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你眼中讨厌的人,或许是心中隐藏的自己

2020-10-24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MORI STYLE

眼中讨厌的人

所有的优越感,

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


见心知性

【编者按】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投射效应”。

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自卑感,投射在别人身上。并且通过对其表达,厌恶和敌意来划清和自己的界限。

都说见心知性,你心里想什么,就会看见什么,遇见什么,相信什么。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表达着对别人的态度,同时也在定义着自己。其实,你眼中讨厌的别人,或许就是心中隐藏的自己。

只是,这个心中的自己,不被接受,甚至被你厌恶,所以把这种感觉转移给别人。

就像孟非说的:“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利,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

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不要鄙夷别人无知、贫穷、粗俗,因为出生、智力、成长环境的不同,我们每个人才拥有各自不同的高度。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掌握、落实、探究·内心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佛教所讲的“心”,当然不是指心脏,而是指五蕴当中的识蕴,以及部分的想蕴、行蕴和受蕴。

佛教对它的称呼也是多种多样,无论称之为意识、神识还是心,反正我们最终要掌握、落实、探究的,就是自己的内心。

至于外面的东西,我们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探讨它究竟是什么。这是大乘佛法的一个诀窍,佛陀在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

内心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内心是世界的创造者;

第二,内心是世界的感知者;

第三,内心是世界的毁灭者。

就像做梦的时候,心是梦境的创造者,也是梦境的感知者,醒来的时候,它又是梦境的毁灭者一样。

意识不喜欢一个人

其一,任何物质自身,包括石头、砖块、钢筋、水泥、汽车等无情物都没有精神,故而不会产生幻像。只有精神,才会产生幻像。世界是一个庞大的幻相,所以,它只能是精神创造的。

 

其二,世界的好与坏,大与小,善与恶,痛苦与快乐,都是物质无法感受的,而只能是精神的感受。

 

内心首先创立一个世界,然后由它自己去感受。如果心不感受,任何人都不会知道世界的存在。

 

比如说,如果没有眼识,根本看不到任何东西,则对这个人来说,世界就与不存在完全一样;如果没有耳识,听不见任何声音,则外边的任何声音对他来说,也与不存在完全一样。同理,其它任何外境都是这样。

 

如果把一个人当成心里最亲的人,一旦他有任何不测,就会非常痛苦;

如果把同一个人当成自己最恨的仇敌,那他的死亡或倒霉,或许对多数人来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如果把此人看做与己无关的普通人,则即使他死了,也是麻木不仁的无记感觉。可见,客观上并没有所谓的敌人或亲人。

冤与亲,都是我们的内心决定的。眼耳鼻舌身没有参与这个决定,阿赖耶识也无权参与这个决定,一切都是第六意识在做主。

 

如果仇人与亲人是客观存在的,则仇人就应该永远是仇人,亲人也永远是亲人。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月的亲人,下个月有可能变为仇人;这个月的仇人,也可能下个月就是密友。

比如,我们会认为,父母都是亲人,其实也不一定,如果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不是外境的变化,而是自心的感受在变。

自我取悦

如果意识不喜欢一个人,哪怕他对自己比父母兄弟还上心,但自己仍然不会爱上对方;

反之,有些人对自己非常冷淡,甚至经常欺负或故意伤害自己,但自己却偏偏犯贱要喜欢这个人。这都是内心的观念在作怪啊!

如果内心不去感受世界,则再大的幸福与再大的痛苦都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比如说,假如一个人的亲人车祸死了,而且死得很惨。在他还不知道消息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感受,因为他的心还没有感受到,所以就像没发生一样。

一旦得知这一噩耗,心感受到了,痛苦也会随之而至。如果第六意识不去创造与感知,世上就没有这么多复杂的东西和关系。

因为第六意识首先创造了世界,所以相对来说,这个世界还是比较坚固的。在创造之后,哪怕第六意识自己想去改变,也未必能够立刻实现。但通过长期的修行,世界也可以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俱舍论》中说,万事万物是业力的感召、业力的显现。世界的创造者是不是业力呢?

业力也是我们的心创造的,没有心就不会有业。

文字:来自于《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