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在弥陀大愿之海 | 修行要务,立愿为先
第三讲 安住在弥陀大愿之海
当我们对念佛法门、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建立了一定的信心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发愿。“发”是激发、激活的意思,在我们的内心引发一种能量、指向一个目标。“愿”有希求的意思,标显一个目标,希望达到。那么在希求的过程当中,伴随着一种情绪状态,就是好乐之心。如果在情感上没有好乐之心,就不会驱动他努力去获得这个目标。所以发愿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修行要务,立愿为先
修行要务,立愿为先,愿立则道业可成。念佛法门指向的是一个非常超越的目标,是个很生疏的目标,必须把愿发得很坚固、很明确,才能真正产生效果。一定要对应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发我们的愿,四十八大愿就是我们发愿的参照系,这样才能够对应,才能够感应,才能够有效果。
从佛法一般的理念来看,三界六道的正报、依报都是与众生的念头相关的,换句话来说,我们三界六道轮回的种种现象都跟这个愿力相关。
有这么几个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外道叫郁头蓝弗。他在树林修禅定的时候,被树林的鸟惊醒,扰动了他的清净心。转移到水边坐禅的时候,又被水里的鱼所惊扰。瞋恨心就起来了,发了一个恶愿,说我以后在树林里把鸟抓住吃掉、入水里把鱼吞掉。他发了这个恶愿之后,继续修禅定,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待了八万大劫,天福享尽,禅定消失之后,就真的成了飞狸。这只飞狸在树林里面可以抓住鸟,入到水里面可以抓鱼。你看,一个恶愿都产生了它的结果,如果一个称性的善愿那更应该有它的结果了。
《神僧传》里面记载一个修行人,修了很长时间没有消息。有一天他就对着一尊石像,发了一句带玩笑的愿,说今生不能了道,下辈子就做一个威武大臣。果然他修行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转世成了雄赳赳的大将军。可见一个开玩笑的愿都能产生结果,如果由真诚心发的愿那就更应该有结果了。
《神僧传》里还记载了一个公案,有一位法师,博览经藏,智慧甚深,但是他所到之处非常寂寞,没有人请他讲经,他有时候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对经典理解有错误,为什么无论到哪里都没有人请自己讲经呢?有一次在寺院里碰到一位老和尚,他就向老和尚请教这个问题,老和尚告诉他:“不是你对经义理解有问题,你没有听说过未成佛之前,先要结人缘吗?是由于你没有法缘、人缘,所以你的水平再高都没有人来请你。”他一听就说 :“那我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老和尚说 :“不会,你现在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没有?”他看自己也没有什么钱财,身边多余了一块衣料。老和尚说 :“衣料也好,够了。”他就把衣料卖掉,得了些钱,再买些小米等食物。
老和尚就把他带到树林里非常茂密、有很多昆虫禽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把小米洒在草地上,代替这个法师发了一个愿:让一切能够吃到这些食物的众生,都跟这位法师结上法缘,以后来做他的徒弟。老和尚给他发了这个愿后告诉他,这二十年不要去讲经了,二十年后再开法筵。这位法师也很听话,二十年以后,真的有一个机缘,有人请他讲经。一开讲,来了很多人,大概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你想他人代为发愿都能产生效果,更何况我们自己真心发愿。
所以修行要务,立愿为先,愿立则道业可成。有发愿,信就在里面 ;有信愿建立,行持自然就会出来。尤其是念佛法门,它指向的是一个非常超越的目标。如果在世间你不发愿,还有世间善恶因果报应对应的原理在产生作用。念佛求往生是个很生疏的目标,必须把这个愿发得很坚固、很明确,才能真正产生效果。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念发愿文,祖师大德们留下了好几篇发愿文,我们每天都要念,就是来坚固我们的愿行。
那么问题就在于怎么发愿,发出什么样的愿,这是我们不得不加以讨论的。在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应阿弥陀佛的大愿来发我们的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就是我们发愿的参照系,这样才能够对应,才能够感应,才能够有效果。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都是救度我们脱离生死苦海往生净土,这是总的、趋向性的愿。
如果不了解这个情况,我念佛不想去极乐世界,我想到天堂去享福,或者我想下一辈子童贞出家再做大法师等等,就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应了。不相应,阿弥陀佛在我们身上就起不到作用。所以,我们发愿之前,一定要对阿弥陀佛大愿的缘起以及四十八大愿本质内涵有一个比较系统、详细的了解。
庐山东林寺官方公众号
九品寶蓮 在腳跟底
不念彌陀 辜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