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讲堂 | 《无量寿经》浅讲:到了极乐世界,再也听不到任何恶人恶事恶名

2020-11-23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宗道法師 編輯部de故事 

唐朝 坐佛


《無量壽經》淺講15(一)來自編輯部de故事

朗讀:佛依


        第十六願:不聞惡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六願,字面意思是說“假使我成佛之後,我國土的眾生,他們眼所見、耳所聞的一切名相沒有不善;如果有不善的話,我就不成佛”。也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通過六根接觸的任何信息,如果有惡的、不善的,我就不成佛”。反過來說,就是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六根所觸的六塵無不善,沒有一絲毫的惡。


《會疏》解釋這一願,說:


述曰:見或國土,多不善名。名雖實之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且夫如來至德,稱以瞿曇沙門,高儀輕呼禿頭,是皆雖招唾天之過,動苦鑠金之難。又,如來在世,頻有譏嫌之聲,緣此故制諸戒律。浮囊易破,戒珠難護。所以願言:我成佛之國土,永絕三途苦難等名,及外道惡人所有譏嫌之名,唯有適意悅樂之聲,供佛敬法之聲也。《贊》雲: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實是此願證悟之緊要也,乃至等從體至名義也。如彼韋提希,請佛祈求不見惡人,不聞惡聲,佛使選西方一土,尤有所以哉。亦可是當《論》大義門功德成就也。


“見或國土,多不善名”,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考察十方佛國,發現很多國土的很多名是不善的、惡的。


“名雖實之賓”,雖然“名”不等於“實”。“賓”就是賓客,不是主人。就是說,“名”跟“實”是不能劃等號的。雖然如此,但是名對人心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是孔子的一句話。“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說,名在人的一切活動中還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名”的世界里。大家来书屋,如果没有一路上这些名,你们怎么来?说“我先坐车到天通苑”,这是一个地铁站,这就是一个名;坐地铁到了东四站,从哪个出口出来呢?C口,还不能搞错,一搞错就麻烦了;出来之后去哪个小区?俊景苑,这又是一个名;然后到中间的会所,在地下,几号啊?159号,这也不能错,但凡有一点错,就不行。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名”的世界里,有一些是物质世界的名,有一些是精神世界的名。我们起心动念都离不开这些名相,从我们生下来开始,就被这些名围绕着。就像鱼生活在海里,我们也一样,我们就生活在名相里,这是名组成的海洋,我们就在里面穿来穿去,终其一生都在名里。很多人很在乎名声,有时候把名声看得比钱和物质还重要。


为什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呢?因为名里含有万事的理则,随便一个名,都有理则在里面,所以名正理就正,理正事才能成。


“理”字的本义,“理者,治玉也”,《说文解字》就是这么解释的。“理”这个字的本来意思是,古代的工匠雕琢玉的过程称为“理”,就是“纹理”的“理”。玉有天然的纹理,雕的时候一定是顺着这个纹理,不能逆着天然的纹理,稍微逆一点“咔嚓”一声就碎了,所以肯定是顺着天然的纹理去雕琢。后来,就慢慢衍生出“道理、理路”等含义。


这是说什么呢?万事万物也像这块玉一样,都有各自本然的道理、本然的理则,如果我们顺着本然的道理行事,这件事就能成;如果在做的过程中是逆这个理则,这件事就不成。


所以,孔子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为“名”里面包含“理”。


同时,“名”里面也包含“位”,有名就有位。但凡一个事物有名,它就有了自己的位,万物各就各位,各自在各自的位置上。这个位置如果不正的话,这件事能成吗?整个关系都是乱的。就像开会的时候,那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座位都不是随便坐的。因为位决定名,名决定位,名、位若不相应,后面的关系就不好理顺了,就会出各种乱子。


所以,名跟实是这么一种关系:虽然名不等于实,名是实之宾,但是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


我们再看下面,“且夫如来至德”,从这里开始讲的“名”就不是广义上的名,而是把意思着重放在“声名”这方面。这说的是谁呢?“如来至德”,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应该是德很高了,但是“称以瞿昙沙门”,一切外道,或者对佛没有尊重心的人,都喊佛什么呢?“瞿昙”,“瞿昙”是佛在家的姓。


就像马祖道一禅师,他成道之后回老家,去度他家乡的人,结果在江边看到一些老家的人喊他的小名,他听到之后立马就走了,还说了一首偈子:“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溪边老婆子,唤我儿时名。”江边那些老婆子都不喊他出家以后的名字,都喊他小时候的名字。那些老婆子的心也一样,她们想到的都是他小时候的状态,都是他小时候上树抓鸟、下水捉鱼的印象,对这样的人,他没法施行教化,所以他就说“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


佛也一样,他成道之后回到家乡,大家都喊他“瞿昙”,就是佛俗家的名字,大家都不喊他“佛陀”,不喊这个名号。


“高仪轻呼秃头”,本来他是高僧、祖师,非常有德行,行谊非常好,非常高超,但是别人不理解,或者瞧不上他,就称他为“秃头”。现在也是这样,如果世间人对出家人特别不恭敬的话,都还是这么喊。在《阿Q正传》里,阿Q喊一个出家尼众法师,就说“秃儿”,还用手摸那个尼众法师的头,很亵渎,内心很瞧不上。


“是皆虽招唾天之过,动苦铄金之难”,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些喊佛为“瞿昙”,或者叫祖师为“秃儿”的人,虽然他们在根本上不能伤害佛和祖师。“唾天之过”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成语叫“仰面唾天”,就是说你伤害别人,诽谤别人,尤其你诽谤的对象是很有德行的祖师大德,那你就等于是朝天吐唾沫。吐了一口唾沫,但是朝着空中,结果怎么样?唾沫掉下来,掉到自己的脸上。其实你并没有伤害到对方,反而自招其辱,就显现你这个人特别没涵养、没水平,所以叫“唾天之过”。


但是,反过来说,“动苦铄金之难”,如果这样的情况特别严重的话,有一句话叫“众口铄金”,虽然佛和祖师很有德行,但是如果都这么诽谤的话,也会毁掉佛和祖师的形象。“众口铄金”,金子本来是很坚固的,但是口中的语言更厉害,可以把金子熔化,所谓“人言可畏”。


“又,如来在世,频有讥嫌之声,缘此故制诸戒律”,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带领整个僧团,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事被世间人讥嫌,“你看,那些出家人这样、那样……”,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出一件事,佛就制一条戒律。出家比丘有250条戒,比丘尼有348条戒,都是这样制的,出一件事就制一条戒,所有人都要遵守。其实,佛制定的很多戒律都是为了避免世间人的讥嫌,让佛法的整体形象在世间好起来,让世间人想到佛法就很尊重,不会讥嫌,是为了让佛法能够住世,一代一代地传持。


但是“浮囊易破,戒珠难护”,“浮囊”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人身如浮萍,是个臭皮囊,很容易失掉。戒律很难持守,就像一颗玻璃珠,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所以叫“戒珠难护”。人身就是这样,身体的寿命得不到保障,戒律又很难持守。所以,虽然想要免掉世间人的讥嫌,但是不容易。


“所以愿言:我成佛之国土,永绝三途苦难等名,及外道恶人所有讥嫌之名”,“希望我成佛之后,我的极乐世界永远听不到三途苦难的任何名字,外道、恶人的所有讥嫌语言更加听不到。所听到的“唯有适意悦乐之声”,都是正面的,都是很美好、适意、喜悦、快乐的声音,以及“供佛敬法之声”,绝没有讥嫌。


“《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魔乡。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眼所见、耳所闻都是恶人、恶声。就像韦提希说的,“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就代表恶,就代表一切的恶名。一切的恶事,要么是畜生所做,要么是饿鬼所做,要么是地狱所做。“盈满”,就是到处都是。所以善导大师说“到处无余乐”,连声音都是恶的,哪有好的?连名都是恶的、不好的,论实体来说,就更没有好的。


“唯闻愁叹声”,到处都是愁叹。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实是此愿证悟之紧要也,乃至等从体至名义也”,先有体,再有名。正因为极乐世界的体是无诸不善、无诸恶,所以名上才会无诸恶、无诸不善,才会这样。所以,龙树菩萨就有两句话,叫“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极乐世界没有恶名。善导大师的《法事赞》说“弥陀佛国真严净,三恶六道永无名”,如果我们自己的名,在三恶六道里被除名了,就像孙悟空去阎罗殿,把生死簿拿过来,大笔一挥,就把猴子猴孙的名字都划掉了。本来这些猴子猴孙应该活三五十年就死了,寿数是有限的,结果孙悟空全都打了叉。阿弥陀佛也一样,也在阎罗王那里帮我们打了叉,“三恶六道永无名”。


如果我们的名字在三界六道里被除掉了,这么多的恶名、不善之名也就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三五十年、五六十年,七八十年就是最多了,是以什么身份来过呢?叫“秽土假名人”,这是我们的真实身份。


从佛教的立场来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是无常迁灭的,物质的、精神的,无时无刻不在迁灭,也就是虚假的。更何况是跟这些事物相对的名呢?实体都是假的,名就更是假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名、实都是虚假的,都是不真实的,但是名跟实对我们人心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只要我们还在世间,就不可能不受名的影响。即使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善名对我们的心一样有正面的影响。因为善名对我们有正面的影响,这个名一出,就会勾动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都是围绕这个名展开的,就跟这个名相应,我们的思维、想法就受这个名的引导,起心动念就跟这个名相关。


再深入一点说,善名会引发我们阿赖耶识里的善种子,恶名会引发我们阿赖耶识里的恶种子。你听到善名,你内心的善种子就会发动,频道就跟这个相应;你听到的是恶名,就跟恶种子相应。所以,为什么要隐恶扬善呢?好的、美的、善的,就尽量让人知道,尽力宣传;恶的,尽量把它隐藏起来。


有一个心理学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这是一九六几年的一个心理学实验,特别有名。因为它跟教育相关,所以当老师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这是一个美国人做的实验,他找了一所学校,在一个年级里随机找了十个人,然后就跟这些学生和老师宣布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说“这十个学生是这个年级里最优秀的,智商最高,学习能力最强,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来看,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将来最有可能成为一流人才”。这样宣布之后,立刻就能看到变化,有些学生原来很笨,后来都变聪明了;包括老师,一听专家都说了,这些学生是最聪明、最有发展的,所以对这些学生的看法也发生变化了,另眼相看,目光里都是期许、赞许、鼓励,也愿意倾注心血在这十个学生身上。这十个学生也一样,信心立刻就上来了,“我是智商最高的,我是最有潜力的!”特别有信心,以前自卑的都变得有信心了。结果,若干年之后,个个都成才了。


最后,设计实验的人告诉这些学生、家长、老师,其实这十个人是随机挑选的,“学渣”级别的也在里面,但是也成为“学霸”了。这说明什么?其实他宣布这件事,这就是个“名”,名对人心的影响不能小视,名对人心的影响非常实在。


所以,人需要被鼓励,需要被赞叹,而不是打击他,总是给他负面的信息,其实要给他正面的信息。你给他正面的信息,他就往正面的方向发展。你想让对方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顺着那个方向赞叹他,他就能成为你赞叹的那样,人心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实验,是俄罗斯的实验。把一个人放到床上,然后在床下放一盆水。这时候,有个医生用一个东西,轻轻地在他的静脉上划一下,然后告诉他“你的静脉已经被割开了”,然后就用一个水管,有“滴滴答答”的声音,就像血滴到水盆里,说“这是你的血在流”,然后过了几个小时,这个人就死了,多神奇!


这个人以为自己的静脉被割开了,实际上没有被割开。但是,因为他心里没有一丝毫怀疑,这也是“信心清净”,非常相信,所以就等于血在往外流,在他那里就是真实的,最后他就真的死了。当然,这是用死刑犯做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很惊人,其实这也是一个“名”,你告诉他“你是这样,你是那样”,跟他描述一下,对他的心就会产生影响。


往生也一样,所以法然上人有句话,叫“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你整天想的是“我肯定能往生”,你最后就铁定能往生;你天天想的是“我不行,不行!”你最后就真的不行。因为在佛那里是没有条件的,佛是不设条件的,你本来就可以往生,但是能不能往生,就看你自己。


所以,要多听闻让我们信心决定的法,要多吸收这样的信息。像什么“一百零八种不能往生法”,就不要听了。前些年这个特别流行,在任何一个结缘点都会看到厚厚的一沓,“一百零八种不能往生”,列得清清楚楚,是古代一个大德写的。有些居士就特别热心,生怕念佛人不能往生,就印了好多,到处发。这一百零八条,你在自己身上准能找到几十条,看得人心都凉了。


所以,“乃至闻有不善名者”,这个“不善”是什么意思呢?《大乘义章》的解释是“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这是一个标准的解释。我们说“恶”,什么叫“恶”?其实我们说来说去都说不明白,但是净影大师用一句话、四个字就说得清清楚楚。“违”,就是违背我们的本性、佛性。“损”,就是对自他都有损。连起来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或者起心动念,或者语言,身、口、意三业所做,都是有违于我们的本性、佛性的,并且对我们自己和他人都有损,这就称为“恶”,或者称为“不善”。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解释。


极乐世界没有任何跟我们本性违背的,因为它是我们佛性完全的彰显,怎么会违背呢?完全顺佛性,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所以不可能存在违本性、佛性的情况。而且也不存在对自他有损的情况,都是有益的。所以,无违无损,是顺的,是益的,这就是善。所以,极乐世界都是善的一面,没有恶的一面。


這種善,善到什麼程度?善之極。極樂世界的任何一個名字拿出來,都是善之極。換句話說,所有的東西,雖然看起來不一樣,聽起來不一樣,但其實都是一個名,什麼名?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就像我們的身體是細胞組成的,每一塊肉、每一塊皮膚都是細胞組成的。極樂世界也一樣,所有東西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組成的,最善,極善,圓滿善。


好,這是第十六願。

 

贊 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