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过低配的人生
【编者按】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我不过低配的人生》,看书名就很吸引人,书中有很多经典的小故事,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主要是为迷茫中的年轻人,提供一个独到地看问题角度,给予我们做事方法,处世技巧,情绪管理多方面地开解和启悟。以人性、思维、情商、教养等主题来阐述人生智慧。
书中,从世俗人的角度解读六祖惠能的故事,惠能大师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
为什么看起来的“弱者”能够得胜?书中说:比拼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是智慧。
知识,是拿来外用的。智慧,却是真实自我的浮现。强大的自我,是战胜天性中的恐惧与懦弱!
人生不需要太多大道理,注重人品是关键。能力绝非万能,心胸非常重要。此中强调了人品和心胸比能力更重要,我们身边许多有成就之人都有很好的人品或大格局,倘若只有能力,只有专业死知识,却没有好的人品,是绝不可能到达一定的高度。
其实,我们的认知是存在缺陷的,会夸大自我的优点,无视他人的优势。那些被我们藐视的人,有朝一日突然人五人六起来,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认知错误,不是这世界出了毛病。
有的人就看不惯别人的荣耀,说白了就是嫉妒,喜欢去揭他人过去的老底臭事,最终也害了自己。
人生不会停留在一个固定的阶段,人生跑道上呈现的是不停地相互超越,学校生活你可能领先,社会现实中就有可能被人远远甩开。
暂时领先,未必就最先抵达终点。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0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过度的欲望,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哪怕平时人品非常好,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也会被欲望所毁灭。
从无明的波纹,变成执著的波浪,再变成烦恼的巨浪。过度的愤怒、欲望,会使人远离人性,完全忘掉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最后走到崩溃的边缘。
佛教把所有的烦恼,归纳为三种:
第一种,贪,就是贪欲心。释迦牟尼佛没有要求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就放弃所有的贪欲或欲望,本身这也不可能,同时有些欲望对人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佛经对此讲得非常清楚。
想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欲望。想有更多的钱去帮助其他人,所以要去赚钱,这也是一种欲望。佛告诉我们,这一类的欲望暂时不需要断除,但自私自利的过度欲望,却应该先放下。
第二种,嗔,就是嗔恨心。在佛经里面,嗔恨心分了很多层次。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到了不愿放弃的时候,就是仇恨。
第三种,痴,就是愚痴心。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就是痴、无明、不明白真相。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可以告诉你成佛的方法,但仅此而已,最后的成佛,还是要靠自己解决。释迦牟尼佛不是万能的。
释迦牟尼佛在发现这个自然规律之后,只能告诉我们该怎样去做,如果自己不做,一样不能解脱。
02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让烦恼长期串习、生长,到现在也没法控制,只能让它们随心所欲地发展。
虽然在没有发菩提心,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不可能彻底断除这些烦恼,但要设法去控制这些烦恼。
大乘佛教认为,所有烦恼中,最大的祸害,是嗔恨心。因为大乘佛教的宗旨,是发菩提心,利益、度化众生。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与嗔恨心是矛盾、对立的。所以,修学大乘佛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嗔恨心。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经常会生起嗔恨心。比如说,同事、同学、佛友或家人稍微对自己说一句不好听的话,都会火冒三丈,立即恶口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必须学会控制、减少自己的嗔恨心,不让嗔恨心无限制地疯狂发展。
03
凡夫另一个比较严重且具毁灭性的烦恼,就是傲慢。傲慢与大乘佛教思想也有着非常严重的冲突,因为所谓菩萨,就是愿意生生世世担当众生佣人的勇士,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
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怎么可能无私奉献呢?
而贪欲心,却与慈悲心有一点相似的地方,虽然不能等同,至少也不会严重地冲突。
无明、愚昧虽然也和菩提心有一些冲突,但不是很严重的冲突,所以这些烦恼可以放在后面慢慢对治。大乘佛子首先要对治的烦恼,就是嗔恨心与傲慢心。
04
凡夫俗子一般不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却总会乐此不彼地说别人的缺点。
学习大乘佛法以后,我们要逐步改正这些毛病,调整心理上的问题。
让不好的东西逐渐减少,好的东西慢慢发展。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做心理训练。
如果不控制这些烦恼,就不能发菩提心。
现在的教育,无疑受到了西方思想深入骨髓般的影响,以致每个人都非常自私,非常傲慢,都是利己主义者。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会有菩提心的一席之地呢?西方科学技术在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 西方的有些思想也带有很大成分的毒素。
如果这样持续下去,菩提心永远都只能是嘴巴上的口头禅,而不可能落实到内心与行为当中。
收获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来源于《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