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伦尽分,心与道合 | 印光大师一生行化所强调的做人基础
敦 伦 尽 分
敦伦尽分,心与道合。这是印祖在一生行化当中所特别强调的一个做人的基础。这个基础也是我们儒家文化所诠释的主要内涵。
那么儒家文化所展开的伦常的做人基础,实际上也可以把它列为五乘佛法中的人天乘来理解。所以念佛行人首先要把人做好。
那具体谈敦伦尽分问题。尽分就是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当中都有一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道德义务,这叫尽分的问题。名分,名就是你有一个社会角色的名,就会有跟这个角色相应的道德义务。这就叫做分。
这里谈到做父亲的要仁慈,一般父母对子女都具有自然天性的仁慈,如果对子女都不仁慈,那你作为父母的那个分就没有尽到。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子女就得要孝,孝是子女的分。
兄弟之间的关系,兄要友爱弟弟,弟弟要恭敬兄长,这是兄弟关系。夫妇之间,做丈夫的要和睦,要有责任感,做妻子的要柔顺。这是夫妻之间的名分。在社会上,有主有仆,主人要仁爱部下,仆人要忠心耿耿。
讲五伦关系,五伦关系有三伦关系都在家庭:父子、兄弟、夫妇。进而拓展到社会:朋友、君臣。五伦关系都各尽道德义务,这个家庭和社会才能和睦,才能国泰民安。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恪尽自己的分,你有什么样的社会角色,你做好你的本分,不要去计较其他人对我是不是尽分,你先做好自己的。你不做好自己的,你先责怪:你对我怎么怎么样,那就斗争坚固,实际上就是恶性循环。
尽谊尽分,由仁义行,这在佛教被称为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身口意三业,举心动念跟一切种智相应,他就不会有差错。出于天然,出于天性,率性而作。就是他自性的明德、清净心现前了,要尽这个义,尽这个分,这才叫善人。
所以说善人是要有标准的!你是不是具足这种大的仁爱之心,行为规范能不能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能做得到,称为善人;你做不到,就是不善之人;你表面上说你做得到而实际上做不到,那就是伪善人。
善人来念佛能够相应,他只要一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是由于这个善人的心跟佛心相应。佛心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心。一个善人是仁慈心,仁慈心与仁慈心相应,就能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前来接引。
所以《观经》中品下生就谈这一点。有一个天性仁慈、孝顺的人,他一辈子可能都没有修行过佛法,没有听到净土法门,就是临命终时,善知识跟这个善人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当下相信,求往生,阿弥陀佛就前来接引,屈伸臂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善人念佛容易往生、容易感通的道理。
相反的呢,如果你看似每天都在念佛,但是你的内心跟道不相应,心不依道。什么是道?道就是正道,正道是什么?还就是同体的大慈悲心,这大慈悲心是从诸法空性里面生出来的。
所以儒家和佛家的圣人都在强调仁慈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念佛心一定要跟这个大的仁慈之心相应。这就是道。道里面也包括空性的智慧,不执著,没有我的观念。
如果念佛行人的这个心跟这个道不相应,连最起码的道德义务,应该做的都做不到,那你就是天天念佛,这也没有什么作用啊。
因为你当下这个心跟佛心相违背,相违背就感通不了,感通不了就难以往生净土。难以往生净土不是说佛不慈悲,而是你当下这个心,能感的心发生了问题,发生了障碍。
不是没有电源,电不过来,是你把电隔开了,那就无由垂慈接引也。你看这里就讲到念佛往生这个极为超越的解脱之法,也得要你平实的敦伦尽分的道德基础。
- END -
往期推荐
信愿不真切的五个表现
轮回路险 | 上根修行的人尚会从迷入迷,更何况中下根的人?
他们为何都要一往情深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接引?头头救拔?
庐山东林寺官方公众号
九品寶蓮 在腳跟底
不念彌陀 辜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