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以后,就可以把证悟带到中阴世界
点击↖关注平台
回复“血脉论”
获得已连载合集
大乘佛教绝大多数的显宗是如此。少部分讲佛性的经,像《维摩诘经》还有《大涅槃经》等等,比较突出的有十部佛经;凡是提到佛性稍微比较多一点的佛经,加起来也就二十多部。其他佛经讲的就是空性,比如说像第二转法轮中的《大般若经》主要内容就是讲空性,偶尔会提光明,但不会强调佛性、光明。
很多大乘佛经讲的都是六波罗蜜多,比如说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只有第三转法轮的佛经才讲佛性。是不是第三转法轮的全部内容都是讲佛性呢?也不是。也只有少部分佛经才讲佛性。
所以我刚才说,绝大多数大乘佛经讲成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心外觅佛。它们认为把我们现在凡夫人的烦恼全部断掉了以后,重新获得佛的智慧、佛的果位。绝大多数大乘佛教经典的观点都是这样。
但是少部分讲佛性的佛经就认为:不是把我们现在的烦恼断掉了以后,再重新获得佛的果位,我们的烦恼本身就是佛的智慧,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而已。那它提出这样子的观点以后,这一类的大乘佛经就与众不同。所以三转法轮当中的一部分佛经就说:不要心外觅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
我之前也提过,在《慧灯之光》里面也有收录。藏传佛教里面,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麦彭仁波切,他就认为这一类的佛经,虽然它们出现在三转法轮中,但是从它们的内容来讲,它们既不是显又不是密,是处于显和密中间的佛经;也可以这样子讲,它们既是显又是密。它们的内容跟很多的密法,像跟大圆满相比的话,讲得还没有那么清楚、那么深;但是跟其他的大乘佛经相比,那就讲得非常深奥。所以它们处于显和密的中间,既不是显又不是密,或者既是显又是密 。
比如说愤怒、嗔恨,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的情绪。不仅仅是佛教,从道德标准角度讲,你天天对家庭、对社会、对各种各样的人有一种仇恨,大家都认为这不对。但是,如果我们证悟了,那么这种仇恨、愤怒的本质就是佛的五种智慧之一。
显宗绝大多数的佛经是讲三身四智慧,也有讲四身五智慧。密宗绝大多数都是讲四身五智慧,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那么五智慧是什么呢?五智慧就是五毒。平时我们讲三毒、五毒,没有开悟的时候,五毒就是烦恼,它让我们去造罪、让我们去堕地狱。但是开悟了,五毒就不是毒,五毒就是佛的五种智慧。
佛的内在的五种智慧投射出来的外在形象是什么呢?就是五方佛。内在的时候就叫作五智慧,外在的时候就叫作五方佛。在密法里面,尤其是宁玛派的大圆满里面,五方佛的总和叫作普贤王如来,就是第六佛。
所以,我们特别愤怒、特别生气的时候,如果当时证悟了,那么愤怒就不是愤怒,就是佛的智慧。为什么是佛的智慧呢?因为佛的智慧具备的所有条件、功德,开悟的时候的愤怒也都具备了,它跟佛的智慧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烦恼就是佛。
我们有一点点开悟的时候,禅宗这些书里讲的每一句话的内容,我们一定会深有感触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开悟,没有这样子体会的时候,它讲“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怎么是菩提呢?它讲“轮回即是涅槃”,轮回怎么可能是涅槃呢?
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话,也会出现很多的困惑,自己也解决不了。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学佛了吗?那我现在是不是就已经成佛了?我已经成佛了,那我为什么还要学佛?会出现很多这样的疑问。所以,说来说去的就这么几句话,但这些话在真正的证悟以后都解决了。
大家一定要争取,要在这一辈子当中有一点点证悟。不说即生成佛,也不说要成为一地菩萨,如果有这些目标,那当然非常好。但至少一定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对这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内容有一点点体会,这个体会就叫作初步的开悟。虽然它的境界不高、层次也不是很高,但仍算得上是一个证悟。
有了证悟以后,你可以把这个证悟带到中阴去,所有中阴的修法,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修的。我们这一生,人活着的时候没有这些体会的话,死了以后怎么可能证悟呢?那这就是自欺欺人。那时,我们在中阴时的很多修法根本用不上,还不如好好念阿弥陀佛。因此,在这一生当中,大家一定要有把握,这样子才能够用得上;否则的话,这都是空谈,没有用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当有一点点证悟的时候,“佛性”就不再只是文字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