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二)

2020-09-25 太桥旦曾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3.串习力的关键

串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就像运动员一样,如果没经历汗流浃背、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训练,有可能获得奥运冠军吗?或者像军人,如果平时练兵时松松垮垮、忽忽悠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战场上能战胜敌人吗?一个军人要想在血腥残酷、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获胜,必须经过一番磨炼,而且这种磨炼一定是艰苦而持久的。


我们来看桌上这张白纸,这张纸很洁净、平整,可以用来写字,也可以用来画图。现在我把这张纸折叠几下、揉搓一番,再扔在地上踩上几脚,这张白纸变成了什么?一个肮脏的纸团,既不能写字也不能画图。白纸的污迹和褶皱就像烦恼,平整和洁净就像菩提心。无始以来,我们已经用了太长的时间来串习烦恼,就好像花了几个月时间来揉搓和踩踏这张白纸,纸上已经布满了褶皱和污迹。如果我们想让它恢复平整和洁净,就要展平它、擦拭它、按压它,甚至要采用某些专业仪器。一次能够恢复原状吗?不可能的,必须不断地、持久地擦拭、压平这张纸,它才可能恢复原状。


凡夫和佛陀的区别在哪里?就像这张白纸,白纸的本质始终如一,毫无差别,但是一个又脏又皱,一个干净平整,这就是凡夫和佛陀的唯一区别。如果凡夫能够坚持串习菩提心,一定可以成佛。如果坚持不住,心里想:“这件事实在太难了,还是放弃了吧。”那凡夫永远是凡夫。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的修行人没有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引导,自以为努力修行,实际上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就如同想把纸团变得整洁,却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揉搓这张纸,这样更可怕,还不如不动手。所以,串习菩提心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

串习力的关键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坚持!要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坚持到底、不可中断。任何时刻中断了修心,就意味着又去串习烦恼了。烦恼和菩提心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不能共存。现在很多学佛人难以坚持,总是在嘴上喊“我要修菩提心,我要成佛!”可在实际言行上一点都不约束自己,随心所欲、任意妄为,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吃喝玩乐就吃喝玩乐,一做功课就昏昏欲睡。这样的话,串习力从何而来呢?

《善缘解脱道》中说:“证得无上佛果的因,除了菩提心,别无他法。”菩提心如此重要,而我们的串习力又如此薄弱。虽然我们内心菩提心的种子和佛陀毫无差别,但佛陀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了,而我们的种子则刚刚发芽,随时都可能枯萎,只有坚持艰苦的串习,种子才能破土而出,开花结果,芬芳四溢。

此生,我们有幸获得了暇满人身,这是培养菩提心串习力的最佳时机。如果今生不坚持训练,菩提心依旧软弱无力,那我们想等到什么时候再串习呢?等到将来堕入三恶道、在痛苦中哀号的时候吗?或是等到升入天道、在享乐中沉迷的时候吗?那时有可能串习菩提心吗?不可能的。所以,要珍惜当前的宝贵人生,抓住每分每秒,坚持串习菩提心。

(三)第三力——善种力

1.什么是善种力?

顾名思义,善种力就是善业的种子。为了生起菩提心、增长菩提心,我们必须种下很多善业的种子。比如,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放生、共修、绕塔、盖庙、挂经幡等,这些善业都属于善种。而善种力是专指与菩提心相结合的善业。具有了这些善种力,菩提心就易于生起,并迅速增长。

一项善业怎样才能转为善种力?需要把善业以三殊胜来摄持:第一,发菩提心;第二,在行善过程中观想三轮体空,如果初学者难以观想,至少要在行善时反观自心;第三,把行善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有了三殊胜的摄持,任何一个微小的善业都能成为善种力。

如果缺乏三殊胜的摄持,即使广行善业,也不属于善种力。比如说:因为生意很不景气,于是给寺庙捐献了大笔善款,祈求生意兴隆;罹患了重病,于是赶紧去放生,希望早日康复;失去了工作,于是赶紧念经持咒,希望找到一个高薪职业;为了家人平安,或为了自己容貌美丽,或为了寻求一位理想的配偶,于是勤奋修持很多佛法仪轨,等等。这些善业虽然一定会有善果,但对于生起和增长菩提心并没有帮助,所以不属于善种力。所求之事可能如愿以偿,也可能一无所获。佛法虽然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但如果行善的动机是为了满足一己的私欲,加持力就不一定显现。很多人不明白佛法的真实目的,出于自私的动机,勤奋学佛、努力行善,一旦所求所愿没有得到满足,立刻就会埋怨佛菩萨:“你们怎么这么不慈悲啊?佛法怎么这么不灵验呀?”对佛法的信心就会逐渐退失,最终放弃修行,这样的学佛人很多。

如果说菩提心像酥油灯的火焰,善种力则像酥油。没有酥油,灯火怎么可能燃烧呢?如果灯碗里装满了酥油,油灯不仅一点即燃,灯光还会明亮而持久。很多修行人渴望生起菩提心,但感觉举步维艰、障碍重重,就是因为油灯里的酥油太少了。首先要积累善种力,让灯碗里的酥油逐步充盈,菩提心之火才能点燃。而且要注意,积累善种力时必须发心清净,如果发心之中掺杂了私心,这就像质地不纯、混有杂质的酥油,这样的油灯即使能够点燃,灯火也会摇曳不定、难以持久。修行人要本着无私利他之心去行善,并以三殊胜来摄持善业,这样,菩提心之灯才能明亮、稳定、持久。

2.恭敬不如从命

积累善种力,不仅要恭敬三宝,更重要的是善待众生,不仅要善待父母、亲友、同事、金刚师兄等有缘人,还要善待一切生命,乃至一只蚊子、一只蚂蚁都不可忽视。每位众生都是我们的福田,帮助他们就是积累善种力。伤害他们就是在障碍菩提心。菩提心不分亲朋、不论恩怨、无关民族与国籍,也不局限于人类。菩提心是要让一切众生欢喜,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让众生欢喜就是行善,让众生烦恼就是造恶。

积累善种力的前提是停止对众生的伤害。不要为了口腹之欲而活吃海鲜;不要为了美观舒适而穿戴皮草;不要为了一己之利而伤害生命;不要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如此的恶行是不可能积累善种力的。就好像往油灯里倒满血水,油灯永远不可能点燃。

很多学佛人都恭敬佛菩萨,却对众生态度冷漠,甚至厌恶众生、伤害众生,这是错误的。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佛陀对我们的要求不是恭敬,而是从命。那么佛陀的教命是什么?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作为一个佛弟子,必须要依教奉行。如果一个佛弟子既伤害众生,又不孝敬父母,对工作也不负责,却对三宝虔诚恭敬,烧香磕头,这叫作虚伪。虚伪的人永远无法积累善种力。

3.每一个当下都可以积累善种力

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积累善种力的机会数不胜数。工作、家庭、生活中的每个点点滴滴、任何一个当下,都有积累善种力的机会。

善种力相当于福德资粮。有些人觉得在这个五浊恶世中无法积累福德资粮,只有在阿弥陀佛的净土才能积累福德,这样的观念并不全面。任何一位众生都是我们的福田,只有依靠眼前的众生,我们的善种力才能逐渐圆满。而那些给我们制造麻烦的众生、伤害我们的众生,更是积累善种力的最好助缘,能帮助我们快速净除菩提心的障碍。障碍储存得越久越难以清净。就像水泥一样,要想改变水泥的形状,在水泥尚未凝固之前是轻而易举的,水泥一旦干涸凝固,就会变得极其牢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以改变。

积累善种力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改正错误的观念。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错误的观念只是客尘。只要按照佛法依教奉行,客尘必定会消失。就像一件染了污渍的白衬衫,白衬衫就好比我们的佛性,错误观念就好比污渍,污渍再重,与白衬衫也不是一体的,只要使用优质的洗衣粉用心洗涤,污渍一定会被清除,恢复衬衫本有的洁白。

4.七支供养积累善种力

我们经常念诵的七支供养,是修持善种力的有效方法。

1)第一支:礼敬诸佛。

2)第二支:广修供养。生活中一切衣食用品,在使用之前都要先供养给诸佛菩萨。此外,钱财要尽量拿去布施、做功德,不要做一个吝啬鬼,抱着自己的钱财告别人世。贪执财物的人,死后可能会投生为财物上的一只蠹虫。很多珍贵的财物放久了就会生虫,这些虫子之中,有一只可能就是这些财物的前主人。贪执财物的后果是很可悲的。

什么是真正的供养?藏文是“只比却巴”,意思是“依教奉行”,实实在在地按照上师、佛菩萨的要求去做,这就是真正的供养。这个供养超越一切财物供养。简单地说,做一个听话的弟子就是最好的供养。

3)第三支:忏悔业障。要按照第三要中的四种力来忏悔。

4)第四支:随喜功德。

5)第五支:请转法轮。请转法轮的意义何在?一切布施中最殊胜的是法布施。如果没人告诉我们轮回的痛苦和涅槃的美好,我们会一直糊里糊涂地在轮回中流转。比如,一种毒品,如果没人告知我们这是毒品,我们一直把它当作良药来吃,因此受尽折磨,却不知道原因何在。佛陀就像一位最高明的良医,告诉我们什么是毒品,什么是良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对于如此伟大的法教,我们当然要祈请佛陀宣讲、传播,这就是请转法轮的意义。

6)第六支:请佛住世。如果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不长久住世,我们就会一直处在轮回的黑暗中,毫无出头之日。比如说,如果恰卡瓦尊者没有住世,就不会有《修心七要》,如果蒋贡康楚仁波切没有住世,就没有《大乘修心七要初学易入菩提之道》。那么,我们根本不会知道什么是菩提心,如何生起菩提心,只能在轮回中继续受苦受难。因此,我们要尽力祈请高僧大德们长久住世,继续传播殊胜的法教。

7)第七支:回向功德。

以上是七支供养的简单介绍。修持七支供养能增长善种力。

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说:“因法所有性,若无则不生,此果是正因。”意思是说,如果因缘俱足,果是不可阻挡的;如果因缘缺乏,追求果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善种力是生起菩提心的因缘,如果我们没有种下善种力却希望生起菩提心,这样的愿望就像空中楼阁,不可能实现。

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又遇到了如此殊胜的法教。因此,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是极其珍贵的,不要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消磨时光,要善用宝贵的生命,把每一个当下都转变成善种力。这样,我们既可以生活得充实而愉悦,又可以自自然然地发起菩提心,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对善种力的小结。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