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讲堂丨念佛不难,就像喊妈

2020-12-03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释宗道 i善导书屋 



念佛不难,就像喊妈来自i善导书屋

朗读丨佛平

我们再看“母子忆念喻”,这个比喻更进了一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这是另外一个比喻,举了一种非常具体的关系,就是母子,让我们更好理解。

如果要说明佛跟众生的关系,最接近的就是母子或父子关系,因为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跟佛对众生无条件的救度很贴近。当然,也只是贴近,其实远不足以形容。佛在《大经》里说“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意思是“我释迦牟尼佛哀愍、怜念众生,比父母怜念子女还要深”。但是,在世间也找不到另一种关系可以表达了,像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手足关系,都不足以形容。

讲到母子关系,我以前听说一件事。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有一个大峡谷,上面有缆车,一辆缆车只能坐10个人,结果挤了36个人。缆车上升时,因为太重了,上不去,就往下滑,滑得非常快,而且绳索断了,整个缆车从一百多米高的地方掉下去。其中有一对夫妇,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就把孩子托到空中,最终父母双亡,孩子活了下来。

这就是父母的天性,父母对孩子爱。在那种情况下,父母完全不考虑自己,心中想的只有孩子。类似的事还有很多,比如在地震的废墟中,母亲躬身护着孩子,母亲已经死了,但是还保持那个姿势,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心。而佛对我们的心,超过世间父母对子女百千万倍都不止。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如果只是母亲忆念孩子,而孩子是个逆子,丝毫不想母亲,不仅不想,反而躲着母亲,“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母亲虽然思念孩子,但是又有什么用呢?这是比喻众生不念佛,而佛怜念众生,虽然怜念,但是没有用。

有人问“母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起来啊?佛为什么不直接把我们抓到极乐世界去啊?”这就是佛教跟基督教不一样的地方。佛是恒顺众生的,他不决定众生的命运,不摆布众生的命运,只是唤起我们的觉性。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假如母亲忆念孩子,孩子也忆念母亲,这样就“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最终总会见面。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忆念是一种力量。有一次,曾子在外边干活,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想让他赶紧回来,但是不知道去哪里找,于是就咬破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外边干活,突然感觉心脏很疼,就知道是母亲有什么事,就回家了。

这种感通,在双胞胎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或者感情特别深的人之间,很容易发生。像我表弟,他父亲脑溢血去世,走得很突然。后来他跟我说,他父亲倒在地上的同时,他在外边就感觉心特别慌,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就是心念的力量,就像大磁铁跟小铁钉的状态。母亲、佛就是大磁铁,儿子、众生就是小铁钉。大磁铁吸引小铁钉,小铁钉也带有磁性,对大磁铁有吸引力。即便中间有东西挡着,但是这个力量还在。当中间的东西去掉了,它们就吸附在一起了。

众生跟佛之间也一样,佛忆念众生,众生也忆念佛,就像大磁铁和小铁钉最终会吸到一起,终会相见,所以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如果不是小铁钉,而是小塑料,那就没办法了。“塑料”代表众生不忆念佛,就像儿子在逃跑,“若子逃逝,虽忆何为”。等他反过来忆念母亲、忆念佛的时候,他就变成小铁钉了。

关于“必定见佛”,我们看讲义:

约事——因果相应故,感应道交故。

约理——机法一体,有三:

“必定见佛”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事上理解,就是“因果相应,感应道交”;二是从理上理解,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机法一体”。

什么叫“机法一体”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种叫“往生正觉,机法一体”。阿弥陀佛的正觉跟众生的往生绑在一起,因为他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众生称念不能往生,他就不成正觉;既然他已经成正觉了,则众生称念必定往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法是一体的,众生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第二种,佛心跟众生心也是机法一体。从佛那边来说,佛的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从众生这边来说,众生只要念佛,佛的光明就摄取不舍。前面是佛入我心,后面是我入佛心,佛心跟我心融为一体,这就是机法一体。


第三种是“生佛三业,机法一体”,“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众生口称佛,佛即闻之;众生礼佛,佛即见之;众生念佛,佛即知之。就像刚才说的倩娘一样,佛分了一个身体,跟我们同吃、同住、同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念佛就如孝子思念母亲一样,我们念佛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如果连生我们的母亲都不想念,那就是太不孝了。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慈悲,十大劫来每天都垂着手臂等着我们,要救度我们,结果我们不念佛,那就是太不孝了。

就像夕阳西下,天马上就要黑了,母亲倚着家门,“儿子怎么还没回来?什么时候回来啊,我的宝贝”。佛的心态跟父母的心态是一样的,所谓“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我的儿子在娑婆世界,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你吸引了,不想回家呢?”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念佛是不是一定要想像自己“我是一个孝子,我想我的母亲,佛就是我的母亲,我要孝顺”,是不是一定要这样想呢?其实没必要。这样说,只是希望我们能放下对娑婆世界的贪著,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实际操作来讲,不用每天这样想,只要念佛就可以了,我们的思念和孝顺都在称名里了。

摘自书屋讲座《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浅释》

释宗道讲于2019年11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