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慧淨法師: 光明第一之由

2020-11-02 念念不捨彌陀佛名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慧淨法師 彌陀慈悲救度 

《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以“最尊”“第一”來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所謂“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佛佛道同”與“佛佛平等”是經論中眾所熟悉的理念,既然如此,何以阿彌陀佛的光明能夠超勝十方諸佛,而成為“諸佛之王”“光中極尊”呢?釋迦牟尼佛於《大阿彌陀經》解釋說:


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


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

也就是說,諸佛的光明是隨其因地為菩薩時,志願與修行的差異,而各有大小的不同。法藏菩薩就是在這一原則下,發願於十方諸佛之中,成為最尊第一的佛。

《無量壽經》說: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又說:我建超世願。

《彌陀偈經》說:

發願踰諸佛。


這些經文都在顯明阿彌陀佛的光明之所以超勝十方諸佛,乃緣自其因地便已發超世之願。因為有大志願才有大修行,有大修行才有大成就。阿彌陀佛之“勝過一切,唯我第一”的雄心大願,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使一切眾生都能方便、容易往生到他的淨土快速成佛。阿彌陀佛一一誓願,都是這個雄壯悲願的具體展現。

阿彌陀佛超勝十方諸佛的願文,在《大阿彌陀經》有比較具體的說明。首先,法藏菩薩表明,他要成為“諸佛最尊”的佛,而說:

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

其相關願文如下:

第十七願: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


第十八願: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勝於諸佛。


第二十四願:頂中光明,絕勝諸佛。

以上三願,表明阿彌陀佛的佛身與佛光,絕勝諸佛。



第九願: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類。


第十五願: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

第十六願:說經行道,皆如佛。

以上三願,是阿彌陀佛誓願十方所有一切眾生,只要往生到了他的淨土,“都一種類”“皆令如佛”。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因此,在《大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特別用一千多字,來說明阿彌陀佛的光明超勝十方諸佛,而說:

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

又說: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平等覺經》則說:光明勝於諸佛之明,百億萬倍。

佛的光明即是佛的智慧之相,此智慧涵蓋廣度十方眾生的慈悲與願力。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既然在十方諸佛之中,是”最尊、第一、無比,十方諸佛,皆所不及」,而成為“諸佛之王”,即是彰顯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與願力,亦超勝十方諸佛!這種超勝的果德,正符合“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度眾生之意),十倍勝於諸佛”的因地超世願行。

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既是第一,當然也是唯一。

《無量壽經》說: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又說:

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

又《阿彌陀經》也同樣說十方諸佛都在稱讚阿彌陀佛,並且護念念佛人。而一大藏教之中,更有多達二百七十多部的經典,十分讚揚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故天台宗九祖荊溪湛然大師說:“諸教所贊,多在彌陀。”

又,《無量壽經》上卷末“華光出佛”文說:

極樂世界蓮華,現出無量諸佛,是諸佛等,現往十方世界,普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楞伽經》七卷本.卷六“極樂出佛”文說: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由這兩段經文可知,“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的根本佛”“十方諸佛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緣此可說阿彌陀佛一佛含蓋十方一切諸佛,代表十方一切諸佛。

本來“阿彌陀”三字是梵文,譯為中文即是“無量”;故阿彌陀佛即是“無量佛”,如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無量才能含攝一切功德。故凡十方三世諸佛,八萬四千法門,無不含藏於阿彌陀佛一佛之中。這也突顯了大乘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

《觀無量壽經》說: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觀阿彌陀佛成就,應該只見阿彌陀佛一佛現前;而經說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因為阿彌陀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切,故阿彌陀佛即是一切佛,一切佛即是阿彌陀佛,故見阿彌陀佛等於見一切佛。稱念禮拜阿彌陀佛也等於稱念禮拜一切佛,往生極樂世界也等於往生十方佛國。

阿彌陀佛的“無量”,包含了諸佛與諸法,也包含了所有的宗教理想,乃至人間的所有願望,故阿彌陀佛統攝十方諸佛,代表十方諸佛。

然因十方三世諸佛及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漫無統緒,在弘傳上,焦點不易集中,因而有指方立相之必要,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讚嘆,正在於引導十方眾生聚焦於“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往生於極樂世界速得佛果。彌陀的慈悲救度,不簡眾生,使得淨土的信仰,深植人心,流傳廣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