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 长平之战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伤亡最多的战役,它不仅决定了秦赵两国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走势。公元前260年,以赵孝成王赵丹为核心的赵国领导层决定以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为赵军统帅。由于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持久防御战略,主动出击, 随即赵军被秦国尉白起指挥的秦军全部消灭,白起杀俘40万,几乎全歼赵国的有生力量,致其一蹶不振,为其最终荡平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的序幕,要从公元前262年说起。
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当时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土地也最少,其疆域大约在今天河南中部与山西东南部,都城在新郑。白起很快攻陷野王,野王降秦。如此一来,秦国彻底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导致上党郡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韩国本意割让上党郡请求秦国罢兵休战,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归秦,决定将上党17城献于赵国,希望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赵王赵丹与群臣商议是否接收上党,得到正好相反的两个答案。平阳君赵豹反对接收,认为这会招致大祸;平原君赵胜却认为毫不费力得到广达两万平方公里的一郡,这是破天的好处。赵丹接受了赵胜的建议,将上党17城收归赵国。
如此一来,秦国自然暴怒,赵国虎口夺食,必然会直面秦国兵锋。两年后,秦国大将王龁攻取上党,当地民众纷纷奔赵而去。赵国屯兵长平,据以接应上党民众。事态逐步扩大,四月,王龁向长平赵军发动进攻,赵国派遣大将廉颇赶赴长平全权指挥。到七月,双方时有刀兵相接,但多以赵军失利结束。廉颇见秦军攻势凌厉无法阻挡,遂采取固守之策,坚筑垒壁,无论秦军如何挑衅,就是不应战。
廉颇固守不出,王龁也无计可施,双方僵持在丹河两岸。胜利的天平开始朝赵国倾斜。
但很快,秦相范雎以反间计污蔑廉颇。赵王赵丹开始埋怨廉颇初战不利,损兵折将,而且只守不攻,决定临阵换将,用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替换大将廉颇。秦军的战机就在此时。
秦王得知赵国临阵换将,立即密令白起为将,王龁为副将,迎战赵括。白起诱赵括追击,并派两万五千奇兵突袭赵军后路,切断赵军营垒与出击军队的补给线。自此,赵军绝粮46天后发起最后反击,以惨败告终。
40万赵军向白起投降,白起使用欺诈的手段,将40万人全部坑杀,只留240名年龄尚小的士兵回邯郸报信。自此,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
关于长平之战,历来存在的疑团很多。
而最让人疑惑的,莫过于赵国临阵换将了。范雎使反间计,鼓吹从未上过战场的赵括,企图让赵王换赵括为将。赵括既然从未上过战场,秦国又是如何得知赵括“威名”的呢?作为国君,这样简单的中计,恐怕说不过去。
赵国换将的原因,应当从战争各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粮草经济问题,长平之战前秦国已拥有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和河东四大粮食产地,耕地总面积和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在物资运输方面,虽然秦都咸阳到长平前线的直线运输距离是赵都邯郸到长平前线的两倍多,但秦国却有着魏国割让的河东400里地作为军粮的后勤基地,并不需要全部依靠本土运粮,此外,秦国具有水运优势,从关中运往前线的大部分运粮路段都可通过水运完成,大大节省了运粮时间,因此,在打持久战上,赵国的优势并不大,赵国在粮食储备等方面又远远不及秦国,从纯军事角度而言,廉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敌锋芒,持久防御以后发制人或许是可取的,但遗憾的是赵国的经济状况,主要是粮食储备无力支撑这种战略,加上生产力与交通条件的落后,导致了赵国不得不改变战略。
其二,是赵括本人的军事实力值得认可,并非后世“纸上谈兵”之辈。在面临战国时期绝世名将白起时,赵军能给予秦军前所未有的巨大杀伤,固然是因为赵武灵王军事改革后赵军强悍的战斗力,但赵军统帅赵括的有力指挥同样功不可没。须知在伊阙之战、光狼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等战事中,暴鸢、公孙喜、芒卯、贾偃与楚顷襄王熊横领导指挥的韩军、魏军、赵军、楚军虽被白起杀死、淹死数十万, 却无一能给秦军造成重大损伤。更不要说鄢郢之战、华阳之战,白起是以少胜众,鄢郢之战白起甚至以几万人孤军深入,就攻陷了楚国数十万大军防守的核心城市别都鄢和都城郢,淹死杀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夺取楚国经营数百年的基业江汉平原,迫使其东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两相对比,赵括能以对方一半多的兵力,面对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天才白起和兵力占优的强悍秦军,而能在绝粮46天的情况下组织反攻,野战中杀敌过半,虽兵败身死,也虽败犹荣。
因此,赵国用赵括为将,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非听信间谍谣言做出的“草率决定”。
此外,大将是一个权力巨大、地位极高的关键职务,对它的争夺是牵涉到各方势力变动、利益调整的重大政治问题。赵国换将还牵涉到赵国内部的两股政治势力(官僚派与宗室派)的斗争,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在赵国政坛上,宗室派一直具有很强的势力,赵国历史上就多次发生宗室叛乱,不仅如此,赵国有任命宗室为将统兵作战的传统,如赵武灵王攻中山,即以公子赵章将中军,宗室赵袑将右军,宗室赵希将胡、代兵马,此外宗室为将著名者有赵疵、赵渴、赵何、赵梁、赵奢、赵括、赵葱等。
不过在沙丘宫变中,赵成、李兑领兵围宫,饿死赵武灵王赵雍和公子赵章,此后相国李兑专权,长期把持国政,并对宗室进行打压迫害,官僚派势力得到空前膨胀,赵惠文王成年后重用弟弟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宗室以对抗李兑的势力。直到赵孝成王即位后,赵胜成为相国,宗室派的势力才逐渐占优并开始不断排挤官僚派。
长平之战中接到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要献上党于赵的消息后,赵孝成王主要咨询了宗室赵胜、赵豹、赵禹的意见,前往上党受地的也是赵胜。可见宗室派的影响力已然非常大。在赵括替换廉颇的决策过程中,表达反对意见的大臣蔺相如,正是赵国官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至于其他宗室派成员的意见,虽未明文记载,但很可能是默许或者支持。
赵括的任命是宗室派与官僚派政治斗争中宗室派胜利的体现,也是宗室派持续打压官僚派的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赵国换将的原因非常复杂,其实质是统治阶层通过换将来贯彻战略意图,对军事战略进行调整。秦国间谍的谣言只是可有可无的外因,不论秦国是否实行“反间计”,赵国都应该会换将以调整军事战略,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谓赵王中“反间计”一说,将赵国战败归咎于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与赵王中计,显然是不合理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赵国长平一战虽然战败,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让秦军损伤过半,用了将近二十年才恢复元气,已经算是骄人的战果,可以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半个世纪。然而,这场军事变革终究未能改变赵被秦灭的命运,长平之战赵军先进的骑兵在和秦国传统步兵的较量中也没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战争不单单是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的比拼,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正因如此,才应该全方位地看待和评价这场战争,长平之战才会成为现在、甚至未来军事改革的永恒警示碑。
- END -
策划 | 鹿鸣编辑部
文案 | 段玮荣
校对 | 阮林漪 刘韩 段玮荣
排版 | 张笑微
审核 | 綦秦 方凌萍
文史底蕴 哲学素养 人伦情怀 传播技能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
湖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
原创|阅读|文化|电台|视野
覆上指纹
开启文艺文学文化的旅程
这是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