很舒服,会感觉很温暖,有一种依靠。温良也是一种中道,很自然、不过分,在哪里都能和别人相处得来。别人也感觉到和你在一起很合适,这样关系也会长久。

量大,就是心量很大,能够包容。就好比在一座十层的高楼上,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这一切都是在你心中显现。以因缘和合,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显现。量大的人这一切他都能容得下,都能看得惯;量小的人就以自己的主意为主,想让其他东西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容不得人、容不得事,常常会生烦恼。

万法各有自己的法位,香就住在香的法位上,臭就住在臭的法位上。如果你硬要使香变成臭,使臭变香,那是自己不懂道理。所以在我们的心前,确实有千差万别的显现。量大的人再多的事情,他都能容得下,他不会太在意。

比如说你只容得下香,容不下臭,硬要把它排斥出去,那是不是全世界的厕所都要排斥出去呢?这也不可能的。如果只喜欢吃这种味道,而排斥其他,那全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这也无法排除。就像这样,能很开明通达,世上的人是千头千面,各有各的性情、习惯、爱好,世上的事物,也是不断随着因缘而发生。在佛教里面,也是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这些都是随着自身的因缘而显现的。

量小就局限在一个地方,一旦不符合他的意思,就会生很大的嗔心,所以无法包容人。就像一个器皿,量很小,它包容的就小,最后成就也小;量很大,包容就大,心就很大,福德也大,事业也大。所以,心量的大小决定成就的大小,决定人生境界的大小。

在人的品质上,量大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量大的人,他什么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乐呵呵的,什么都看得惯,什么都能包容,他有一种豁达大肚的气度。量小的人,就处处看不惯,一挂在什么上就想不通,包容不了,过不去。这样会很难修大法。

识广,就是见识面要很宽广。我们在什么事情上不能通达,就是在那里愚痴,做起来就会有障碍。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拓宽自己的见识面,这样方方面面才能圆通。

比如同样两个人,一个人见识面广,心境开阔,处理事情就很灵活,对未来的设想也很远大。见识小的人,通常会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就像穷山沟里的人,见识狭窄,他的想法也会很小。这都是人的品质问题。

修道就是靠这八种品质。八种品质培养好了,就是上等的材料,这样学佛是相当快的。无论是持戒或修法都很容易上路。

简单地说,所谓的人品好,就是指对于长辈尊敬,对于平辈能随顺相处,对于晚辈能爱护。更简要一点,一切都归纳在一个心地善良上。心地善良了,对待人自然有一种合适的方式,能随顺别人的心来利益他,不会做谄诳的行为。心好就对人真诚,待人长远,时时处处为人着想,也就会开拓心胸,有一种深谋远虑;而且不会以身语意损恼别人,是一种很温良的性情。也会心胸开阔,处处能包容,而且经常与人交流,见识也会广大。

这个心地善良的具体内涵,落在最切近的人世间的生活中,就是传统中所说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怎么结合在自己身上实行呢?

下面就讲一个王凤仪善人的事迹,作为大家效仿的榜样:

王善人天性淳厚,遇事总是为人着想,从小就很有孝心,从让肚兜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善人这样讲:

我妈看我赤身裸体的,给我做了个肚兜遮丑。我三弟和四弟看见了,就非要不可。我妈又不肯给他们,惹得吵吵闹闹。我就对我妈说: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也不戴肚兜。因为它让我妈为难过,流过眼泪。

这是他8岁的时候,很小的孩子,他就很有善根,已经知道为母亲着想。小孩家里穷,母亲就做了一个肚兜遮丑,弟弟们都很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想?他就自己说:我不爱戴肚兜,给弟弟好了。这就是他的让和孝。

在他14岁时,又有一件事,他是这样讲:

我是极愚极笨的人,又没念过书,家里有些山坡地,因为缺少肥料,打的粮食很少。我十四岁那年,就给村东头的王树德家里放牛。我上工的时候,东家吩咐我:你每天上山放牛,再把牛放饱了,喝好了水。当心不要叫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晚上再烧好这十二铺火炕。挡好鸡架和猪圈的门。

我就照着东家吩咐的话,每天上山放牛。我不和别的放牛娃在一起放,因为他们把牛放在一处,就只顾自己去玩,也不管青草是好是坏,一有跑出圈子的,就拼命毒打,有一些牛都被打断了腿。有的牛打伤了,伤口化脓长蛆,还有因为吃不饱生病死掉的,我看着实在不忍心,我是专门找草好的地方去放。给牛饮水的时候,饮完了不叫牛跑,怕它串了水受病(这是他很细心地体贴牛,在牛喝饱了水的时候,不让牛乱跑,不然这样一跑,串了水,就会得病)。冬天生小牛的时候,晚上我把牛犊抱到伙房的炕上,怕它冻死。所以我放的牛都吃得肥胖。毛色油光水滑的,生的小牛也没有损伤。我常说:因为有牛,东家才给我们饭吃。如果不爱护牛,就太没有良心了!

王善人14岁时就知道爱护生命。他跟其他放牛娃不一样,其他人不知道怎么体贴牛身上的苦乐,所以放牛都是马马虎虎的,只管自己去玩,也不管牛吃的草好不好。牛一有跑出圈的,就拼命毒打,那些牛有的被打断腿;有的被打伤,伤口化脓长蛆;还有的吃不饱,生病死去的。善人看着不忍心,他就反过来做,设身处地地为牛着想:牛是一个生命,在它身上有苦乐,我怎么来使它得安乐呢?他专门找草好的地方去放,而且知道牛喝饱了水不能赶它跑,生下的小牛怕受冻,就把小牛抱到火炕上。所以,他放的牛长得很好。

我烧这十二铺好炕时,总是留心考查,哪一铺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倒烟,随时修理。东家告诉我,冬天每铺炕,烧两捆高粱杆。我在天暖的时候烧小捆,天冷的时候烧大捆。老人住的坑,总是烧大捆,烧完了炕,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炕洞里去,好保住暖气。凡是东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让东家分心。我满工时,东家对我说:你做的太好了,你真忠诚可靠,将来一定能成人。

这就是做人的道理,怎么尽忠。善人给东家干活尽心尽力。如果我们有私心,就马虎了事;如果我们有善心,就有能力,就会方方面面为别人考虑周到。心的力量实际是无穷的,有自私自利,就把心障住了。

善人烧十二铺火炕,他是细心地考查,他要去观察哪一铺的炕犯什么风,刮什么风的时候会倒烟,他就随时修理。按照东家的吩咐,冬天每铺炕,要烧两捆高粱杆,他就不浪费,他是以最节省的方式来烧。这都是替东家着想,不是乱烧的。

他就会想到,天暖的时候,烧多了没用,就烧小捆,天冷的时候要加温,所以就烧大捆。又很体贴老人身体衰弱,需要保暖,对于老人总是烧大捆。而且烧完的时候把烧火门堵住,不让冷风吹进去,好保住暖气。所以他是处处用智慧观察,怎么把事尽心尽力地做好。

他说:凡是东家吩咐我做的事,我都尽心竭力地去做,不让东家分心。这是他当时内心的想法。我们要学的就是这种用心。其实能让东家省心,自己就省心。如果做的不好,东家时时担心、提防,实际上就触犯了东家,没有尽到仆人的道。他守住一条原则:我做事一定要尽心竭力,想方设法把它做好,使东家放心。能让东家放心,自己就得到了信任。所以,到他满工的时候,东家就非常感动,说:你做的太好了,你真是忠诚可靠的人,将来一定能成人。

还是14岁这一年,善人讲过一件事:

我放牛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回家,我妈总给我留一些好吃的东西,我都不肯吃。我对妈说:东家给吃的东西,我们家都没有的,我吃得太饱了,一口也吃不下,给弟弟们吃吧。因为他年纪小,在外面给人家放牛,他的妈妈本来就不放心,怕他在外面吃不饱,睡不好。他的想法是,我如果在妈妈前狼吞虎咽,不是更叫我妈不放心了么?我才一口也不肯吃,好叫我妈放心。

从这一段能看到王善人的孝心。他心里想:如果我狼吞虎咽,让我妈看到,她会认为在外面吃得不好。这样母亲就会担心。他不想让母亲担心,所以就说:东家给吃的东西,我们家都没有的,我吃得太饱了,一口也吃不下,给弟弟们吃吧。然后母亲就认为,我儿子在外面肯定吃得很好,也就放心了。

善人有这种天性,知道体贴母亲的心,想方设法让母亲放心、省心。

我家里穷,弟兄又多,我妈给我们做鞋,很困难。哥哥弟弟们,又都争着要新鞋穿。所以我就天天光着脚上山放牛。有一天,东家叫我去给亲戚家送记钱,我本来想回家拿鞋,又怕我妈为难,就光着脚去了。第二天回家和我妈一讲,我妈说:你不穿鞋,就到亲戚家里去,不是叫人家笑话我吗?我才知道错了。

这是善人能行悌道,事事懂得谦让,把好处让给哥哥弟弟们。

他是这样想:我们家穷,哥哥弟弟很多,妈妈做鞋很困难。他就不跟哥哥弟弟争,自己光着脚上山放牛,这就是在行一个让字。

所谓的心地善良怎么来实行,首先是在最近的家庭、生活、工作当中,努力地去奉行孝、悌、忠、信等的善道。首先是要学会体贴别人、把利益给别人,这要从家庭做起。先发出这份心来,就是最基本的善心,然后在这上逐渐地去充实、圆满。

善人15岁时又有一件事,他这样讲:

我十五岁那年,在家里学做活(就是种田),有一天跟我爹铲地(就是在田里面锄地),我爹一边铲地,一边跟我闲谈。讲起人生过日子的事,他老说:我们朝阳人,每人有五亩地就保住命了。当时我就暗自立志,决不多贪求。

所以,他后面能够行一个俭字。他很节俭。他觉悟得快,他父亲讲一些人生道理。实际上人要维持生存,无非是要养身体,基本能维持吃、穿、住就行了。他爹说了,人不必过多贪求,有五亩地就能保住命。他就暗暗立志,以后决不多贪。

17岁那年,善人给人家做长工,下面是他讲做长工时的体会:

我最初上工的时候,就留心考查东家的心理和活计的做法。看到他的院子里如果清洁,东西放得整整齐齐地,就知道东家喜欢干净、整齐,以后干活的时候,一举一动,都要求干净整齐。看到他的菜园子和田里,沟很深,粪土很肥,就知道东家干活很切实,不论做什么,都不能草率。如果看到他的粪堆得不整齐,园子里荒草很多,就知道东家干活很慌张,以后干活就要求快。如果你求切实,他准不说你做得慢(意思就是,如果你求切实,一点一点地做细致,东家并不会赞叹你做得很慢、很好。他是急性子,不合他的心,他就不高兴)。俗语说:做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这话一点也不错,一定先要摸透东家的心理,才能使他称心满意。

当仆人的要尽仆人的道,就是要尽这一个忠字。因为东家,你才有活干,东家给了你钱,你就要好好为他办事,这是做人必然的道理。如果拿东家的钱,却不顺他的心干活,那就没有功德。干活能由着东家的心,做得他心满意足,就算是把事办好了。

这是教我们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顺人的情,能顺得到,心和心就相通。无论到哪里,都能和人和睦相处。只顺自己的情,不考虑别人,那就处处行不通。

秋天卖白菜的时候,东家叫我打水浇菜地,从早晨一直浇到小半夜(就是晚上10点多钟),他也不叫我休息。我问他:可以了吧?他说:你浇一夜吧!明天赶早去卖,好长份量。(这个东家很贪,明天要卖菜,他就叫工人从早上一直浇到小半夜。)

我一听,心里想:那我不累死了吗?我打满水,又用力往下一顿,水桶咚地一下,掉到井里面去了。东家听到响声,问:水桶掉井里了吧?我说:是啊!等我捞出来再打。他说:半夜了,看不见,不要捞了,明天再说吧,你睡觉去吧!人不能做过分越理的事,所以说坏心眼用对了,也是道。

这个东家为了赚钱,有意地浇水长份量。善人认为,这是过分越理的事。所以他想了一招,把水桶咚地掉到井里去,就再也浇不成了。深更半夜,东家也不可能让他去捞。他就说,坏心眼用对了也是道。

善人19岁时做了一件救蒙古女人的事。他是这样讲的:

团子山南屯的李东家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子,他娶了一个蒙古女人做小妾,才生了一个儿子。因为附近有煤窑,那一带家家户户都是烧煤煮饭的。蒙古女人初来乍到,不会用煤炉,煮的饭不是生了就是糊了。李东家的大老婆叫做内东家,因为她嫉妒蒙古女人,所以在一边看笑话。东家每逢吃饭就生气,他怕干活的吃不饱,不卖力气干。蒙古女人把饭菜做坏了的时候,就时常挨打。内东家就在旁边看热闹,她不但不帮,还暗自得意。

我听到这件事,实在不忍心,就故意到他家去找活干。老东家正愁雇不到人呢,一看我肯去做,非常欢喜,亲自陪我吃饭。遇着饭做夹生了,或者是窜烟了,老东家就开口骂他的小妾,举手就打。我看到这情形,就故意说:我爱吃这样的饭。还比往常多吃一碗,免得老东家生气。

每逢下雨阴天,不能下地干活,我就说:今天外边没活,我做饭。借这个机会,我告诉蒙古女人怎么用煤火。不过半年的工夫,她就学会了。老东家也不再生气,他的小妾也不再挨打受骂了。

日子长了,我看老东家高兴的时候,就劝他说:二内东家抛井离乡来到我们这地方,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风俗习惯也不一样,只有你和少东家是她亲近的人(二内东家,指这个蒙古女人;少东家,指蒙古女人生的孩子),你得同情她,优待她才对。老东家说:你说得很对!我哪里是爱生气呢?她把饭做坏了,我是怕雇的人不愿意,才打骂她的。

到我满工的时候,老东家说:你这个人,我算考查明白了,你真有良心!现在我也不生气,她们娘俩也好了,这全是你的功德。以后有为难的事,尽管来找我,只要我做得到的,一定帮你的忙。

所以,善人出于一片善心,他到哪里都是为人好。看到这一家不和,二内东家经常挨打受骂,他就有心要帮她。所以想方设法教会二内东家用煤烧火,使得这一家变得和睦。这样就感动了老东家。

人要有这样的心,能处处为人家排忧解难,把别人的苦看成自己的苦,来替他解决,就是心地善良。这样到哪里都能感动别人,转恶为善。

讲善人的传记,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做人的榜样。如果听了,能学会善人这样用心,把它用在自己生活中,也同样能做一个善人。关键是学了就要在自己身上运用。能学到一句、半句,都能让你受用终生。这都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就在你日常生活当中,马上用得上。

善人20岁的时候,他这样讲:

我干活的时候,遇到一位东家奶奶,喜欢骂人,骂她儿子能够连骂三天。我想一个人总骂人,不是好事,但又不好劝她。四月二十八号赶庙会(以前的时代是农业社会,庙会是一个很重大的日子。赶庙会就像过节一样),所以到了这一天,照例都是放假,早晨还要种一段时间的地。东家奶奶打发小儿子去看看我们种完了没有,她想要种一些玉米。她儿子也没来对我们说,看完了回去,也没跟他妈讲,我们也不知道东家奶奶的心思,就把犁给解了,她就大骂起来。我听她骂儿子,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我在伙房吃饭,大师傅来盛一次菜,我问一次:她还在骂吗?大师傅说:还在骂呢!连问了三次。

我吃完了饭,走到上房前面,大声地说:别骂了!气死一位老太太,我们可担不起。我又招呼伙计们说:走!给她种玉米去!她出来说:今天放工,别再干活了!我说:不要紧,今天是我们的工。

确实是为人厚道,心里不计较,能吃亏。主人想多种一会儿,我就多种一点,是这么厚道。所以,他一听到东家奶奶不高兴,骂三骂四的,他就跟伙计们说:走!我们一起去给她种。

过去在赶庙会的时候,照例都放假不干活,就像过一个重大的节日,老板都给工人放假。按照一般人的见识,这时就会争:为什么要给你干?今天不是干活的时间。这样就会伤情义。善人的做法跟世俗人相反,他宁愿待人厚,不可待人薄。他甘心尽义务,这就是心量大。这样的话,他在理上占了上风,东家奶奶也要佩服他,人的心自然归向他,这就是以诚感人的道理。

这样的话,东家奶奶拦也没拦住我们,我们硬是把玉米给种完了(这样就做得人家佩服),我们是种好了,尽了责任再去逛庙。这个时候东家奶奶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去吧!(庙会也可能有几天。)我说:这是我们的工作,耽误点不要紧。(就是说,今天种玉米是我们的工作,耽误了时间赶庙会不要紧。明天不去赶庙会,明天有明天的工作。)东家奶奶就觉得过意不去,故意说:今天没钱给你们!我说:不用钱。说着就走。在这时候,老东家背着几吊钱赶过来(老东家心里也过意不去)。我对伙计们讲:我们挑人家的礼,别叫人家挑我们的礼,晚上还得早点回来,做些零活。一边说话,一边慢慢地走,怕累着老东家。等他赶上,把钱分给我们,又陪着我们游逛了一天,晚上乐哈哈地回来。东家奶奶也乐了,以后她也不骂人了,反倒时常劝我不要生气。我说:我哪有气,我是为了你们一家和和乐乐。由于这一椿事,我才明白,悟谁的道,谁就听你的话。

这话说得很好。我们挑人家的礼,别叫人家挑我们的礼,意思是:如果自己没尽到责任,就有别人挑我们的地方。但我们尽到了责任,只有我们挑别人的礼了。所以,东家奶奶都得转过来听他的话。他不要钱,老东家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就亲自背着几吊钱赶过来给他。他是真心为东家着想,把东家的事看成自己的事,尽力做好,东家怎么不受感动呢?

他在赶庙会时,还想到晚上早点回来,多做一点零活。这种做法跟现代人恰好相反。能够这样做,人的心都是肉长的,能不感动吗?主仆之间心和心就通了。

所以是心和心相交。如果只为自己,不为别人着想,彼此的心一有利益的争夺,就对立起来,心和心就不能融通。所以,在选择是取义还是取利的时候,应当取义而不取利。如果取义(就是只尽义务而不求回报),以一心为人的忠诚,那心和心就相通了。

所以他说,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悟谁的道,谁就听你的话(这里说的道,指伦理的道,做人的道)。

有一天,少东家打他弟弟,他妈和他妹妹都哭了。我就不让了,我说:你是打你兄弟么?你简直是打你妈!你妈为这事痛哭,你能算孝吗?他一听,立刻就不打了。你看我这样做活的,还管东家呢!这就是尽忠。一般人都是习而不察,才看不出奥妙!

有一天,少东家打他弟弟,他妈和他妹妹都哭了。善人这时就说:你简直是打你妈!你不知道你妈和你兄弟的心是相连的,你打在你弟弟身上,就等于打在你妈心上。你妈为这事痛哭,你能算孝吗?

善人说这句话完全是为他好,而且说得在理,少东家理亏,立刻就不打了。所以一个打工的人能够尽伦理的道,结果还能管东家!东家的心也佩服他。

总的说也很简单,就是一条法则:吃亏就是占便宜。所以,这个道是反过来走的。你能够尽忠,别人就忠于你;你能够奉献,别人就回报你。以义相交,彼此的心就相通;以利争执,彼此的心就对立。

学到这里,我们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有哪些错误,在这里能把占便宜的心改成尽忠诚的心,心就会开始变得善良。

善人21岁的时候,说自己学会了一个俭字,善人这样讲:

我在锦州城西十里台,张表哥家里做长工,离家一百三十多里地,连做了四年。

我常想,我这个人又矮又笨,全仗着给人家干活,才有工作的机会。再看人家怎样待人处事,都有些什么好处,我是天天学,天天知足,越做越起劲。

我常看见干活的工人找活,雇主和工人讲工价的时候,互相争论,有的没差几个钱,就讲不妥。我就暗自立志我今生一定当个不讲价而干活的人。不论到谁家干活,从来不讲工价,东家给多少算多少。可是做起活来还是特别卖力气,绝不为了工价少就马虎。这样一来,头一年的工价好像少点,第二年就增高了很多,东家也没亏待过我。我自己还常想,像我这样一个又矮又瘦的人,东家肯给这些钱,可真不少!

当时他见到雇主和工人讲工价,就因为差一点钱而讲不妥。他就观察到:人的心为什么不能相通?就是因为各自只想自己得利益,不考虑对方。这样你想多占便宜,我也想多占便宜,所以就谈不拢。他见到了人是因为自私心而不能相合之后,就立志:一生当一个不讲价而干活的人。

这就是以义为重,有一种为义舍利的心。人的心只要染上了一个利字,就成了只是以利益相交,心和心当然无法沟通。利益上稍有不公平,就发生诤论。如果彼此都能多想想别人的好处,而行一个义字,那彼此的心就能合在一起。比如仆人应当想:因为东家我才有活干,所以我尽心尽力地干好。东家也要想:因为他来帮我做活,我才把事办成,我应当对他仁慈。彼此这样想,就心心相通了。

任何关系都是这样。兄弟之交、朋友之交、夫妻之交都只能讲义,而不能讲利。一讲利,就伤了情义,反目成仇。各自只讲情义,就不会有争斗。

世间的这种烦恼相,就是因为争利益才讲不妥,好的关系建立不起来。所以他就做一个不讲价钱的人。不论给谁做工,都不问价钱,给多少就算多少。第一年的工价似乎少一点,第二年就增加了很多。

从这里你能看透彻的话,就知道这不是随个人的想法而定,自有天理公平。只要尽本分去做,天理不会亏待你。

这里再解释一下,我们做事,尽本分就不亏欠。做事的时候,不是以得利益为主,而是以尽义务为主。人都是一个利字当头,只看眼前,看不到天理。不知道因果律是怎样运行,都是为了利益而争。如果你知道天理自有安排,就没有什么可争的了。天理不会有亏待。尽管去做就对了,何必争个什么呢?后来东家也没有亏待过他,这样不就做了一个省心的人吗?自己省心,也让别人省心。真相信了这一点,就没有那些个啰嗦,不会去多计较。

善人为人宽厚,他常常想,像我这样又瘦又矮的人,东家还肯给这些钱,那可真不少了。这就是知足常乐,就是乐得欢喜。所以做人要有通达事理的智慧,你能在观念上转过来,就会变得做什么都心安理得,无时无处不安乐。

当时到张表哥家里干活,张东家是个读书人,每逢我们做活,就给我们讲故事。伙计们都不爱听,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听他讲吴保安弃家卖友和羊角哀舍命全交,我心里就暗自说,看我的。

后来他果然做出来了。这是古代非常有名的故事。善人听了古人的事迹,就说:看我的。意思是,我一定效仿古人,也做出这忠、义二字来。

我在张家学会了一个俭字,春天出外干活,我妈给我做两双鞋,我小心穿,省下一双,卖两吊钱,再加上七十吊工钱,一年有七十二吊钱进家,我连一文钱也不花。所以我常说,用良心做三年活,不胡花乱用,准有积蓄。

他在这时又学会了一个俭字。事事有余,只要用一寸,就不必用一尺,这就是俭。能学会这个俭字,常常富足、常常会有积蓄,人生就宽裕了。做到了俭,就能持家。但现在人是颠倒的,提前消费、过度消费,都是很滑稽的事。

那时他母亲给他做了两双鞋。他思维:我如果好好穿,就只要穿一双,能省下一双的钱,再加上70吊工钱,我有72吊。我不乱花钱,就能养家。能够守住这个俭字,就不必要这么忙碌,很多事都是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出来的,其实哪有那么忙碌,你能守住一个俭字,确实可以持家。

善人22岁时,立志学异样人。他说:

我在十里台老张家扛活的时候,有一天,东家的同族,为了分家争产业,弟兄间吵起来,拿刀动枪,险些闹出人命。我从中尽力劝解,总算没出乱子。

事后我想,他们是为谁争呢?想来想去想明白了:他们是为老婆孩子们争啊!当时我正在捡粪,正好抬到粪堆边,我把粪筐一倒,就大声说:我非当个异样人不可!当时和他一起抬粪的伙计,瞅瞅他说:你说什么?他笑了笑。

这时善人看明白:人都是为老婆孩子争财产,伤了手足之情,所以要做个异样的人(就是做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本来兄弟间只能讲情,不能讲利,一讲了利就伤了情。而人成家以后,划成了这是我的家,那是他的家,彼此就有了利益的争夺。没成家时,是一个家里的兄弟,情同手足。而有了利益的争夺,就变成跟仇人一样。

人都是有私心才出了问题,一旦涉及到私利,就连手足之情也不顾及。所以都是被一个私心害了。看清楚了这一点,善人就立志:我决定要做个异样的人,不为老婆孩子争财产而伤了手足之情。后面讲到他怎么对弟弟尽悌道,就是这个志愿的实行。

善人23岁时发生了一件事,他说:

我在十台张家干活的时候,遇到一个打头的(就是工头),他干的庄稼活很平常,因为他会织布,东家也是为了冬天农闲时,能利用他织布,所以叫他当打头的。(过去在农村里干活,有一个工头。他带领很多工人,也算是一个小领导。)

到了秋天,要和人换工割地,(就是在农村,彼此帮忙,你家要割地时,我来帮你的忙,人家割地的时候,你也去帮人家忙。那到这一次换工割地。)人家来了一个打头的,带着两个伙计,当然由我们打头的领工。吃完了午饭,外来那个打头的对伙计们说:下半天加点劲,把这个家伙压过去!(农村割地时也会竞争,外来的这个头跟他的伙计们说:我们下午努力一点,我们把他压过去。)

我就把这个话暗地里告诉我们打头的,他一听很着急。因为他的庄稼活干得很平常,我说:不要紧,等一会儿下到田里,分高粱垅时,当然是你领头,你挨着我,外来的再往下排,他们如果是快要越过你的时候,你就扔下两垅高粱给我割,他们追不上的时候,你再拾起来干,这样一直割到垅头,也一点看不出来。

意思是,大家横着排成一排来割高粱,一个人割几垅。如果领头的割不过别人,那就丢了脸面。现在领头的庄稼活很一般,他很着急,怕丢面子。善人很体贴他的心,所以主动说:不要紧,你尽管割。如果他们快超过你,你就扔下两垅,我在旁边替你割。这样你就一直领先,割到垅头,他们也一点看不出来。

结果,我们打头的,到底没被他们压过去。可是我们后边的人又有人落后了,落下去好远。我又回过来帮他们割了几垅,赶到地头的时候,大家一齐到,那才有意思呢!

有人说我:你太傻了,为什么不把打头的压下去,显一显自己呢?我说:他是我们打头的,他要是丢人,我们也不光彩。

这样就是为人厚道,跟今天人的作风完全相反。今天的人要自己出风头,只顾自己割,最后成了冠军,这就是显示出自己来。但这样显示出自己,领头的就没有光彩。其实,这个光彩是建立在别人的暗淡上。

但善人为人厚道。他是帮前帮后,总是不显示自己,他要护住领头人和全体人的面子。所以他帮领头人的忙,让他领先。看到旁边的伙计落后,他又转过来帮他们,这样让大家一齐到,就是为公不为私的心。

从这件小事,你也能体会到很多,今天所谓的团队精神最需要的就是这个。如果一个人不顾团体,只顾自己抛头露面,那就没有团结的精神,也就会导致人心之间无法凝聚起来。所以事事能够顾全大局,不以自己为主,这是心地好的一种表现。

当代人自我中心的意识非常强,都想自己做红花,口里都会说红花没有绿叶陪衬是显不出来的,但下意识谁也不愿意做绿叶。其实就是一种不愿奉献、不愿付出的心,这和菩萨的心态难以相应。菩萨是永远为法界众生服务,做众生的公仆。说白了是一种做事在前面、吃饭在后面,有一种任劳任怨的心理。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人品就是种性、德性,现在我们为什么修不上大法,第一个原因是人品不过关。

善人讲起他在24岁时母亲去世的事,他说:

我妈五十一岁那年腊月,病得很重,我知道不能好了。她老还很明白,在临终前三天,身体疼痛哎呀哎呀的叫,我问我妈:你老心里还惦记什么?她说:我就是惦记老四,因为他好耍钱,坏名声在外,我死以后,恐怕没人给他做媳妇,要打一辈子光棍,我死了心事不能了。我说:这事在我,你老放心好了,有我,一定叫他成个人家,决不叫他打光棍。我妈一听,马上就精神起来了(所以善人有正气,说话很可靠,母亲觉得心事已经了了,马上就精神起来),就对他讲起家族和亲友们的三世因果谁家做过什么样的好事,得了什么样的善报;谁家做过什么样的坏事,遭了什么样的恶报,讲得详详细细。一连讲了三天三夜,还嘱咐我,多做好事,她总算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这个真理,讲的一明二白。最后她说:我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很放心!说着含笑去世了。

由这件事我明白了,人如果把心事了啦,准得善终。因此我常劝人当个活死人准能得道。

人是因为心里有挂碍,才不得善终。如果心事已经了了,心里放下了,就准能善终。所以要想走得好,不如在生时就当个活死人。平时就要学放下,让心里无牵无挂,这样准能得到善终。否则心里被各种事情缠绕,就不得安心了。

什么是道?你做好事,就是好道,好事就来;你做坏事,就是坏道,坏事就到;完全是自做自受,有天理的(天理就是因果律)。

我给人干活,每逢上工的时候,一定先早到两天,多做两天才回家。

所以他做人把握住一条多付出,就有好事来。其次,吃亏就是占便宜,多付出就是多得到,这就是因果律。你能认清这个理,永远这么去做。这样,你也省心别人也省心。到哪里都不争不夺,这世界就太平了。

我在锦县十里台老张家,一连做了四年,没缺过一天工,还起早睡晚,凡是应该做的工作,不用东家吩咐,自己看到了该做的就做,应问的就问。别人做活都认为给东家做,我把东家的家,看成自己的家,尽心竭力地去做。等我满工临走的时候,东家向我说:你以后有为难的时候,尽管来找我,我一定帮你的忙。

后来有一次,我的周姑父因为我没有钱给他赎当,就当面呵斥我。去跟张东家借钱,这样子才把过去典当的东西拿回来了,赎回来了还给了周姑父(意思是王善人家里很穷,他把姑父家的一些东西拿去典当,这样要用钱来赎当。但是他没有钱,姑父就当面呵斥他,他就想起了张东家,去跟他借钱,这样困难时东家就帮他了)。而且还成全了他买地,家里有了田地,他才能把家放下,入宣讲堂讲善书。(所以人能多付出,决定有好报。)

他这样子跟东家干活,事事把东家的事看成自己的事。不必要别人管,该做什么都主动去做。这样东家很省心,觉得这个人忠诚、可靠,做得让他心里佩服,他就肯帮忙。

现在的人专讲挣钱,不肯出力,反倒受了穷,我不讲挣钱,专讲挣命。什么叫挣命呢?就是我们为人做好事,使人家佩服了,命就准长,这就是挣命了。像我的张东家,如果不佩服我,哪肯帮助我呢?

这里讲到挣钱和挣命的差别。专讲挣钱就是一心想捞钱,而不肯出力。挣命就是一心做好事,不讲这个钱字。这样福德做得越来越多,回报就越来越大。这就是把命给挣出来了。因为挣出了福德、挣出了寿命、挣出了尊贵。人生一定有好的前程,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王善人给东家打工,事事都尽心尽力,让东家佩服,最后东家主动地说:以后你有为难的事,尽管找我,我一定帮忙。这也是东家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发自内心愿意帮助他。所以一个人完全为别人着想,事事愿意奉献自己、成全别人,福德就越积越深,这样福德升上去了,就成了尊贵的人,别人都要尊重他,各方面的因缘都会转好。所以全靠自身上做出来,才有实效。

善人讲到25岁那一年的事,他说:

我妈死后,这个年景不好,旱涝不匀,庄稼欠收,青黄不接,家里的粮仓不够吃,我就向人家借也没借到。回到家里我就告诉我大嫂说:先把家里的粮,都还过斗,量好了之后,按月平均分一下,算明白每天能摊多少,米不够就添野菜,来了客人也只添菜,不添米。这样过,也没用求人,粮也够用了,一家人不但没挨饿,连牲口也免了往返运粮的苦。这件事,是我在张东家家里听他讲范文正公划粥的故事上,研究出来的。所以我才说,在老张家扛活,学会了一个俭字。

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少年时读书,因为太穷,就煮一锅粥,凉了划成三块,每餐吃一块充饥。善人他是听到一个俭字,就在自己身上做出来,这叫学会了一个俭字。所以他下面说:

人们念书,都往多里念,不往深里念,才得不着念书的道理。怎么叫往深里念呢?就是学会一个字,行一年的,不如行十年的深。我的道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学的,一步一步实行的。将来世界大同,一切都要简单,就像官家出告示,也不象现在这样长篇大论的,只写一张书,写明时日就中了。

他是一个实践的行者,一般人都是往多里念,不往深里念,才得不到念书的道理。他说我是一字不识的人,知道学会一个字,能够行一年的人,就不如行十年的深。他说我念书是往深里去念,就是学到一个字,就实行一个字,一步一步地实行。

春天天很旱,入夏以来却接连闹阴天,老是不放晴,所以地里长满了青草,这个不好铲。东家只好出大工价,多雇人工。我带了几个人铲地,过路的人对我们说:这地真是愁死人了!有一个伙计回答说:哪来的话呢?这才是卖工夫的养老儿子啊!

当时,一个过路的人说:那么多的草简直愁死人,这怎么去铲?另一个打工的说: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草,才是真正养老的儿子。意思是,我们捞着了这份美差,这一块地长满了青草,我们才可以多割,多割了就多有钱,所以工资又高,等于有儿养老,生活无忧。

大家听了,都哈哈一笑,我听了这个话,很有意思。我才知道凡事都有好处,正面找不着,就从反面找。能从反面找到好处,才免去烦恼,从这以后,我每逢遇到苦恼的事,就向反面去找好处。不但自己没了烦恼,我用这种找好处的方法,还劝好了很多的人。

其实事情是好是坏,全在自己的看法。就像这一块田地,如果想:这一片地里长满了青草,铲起来好麻烦!那就会心里很忧愁,唉声叹气的。如果从反面找好处,会认为这简直是养活我的好儿子。因为长满了青草,我们才能天天割,才工价高啊。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善人从这里就明白了,凡事都有好处,正面找不着好处,就从反面找。如果能看到他的好处,这是得利益的事,这样想就再不会烦恼,就处处都欢喜接受。

这也就是修安忍的要诀。其实人的心能够转变观念,看什么事都是在利益自己,那就一切都通畅了。世上的事本身是没有阻碍的,心里过不去才是阻碍。

忍辱的道理就是:你打我、骂我,都是下甘露、都是大加持!就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你能这么看待,世上还有什么苦恼的事呢?为什么要生气呢?能够事事都从好的方面去想,那就快乐无忧了。

我妈去世后,我们弟兄四人分了家。我大哥和三弟早已成家,只有四弟还没有成家。我为了帮助四弟兄成家,了我妈的心事,我和四弟同居,不过房子和地已经平分好了。四弟给人扛活,挣的钱,由我负责放出去生利息。他的地由他自己耕种,春耕时我换他回来,耕他自己的地,夏天铲地,秋天收割也是一样,都是我去替他扛活,换他回来自己做。

上面讲过,王善人的母亲临终时,对小儿子不放心。王善人为了让母亲了结心事,就说:四弟成家的事包在我身上。这样母亲的心事了了,马上就精神起来,结果含笑而终。

善人遵守诺言,他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孝道和悌道。母亲去世后,他设法帮弟弟成家,所以跟弟弟同住,房子和地都平分好了。弟弟在外干活挣的钱,他负责放出去生利息。而且把弟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的做法是,田地由弟弟自己耕种,弟弟在外给人干活,到春耕的时候,他就替他去做,把他换回来种地。夏天、秋天也是这样,都是替弟弟在外干活,换他回来种地。这样尽到兄长的友爱。

我又劝他把积蓄的钱买牲口,有利归他,损失归我。几年的工夫,四弟已经挣了不少钱。

另外又劝弟弟把积蓄的钱买牲口,有利益全部归他,有损失都归自己,这样来扶持弟弟成家。所以几年的工夫,弟弟已经积了不少钱。

四弟还年纪轻,不懂事,背地里有怨言。亲友们都对我说:你待你四弟这样好,他还不知足,何必再管他呢?和他分居算了。我说:我只知道他是我妈妈最心疼的老儿子,别的事我都没放在心里。

当时他弟弟背地里还有怨言,别人都劝他:你待你弟弟这么好,他还不知足,何必再管他呢?但他重情不重利。这里只能讲情不能讲理,如果要讲理:我对你这么好,你还对我这样,这样,心和心就分离了。只重情,就是只顾尽我的情义,不顾别的。因为你是我妈的老儿子,我对你好就是顺妈的心。你是我弟弟,我应当尽心尽力扶持你,所以其他事都没放在心上。

我们弟兄四个,大哥和三弟、四弟都好耍钱(喜欢赌博)。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把粮食收到家里,一到过年,不论男女、家家户户,都好耍钱,弄得废寝忘食,劳神误事。都有些倾家荡产的!好好的一个人,一耍上钱,就什么也不想做了,好人也变坏了。因为恨耍钱的风俗太坏,我就恨怨起过年来了,常想:古人为什么留下过年呢?每逢过年,大年初一我也不休息,照常挑粪做活。别人看见就讥笑我说:牛马还有三天年,你何必那么刻苦呢?我说:我是个穷苦人,闲着就生病。我心里暗自立志:我一辈子也不耍钱!

他能看清楚善恶是非,当他明辨了之后,就下决心学好不学坏,这是他的品德。一般人都是随波逐流,分不清善恶,并没有改过的决心。

他看到人很愚痴,辛辛苦苦地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忙了一年,好不容易把粮食收到家里。但是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喜欢赌博,赌得废寝忘食、倾家荡产。善人觉得这件事很坏,一耍上钱,人就什么都不想干,好人也变坏了。他恨这个风俗太坏,就立志:做一个不一样的人。

到了大年初一,他还照样挑粪干活,别人笑他:牛马还有三天的假,你何必这么刻苦呢?他说:我是个穷苦人,闲着就生病。这时他心里暗暗地立志:我一辈子也不耍钱。

有志气,就不会同流合污。就像现在有很多人都因为上网打电子游戏、或者看黄色影片而变坏了,我们有没有立志,一辈子也不造这些业呢?从这里推广开来,很多方面都须要反省。

我为了要考察周姑父怎么成的名,想到他家去扛活,正月里故意到他家去串门。

当时善人有一个疑问:周姑父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富贵我贫穷?为什么他那么有名望?他是怎么成的名?他没有想通,就故意到他家去串门,想做个考察。

我姑父知道我活做的好,又不争工价,他问我:你做不做活?我说:做啊。他又说:清明节前,来给我做吧。我说:可以啊。等到我去上工,他说我去晚了,已经用了人,要少给工价。我说:有活就可以,工价你随意给好了。

上工以后,周家的表侄叫我吃饭时喊着:做活的,吃饭了!我听了心里不高兴。(这个表侄以前叫他表叔,现在才一上工就换了称呼。)我暗地里想:谁给起的这个名?怎么这么难听?(到他上工时,这个表侄很没礼貌,喊他做活的,吃饭了!所以他想,怎么这么难听?做活是什么意思?谁起的名字?)以后我天天想:怎么叫做活的呢?问来问去,因为心念专一了,连对面的人大声说话,听起来声音都很小,就像听电话似的。(当时的电话听起来声音很小。意思就是,他的心力一直专注在问题上,对面的人说话,听起来声音都很小。)

问到九十多天,对面的人说话,只看见嘴巴动,声音都听不见了。问到一百天,才问明白了,这是天命啊!人做活,要做活了,不可做死了。在东家方面,因为有做活的,园子、地里的菜蔬粮食才能种起来,一家人才能生活;在做活的这一面因为有活做,才能挣到钱,养活家口。

最后问到一百天,他终于问明白了,这是天命啊!做活是什么意思呢?这本来是天理的要求。人做活,是要做活了,不可以做死了。任何事能做活了就通畅无碍,而做死了就堵塞不通,不通就出问题。

简单地说,在东家方面,因为有做活的,才能把园子、地里的蔬菜、粮食给种起来,这个活路才有了。在工人方面,因为做这个活,才能挣钱养家。所以这是一条活路,要让它通畅。如果通畅了,就各自得利益,各自都能活起来。

所以天理有一条道,人人都得遵循这条道来生活。伦理是世间的秩序,每个人都有对上、对下、对平辈的一个关系,都必须在这上面流通,才能转得起来。比如,做父亲的,必须尽慈心,不然就不称为父亲;做儿子的,必须尽孝心,不然就不称为儿子;做夫妻的,要夫唱妇随;做主仆的,要主仁仆义,这样才合乎天理。

不只这样,做活的若是能把东家的事事物物,尽心竭力地做好,叫东家佩服了,一旦遇着急难,东家准能帮忙,这就是主有仁,仆有义。虽是东伙(就是雇主和工人),无异至亲好友,一心一德,相爱相助,这才叫做活了。

再进一层,是要把事情都做活了,让一切都往好的方面运转,这才是有智慧的做法。没有智慧,就会做死了,做成一团僵局,彼此矛盾重重。事情就没办法顺利运转。

如果认为这是我、那是东家,这样把东家的家看成别人的家,而不肯尽心,东家也就把你当成外人,处处提防,这就做死了,心和心已经对立了,彼此都不舒畅。但是,如果把东家看成自己的家,尽心竭力地去做,不必要别人管,那就和东家成了一条心,心和心就合起来了。

这样尽到了义务,叫东家佩服了,到有急难的时候,东家准能帮忙。这就是主有仁,仆有义的道理。这上面不通,就是仁和义没做到。主做到了仁、仆做到了义,肯定心和心相通。主不仁、你能尽义,也能感动主,他也会不好意思,会把他的善心激发出来。

这样,虽然外在是东家和伙计的关系,内心却成了至亲好友,同心同德,相爱相助。这样就是做成了一家人,就叫做活了。所以我们做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做活了。能做活了,就处处顺人心,处处通畅。

反面来说,如果你是只顾多挣工钱,少做活计,又挑剔吃喝,身是东伙,心似路人。(外在的身份上,你是东家,我是伙计;内在的心上,就像陌路人,彼此不关心。)做活再马马虎虎,走一处弃一处,那就叫做死了。

今天很明显的就是跳槽现象,做几天马上就丢了,又跑到另外的地方,又做几天,又丢了。

我自从向天问明白了做活的道以后,又明白东伙就是君臣,必须尽臣忠,才合道理。我是由忠字门进来的。

自从问明白了做活的道以后,他又明白东家和伙计是君臣道。君是领导,臣是辅助,人和人之间处处有君臣关系。作为臣一定要尽忠。比如自己是做活的,东家给我钱,当然他是君,我是臣。他给我钱,我为他办事就应当尽心尽力,不然拿这个钱就不合理。(当然这里不是指愚忠,不是叫你干坏事也尽心尽力。)

现在的人都是利字当头。最好少干活多拿钱,这样就亏了本分。也就做不成人。

又问:父道、子道、兄弟道、朋友道、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我才知道,人要想享谁的福,必得明白谁的道。比方说当父亲的,不明白当儿子的道,不但享不着儿子的福,反而生气惹恼地受罪。

问明了做活的意义后,再问其他,怎么做父、怎么做子、怎么做兄弟、怎么做朋友等等,都是一样的理。

君臣是一对,父子是一对,兄弟是一对,夫妻是一对,婆媳是一对,处处都有关系。必须在这些道上走通才行。

我们处在家庭、社会里面,处处都有道。如果能做好人,做得让对方欢喜,对方肯定听你的,然后你能享到他的福,他会帮助你。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二)持戒清净

云何持戒得清净,于诸经论之所出,

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时虽极难,

然于小大密自教,直接障碍究竟果,

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

守持戒律如何达到清净呢?本来,严格的要求是:对于诸大经论中所讲到的一切行为上的取舍之处,都做到像守护眼睛那样小心护持。但是在今天浊恶的时代,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当然还是有深信因果、持戒精严的大德,对于一切取舍之处都能做到如护眼目,但已经非常罕见了。那么,现在的时代降到最基本的要求上来说,怎么做到持戒清净呢?就是对于小、大、密三乘各自教法中所说到的能直接障碍究竟果的根本堕罪,要恒时精进努力,不让自相续沾染。

小、大、密自教,比如声闻乘的教法一切有部的戒经、四分律的戒经等中,说到破了四根本戒,直接障碍获得小乘的究竟果阿罗汉果,也就是说,犯了杀、盗、淫、妄四种他胜罪,而且有覆藏心,就破掉了根本戒而无法得果;菩萨乘的教法,比如《虚空藏经》《瑜伽师地论》等中,说到如果舍弃了愿菩提心,就直接障碍获得佛果;金刚乘的教法中,比如新旧密宗的无上瑜伽部,制定了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续部,制定了五条根本戒等等,总之,各自教法中都具体制定了犯下哪些根本罪,会直接障碍究竟果。如果能努力做到使自相续中不沾染这些罪垢,就算基本达到了持戒清净。清净是指没有染上根本堕罪的污垢。

以下再展开来讲讲有关持戒的一些要点:

以戒为师

本师释迦牟尼佛度生的事业完毕,在双林树间即将入涅槃时,示现生病。当时人天痛哭,问佛涅槃后以什么为依?佛说:我涅槃后,你们以戒为师。所以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戒为师。

在《戒经序》中说:佛灭度后,在像法中,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即是戒律,受持此戒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贫穷者得到了宝藏。又像身患重病者获得了新生,长期被关押的囚犯脱出了监狱;又像在远方漂泊的人得到了归宿。戒律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大导师,佛在世时,也就是按照这样来指导弟子,并没有不同之处。所以时时要尊重戒律,如同世尊。

破戒的过患

佛曾经在戒经上以四种比喻说明了毁犯根本戒的过失。一旦犯了四他胜罪,就应当被摒弃,好比朽木不可再雕。四个比喻是:石头破了不可能复合,树根断了不可能发芽,人死了不可能复活,针缺孔了不可能再穿。

《大乘戒经》中直接说到,犯戒的人如同人被挖掉眼珠,尽管眼前有种种色法,也难以分别。又好像断了脚的人,无法行走长途的远路(也就是讲没有了戒,就像没有了脚,在菩提路上绝对没办法前进一步,所以破了戒就无法到达涅槃,就与无余涅槃绝缘了。这是没办法走到菩提果地,因为连脚都没有了)。人去掉了眼睛,对着镜子观看,能看到什么呢?坏了戒就像失去了眼睛,一无所见。

在《戒经序》中说:譬如人毁坏双足,就不可能行路,到达远处;与此类似,失坏了戒的双足,就生不到人天善趣,要想生在天上或人中,常常要守护戒足,不要让它有所损坏。又像人照镜子,见到自己相貌圆满会生起欢喜心,见到自己相貌丑陋也会生起忧愁心;持戒也是这样,戒持得圆满会得到内心欢喜,戒律已经毁坏也一定忧愁。又像两方的军队交战,勇猛者前进,怯弱者后退;持戒也是如此,戒律清净,内心就安然自在,被破戒的罪垢染污,内心也恐惧畏缩。

守戒贵在最初谨慎不犯

持戒常常要有一个不放逸的善心,这就是一种戒慎恐惧的心理,常常恐惧因果,这个畏惧的心很强,就不敢犯戒。这样防微杜渐,能够隔绝恶行。

守戒贵在一开始就不要犯。不要等到恶习已经串习成一股暴流,没办法阻止,那时就骑虎难下了,到时破了戒,再悲哀痛哭,有什么用呢?

这个谨慎守戒,就是开始要守得严,自己能咬紧牙关,无论如何不去触犯,就像女人守贞,始终贞一,不作毁犯。如果有一次穿破了处女膜,以后就会没有羞耻心,随意乱做。又像草鞋一旦破掉了,走在烂泥地里,各种的脏东西都会沾染上来。守戒应当像牦牛爱尾那样,宁可失去性命也不毁犯。

不要依仗着可以重受,认为可以还净,就姑且去犯。也不要认为可以忏,变得很随便、无所谓的样子。从前有一位大臣建一座很高的塔,他讥讽这座塔太高。塔建成了,他知道自己错了,赶紧忏悔。然后以他的工资买了一些金子,造了一个金铃,悬在塔上。后来五百世感果,虽然有妙音的功德,但终究免不了侏儒、丑陋的相。所以要知道因果律是这样严厉。

其实,犯后再忏哪里比得上不犯呢?哪里比得上心地无染,犹如白雪呢?比如脚断了,虽然可以经过医生治疗而痊愈,但哪里比得上脚不断呢?脚断了,再走起来,就不像原来那么好了。又像得了水痘,虽然好了,但会留下永久的斑痕,这样满脸的麻点谁喜欢呢?

慎勿放逸

勿以恶小而为之,而放纵。小恶发展大了,就成了大恶。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的火最后可以烧光一个草原,也不要认为屋檐的滴水很小,它的力量不断积聚起来最终会达到穿透巨石。又像皮肤虽然只是破了一小点,但病菌侵入之后,最终会使得全身溃烂。所以要在小的地方注意谨慎地防护。

有人想:既然细分的戒大家都持不了,粗分的戒又何必持呢?要知道一件事的完成有它先后的次第。比如,首先如果能断除粗分的杀业,逐渐就能做到断除细分的杀业。粗分的戒先能够串习成熟,细分的戒慢慢就能修得起来。最终连细的所断方面也能遣除。所以持戒的事应当尽量努力,能持一分算一分,千万不可自暴自弃。

而且不能认为既然大家都会犯,我犯一些也没关系。入火炕的时候,谁会说既然大家都入火坑,我也要跟着入呢?到时候各自造罪各自受报,谁也代替不了。所以在自己心上要有一个决定,要尽可能地往上看,不能往下看。

但也不能认为守戒很难,不如不受,免得造罪。如果不受,也不会自动超出轮回,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按照次第,先守好粗分的戒,再守持细分的戒,要从下往上逐步地来进行。粗的、基本的方面能做好,逐渐细的、深的也就能作到。要这样使自己逐渐地进步,最终才能超出轮回。不可能不持戒还能解脱,这里不必要想有一种不持戒还能解脱的方式。这个心不是上就是下,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所以持戒就上升,不持戒就堕落,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一定要考虑好。要想到:持戒是在真正利益我,而不是损恼我。持戒是停止我的恶行,使我离开魔窟,是救护我离开苦海的慈航。所以我要精进地持戒。只有奠定好了戒律的基础,才可能建立一切三乘的道果功德。没有这个基础,什么功德都无法成就,所以我要坚定地持戒,要这样策励自己精勤地守戒。

行为上的取舍

行为的取舍,拿日常生活的比喻来讲。比如食物,我们会选择味道好的,舍弃味道差的;会选择有营养的,舍弃有毒的,这就叫取舍。只把好东西吃进来,绝不把坏东西吃进去。又比如穿衣服会选择布料好的,舍弃布料不好的。走路会走在平坦的地方,舍弃坑洼的地方。从这里你领会到取舍的意义。

像这样,因为我们八识田里有各种各样善或恶的种子,行为上的取舍是针对自己的心来做,从我们心里现起的恶,这是毒素,是应当舍弃的心念和行为;从我们心里现起的善,这是甘露,是应当取受的心念和行为。这样时时在心上有个取舍,因为时时会有善或恶现行。

舍,是舍去自己的恶心、恶语、恶行;取,就是执取自己的善心、善语、善行。取舍是针对自己八识田里的种子,严密地加以控制,使这种把握时时不离开。总之,要按这条原则时时以正念护持好身心。恶行一旦起来,就立即断除,不使它相续;善行如果发生,要维护它、增长它,使它持续。

三戒要圆融地受持

各教都承许要守五戒,都必须戒除杀、盗、淫、妄、酒。在此基础上修持十善,才获得人天安乐。佛制定比丘250条戒,每一条都有教诫。这个别解脱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大乘的菩萨戒,称为三聚净戒。第一个是律仪戒,别解脱制定的各种戒其实是出家菩萨律仪学处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在菩萨学处之外另有一种别解脱戒。发了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之后,别解脱戒就成了菩萨的律仪戒。之后扩展开来,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别解脱戒的重点是清净自己的业行;摄善法戒是为了成就佛果,身口意持续不断地摄集种种善法;饶益有情戒是利益有情。三聚净戒是以第一个别解脱戒为所依。《菩萨地?摄抉择分》中说:要知道,菩萨的三种净戒,是由第一种律仪戒摄持,而使得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和合成就。如果能对律仪戒精进地守护不犯,就能精勤守护其余两种戒。相反,如果对于律仪戒不能守护,也一定不能守护其余两种戒。所以,如果毁坏律仪戒,就叫毁坏菩萨一切律仪。从这里看出,受持律仪戒之后精勤地守护,能作为后两种戒的依止处。

所以,首先要在第一种戒上,使自己身口意持得清净。有了身口意清净的基础,才能展开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别解脱戒清净了,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也会跟随而出生。三个戒内在有关系,并不是互相割裂。别解脱戒永远是一切戒的母亲,一切戒都要从别解脱戒而出生。没有别解脱戒的基础,其他都建立不起来。

三种戒就是三种根本。菩提心戒是一切菩萨道果的根本。就是从愿菩提心这个根本中,建立起菩萨的六度万行,由此而成就佛果,所以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犹如种子。如果失坏了菩提心,就绝不会有菩提果,所以成为菩萨戒的根本。由此发展出的菩萨戒是菩萨的母亲。没有菩萨戒的内涵,那么菩萨就成为放逸者。金刚乘戒是密法的母亲,没有这个金刚乘戒的内涵,密法也难以成就。

不要认为前后的戒彼此相违,要一一地依从师长而仔细地抉择,这样才会懂得受持的方式。这又要从粗至细,由浅而深,由外而内而密,依循一定的次第来进入。对于前前粗分的戒,你能唯一地去守持,后后细分的戒就必定不缺乏,也都能建立起来。前面的戒守得不精纯,后后的戒就更加难守了。自己的心是想一步登天,没想到堕到魔窟里去了。

根本堕罪于自续,恒勤励力勿染沾

于自相续,就是指八识田,第八识阿赖耶识像一块田地,造了业,就有种子种在里面,造了破戒的罪业,就在八识田里留下污点,就像一张洁白的纸上染上了污点。

要这样想,食物不可口,可以再换;衣服不好,可以再换一件穿。但心上的罪行一旦造下,就不可挽回,就像瓶子已经出现了裂痕,即使能补好,也还是有缺痕。这是指会在八识田里永远留下污点。白玉上的玷污,可以清除掉,但八识田的污点就很难消除。总之,要认识到,外在的事物好处理,心上的污点很难去除,所以在自己心上的行为取舍要比什么都谨慎。

一刹那不守护戒律,造了重罪,就会堕无间地狱,一旦失去人身,万劫也难以恢复。岁月就像奔驰的列车一刻也不停,生命无常,比江水的奔流还要快。虽然今天还活着,难保明天还在世上。所以要一心一意地精进努力,不要懈怠、懒惰、睡眠,不要放纵自己的心。到夜晚就要把心收起来,心里缘着三宝保持正念,不能无意义地空过。总之,要恭敬依止戒律的学处。如法修行。

(三)智慧无垢

云何智慧得无垢,日日于真教授处,

履行闻思修精进,以此速当得菩提。

这个教言的第三个要点是获得无垢智慧。实现它的途径是每天对于真实教授处的教法,履行听闻、思维、修习这三大法行的精进。以获得无垢智慧的缘故,能速证菩提果位。

以下对这一颂的深广内涵做分段阐述:

智慧是道的根本

如果有很好的人品,具备一个修行人的品质,之后又打好了持戒的基础,那就可以在这个地基上,开始建立起佛法各层次的功德大厦。

一般来说,成佛之道包括三十七道品等种种道的支分,而这里唯一提出智慧,因为他是一切道的根本。智慧就像是国王,其他的布施、持戒等道好比是国王的眷属。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开发无上菩提,所以说智慧是佛道的根本。也因此第三个要点就是发起无垢智慧。

修学的目标是获得无垢智慧

智慧,是指无误地抉择诸法实相的心。垢,是障蔽智慧开显的垢染。

我们现在对于万法的真相,比如对无常、对苦、对无我等有很多的无知、邪知和疑惑,进一步说就是心里有种种颠倒的执著,有人我执、法我执,这些全是垢染。如果由精进的闻思获得了定解,就会消除心里对法义无知、邪知和疑惑的垢染;再通过实修,进一步消灭以人我执和法我执引起的杂染心,这就是无垢。也就是通过闻思修三大法行,逐渐断除心上的各种垢染,而获得智慧。

为什么修道的关键是远离垢染而现前智慧呢?这又要了解流转和还灭的两重缘起:最初是由于一念无明,没认识到万法的实相,虚妄地执著有各种实在的法存在。这样起了人我执和法我执,之后就一定会引起种种的烦恼和造业,结果以惑业的力量显现各种不清净的果相,这一切都是垢染。如果你能认识到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一念无明(是不认识万法的实相),那么也就知道转染为净的关键是生起认识诸法实相的智慧。

我们现在以无明的力量,不断地起惑造业,形成了一个紧密交织的邪见的罗网,充满了各种烦恼、痛苦。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而这只有透过认识诸法实相才能解决,除此之外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寻求无垢智慧就成为学道最根本的事。因为不能消除虚妄的执著,佛性就无法开显,一直就会随着虚妄分别的力量,而被缠缚在杂染的烦恼、业和果报当中。

虽然说开来有惑、业、苦,有无量无边的因因果果的显现,但归在根源上,就是一念无明。而智慧就像光明,一旦智慧现前,就能逐渐止息虚妄的分别,而远离障碍。其实障碍并不是别的,就是对于本来无有的人我和法我生起了妄执。所以依靠别的方法,是怎么也不得力的,不是正对治的缘故,只能作为助缘,根本的对治就只是智慧了。只有生起了智慧,见到诸法是空性,才能停下妄执,照见本性。

这样分析下来,你就知道学佛的根本目标是得到无垢智慧。那么怎么才能学到无垢智慧呢?这又要依靠佛菩萨的真实教授。所以下面要进一步了解:

真实教授处是什么意思

诸佛菩萨安住在清净的法界中,照见了万法的实相,为了引导众生证悟,就从清净法界中流现出同类教法,这叫做法界清净等流。这个教法所诠的义和佛现见到的实相完全是相应的、随顺的,也因此缘着这个教法,由闻、而思、到修,最终一定会证入清净法界。

比如三地菩萨对于正法有极勇悍的求取心,即使要越过三千大千世界的火坑来寻找一偈正法,也毫无怯弱,这就是三地菩萨的标志。到这时,心里认为法比肉体的生命重要无数倍,因为只有正法使自己还归法界。这个正法是唯一能证入清净法界的等流因。

由刚才的解释扩展开来,就会对一切教法的体性有所明了。比方说,诸佛修证了十波罗蜜多的道,他把修证的路途和次第,用一个规范的教法诠释出来,然后把这个教法传授给众生。众生就遵照这个教法,次第地闻思修,之后就会证到跟诸佛同样的境界。

像这样诸佛已经证到了六度、四摄、三解脱门、三十七菩提支等的一切道果,为了使众生能从垢染中解脱出来,就把自己实证的经验归纳成教法,这就是真实教授处。能遵循这个教法来修学,最终一定会证入法界。

所以教法叫做法界清净等流,这有两个意思:(一)从实证者来说,他已经现证法界,为了如实的传授给众生,就善巧地组织成各种文字教法,这些教法就像一张实行菩提道的地图,因此叫法界清净等流(就是在证入法界之后,提供给学者的一个成佛说明书,一个模本)。(二)从修学者来讲,得到了教法的指示,就按那个样本进行模仿,模仿就是学,包括闻思修三个阶段的一切事情。这样如法地学,最终会证到清净法界,这方面也可以叫法界清净等流(就是能随顺证入清净法界的因)。

我们是从法出生的。除了肉体的生命之外,应当建立一个法的生命。怎么来建立呢?首先要知道,导师佛彻见了法界,没有任何无明,种种真实教授处就是从这个大智慧、大慈悲的心中流现出来,这里面没有丝毫的垢染。先是要把这种清净的教授融在自己心里,成为中心的见解,之后就依照它起实际的修证,最终完成佛果。

教法和证法的关系

很多人普遍有种偏差,认为所谓的闻思只是口头上对别人宣讲,是一种佛法表面上的事情,跟实修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一般都认为到了修行的时候,应该另求一种特别的法。这样看来,闻思和修完全成了两回事,那又何必去闻思呢?因为闻思和修证没有关系嘛!

这种想法就像是赛马的时候,之前明明说应该沿着这条跑道去跑,但真正跑的时候却跑到另一条道上,那就成了前后没有关系。实际上,对于修来说,闻思是最重要的前提,因为闻思所决定的法义就是应修的地方。

所以教法和证法有密切的关系,教法是指示菩提道的走法,证法是按教法的指导,以真实的修习所证到的法的内涵。懂了这些,才清楚所谓的真实教授之处就是指对于如何修行的传授。

解释日日

如果你真正明了教法的内涵,你就知道时时都不能离开真实教授。就好比说,你已经决定要从这里徒步前往拉萨,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一张地图,来作为指示道路的向导。这是时时都不能离开的,要不断地拿出来看:我该走哪一条路?是不是该这样走?中间每一个步骤的走法?途中遇到障碍应当怎么排除?如何积聚顺缘?这一切都要按地图上的指点来做,才能保证顺利到达目的地。

所以怎么来生起清净的智慧呢,还是善学这两个字,善学就是懂得模仿,在自身上学到它。比方说,打拳的人都有一本拳谱,只要每天按照拳谱上正确的指示精勤练习,最终就会获得拳谱上描述的那种境界。同样,你想生起智慧,就要按照佛菩萨的真实教授,每天在闻思修三个方面精进地去做。透过了闻思修三个途径,按照教法的指点,来开出自己的智慧。

对于修道来讲,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遵循教法的指导。离开佛的教法,其他世间的学问、思想等,都不是修证无上菩提的正因,那些只会把自己的心引向邪恶、偏僻、黑暗等的各种险道当中。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明白为什么要日日于真教授处,履行闻思修精进了。

所以,所谓的学法,根本上是指学到佛的智慧。我们基本上已经得到完整菩提道修法的真实教授,这些都是在一步步指导我们如何来断除所断、证得所证。现在要做的就是直到成佛之间,每天都不离开这些真实教授,非常如法地听闻、思维和修习。按照这一条路去走,一定会获得无垢的智慧。

引生智慧的三大法行

智慧具体包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闻思修是三慧的因,无因不可能得果,所以要精进的履行闻思修,依靠这三大法行来出现清净智慧。

首先我们听受善知识讲法,会由他力生起种种定解。就是当你听闻上师宣讲一堂一堂的法义时,你就会有一堂一堂的理解,这主要是由于上师本人的加持,使你心中引生定解。

要知道,闻慧以闻为因,不闻哪来的闻慧呢?听闻后才晓得法的意义,不听闻不会无故通晓。所以要想得闻慧,就要不断地听闻,在听闻上精进。

而所闻的内容是从菩提道上一整套的成佛教授,这些是缺一不可的。因为我们现在要走的是一条完整的菩提道,目标是成就无上佛果,所以对于一个凡夫修行成佛过程中一切必须的教法,都应该由听闻来了知。无论是基础的暇满、无常、业果、四谛十二缘起等,还是大乘不共的世俗菩提心、六度四摄,乃至空性、如来藏等甚深法要,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不去听闻上师的传授,就没办法生起闻慧。必须要有一种上师他力的加持,自己才能得到这个听闻所生的定解。所以要履行听闻上的精进。

但是仅此还不足够,必须从自己心里发出一股力量,就是要对听到的法义,用自己的心反复地作思维,由此凝结成思所成慧。这主要是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过思维来获得的。

如果你通过反复地思维,彻底断除了疑惑,就对于法义有断定不移的理解。但要得到这一点就需要经过很多的努力。最开始会很生疏、很不定,经过反复地思维、抉择,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心会引出决定,这就是由思维而产生出定解。

在思维的时候必须要全心投入,一定要利用这个分别心作为工具,它有分析、抉择、判断的功能,所以就缘着教法各大主题,从它的因、果、体性、作用等方方面面去作观察。一旦认识上能有效地开启,最终会到达无疑之地。

其实,无论是对于有为法是刹那灭的法性,还是对于有漏法都是苦的性质,或者根本不存在人我、法我,以及一切客尘是虚妄的,本性真实不变等等这些方面,生起定解都不容易。没有几十次的思维抉择,就很难深入进去。而且必须要从下到上循序渐进地进行,这里面差一点点,思维的功夫没做到量,定解就出不来。

可以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觉得疑惑完全打消了,确实就那么一点相信了。如果你没达到这种程度,还是半生不熟、犹犹豫豫的,那都不过关。所以,为了取得思慧,一定要履行思维上的精进。

没有很多年的努力,也很难生起定解。所以在因地就要求如理如量,这上面要尽量下足功夫,逐渐会产生定解。最终你得到的时候,心里完全断定,整本书都化成了自己的认识。但是抉择也很不容易。光是听别人讲,自以为也懂了,但有可能只是一种剽窃,因为口头上可以重复。但这只是一种伪装,实际上心里并没有通达。

我们真正进入了思维,一般都才发现自己心里有一大堆的疑惑,这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在思维当中,会发现很多方面都还没通达,或者还很难认识到它。但是等你一旦透过去了,就会到达无疑之地,从此任何时候都不会怀疑。

下面进一步举例做具体的说明:

思维要展开来进行

为什么思维要展开来进行呢?因为佛法谈到的都是很大的题目,比如诸行无常,说到的是一切有为法的法性;有漏皆苦,也说的是一切有漏法的法性(这个法性是世俗层面上的法性)。思维的目标是要对这么广大领域里的法则生起全盘断定的认识,当然会存在很多疑惑。一开始,认识会很片面,但你必须从片面达到全面,从局部达到整体,从粗略达到精微,从疑惑达到断定,也因此必须自己用思维在这个广阔的主题上,多走几遍。

像我们思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等等,最初就像骑着一匹马,在一个问题的区域里东奔西闯,走过了一条又一条的路。在每一次杀出来之后,这个地方就懂了、决定了。再往很多的方面多遍地思维,又决定了。无论是器界、根身和心识,从粗到细、从近到远,方方面面都做观察,最终会彻底地断定。

思维的时候,所依据的材料当然是佛菩萨的教授,那里面每一条都写得很清楚。但怎么来转为自己的智慧?还是要善学、要模仿,模仿的样本就是经论中的真实教授。

比如我们思维诸行无常,首先思维为什么有为法是刹那灭的体性?这个过程最开始也很难,因为这个道理跟自己的想法格格不入。要认识刹那灭这样最细的无常,就觉得那扇门太小,自己的心太粗,特别难透过。在这时候,我们首先要按照经论提供的理路,去模仿那样来推理,这就是思维上的学。如果能依靠道理把这个法义证明下来,那就开始透过去了。

比如看到一个物体上出现了变异,那就问:这个物体是在第二刹那就变了?还是经过了好多刹那之后才变了?如果是前者,那证明第二刹那不是第一刹那,因此前刹那的法不会安住到第二刹那,也就是刹那灭了。如果是后者,比如到了第一百个刹那才出现变异,那前面九十九个刹那是一个东西,就应当只是一个刹那,怎么分得出九十九个不同的刹那呢?像这样,模仿佛菩萨的教授,自己会证明到细无常。

学会了这种推理之后,再拓展开来,方方面面多推几次。比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是怎样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怎样的?在每一个上面你都去做观察。比如说钟声,传起来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一见到它变异的相,就可以推出钟声一定是刹那灭的体性。或者在色法上,从看到生住异灭等的各种变化,也能得出它是刹那灭等等。这就是由粗的方面出现了变异,推出必定是刹那灭的体性。

或者,由有为法是因缘所作的这一点来推,这也只有经过反复的观察才能断定。一开始会搞不清,为什么是刹那灭的体性?后来会发现,它是因缘造出来的,没有自主性,所以不可能无因而显现后后的刹那。当我知道它是因缘所作,是他自在转这一点的时候,当时就明白了,它肯定不会住到第二刹那,就像银幕上的影像,很容易看到它不安住,一刹那就灭掉了。但是去看磐石、钢铁等等的固体,就感觉不到它们是刹那灭的,这个时候就要靠正理来贯穿它。这样经过了很多周折,最后确定它是刹那灭的体性。

很多人喜欢说刹那生灭,当然这可以说,但是很多人还不怎么懂刹那灭,每次说到刹那灭的自性、苦的自性等的时候,总感觉很多人没有透过。自性就是指那个领域的法它自己的体性就是那样子的。要谈到有为法世俗中是无常的自性,就只讲一个灭字,因为它的生是由其他因缘造成的,而它的灭并不观待任何因缘,也就是说因缘一旦显现出了它,它就是一种不会住到第二刹那的体性。有为法的自性就是这样。所以很多人都还不懂这些微细处,原因就是还没有得到定解。苦的方面也是这样,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谈。

所以首先是要努力由闻思来得到定解。这要多次地、大规模地、深入地展开思维,才能得到那么细的认识。一旦得到了,确实再简单不过,就只是一句话的公式。看一切因缘所作法全是这样的,再没有任何怀疑。

如果你仅是听个结论,就不会产生深刻的理解。前面依靠闻产生的认识,是上师的力量加被进来而得到的了解,因为上师的觉受会感染你。他当时处在什么状态,有什么信解,你的心碰触到也会发生同步感应。但它并不稳固,你的心若是没继续深入下去,定解没引生出来,那还是不行。

所以上师给我们作了指引。我们配到自己心上来,然后很珍惜它,之后一定要真正让它从自己心里出现,这就需要通过各个方面进行思维。

刚开始一定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想下去,虽然暂时还不可能形成总体上的认识,但只要你一个片段一个片段,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丝毫不差,全都思维过去,完整的教法自然能融会贯通。这个最后的成果是会出现的。

思维有漏皆苦也一样,就要在三苦上通过。最开始只是在很粗的层面上,告诉你三恶趣苦或者人间八苦,那么对于人间这八种苦你就要一个一个的去看,但这时你还连接不起来,你对于苦的认识还只是片段式的,不会产生一切有漏法皆是苦性这样一个大认识,这个是非常难的。

但是,一般人往往会被自己骗到。他起初认为我懂了,认为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彻,所以就犯了自欺的毛病。而且不肯实实在在的做工夫。

作为一个老师要很有经验,如果我开始把这个直接给你,你是拿不到的。应当是逼着你走这条路,走完之后,你自己就得到了。不告诉你,你最后也会清楚,你会主动跟我汇报,那是你真正得到了。所以,慈悲心用的要善巧。不过现在的人吃不了苦,也经不起磨练。照过去来说,那就是硬是逼着你要拿出来。

有漏皆苦是一种很广大的认识,真正产生它并不容易。它已经超越了世间的认识,世间人根本没看到轮回是苦的自性。

对我自己来说,就是通过三苦,一层一层思维上去的。其实最开始一般只懂得苦苦,但是自己不会认为只懂苦苦。那是为什么呢?就是在教理,就是很细的精确到它的点上。在理路上你不通啊。在它的固定的缘起法则上,你没有透过去,全面的认识会打不开。我常常说,我思维三苦之后,就知道苦苦是一点式,坏苦是两点式,行苦是全盘式。认识它的困难在于我们患了严重近视眼,只是片面的看眼前这点事,而想不到前后的关系。

为什么我能懂一点呢,因为我确实按照佛菩萨的真实教授去思维过了,做过思维上的模仿。那些教授就像是说明书,上面写得很清楚。但光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没有直接从心里生出来,是得不到的。什么时候这种认识从我心里生出来,再与教法相对照,跟它一模一样,就证明我真正得到了这种定解。也就是要由粗到细逐步地进行,不能越级、不能违反认知规律。所以懂了苦苦之后,进而进入坏苦的意义。

坏苦实际是二点式。这个问题就要认识你当前的乐受后面紧密相连的是什么?这样按照教理抉择时,首先要知道乐受是由因缘所生,所以它自身是一种坏灭性,而且由于当时的心十分耽著,这样一来,它一旦坏灭,心就会陷入忧苦之中。其实就这么简单,这个通晓了,你去衡量任何世间的乐,全都是这样的。以后你再去贯穿的时候,智慧就会打开,会把以前执著眼前的乐受为真实安乐的颠倒认识全部去掉。这样除掉了心中的一层垢染,思慧就会明朗。思慧一旦明朗,就坚固成你内心的见解,会有力地掌控着你的心念和行为,把你转换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这样之后,再看《涅槃经》里讲到的两姐妹功德天和黑暗女的比喻,马上就能懂,心里会很清楚。但这必须要从原来那种很混沌、很迷惑的状态中走出来才行。但那种看不清、糊涂、不确定的状态开始会很不好摆脱,因为一直处在其中,但只有你从中钻出来了,才能显现一片明朗。最后在认识上已经过关之后,你就没问题了。

到行苦就更难了,行苦是要让你知道,有漏法历程中的每个点的真实状况。这样我通过从果和因两方面去看。

最开始也是很不适应,我们在做这些思维的时候,最开始都很笨拙,因为你从未理解透过,所以就会左一下、右一下的思维,到处找突破口,但最后你的心决定可以透过去。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认识到每一个刹那都是苦因,也就是要知道每个刹那都有烦恼种子和苦种子随逐。这时你会发现,在从因到果这样一个迁变的过程中,苦因一直存在,只要你没有破掉它的种子,它就会连绵不断地发展。而且它一遇缘就会冒出各种的苦苦、坏苦。所以不解决它就没办法真正解决轮回的问题,无论处在哪种状态中都是苦。这个可以通过毒疮、癌症等自己作各方面的观察。最后确实心里知道了,它就是苦的自性。

我为什么能认识到这一点呢?就是自己真正做过一点思维,每个细节的方面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学了唯识,对于阿赖耶识的情况知道以后,对这个更容易了解。也就是说,无论处在哪一刹那,其实八识田里的状况,根本的性质一点也没有转变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有漏法,每一刹那都是苦因。在这上面认识意义就更大了,而且你一下子就超越了所有的外道论师,你再不会执著世间修行是了义的。因为你知道那些根本不解决问题,从这以后,对于所谓升天、成仙,搞各种各样的外道法,就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集谛也一样。在这上面最开始也会很多次只是嘴巴上的重复,但实际上没找到状态。到达什么叫做我?为什么这个我执能起那么大的作用?为什么它是集谛根本?最开始也只是重复而已,只是得到了一种了解,但实际上没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以后要通过反复多次的又是讲、又是思维、又是写。自己就感觉到,确实这个所谓的我执是集谛根本。它是怎么样从一个我执的因缘发出各种的烦恼相?这些烦恼跟我执是什么关系?心里的倾向为什么会那样?这些就逐步地分明起来,最终你才真正地稍微了解到,集谛的大义是这样的。然后在因上才观察到所谓的轮回众生,念念都在轮回,一念也出不了生死的状况,这些会很清楚的。

这样会看到,时时刻刻就和这个我执在一起,当时就能把握住两点:一个是在不知道苦谛的时候,就会有乐颠倒心,这个时候,对于三有中虚假的乐受,就一定有贪求,贪心成为他心底深处的一个动机。另一个就是你会为自己求这些乐,就因为心里认为有个我,下意识的第一念都是要为我好。一直随着萨迦耶见转,这时候就会起惑造业,而且全部都成为顺生死的业。

像这些方面,前前后后的教理都要在心上透过去。然后就会结晶成一个见解,之后它就管用了。

要想在这些上面不迷惑,就要在教理上攻关,先要在一个个细节上过去,这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包括每一个细节在内,你必须都要在自心的实际状况上切实地做观察,然后你真正衡量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里才点头,才真正肯定。之后才能在观念上彻底发生转变,你的意乐和行为,才会紧跟着调整,才能踏上修的地步。

十二缘起也是这样的,最开始是一环一环地给你解释,这种解释是必然的,因为生死流转全程的规律和景象,没办法一下子直接展示给你看,你也没有天眼通,能够观照到过去、现在、未来前前后后完整的生死流转规律。而且最初对每个状态都非常不清楚。所以最开始就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过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按照教理的那张地图去认识,而且你不可以改它们的名词。这些教法的名词,一开始看的时候都非常难懂,最后通达了再看它,每个字都是最准确的表达,和心上的状态完全对应得上。这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很多重要的教法文字后来都会认识它的内涵。最终就明白,那些名词表示的是什么状态。

所以首先对于这十二个环节,每一个要在心上清楚的认识。也就是说,在我的心上是怎么由无明而起了行,再熏成因位识的?由因位识怎么转成果位识?果位识怎么成为名色?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含糊,都必须要清楚。这个通过之后再做一个大范围、大跨度的思维,进一步的把握住形成恶趣的缘起和善趣的缘起。在缘起上一旦观察清楚,就知道生死流转的规律。然后反过来也会很清楚,知道该怎么走出来,怎么还灭。而且如果懂得唯识,就知道这个行是怎么熏成因位识的,而且就是由它来变现出生死果报的。当时会很相信,业一造下,确实熏在八识田里,决定种下了种子,之后肯定是一旦有爱、取的水去滋润它,它就现出果报了。

在这上面,对于教理的衡量一定要透彻,之后你就会有决定的认识,这个就叫定解。如果稍微有点含糊,没去听闻正确传授,或者不在自己的心上做切实的思维,那是没办法生起一个确定的见解。这个决定的胜解,是由因缘出生的。也就是以上所说的因缘。你按照这个步骤去做,决定能够出来,我能够做得到,你也一定能做得到。

再说人无我,这个你一定要透得过去,要知道五蕴和我的关系是什么?这个我是怎么出来的?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一谈到抉择人无我,它的前题就是要破我,要把我彻底否认掉,但如果你连我是什么都搞不清,那就不可能生起无我的定解。反过来说,一旦你认识到我是什么东西,然后再深入地去思维,那么无我的定解也很容易出来。这些一开始千万不能处理的很马虎,那就不行了。

所以说一开始要知道自己不懂,而且不要轻易相信自己,你最终透过来的时候,跟当初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是根本不一样的。定解就是心里面很明确,在这件事上决定没有疑惑。

其实,真正要在人我上透过去是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人很难体会什么叫我,也不知道我和蕴是什么关系?我是怎么出来的?你心里怎么认为这个我的?这个都想不清楚。这样第一关就过不了。然后你要等到知道我之后,再到处寻找有没有我。这个时候,首先是在五蕴上面去看有没有我,就是仔细地去观察五蕴,五蕴到底是什么?这方面如果你懂《百法》《五蕴论》《广五蕴论》,那就非常方便了。一般的情况是对无我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就是因为对这个五蕴,对它方方面面的体性都搞不清,对它的实际内涵没有十分了解。所以在这件事上,你不要去回避,你直接把五蕴打开来看,看看它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这样在世俗谛上认识得清楚,就能直接往上走,见解很容易打开。比如说《百法》,对每一个法相你都很清楚,每一个你都认识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五蕴内部有各种各样的法,你再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独一。然后你一旦抉择到了细无常,就知道五蕴都不会安住到第二刹那,然后你就不会认为它常住(连住到第二个刹那都是没有的,这就叫根本没有什么常住)。所以这里面始终没有什么独一、常住的我存在。之后你就能看到,它只是缘生缘灭、多种多样的法聚合在一起而已,是没有我的,这时你会懂得人无我。

法无我也是一样,就是通过几大因来抉择。每一个因都要实际去证明,不能有半点含糊。但这事情比前面的还难,因为它的深度、广度更大。所以你要在方方面面集中火力,每一个地方都要攻关。虽然一个地方攻破就已经很好了,但是还不够,你要用各种理门去透过去。观察因、观察体、观察果等等,方方面面上去思维。最后它们凝结成一个诸法无我的定解。等你想通的时候就很简单,整个二转的一切要义全部都透了。然后你就知道这一切全部是空花泡影,是客尘法,会顿时明白。

之后再去抉择本性如来藏,也就非常方便了。因为你完全能辨别清楚空和不空,本具如来藏的定解会很容易生起。

在如来藏上一旦通透了,知道众生的本性是如来藏,再到密法等净无二的见解就很容易,很快就会相应。

所以这就要从下面一层一层上去,下下是上上的基础,每一层都会有一个智慧出来,智慧就是道的核心。之后一切的方便都能扩展开来,否则打不开。而这些都必须依循闻思修的次第。

这上面的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如果你不按照闻思修正确的轨道来做,自己耍花拳绣腿,漫无次第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随心所欲的修,那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世间任何的事都要依循次第,按照正确的教授,再加上勤修苦练,才会有长进,才会有所得。

首先引一段《广论》中的文字:

故所应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维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决定。如是若由闻思决定,远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

为了成办修行,首先需要从师长处听闻所应修的内容,依靠他力加持而发起定解。其次自己以圣教和正理,如理思维所闻到的诸多法义,以自己的力量获得决定。像这样通过闻思来决定法义,从而远离疑惑。对于所决定的法义数数串习,就叫做修。

前面说过,智慧具体包括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这三种智慧分别是闻、思、修三者的结晶。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都知道,闻所成慧是以听闻为因而成就的,思所成慧是依靠思维而获得的。同样,修所成慧当然要通过实修才能成就。所以修所成慧的因就是修。

修的是什么呢?就是思慧所决定的法义。这样就知道,修慧和思慧是因果关系。也就是首先通过反复的思维而出生思慧,对法义生起确认无疑的定解,心里引出决定。之后缘着这个所决定的法义进行串习,由此能够引生修慧。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思慧,对法义没有生起决定,这样连所修的内涵都没办法在心中清晰的现前,也就更不可能真实的对于法义数数串习了。

闻思修与三慧的关系

闻、思、修以及由它们所生的三慧之间,有前前引生后后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你有多少的闻,就会有多少由闻所形成的智慧;有多少闻慧,接下来的思维就会有多少;思维的多,由思维成就的智慧就会相应的多;思慧越多,依靠它的修行也就越多;修行多的缘故,就会出生更多的修慧,就能够更好的断除过失,显发功德。

我们既然希求得果,就一定要积聚相应的因缘。因上具足了,果自然可以得到。这样知道了因,必定会在这方面精进行持。

比如你知道了闻慧由闻而生,那么你就会积极地去听闻。因为只有通过听闻,才能得到闻所成慧。没听闻,就不可能有闻所成慧。只要依止具相的善知识,自己也符合闻法法器的要求,并听闻到各种佛法清净的教授,在因缘聚合之下,决定会成就各种闻慧。这样从最初的共同前行一直到无上法门之间各个层面的认识,都能获得。这是属于由他力加持而得到的智慧。

紧接着,如果你知道,思慧唯一从思维中生,就不会单单停留在闻的阶段,会主动地转到思维上。这时候,你会主动缘着听闻到的各种法义,在自己的心上展开如理思维。这样你会得到更深的东西,能引发出内心决定的认识。

佛法谈到的都是很大的题目,所以就不能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思维。这样,思维依靠的闻慧就必须要充足。如果你的听闻面很窄,根本不知道佛法各个层面的法义,因此就很难找到思维的下手处。这样即使思维,也仅仅是落在一种简单想想的状态中,甚至还会落在愚痴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经过若干年,对于万法世俗和胜义的体性,在认识上也不会有什么长进。这就是在思维时缺乏闻慧的结果。

相反,在听闻时如果能对于各种佛教主题获得广大的了解,思维就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层面上进行。如此主动地发起思维,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去,这样所取得的思所成慧就会非常深广。

这样下来,几年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大智者。虽然不是从修行得到的无垢智慧,但佛法的定解已经在你内心中生起,它赐予你的极其甚深广大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世间的知识系统所给予的认识。这都是日日不离诸佛菩萨的清净教授处,做如理思维的结果。也就是把这样一个清净的教法,通过思维融入自心之后,必然会开发出深广的智慧。

这样获得了全面的思慧,就像睁开了眼睛一样,对于世俗、胜义各方面的真实义已经得到了确认,就会明确地知道所应修行的地方。

意思是说,他会知道应当怎样扭转自己的心:先前是由于颠倒的认识,而串习成各种虚妄的心,这些心就是所要转变之处,譬如常执、乐执、我执等等。也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并且对于由错误见解所引发的各种心态和行为都要做转变。知道了修行就是转变自己的心,那么时时处处都可以修,他的修行就能遍及到各个层面。

闻思是修的前提

我们现在要清楚,既然要走一条完整的菩提道,需要圆满一切道果的功德,因此修行不能只是简单的在一个小片段上进行,而应该完具道的一切支分。所以首先必须要通过闻思,对于诸佛菩萨传授的完整菩提道的修行教授获得确认,之后就要转入修行。也就是必须从起点开始,一步一步地入于实修。这样不断地通过串习来转心,就会出生修慧。因此佛菩萨在各大经论中都说到,对于实修来讲,闻思是最重要的前提。

依靠先前已经取得的闻思的定解,可以使修行不断的坚持下去。因为心中有了定解,这种确定不疑的正见力量足以引导着你的心,向清净的佛法方面串习,使无明系统转变成明行系统。所以说以闻思得到的正见作主导非常关键。相反,如果在正见上不得力,这种修就会流于浅小,而没有办法遍布一切时处,且在时间上无法坚持贯彻下去。

修上的学

通过闻思生起定解之后,就要非常坚决地按照清净教授来进行模仿。

前面也说过,学字要贯彻到闻思修三个方面,有闻上的学、思上的学、修上的学,都是效仿的意思。你按照那个模仿就行了。就像是一个人已经走过了这条路,他告诉你怎么走,你就跟着他的样子去做,就不会错。

佛菩萨的清净教授,就是他们将自己实证到的佛法用教法来作诠释。教法本身就代表他实证的境界。教法传递给我们,最终可以使我们修成跟佛菩萨一样的境界。

万事都是模仿来的,都是串习来的。这样的模仿、串习,就叫作修,也就是修上的学。与闻思的那种学不同的是,这里要从过去一种知识上的认识,化为身心上的转变。

我们会有现在这样颠倒的心,也是由过去串习而成的。如果现在能够在相反的方面下功夫,也就是依照清净教授的样本,进行如理如法的串习,这样自己的心必定会转变成佛法的内涵各种道果的功德,也就是无颠倒的心。这就是修上的模仿。

修就是转变自己的心

由于过去没有串习过,这些佛法的内涵在我们心中比较陌生,因此在修方面,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日日夜夜的努力,才能把它移植到内心之中。所以应该日日于真教授处,履行修习上的精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逐渐地转化,最终出现无垢的修慧。进一步说,就是因此能达到见道、修道的成就,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这就是从一个凡夫修证成佛的历程。

在具体转换自心的时候,要从一点一滴上进行转变,最终你整个人都要全部变掉。虽然实相上众生都是佛,但现相上根本不是,所以要依靠数数的串习,使自己的心成为教法所描述的体性。这样像前面也说到过的,要修习信心、无常观、苦观,来引生出离心,以及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世俗的愿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或者说修人无我、法无我等等。比如说修信,就使自己的心成为信心,成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的体性。或者说修悲,就是使自己的心修成悲心,转变成缘有情悲、缘法悲、无缘悲的体性等等。

修要如法

修必须按照法义的要求来进行。也就是真实教授处给你指示的路线,要完全如法地修。

如法是什么意思?真实教授处叫做法,法上是怎么说的,你就按那样一模一样地去做,就叫做如。这也就是学的意思。

法是广大无边的,修行的内涵也就同样广大无边。对此,一定要在闻思的阶段获得深广的认识,之后你才能把整个身心引到这个明行系统菩提大道的修证当中。这是一条生命的再造之路,不是说今天稍微打坐一、两个小时,就是修得很好,其他都与修无关,而是决定要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进去,才可能获得成就,才可能由凡夫修成佛。

修的种类

修包括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它们都是不可缺少的,偏于哪一端都不全面,都是对修的意义不清楚的表现。一般人以为,打打座、安住修才是修,其他的都不叫修。其实不是这样的,前行的修法基本上都属于观察修,因为这些修法都需要达到心态上的转变。

观察修可以有效的转变心态

心态转变的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重新认识万法的真相。这样一旦发现万法并不是原来自己认为的那样,就会从过去颠倒的心转变成反方面符合事实真相的心。

比如你耽著生死轮回,不愿意出离,这样是无法进入解脱道的。这就是由于认为轮回里有很多真实的安乐而导致的。后来通过如理的观察,发现轮回是纯一的苦性,就自然会从乐著轮回的心变成出离轮回的心。

或者耽著自私自利,认为只有事事供养、恭敬自己,才是对自己好。后来一经观察,发现利他才是利益、安乐的根本。只要观察得透彻,马上就会发生转变,他的心就会从过去的我爱执转向他爱执了。

诸如此类,对于菩提道上从一开始的对善知识修习清净信心,到修习暇满义大难得、死亡无常、业果不虚、生死过患,以及菩提心等等,都需要通过思维抉择的方式来进行修习。

结果这些法义入到心里,就会发生内心的转换,这个内心的转换一旦达成,心念和行为决定会发生变化的。这样,就会把你的心从过去的恶趣道,安置在善趣道中;从生死道安置到解脱道;从小乘道安置到大乘道;从世间道安置到出世间无我之道。

观察修要使心猛利、恒常

这样的观察,必须要使自己的心发生猛利、恒常的变动。否则就转不过来,心念和行为还是老样子,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程度上不是少次、轻微的变动,而是要让它一次又一次地变动起来,最后使它的势力达到一种很猛利的程度。在持续方面,要从最初偶尔一、两次的转变,串习成相续不断地住于这种心态之中。也就是说,在强度上要达到猛利,在相续上要达到恒常。这样它才能够居于主导地位,才能引导着你入到真实的道当中。

观察的时候必须要把心调动起来。通过数数不断地串习,使得它由量变到质变,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后它就能强化到逐渐胜伏反方面违品的程度。

否则,如果修心只是轻飘飘的浮在表面上,只发生一点点小的变化。而没有达到恒常、猛利的变动,就不足以消灭它的违品。

比如,没有深入的修习对善知识的信心、恭敬心,就不能转变原来没有恭敬、没有信心的状态。没有生起珍惜暇满的心,没有无常观念,就不能生起当下迫切修行的心,就会一直处于懈怠当中。或者,深信业果的心没出来,就不可能克服掉种种恶行。再者,修苦的心若是不到量,没有深信轮回唯一是苦,没有再再的串习厌患轮回、希求出离的心,也不可能转掉原来耽著生死的心。因此他的所作所为仍然会与烦恼相应,造作各种业,结果依然落在随顺生死的集谛当中。

诸如此类的过患,都是由于串习不到量而导致的。所以要想彻底转换掉这个心,唯一依赖数数观察、抉择。

举例来说,对于所贪的境,如果能不断地串习这个可爱的相,就会一次一次地增长贪心。而且是每起一次就增长一次,增长到量的时候,就会达到很强的程度。这也是从最初的一点通过反复串习而形成的。嗔心也是一样的,对于怨敌不断地思维他可厌恶的相,就会不断地生起嗔恚,而且增长到量的时候,会达到很强烈的程度。

我们现在要学的是佛菩萨的心,是圣贤的心,这就很不容易了。必须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跟自己过去的心态和习气对着干才行。因此,在这上面要不断地串习,要不断地去模仿,按照那种方式来修自己的心。这个心一次起来之后,就会有一个小的变化,你不断地串习它,它终究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彻底转换掉自己的心。

总而言之,为了使自己的心达成转变,使心猛利、恒常,应当日日履行实际的法上的修习。

四、显示教言的作用

未得妙道初业者,空修暗中放荡者,

耽著言说诩智者,见此将成消毒药。

这一颂讲到本篇教言能够对治三种人的问题,或者说可以消除三种毒素。

第一种人是初修业者,还没找到正确的道路。就像现在刚刚学佛的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修道;第二种人是假瑜伽士,一直在空修的黑暗中放荡而行,所谓的豁达空,拨因果,自以为不执著,实际落在一种丝毫无修的地步中;第三种是耽著言说、自诩为智者的人。这种人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讲说、辩论上面,认为自己懂得很多,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将佛法融入自心,没有按照佛法的要求去实修。这就是修学中的三大毒素。

如果谁能对上面所讲的三个要点不折不扣的实行,那么这篇教言将成为消除他内心毒素的甘露妙药。但如果你见到这篇教言,还依然停留在这三种错误当中,那么你的修行终究是没办法上路的。

这篇教言讲到的三个要点:

第一、要具备贤善的人品。也就是要修成心地善良、稳重、少谄诳等八种品质。这样才会有力量守持好三乘戒,再进入闻思修就能做得好,因为他为心具有很好的素质。

第二、三乘戒律要守持清净。在根本戒方面要防护不犯,这样才有一个牢固的地基。

第三、依照真实教授,以闻思修的正轨,从而获得无垢智慧。这是一切道的核心。

也就是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凭借贤善的人品,遵循诸佛菩萨的指示,按照次第对闻思修如法如量地精进实行。这样最终决定会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心中出现无垢智慧,伴随着它的一切道果功德也会逐渐显发,可以快速的获证圆满菩提。

能把这三句教言真正贯彻到心里,那么三种人心中的毒素都会无余消除。对于初业者,他遇到这篇教言,就能够真正看清自己修行的道路;那些在空修黑暗中放荡而行的人,心里认识了这篇教言的意义,也就知道该怎样脚踏实地的进行修证;至于那些耽著言说、自诩为智者的人,看到这篇教言后,也会明白该怎样在自己心上修到佛法。

五、说明造论的动机和回向善根

述此为于自心修,亦为利益诸心友,

净心良言善根力,愿众等同妙吉祥。

法王最后说:我宣说这篇教言,一方面是想自己用心来修这三大要点,另一方面还想利益一切心友。怎样才是利益呢?就是要让他们得到这篇《教诲甘露明点》,之后能够成熟法身慧命。最后把宣讲这篇教言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成就与文殊菩萨同等的果位。

最后的小字,是上师对于弟子的要求:

此具八吉祥相数目之颂文,于大密虹身成就静处安住之会众为主,凡欲遵吾教实行者,再三恭请心中持文后领取其义。土蛇年三月十六日,阿旺洛珠宗美所述。

大密虹身成就静处,就是现在五明佛学院的所在地喇荣圣地是一百多年前第一世敦珠法王的修行地。据《敦珠自传》记载:敦珠法王47岁时到了喇荣圣地,降伏地神、恶龙等,向数百弟子传授无上光明大圆满,仅在喇荣圣地就成就了巴玛、降措、卓名等十三大虹身,因此就被称为大密虹身成就静处。

法王说:凡是想遵循我的教言实行的人,都应当在心中受持这篇教言的文句,之后领会它的涵义。

所以,要求就是两点:第一、要背诵这篇教言,这样才能时时忆念上师的话;第二、要领会到教言的深义,这样才知道它是你这一生乃至尽未来际要奉行不渝的地方。从此,这篇教言就真正成为你修行道上的引路明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