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修行入门:从迷惑到觉悟(一)

2020-09-26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从迷惑到觉悟

编辑按:这一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如何证得声闻初果。其中有些内容在以往的文章或讲述中反复出现过,但这一次讲座最突出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并且十分完整地讲述了“五阴非我”的义理,以及证果的利益、修证的原理、观行的方法等等,对于刚接触“实证佛教”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入门篇章。而正文之后附录的现场问答部分,则更是集中了初学者容易疑惑的各种问题,讲述者都一一作答。文中的小标题是编辑为使阅读方便所添加。

一、游戏与案例:从喜羊羊变成灰太郎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这张纸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喜羊羊。接下来,我们把它依次传下去,每一个人拿到它之后,把这个喜羊羊擦掉一点,然后再画上一点。最后再传回我这里。

(游戏完成。)

看来大家都很客气,这个喜羊羊的形象尽管有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看得出来是喜羊羊。这有点像你小时候是一个样子,过了十几二十年后,样貌改变了,但是人家看到你,还是会说:“哦,你是小时候的某某吧?”

但那个为你接生的护士,等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再次遇见你,你觉得她还能认出来你就是她当初接生的婴儿吗?

这个游戏就是一个比喻,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虽然他的改变都是一点一滴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全身上下统统都会换掉。好比你刚出生的时候只是三公斤的baby,但是你现在已经长成一个有四五十公斤,或者六七十公斤的成年人了。当你说“某某就是我的小时候”,你要怎样解释,那个只有三公斤的小baby,就是“我”呢?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有哪个东西是一样的,哪个东西又是不一样的呢?

也许你会觉得思考这个问题很荒谬,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哲学家已经思索了两千多年。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变化如此巨大,然而大家一直都认为这是同一个人,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就以刚才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我们把它擦掉一点,再画上一点,如果重画的部分差别比较大的话,它有可能整个都被擦掉,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刚才做游戏的时候,有人就说“把它全部擦掉,画成灰太狼”。所以,喜羊羊一样可以把它换成灰太狼;或者当初画的是男性,后来被画上了裙子,就变成女性了。前后差异可以如此之大。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改变也很大。刚开始的时候,人只是一颗受精卵;受精卵只是一个细胞,它会分裂;到最后变成一个胎儿出生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的种类有两百多种,细胞的总量是天文数字,但只要七年就可以全部代谢更换。从出生时的小baby,到上小学,差不多是七年。也就是说,到他上小学的时候,全身上下的细胞差不多都更换过了,没有一样东西是和他刚出生时一模一样的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他们”是同一个人呢?

有的人会说:“基因还是相同的,所以基因相同,我们就说还是同一个人。”但这个答案无法解释同卵双胞胎的情况。大家知道,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如果按照刚才那个说法,是不是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一样的,就可以把他们当成同一个人呢?这是讲不通的。

所以,很显然有另外某种东西,你不知道它该叫什么,但是它一直都保持着同一性,所以你才会一直说“这个是我,这个是我,这个也是我”。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杀掉,然后自己打电话去报警。他想要证明:他的犯罪手法如此高明,警察动用所有的警力都破不了这个案子。结果,他还是露出破绽,被判处无期徒刑。

他在监狱里关了三十年,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五十岁的中年人。他写了一封信给司法部长,请求假释。他说:“我不是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当初杀人的那个凶手,经过七年,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全部换过了,而他已经关了三十年,细胞都换过好几次了,所以继续关他是没有道理的,应该立刻把他无条件释放。

大家想想看,他这个理由有没有道理?司法部长会不会把他放出来呢?结果大家一定可以猜得到,这个司法部长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就把他放出来。如果这个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以后所有的有期徒刑都不能超过七年了。

二、问题:“谁”是不变的主体?

其实这里牵涉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在从小到大的转变过程当中,很显然有些东西是一直不断改变的,但也有东西是从来没改变过的。就以这张喜羊羊的画来讲,擦掉一些,再画上一些,到最后喜羊羊整个变成了另一个形象,也就是说这上面所画的东西统统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什么东西是没有改变的呢?

(有人说:这张纸。)

对,这张纸没改变。再打一个比方,假设你买了一台电脑,你每天都会往硬盘里写一点数据进去,或是改动一点数据。(硬盘和我们的身体很像,我们的身体也是每天一点一点地改变。)到最后,硬盘里所有的数据都换掉了,但是你还是会说“这个是我原来的电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那个存储数据的硬盘没有改变过。同样的道理,这张纸上面画的东西都可以被改变,但是这张纸没有变。

我们要知道,佛教讲的“有情”,不只是有生命,它比有生命还要更进一步。植物是有生命的,但是花、草、树木这些植物,在佛教里并不是“有情”。所谓的“有情”是能够感知的,有痛苦、有快乐,能够作决定的,这样才叫做“有情”。但是植物,你把它毁掉了,它也不痛不痒,所以,植物不是有情。人、动物(比方说蚂蚁、跳蚤)则属于有情的范围。

和有情相对的,就是“无情”。凡不属于有情的东西就叫做“无情”,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像桌子、椅子;也包括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比如花、草、树木。

那么,有情和无情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佛教的观念里,差别就在于有情具有主体性。刚才我们讲的就是主体性的问题。一个人,在一生当中,由小到大的转变虽然很大,但总有一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而佛教中讲的有情的转变则更大,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人可以变成老虎,老虎可以变成猫,猫可以变成狗,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可以变成男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一定有某个东西是不曾改变过的,不然讲什么“过去世”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佛陀讲,有一世他是在地狱里发菩提心的。佛陀过去曾下到火车地狱。在那里,他和一个可怜的地狱有情一起负责拖火车,也就是一辆被烧得很热的车,因为车的温度很高,他的这个同伴已经被烤得快不行了,旁边的鬼卒看他动作变慢,马上举起带钩的鞭子用力抽下去。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在这个时候发了菩提心,他觉得这个同伴太可怜了,于是就向那个鬼卒求情:“他已经衰弱成这样子了,你就不要这么催促了嘛!”结果这个鬼卒生起气来,一鞭子就把他打死了。但是,不要以为被打死了很糟糕,因为在地狱这么苦的地方,死了才可以脱身,没有谁在地狱里还想要求长寿的。所以,他在那个地方死掉后,就脱离了地狱身,这是在说发菩提心会有很大的利益。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曾经在地狱里受刑的人,最后他成为了佛,三界人天的导师。举一个相似的例子,这就像南非的前总统曼德拉。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被白人抓起来关入监狱,等到种族隔离取消了,他成为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从一个囚徒变成总统,这个转变很大。但是,刚才讲的那个情况转变更大,是从地狱身转变成佛。佛陀说:“那个在地狱里拉火车的就是我,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很快证得佛果。”[1]

不仅佛陀是这样,普通的众生也是如此,在很多世的轮回当中,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有一个女人,婆婆对她很不好,不管她怎么孝顺都没用,婆婆还是不断地虐待她。在催眠当中,她看到一个神射手,觉得一头牛很蠢,用弓箭把它射死了。当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她知道自己是那个神射手,而那头牛就是她这一世的婆婆。过去世的男性神射手,这一世变成一个女人;过去世的一头牛,而这一世变成了一个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因果报应”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依附的主体,才能延续下来。

这个观念和我们今天做的游戏有点像。记录因果报应的容器,好像这张纸,刚开始画了一个喜羊羊,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一点一点地擦掉,然后又一点一点地画上。这就像一个人一开始是一个样子,但他每做一件事情,就在他的纪录里添加一笔;而他每受一点报应,他的纪录就要擦掉一笔。所以,到后来,喜羊羊可能变成灰太郎;而一个男人可能变成一个女人,甚至畜生可能变成人。

那么这个六道轮回中不变易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呢?如果你读过《心经》的话,你一定会知道这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提到的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五阴”,或者叫“五蕴”。有情都会有这五个部分,包括人、猫、狗等等。我们就先来探讨,五阴会不会是这个不变易的主体呢?

第一个“色”身,也就是构成身体的部分,包括身上的器官、肉体、骨骼、头发等等。凡是固体的东西,我们就把它称为“地大”;液体的东西,像唾液、血液这类东西,就归类为“水大”;身体里的气体,还有身体的转动,归类为“风大”;温度则归类为“火大”。因为古代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现代人不同,那个时候他们就用地、水、火、风这“四大”来概括一切。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讲,地、水、火、风其实就是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也就是说,色身一定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

有些人的色身特别强壮有力,而有的人又非常瘦小虚弱,但不管哪一种,都属于色阴。前面举过例子,显然这个“色”是不断改变的。

“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假设我们肚子饿的时候,你吃到很好吃的东西,觉得真好,这就是乐受。或者天气冷的时候,洗了一个热水澡,觉得浑身上下都很舒服,这也是乐受。但是肚子饿了,或者是生病了,你就会觉得很难受,这是苦受。而不快乐也不痛苦的时候,比如发呆,是不苦不乐受。

受也是会转变的,因为境界会转变,还有每个人的性情也不同。有的人是天生的乐天派,那也就是说他的神经系统容易感到乐受。可能一群人一起去某个地方吃饭,结果没有什么好菜,每一个人就只有发一个馒头。大家一边吃一边抱怨:“怎么只有一个馒头。”可是这个乐天派吃着馒头也觉得很好吃,又香又甜,他乐在其中。这就是那种特别容易感受到快乐的人。也有特别容易忧郁的人,他天生就是苦受特别多。有些事情,明明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他也要不停地抱怨。这就表示:每一个人所得到的受蕴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修行人的话,他一般不会着在乐受上面,而是大部分时候保持在不苦不乐受上。同样,这个“受蕴”也是会转变的。

“想”,在佛经中的定义是:“知即是想。”比方说,你现在正在想一件事情,这个当然是想;再比方说,我现在想起某一个人,或者说想起某一件事情,这也是想;还有一种想,你只要了知,就是想。比方说,我现在把这个东西拿起来(拿起一个橡皮擦),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橡皮擦;我又拿起这个东西来(拿起一支铅笔),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支铅笔。你知道这个东西,就是“想”。在佛教中,想包含六种想,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有“想”。比如耳朵能够了别,听到声音,知道声音是高声是低声,是大声是小声,这些都是想。

想蕴也有好与坏的差别。比方说,我现在拿起的这支笔,大家都知道是铅笔,可有的人很细心,能看出这是一支摇摇笔,只要这样甩一甩,笔芯就会冒出来的那种。再比如,狗的鼻子特别灵敏,对气味的了别性特别地好,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了一只鞋子,只要让警犬闻一闻,它就能把犯罪嫌疑人找出来。再比如有的人从事美术工作,他对于颜色、形状的了别功能就会特别地敏感,也就是他在这方面的想阴跟别人不一样。

“行”在佛经中的定义是“身行、口行、意行”。比方说,你走路、跑步,生活中一切的动作,只要是身体有意识的动作,统统都是身行。口行是指嘴巴讲话。意行就是心在动,哪怕你坐在那边一动不动,但只要你心里在想这想那,就是意行。

“识蕴”,能够让你了知、思想、感受的功能的就是识蕴。识蕴是心法,受蕴、想蕴、意行是心所有法。识蕴和色、受、想、行一样,也有好坏的差别。比方说,一个人很会读书,大家都说他头脑好,这就是他的识蕴特别地好。但识蕴也是会转变的。一个人现在会读书、头脑好,因为他受了教育。但并不是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能这样,如果那个时候就出一道算术题给他,哪怕是2加3等于几这样的题目,他也不会算,因为他没学过。但等到他后来一点一滴地学习,后来甚至连微积分、线性代数这些很难的数学他统统都会了。这就是识蕴的转变。

三、以“五阴”为“我”所带来的苦

我们平常是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的呢?就是常常从“五阴”上去认识。我们常常会把色、受、想、行、识认为是“我”。但是,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自己”的时候,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比方说,如果有人把色身当成是我,那就很麻烦了。如果他是个小老百姓,还不会太明显。但如果他是法老王,是皇帝呢?如果他是埃及的法老王,他会替自己盖一个金字塔。死后,他的尸身一定要先做好防腐,然后用绷带缠起来,最后再放进黄金的棺木里。一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尸身做这么多的事情?这就说明在他的观念里,觉得那个尸身就是“我”。

像秦始皇,动员六十万人去盖自己的陵墓,而修长城动员了四十万人。在他的心目中,是国家比较重要,还是他的臭皮囊比较重要呢?很显然,他觉得他的臭皮囊比整个国家还要重要。

不仅是皇帝,还有王爷、公侯伯子男,各种达官贵人,都要替自己建一个陵墓,至少要有昂贵的陪葬品。动员这么多的人力、财力,在世时已经是很大的苦恼,埋葬以后还有被盗墓的苦恼。

有的人把受阴当成“我”。他觉得:“一定要快乐才是我。”可是当他失恋了、失业了、生病了,这时候他就会不快乐,就会感到痛苦。“痛苦的就不是我,快乐的才是我。”所以,有的人觉得以前过了那么多的好日子,很快乐,但是现在开始受苦了,他就否认自我,精神失常,甚至自杀。

又比如电影明星,他们有很多的粉丝,这么多人崇拜他,围绕在他身边,让他觉得:“哇,这种飘飘然的感觉真是好!”他如果把这个乐受和“我”结合在一起了,认为一定要有这个乐受才是“我”,那就麻烦了。等到他过气的时候,很容易得精神疾病,因为他没办法忘记当初那种辉煌。这都是把乐受和“我”连接在了一起而产生的苦恼。

把“行”当作是“我”也一样会造成烦恼。比方说有一名运动员,他跑得很快,甚至有希望拿奥运金牌,但是突然受了伤,或者生病,跑不动了,没办法参加奥运。如果他把“行动能力”和“我”连接在一起,当他丧失行动能力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了。

最后,我们讲“识蕴”。我曾经跟一位朋友讲因果报应,他就说:“我不用管因果报应啊!像我这样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去,都一定吃得开。”他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知道怎样去奉承长官,知道怎样让朋友高兴,知道怎样让下属服服贴贴地听他指挥,是一个到处都吃得开的人。

但他忽略了一点:识蕴是会转变的。很多很聪明的人,后来得了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像美国的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原本聪明绝顶,可以指挥文武百官,后来连一般人都比不上。一世一世的转变更大,这一世很会读书,但不能保证下辈子还很会读书。若是转生到三恶道,前世头脑再好都没有用。

所以,色、受、想、行、识,都是不断在转变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会转变的东西当成是“我”,这种观念就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四、从迷惑到觉悟

以佛教的观念来讲,把五蕴当成是“我”,就是“迷惑”。而佛教所讲的“觉悟”则有三种,也就是所谓的“三乘佛法”。乘是交通工具的意思。小乘佛法就像一辆小车,它只够载你一个人。中乘佛法则是中型车子,它可以多载几个人,也许是四、五个人。大乘佛法就像火车、轮船等大型的交通工具。

小乘,也叫“声闻乘”,觉悟的内容就是“五阴非我”,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讲的内容。大乘佛法,我会另外安排一个机会,把《心经》从头到尾解释一遍。[2]

开悟以后会怎么样呢?会不会飞到天上去?会不会钻到地底下去?或者说从此有了神通,可以知道过去世,可以看到神、鬼,是不是这样呢?不是的。

佛经里讲的开悟不是这样的,这些只是某些人对开悟的臆想。有的人会说:“开悟了就应该马上变成圣人。”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小乘的果位有四种,大家平常都知道的阿罗汉,其实是声闻果位里的第四果。而我们现在讲的,明确地知道“五阴非我”,便能证得声闻初果,叫作“须陀洹”。

《阿含经》有记载,有的人本来是外道的信徒,他们来请问佛陀:“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佛法是什么?”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这个人当场证得初果。初果有哪些功德呢?并不是飞天钻地,并不是马上会有神通,也没有立刻就变成圣人。虽然没有这些,但他可以在七返人天之后证得阿罗汉果,离开生死轮回。

什么是七返人天呢?声闻初果人死掉以后会生到欲界天去。欲界天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欲界天有六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四天王天,第二个是忉利天,第三个是夜摩天,第四个是兜率天,第五个是化乐天,第六个是他化自在天。天人的寿命都很长,以四天王天来讲,人间五十年在那里只是一昼夜而已,而四天王天的天人寿命是五百岁,所以和人间相比,他们的寿命非常长。不仅如此,四天王天的天人都有五百个太太,每一个太太都有七个侍女,所以就等于每个男性的天人都有四千个女人服侍。欲界天是心想事成的,想吃饭的时候食物就在眼前,吃完以后也不用洗碗盘,它们自然就不见了。但是,要知道,四天王天的福报还是欲界天里最差的。

初果人在欲界天用完福报,死后再回到人间,这就叫做“一返人天”。初果人经过“七返人天”,最后来到人间就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之后,便能“永尽后有”,不再有生死轮回,更不会再来人间受种种罪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人间很好啊!我可以在这里吃喝玩乐。”但是你要知道,像中国历史五千年,承平的时期很少,大部分时候都是战乱。如果说现在在打仗,有旱灾、水灾,要死掉很多人,你还能吃喝玩乐吗?

我有一个长辈是安徽人,现在七十几岁。安徽那个地方常常闹水灾、旱灾,他们那个地方有个习俗,一旦闹天灾庄稼没有收成,家族的人就会集合起来,挑几个比较聪明的人,大家把仅有的粮食和钱财交给他们,让他们到外地去求生存。然后其他人留在家乡等死。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为轮回很好,遇到好的时候,生活是不错,可如果遇到不好的时候,就会受很大的罪。所以很多人知道这样继续轮回下去不是办法,所以他们就会想要离开轮回。

声闻初果人七返人天之后,一定能离开轮回,这种功德受用一般人看不出来。

证初果不等于是“圣人”

现在很多学佛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开悟了就一定是圣人,或者开悟了就一定会有神通。因为他对开悟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他几乎不可能开悟。

比如他认为:“开悟了就是圣人,圣人没有男女的欲望。”所以有的人会受持一些过分严苛的戒律。这样,他修行起来不但很苦,而且没有办法证果。

最近有一个人写信给我,说他现在受了“不邪淫”的戒律,最初两个月,他通通都能忍住,但前几天他受不了,犯了邪淫,接着第二天、第三天又犯了。我问他:“你所谓的邪淫到底是指什么?”原来,他自己认为的“邪淫”是指自慰。他让我看一篇网络上的文章,那篇文章里讲,只要动念想到了男欢女爱就是邪淫,自慰更是不允许。断绝欲界贪爱是色界天人的境界,这个理想很高,出家人这么期许自己是应该的,但对于贪爱很重的在家居士是否太沉重呢?

像刚才讲的那种修行方法,并非完全行不通,那是以守护根门为基本功夫,降伏欲界爱而成就初禅。在佛经里,得初禅的人就直接称之为仙人。因为他有禅定功夫的原因,所以很容易发起神通。这时候你去找他问事情,他就可以告诉你“你的钱是谁偷走了”这类的事情。而且他又不近男女色。世间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大家一定会把他(她)当成仙人。

从戒律和禅定入手,一开始就要修苦行。比如你吃东西的时候,觉得比较好吃就多吃一口,这也不行。如果你要证初禅就得这么修。结果会怎样?一定是每天都在那边忏悔,刚才犯了哪一条,现在又犯了哪一条。可能一分钟要忏悔好几次。你本来好好的,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但突然间这样修行起来,人家一定会问你:“这样子犯得着吗?”而且,你这样修行,可能很久都没有什么成效。弄不好可能一辈子都证不了初禅,因为你不知道修证的原理。

修证的原理

我希望大家选择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修,也就是按照解脱道的果位次第而修,先证初果,再证二果,然后证三果,最后才证四果阿罗汉。这种按部就班的修行次第才是最合理的。这四种果位中,初果和二果都属于欲界的果位。所以你不要对声闻见道(证得初果)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又知道该怎么修,你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证得初果。

多短的时间呢?《阿含经》记载很多次,一个凡夫来问法,佛陀跟他讲“五阴非我”,讲完之后他已经证初果了。你注意看,第一,他没有留宿;第二,他也没有吃饭。所以,这个时间顶多就是几个小时。

如果你下午的时候去,到晚饭之前你就已经证初果了。所以,证初果的时间,按照我的估计,快的话,可能半个小时,长一点的话,也许三个小时。所以,你不要觉得从迷惑到觉悟要很久的时间。如果说你今天有幸遇到佛陀或圣弟子(也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有果位的人),只要他跟你好好地讲解“五阴非我”的道理,讲完之后,你就有可能证得声闻初果了。

证果并非“不可思维”

关于证得初果,很多人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修行是要认识到一种很特别的真理,这种真理不可能用我们的大脑去想,或者说不可能是用我们人间的逻辑思维可以达到的。

这种想法目前很流行。他会说:“你不要以为用观行那种方法可以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你不如找一个明师,好好地学习禅定,这样求开悟还有一点希望。”但是如果你对《阿含经》非常熟的话,你绝对不会认可这种说法。

因为《阿含经》里讲的就是用观行“五阴无常”的方法去证得初果的。如果你继续看《阿含经》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其实这个方法可以让你一直证到阿罗汉,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用打坐。这是大部分的佛弟子所不知道的。

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罗汉都是已经断掉了欲界贪爱的果位,我们现在先不说。二果是薄贪瞋,这要有一点定力,所以也暂时不谈它。初果,它是纯粹见地上的成就,你应该要预期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证得。只要你能够实际考查,最后认定“五阴非我”这个命题是符合事实和逻辑的,是绝对不可推翻的。当你能够确认这一点的时候,就已经是声闻初果人了。

佛经里讲声闻初果人有断三缚结的功德,三缚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除此之外,他的贪、瞋跟欲界人一样。他所断掉的那三种烦恼(我见、疑见、戒禁取见),《瑜伽师地论》称之为“见所断烦恼”,也就是在见道的时候能够断掉的三种烦恼。断掉这三种烦恼,纯粹属于智慧的成就。如果你原来是很贪吃的人,声闻见道之后还是会很贪吃;你原来很贪爱你的男朋友、女朋友,现在还是很爱。所以,人家看不出你有任何的改变,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对“五阴非我”的道理你已经非常清楚了,你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五阴是我”)来替自己的贪瞋辩护。

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一位科长,他在一间公司干了二十年,现在有一个可以升经理的机会,很多人竞争。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办法巴结总经理,甚至走后门、送红包。这种事情很多人都会做,可问题是做完了以后,你是用什么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如果你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一定都会这么做的,我当然也不例外。”那么,你就落在凡夫我见上面了。

圣弟子和凡夫的分界线也就在这里。一个声闻初果人,如果他遇到这种情况,说不定也会去拍总经理的马屁。但是他不会用刚才那种理由替自己辩护,那样的话他讲不出口,因为他知道,只要这么一讲,自己就落在凡夫我见里了。

“任何人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都一定会这么做”,这是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中的哪一蕴呢?(有人说:识蕴。有人说:行蕴。)属于“行蕴”,因为“一定会这么做”指的是行为。[3]如果他觉得:“只要碰到有升经理的机会,去巴结总经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那就说明他认为这个行为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刚才讲,五蕴一定是无常,因为无常,所以“非我”。但是拍马屁、送红包这个行为模式本来是可以转变的,也没有谁规定一定要送红包。品德比较好的正人君子,他就不屑去做这种事。所以你不能说:“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一定会去拍马屁、送红包,所以我也不例外。”你这样说,就表明你认为送红包这种行为模式是不可变更的。这就违背了行蕴无常的真理。

我现在这样讲,你可能会觉得很模糊,但这刚好就是凡夫和圣贤之间的分界线。圣贤的人生观里,不会认为五蕴(包括行为模式)是不可改变的。

再比如有一个案子。某甲开车把人家撞伤了。被撞伤的人拿起笔要抄他的车号。结果,他拿着刀子把人家捅了七、八刀,把人家杀死。他的师妹还说:“抄什么车号?我碰到这种情况,也一样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某种情境下,某种行为模式是一定要发生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典型的凡夫我见。

要从凡夫修成圣贤,就必须把凡夫我见给断掉,最后变成圣贤的身口意行。这是修证上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我见”就是把五阴当成是“我”,或者是当成“常、恒、不可改变”,只要有任何的这种想法,就是凡夫我见。

要有善知识告诉你五阴无常的道理,然后你通过观行,最后确认这个真理,你才能断掉凡夫我见。比方说色法,你在做观行的时候,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皇帝,你正打算盖自己的陵墓,这时候来了一位圣贤,他告诉你:“色身一定是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不可能是恒常不变的‘我’。既然这样,你又何必去盖那个陵墓,这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啊。一个聪明的人,他会知道人的福报是一定,你布施了多少,你的福报才会有多少。如果你现在把福报都花在这种莫名其妙的地方,那福报就耗费了。就好像你现在很有钱,可你去买了一些奢侈品,买来后又不吃又不用,让它馊掉、坏掉。那这些钱少掉了就是少掉了,并不会因为你没吃没用就不算数。同样的道理,你现在虽然是个皇帝,你驱策了六十万的老百姓替你盖一个陵墓,消耗的福报一定很惊人。”

也就是说,善知识要为你详细解说五阴无常的道理,让你确认:在任何状况之下,五阴一定是无常的,所以它不可能是“我”。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确认,才会证初果。

五、“五蕴无常”的观行

今天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只重点讲五蕴无常的观行。更详细的讲解,请大家参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

色蕴无常

所谓的“观行”,并不是打坐。打坐没有办法产生智慧,你观察客观事实,发现它的规律,这样才会产生智慧。比方说运动定律,它不可能是你在打坐的时候,忽然自己跑到你脑袋里去的。你一定要去设计各种不同的实验,然后仔细观察。

在做色蕴的观察时,首先你要去找经典,看看经典里讲的色蕴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在佛经里,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也就是地、水、火、风,它是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四大所造色”,也就是经由小的物质和能量拼凑而成的大型的物体,比方说我们的身体。

在做色蕴无常的观行时,要做三种观察。

第一,它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以我们的色身来做比对,大家马上就懂了。也请大家立刻做这种思维:我们的色身是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中间有一个出生的过程,对不对?(有人说:对。)所以你可以确定:色身很显然符合第一条。

第二,它是不是现在有,将来会变成没有?大家能不能确定色身符合这个条件?(大众答:确定。)

第三,在它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发生变化,剎那剎那无常?这一点大家能不能确定?(有人说:确定。)我们的色身一定会有新陈代谢,很多细胞在不断地死掉,然后又长出新的细胞;而且心脏在不断地跳动,血液在血管当中不断地运转,这些都是它的变化。所以,我们的身体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直都在变化着。

这三个观察全部都完成了,你就完成了“色身无常,所以‘非我’”的观行。

网络上有一个人,宣称自己是深山修行三百年的道士,已经证得不死之身。既然你已完成了色身无常的观行,那么你就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观行是不是周遍,看看你是否能确认:任何状况之下的色身都是无常,没有例外。那么,就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人如此宣称,你会肯定他、否定他,还是无法确认?

(有人说:否定他,什么是“不死”呢?不死是一直保持这样子,还是指一直都活着?如果他是指活着,但是他的身体也已经改变了,不是以前的东西了。)

对,没错。这个人的文章现在在网络上可能还找得到,他还在网上回答别人的问题,所以他应该是仍然在世的人。你可以问他:“你的身体是物质的,它是不是必须要有一个生存的空间?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到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要随着地球一起毁灭呢?”

按照天文学的理论,太阳是恒星,而恒星会一直不断地散发光和热,这个过程中它也在不断地消耗质量。太阳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核子反应炉,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消耗,太阳的质量变小,引力就会变小。太阳原来的核心部分是非常稠密的,所以它才能让很多物质在里面碰撞,产生核子融合反应。但是等到引力变小的时候,太阳的体积就会变大,最后就会把水星、金星、地球统统都吞进去。

那你想想看,现在如果有一个仙人住在地球上,等到太阳膨胀到把整个地球都吞进去了,那么请问,这个仙人要怎么活下去?有人说:“既然是仙人的话,他应该会飞,他可以在地球还没有毁坏之前,赶快飞到另外一个可以住人的行星去,他就不会死。”如果只逃跑一次,可能没问题。但问题是,他讲的是“不死之身”,是表示以后永远都不会死,这才叫不死之身,不然你说你是一百亿年的寿命,和人家一百年的寿命比,虽然时间上有长短,可照样不能叫“不死之身”。所以他一定要从这个行星逃到另外一个行星;等到那个行星又快要毁坏的时候,他又要再逃到下一个行星去。他要每次都这样逃,永远都不出差错,统统都不会死,这样才叫不死之身。但是学过数学的人你就知道,只要是你每次逃的时候,有一点点会死的机率,当你经历无穷多次逃跑,就一定会被你碰上一次,这就是墨菲定律:任何事情只要有可能出错,到最后就一定会出错。

所以,如果一个东西的存在是需要依靠其他的东西来支撑的话(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依靠其他的缘来支撑它),那这个东西将来一定会毁坏或死亡。

后面四蕴的观行方法,也是同样观察三点:第一,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变成有;第二,是不是现在有,后来变成没有;第三,存在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一点一滴地变化。等你都观察过以后,就可以确认它们是无常的,不可能是“我”。这样,你就分证了解脱道声闻初果的部分。分证的意思就是你不是一次全部证完的,而是一个一个命题分开来证的,从色蕴无常、非我,然后受、想、行、识一个一个地观行下来。等到你全部观行完毕的时候,也就证得了声闻初果。

受蕴无常

受蕴无常其实很容易证得。因为在你睡着的时候是没有受蕴的;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当然也没有受蕴;或者说你还是受精卵的时候,大脑还没成长之前,你不会有受蕴。这是本来没有,变成有。

那受蕴什么时候变成没有呢?比如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是昏倒的时候,就没有了。

而且它存在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比方说你本来听音乐听得很高兴,可是突然间外面有噪音,这个时候你心里产生了一点点不快,这种不快其实就是苦受。你想想看,既然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就说明一件事情:苦受一定会转变成不苦不乐受,或者乐受。同样的道理,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也一定是变来变去的。

当我在讲解的时候,你就可以立刻思维:这件事情有没有道理?符不符合事实?它是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状况之下都不能推翻的道理?如果你可以确定这一点,那你就完成了受蕴无常的观行。

想蕴无常

想蕴,我们前面讲过,“想即是知”,也就是你了别的能力。我们先来看,想蕴是不是本来没有,现在有?

比方说,现在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铅笔;拿这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是橡皮擦。这些显然是需要你经过学习的。这也需要你有大脑储存以前的知识。前五识的了别不需要学习,比如现在拿一个东西给你看,你知道这是某一种颜色。这里面,你的意识会知道这是绿色、这是蓝色,但是你的眼识,它的了别并不需要经过学习,直接就能了别青、黄、赤、白,当它了别这个东西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比如,你看到红灯,知道车子该停下来,这是需要学习的。但是看到红色,是由于眼识本身有了别能力,即使是刚得到视力的人,也可以辨别各种颜色。还有耳识、鼻识、舌识,乃至身识,都是本身就有了别能力的。这五个识加上意识,便是六个识,六个识的了别能力称之为识蕴,了别便称之为想。想是识蕴的功能之一,必须有识蕴才能有想蕴。识蕴必需依附于大脑而存在,在你还没有出生之前,还没有长成大脑之前,是没有识蕴和想蕴的。

想蕴睡着的时候就没有了。在你睡着的时候,人家讲话你也听不到。我们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还会感到一片黑,可是睡着的时候,连眼前一片黑都不知道。在睡着的时候,眼睛没有办法了别青、黄、赤、白,耳朵没有办法了别声音的大小、高低,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为意识也停掉了,你不可能观察到自己在睡觉。所以,想蕴很显然也会从有变成没有。睡着的时候,死掉的时候,或者大脑坏掉了,想蕴就没有了。

想蕴存在的过程当中,也是刹那刹那地转变的。以我这个拳头来讲,你们现在看到的时候,试着心里尽量不要有语言文字出现,等一下我会伸出手指来,请你试着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看看你能不能知道是几个手指。(先伸一个手指头,又伸出一个、二个、三个手指。)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不起语言文字的状态下,知道有几个手指头?(有人答:“不行。”)真的不行吗?

其实会开车的人,或者会骑脚踏车的人,他行驶在路上,要是突然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这个时候他会立刻踩刹车,而不是起语言文字的思维“有一个小孩子从巷子里冲出来了!赶快踩刹车”,然后才踩剎车,对不对?(大众答:对。)

他一定是直接刹车了,这表示在那个小孩子冲出来的一瞬间,他就已经察觉到了,这就是“想”。小孩子一冲出来,他可以马上知道,就说明这种察觉是可以瞬间转变的。想蕴其实有点像是旧式摄像机的底片,它要很快地转动,在运作的时候要瞬间瞬间地转变,所以即使你盯着一个白色的墙壁,这个墙壁从来都一样,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的了别还是刹那刹那一直在变更着的;一旦有不一样的画面出现,你立刻就能知道。

确认了以上三点,你就完成“想蕴无常、非我”的观行。

行蕴无常

行蕴无常很容易掌握,因为身体的动作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改变;或者说,正因为它在改变才称之为“行”。所以说“行蕴”在存在的过程当中是刹那刹那地变动的。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行”的,所以“行”是原来没有变成有。等到你死掉的时候也没有“行”了,所以它也是会从有变成没有的。这样,你就完成了对“行蕴无常”三个事项的观察,也就是完成了“行蕴无常”的实证。

识蕴无常

识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共这六个识。刚才我们讲的“想蕴”是指了别的功能。比方说,你现在能看到红色的东西、绿色的东西,这就是眼识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也叫做“心所法”,而眼识就叫做“心法”。眼识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摄像机,摄像机它能够把一个一个的镜头拍下来,那么拍摄就是摄像机的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眼识就好比是这个摄像机,而“想蕴”就是摄像机的拍摄功能,也就是它的了别功能。一个人能够了别的主体叫做“心”,而它的各种功能叫做“心所”。“心”的功能有很多,“想”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佛教讲的“心”有八个,我们今天有提到的只是前面六个。

六、结尾

我现在已经讲完了,不知道你证初果了没?可能还是茫茫然,因为里面有很多专有名词。而且因为时间很短,我讲的这些例子你未必当场就能够确认下来。在当时的印度,五蕴的概念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佛陀跟他讲五蕴无常、非我,讲完之后那个人就证初果了。今天大家的主要障碍是不知道五蕴是什么东西。所以,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仔细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如果你的思辨能力很好,看完的时候应该就可以证初果、声闻见道了。如果说你思辨能力稍微差一点的话,可能就需要几个月;但如果还有其他的障碍,需要更长的时间也不一定。

真观补注:讲证果容易,或者讲证果困难,都有道理。信行人对佛陀或出世间圣贤起信心,因为供养圣贤的因缘而听闻真正的佛法,便很容易证初果。法行人能够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即使不曾以实物供养圣贤,一旦听闻真正的佛法,也能够很快地证得初果;因为能将真理放在情执之上,是实质上的“皈依法”,也是法供养,这样的人福德超过信行人。讲“证初果很容易”,是针对信行人与法行人而说,若不是这两种人,就得修集福德,改变根器,才能证果,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但是,大部分的人觉得证果很困难,为了鼓励大家修证,应该说证果很容易,所以《优婆塞戒经》说:“实义菩萨……常教众生菩提易得。”[4]

[1]“挽火车者,今我身是,因发菩提心故,疾得成佛。”《大方便佛报恩经》卷2〈4 发菩提心品〉 (CBETA, T03, no. 156, p. 136, a27-28)

[2]已经发表并整理为〈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3]法律和戒律,规范的都是人的行为,但最多只能规范到身行和口行。但如果你受了菩萨戒,那么就连心行也要规范。但问题是,你心里在想什么,其实别人是管不了的。

[4]《优婆塞戒经》卷2〈8 名义菩萨品〉 (CBETA, T24,no. 1488, p. 1041, a25-b4)

本文摘自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出品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第八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