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在“欲望”和“无聊”的两头摇摆

2020-11-09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编者按】

 

对于叔本华的“摆钟式人生”,我们都好理解,就是不停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后,我们又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无聊。

 

所以,我们到底该去做些什么事情才不至于在“欲望”和“无聊”的钟摆间两头摇摆呢?

 

假如我们注意到了自己在各种情况下的快乐体验,就会知道当我们用自己擅长的东西去完成某项事情时,才是最快乐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就感,这种快乐的感觉远大于我们在穿一件新衣、吃一顿大餐的时候。

 

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下,不是说穿新衣和吃大餐就不快乐,而是说,如果人生只有穿新衣和吃大餐,那肯定是不快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成长的,都是渴望去探索自己潜能的。

 

我发现,当我在画画的时候,自己是非常快乐的,我喜欢这种满足的感觉,画画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事情,但后来却没坚持,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到外界太多影响,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从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记得,在当年挑选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设计,因为觉得设计能够“赚钱”,进而我联想到,生命中有太多选择都是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当我回想过去的时候,我发现我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自己,就像艾菲说的“欲望着别人的欲望”、“我从没一天做过我自己”。

 

之所以思考过去,是为了寻找原因,而在找到原因后,我就要更好的专注于当下,切不可停留在过去的悔恨中。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0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有些有钱人认为:我有精美华贵的别墅,有价值不菲的汽车,还有一辈子享之不尽的银行存款,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我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学什么佛、去追求什么解脱呢?大可不必!

但不知这些人想过没有,你们是否已经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你们能保证自己不衰老、不死亡吗?你们愿意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束手无策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既然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生老病死的挑战,去推翻生老病死的压迫;既然我们害怕生老病死的威胁,又为什么不去努力、不去思考呢?

如果生老病死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置之不顾;如果生老病死无法摧灭,我们也没有必要作出无谓的付出。既然已经知道生老病死的厉害,又掌握了解决生老病死的武器,获得了超越生老病死的良方,我们就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刻苦修行,力图断除生老病死之根。

02

世间很多人为了避免年老之际因儿女不孝、体力不支而生活无着,便去买大量的保险,留很多的财物以防不测。

既然为了衰老都要作出如此的准备,为了来世又怎么能不作准备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来世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为之打算。但是,我们又怎能否定来世的存在呢?

稍有智慧的人都应当明白,我们不能仅凭看不到来世就否认它的存在,因为从古至今,不但没有一个人能证明来世不存在,而且我们还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来世的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在迷茫当中度过这一生,而应当作出理性的选择。

当人们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地去挣钱,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不在话下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03

金钱只能满足物质层面的一些欲望,却不能排除精神上的空虚、恐惧、忧郁与孤独。假设一个人只是生活优裕,算不算获得幸福了呢?不算!因为他的精神是空虚的。

反之,有的人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他的精神却是充实的,因为他的精神有了寄托。

这种寄托,不是随便找一个就可以的,而应当是准确可靠的,是能够引领我们在轮回的樊笼当中寻求到一条出路的依托。

04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却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

在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自杀,这些人不是因为饥寒交迫、缺衣少穿,而是因为精神缺乏寄托所导致的孤独症、忧郁症。但我们知道,通过自杀的愚昧手段,根本不能使这些问题一了百了,而只能使下一辈子更糟糕。

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则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当中,也不会软弱无能地选择自杀。

综上所述,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发达,精神生活也要随之而提升,并与之相匹配,倘若二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务必要寻求解脱。

收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来源于《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