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疏钞 | 辈之品之,随因感果(二)
弥陀疏钞
于是器中,辈之品之,成三成九。九之又九,三之又三。又细分之,复应无量。如二部中说。
次明阶等也,辈者,《大本》三辈。品者,《观经》九品。故曰三九。三辈之中,复三辈之,则成九辈。九品之中,复九品之,则成八十一品。辈之无穷,品之不已,则成百千万亿辈品,故曰复应无量。
所以然者,均名念佛,同一往生。而修有事理,功有勤惰。随因感果,地位自别。故《涅槃》说十二因缘,曾无二法,而下智观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者,得佛菩提。
是则诸天共器,食有精粗。三兽同河,渡分深浅。焉可诬也。倘其自负利根,闻说念佛若将浼焉。宁知辈品天渊,存乎其人而已。终不念佛,钝置汝也。好奇负胜之士,幸平气而思之。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存乎其人
那知道这一点就要抨击那一种自视极高的人,这类人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觉得自己是上根利智。于是他看到净土法门就是念念佛号嘛,认为这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门。大概我这个上根利智不需要修这个法门。如果别人劝他念佛的话,那好像是瞧不起他,让他受到了侮辱一样,你劝我念佛啊?你搞错了吧!我是跟那些愚夫愚妇一样的人吗?闻说念佛法门就好像是受到了污染。
当时曹鲁川居士在给莲池大师的回信里面,就批评莲池大师说怎么能把《阿弥陀经》跟《华严经》相提并论呢?提出了他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这毕竟是一个愚夫愚妇所修的法,最多是方等时说的法,怎么能跟大方广这样的教法相提并论呢?
莲池大师给他回信里面阐述了《阿弥陀经》跟《华严经》都是圆教,都是佛的解脱之相。莲池大师对《华严经》也是很推崇的,所以他就说我跟居士在对《华严经》的推崇方面没有两样。我们都是华藏世界莫逆的良友,只是你不理解我区区之心(祖师都是很谦卑——区区之心),现在我知道了念佛法门这么大的一个好处,就进一步想拉居士您到极乐世界成为莲池海会的弟兄呢,不知道居士是不是能够理解我的这份好意。
后来曹鲁川又回信了,他们之间的信笺往返了好几次。他的回信很有意思,他说尊者想与我携手共入莲胎,您是不是看错了?这就好像古人曾经说过的把人捉到一个迷津里面去。我已经是很好的状态,你让我到极乐世界莲池里就好像捉到迷津里去。
甚至就等于是弃金担草,让我对《华严经》这样一个黄金要放下,去挑你一担草。那就等于说教他去念佛求往生是这么一种情况,好像是对他的侮辱似的。
这种情况可能是很普遍的,不仅是古代,现在也有。如杨仁山居士,他早年学佛是由于读了《大乘起信论》而产生信心的,一辈子也在弘扬《大乘起信论》。开始对净土法门他真的是很轻视。那杨仁山居士以后为什么对净土法门一往情深?为何成为一个教在华严,行在净土的了不起的居士?他谈自己思想的转变就是由于看了莲池大师的这部书!
自从看了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之后,他才知道净土法门是这样的广大精微,才一往情深的来念佛。杨仁山居士是很有学问,很有善根的一个人。他最后觉得念佛是最好的,不会像原来觉得念佛就是把自己看得很低。
同一念佛,而辈品有天壤之别。所以你能得到什么样的辈品就完全靠你自己的行持,你的善根和你存什么心了——“存乎其人而已”。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道理而最终不念佛的话——“钝置汝也”。这句话很有深意,“钝置”就是你废弃了,而且“钝置”也表明你就越来越钝了。你看真正信愿念佛的人,他可能原来很不怎么的。比较愚痴很钝,但是他只要坚持念念念念,念个若干年,就慢慢的越来越灵光了。而如果原来水平比较好的人,他不念佛,不把念佛瞧在眼里,一天到晚钻到文字堆里面,博览群书,弄这个,弄那个,十年二十年后再看看,他就越来越不行了。
这就是因为没有得到阿弥陀佛名号光明的加被呀!我们的心很难展开觉悟智慧的芬芳的,我们这个心在污泥浊水里面伸展不出来,一定要靠弥陀名号的强缘把我们内心的智慧给拔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不念佛就是“钝置汝也”,因为你一天到晚都是在妄想杂念堆里面过日子,你哪会有什么智慧?
现在确实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好奇,喜欢那种奇特的东西,一听修什么法门能开悟,或者得什么神通能知道前世后世,他很好这些。或者到哪里去有什么瑞相,看到了什么等,这都很麻烦,因为这样搞多了,真是一身魔气。这种好奇特的人,很容易出问题。
上次有个居士来寺里,提到有个同修念佛,现在到精神病院去了。那怎么到精神病院去了?就是因为追求开悟,他这一追求开悟,心太猛了,“嘣”的一下精神分裂了。好奇呀,他没有一种平实的、平淡的心。
“负胜”的人往往是在教理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好像很通达,是个大通家。说起来头头是道,再一看他的行持,都不怎么的,言行不一。但是他却要胜过别人,这些好奇负胜之士确实会耽误自己。希望这种人能认真地心平气和地去思维。
净土法门你真念的久了,心会越来越平实,越来越老实,越念越觉得自己业障深重,越念越觉得阿弥陀佛慈悲广大。所以我们离开阿弥陀佛是不行的,就好像一个人离开空气阳光是活不下去的一样。
我们的菩提心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护念,那是会烂坏的,甚至连信愿都很难伸展出来。我们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一定要全身心靠阿弥陀佛。“外慕诸圣”才能把我们的己灵给引发出来。那些说佛力不足以依靠的好奇负胜之人,最终都会耽误自己。
上期 · 回顾
弥陀疏钞 | 辈之品之,随因感果(一)
往期精选
1 | 一个人的人格、修行怎么去判断? |
2 | 十心向往 | 一个修道人要存哪十种心? |
3 | 弥陀疏钞 |《佛说阿弥陀经》是属于菩萨藏经典吗? |
庐山东林寺官方公众号
九品寶蓮 在腳跟底
不念彌陀 辜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