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法华探微(音频版)连载57第一安乐行(二)

2020-09-19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释觉舟法师 读诵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刚才的第一亲近处讲的是待人处事中的要领,是对出家菩萨的教诫。这里的第二亲近处就告诉菩萨自己要怎么修行,是对所有的菩萨都适用的开示。

「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菩萨要「如实正观」一切法空,也就是要有般若慧。当然,对地上菩萨而言,这一段道理不用佛说,他们也都知道。我们现在如果想在菩提道上增进,就要把这个学好。不过,这个法义绝对不是字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前面也讲过,你如果理解成「一切法都是无常,缘起缘灭,所以叫一切法空,这就是实相」,那你就离道千里了。

什么是「一切法空」?「一切法」指三界有法,也就是蕴处界万法,不包括离于三界的第八识;而「空」就是第八识。《楞伽经》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意思是说,佛会用很多不同的名相来指代能生万法的第八识,有: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及最前面的如来藏。也就是说,这些名词都是同义语。所以,这个「一切法空」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从世俗谛来说,一切三界有法都由第八识所生,没有自性,所以说「一切法空」,这里的「空」指无自性。第二,从第一义谛,也就是胜义谛来说,诸法都由第八识出生,这样的话,也不能说它们异于第八识,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统都视作第八识,无有分别,因而说「一切法空」,意思是一切法都是空,这个「空」指第八识。「如实相」,我们前面讲过,「实相」或「诸法实相」,也是第八识的别名。这个别名是强调:三界万法都是第八识所生,自己没有真实的自体性,而以第八识为它的实性。所以,像这样按照胜义谛来观察,将世间的一切法都视为第八识的法相,整个就是「一真法界」,远离能取、所取,也远离一切差别对待相,这就是「观一切法空,如实相」。菩萨安住于这种境界,可以称为修「真如三昧」,亦即《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都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来描述这种境界。也就是说,菩萨住在真如三昧中,远离差别对待相,他没有了这种分别心,也就不见法相之所以为法相的差别。在这个境界中,无有一法可得,更何况说某个法颠倒了、动了、退了、转了!「如虚空」,像虚空那样,没有一物。「无所有性」,这个「性」是指一切的性质,比如善、恶,凡、圣,常、无常,男、女等等。世俗谛里才能假名安立这些性;胜义谛里无有一法可说,更何况安立这些性质!

「一切语言道断」,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第一,第八识的心体完全不起分别,没有语言文字相,就算是第八识中用来了别根身、器界、种子的缘虑心,也不会生起语言文字;会生起语言文字的一定是意识心。所以,当有语言文字相现起时,你就知道这一定是与意识心相应,不是第八识实相。第二,胜义谛的境界不与语言相应。语言文字是依分别而建立的假名,都是世俗谛,不是胜义谛。即使是描述胜义谛境界的语言文字,包括这一段在内,也都只是一个让你契入这个境界的指向,实际上是世俗谛。不过,因为这是指向胜义谛境界的语言,所以佛经有时也方便称它们是胜义谛。

「不生、不出、不起」,「不生」就是《心经》里「不生不灭」的「不生」,意思是第八识不是某个时候出生的。「不出」,龙树菩萨说的「八不中道」里,就有一句「不来亦不出」,也译作「不来不去」。「来」的意思是靠近这个主体,「去」是相反。我们来看,色法有来去,这很明显;心法的来去,要从它的作用处来判断。第八识一直都在执持种子,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它都在作用,这样的话,哪有什么来去?「无名、无相」,名和相都是由觉知心的观察而建立的,一真法界远离觉知分别,所以没有名、相可言。「实无所有」,这个唯一实相中,统统不可分别,无有一法可得。「无量无边」,整个就是一真法界,不可能去丈量计算,当然就没有数量、边界可说。「无碍无障」,跟前面一样,整个都是一真法界,怎么会有障碍?不过,这里其实也在讲第八识圆通无碍的了别性,它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没有任何距离、障碍可言。比如,当一个人发起了菩提心,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第八识都能感应到,《金刚经》有一句「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这不就是无量无边、无障无碍吗?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之前都在描述胜义谛,这里就讲世俗谛了。「以因缘有」,从因缘上来讲,三界万法都是依第八识而有,以第八识为因,所以说三界万法都是因缘有法。「从颠倒生故说」,但是,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真相,有共同的业力与各别的妄想,所以便有三界有法的相、名、分别的建立,佛菩萨只好随顺世间的相、名、分别,运用语言文字来教化众生,让他们离开三界万法的系缚。「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这就是佛再次总结,要你修习真如三昧,这个般若慧是第二亲近处。你有没有注意到,前面行处的第二条,是「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也是在讲这个,可见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第一亲近处强调戒律,第二亲近处强调定慧等持。

以上的行处和亲近处,就是四安乐行中的第一安乐行。佛接着说重颂来总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及亲近处。常离国王,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着小乘、三藏学者,

这和经文说的一样。这里的「三藏学者」是指小乘学人。

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这一条比经文说得详细。佛叫出家的菩萨法师不要亲近破戒的出家人、假名阿罗汉和喜欢戏笑的异性出家人,也不要亲近贪着五欲,或期求现世灭度的异性在家居士。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悕望,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衒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这里就提到「衒卖女色」、「诸淫女等」,也就是色情业者和贪着淫欲的异性。「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这是佛告诉你,如果你是出家人,出去乞食时最好跟别的比丘一起去,实在没有人,只好一个人去的情况下,也要一心念佛。这里的念佛,我们读了这一部分就应该知道,是以实相念佛为最善,也就是「观一切法空,如实相」;如果你实在不懂得实相念佛的道理,也可以用称名念佛或观想念佛。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如果你认为这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所以空无所有」,虽然对前三句而言说得过去,但你要看到后面还有一句「亦无起灭」。这里的「起灭」是指无常法的起灭。其实,这四句偈是在描述胜义谛的真如境界,与后面的「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相照应。其中的「常住一相」是超越常、无常的常住一相。前面讲过,胜义谛境界中,没有法相分别可得,所以也没有常住法、无常法可说。另外,如果有人只凭这个「无有常住」,就以为《法华经》反对有常住法的存在,他就误会得更远了。

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以上是第一安乐行的内容。如果后世有出家菩萨能够遵照这些来行事,别人就很难障碍他,大众也会认为他是清净的修行人,愿意听他说法。这样,他就能远离怯弱忧恼,自在地演说《法华经》。

结缘《法华探微》纸本书,请联系正传法师,微信ID:ZCFS2014

赞助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赞赏念诵者 释觉舟法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