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衣中宝珠(066)​形成恶见的因缘

2020-09-13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形成恶见的因缘

又此一切诸恶见趣,由六因缘而得建立:一、由因缘故,二、由依教故,三、由依静虑故,四、由依世故,五、由依诸见故,六、由生处故。

一切的恶见,由六种因缘而得建立。

由因缘者,谓彼一切萨迦耶见以为因缘。

一、由因缘,这是说一切的恶见都是以萨迦耶见为因缘。

由依教者,谓由依彼能显见趣不正法藏,师弟传闻,展转相授为方便故。

二、由依教,这是说显示恶见的经论,经由师父、徒弟辗转传授而形成。

由依静虑者,谓以静虑为依止故,于先所闻、先所信解而得决定。又此静虑复有二种:一、与宿住随念俱行,二、与所得天眼俱行。

三、由依静虑(禅定),这是说以静虑为基础,而确认先前所听闻或信解的恶见。这样的静虑又可以分为两种:一、与宿住随念(宿命通)俱行,二、与所得天眼俱行。

宿住随念俱行者,谓计前际三常论中,由下、中、上清净差别。

宿住随念俱行,是指遍常论的前三种,这是由于宿命通所见差别,看法也不同。

及于四种边无边论,由彼忆念诸器世间成坏两劫出现方便。若时忆念成劫分位,尔时便生三种妄想:若有一向忆念上下,下至无间捺落迦下,上至第四静虑之上,忆念如是分量边际,便于世间住有边想。

还有四种有边无边论,这是因为他们忆念器世间的成劫、坏劫而产生的差异。如果他忆念的是成劫,便产生三种妄想:如果他们忆念的范围只是纵向的,由底下的无间地狱到四禅天,这就产生了世间有边想。

若有一向傍忆无际,便于世间住无边想。

如果他们忆念的范围是横向的,而横向没有边际,这就产生了世间无边想。

若有忆念二种俱行,便于世间住二俱想。

如果他们能够忆念纵、横两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世间有边无边想。

若时忆念坏劫分位,尔时便住非有边想非无边想,诸器世间无所得故。

如果他们忆念的是坏劫的部分,就会产生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想,因为这时候器世间正在毁坏。

复有依止诸静虑故,当知或说一分常论,或说无因论,或说不死矫乱论。

有的是依禅定产生的异见,包括半常论、无因论和不死矫乱论。

应知此中有二净天: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若唯能入世俗定者,当知是天不善清净,于诸谛中不了达故,其心未得善解脱故。若能证入内法定者,当知是天名善清净,于诸谛中已了达故,其心已得善解脱故。

不死净天有两种:一、不善清净,二、善清净。只能入世间定的是不善清净天,因为他们对于四圣谛不能了达,因此无法心善解脱。如果能够依四圣谛发起禅定,这就是善清净天,因为他能够了达四圣谛,已能心善解脱。

当知无乱亦有二种:一、无相无分别,二、有相有分别。此中第一是善清净天,第二是不善清净天。

无乱也分为两种:一、无相无分别,二、有相有分别。无相无分别是善清净天,有相有分别是不善清净天。

简单地讲,不善清净天是证得初禅的外道(包括附佛外道),善清净天是能住于无相三昧的圣弟子。

前清净天,于自不死无乱而转,是故说名不死无乱。

善清净天,对于自身为何不死,能够正确地开示,所以称之为不死无乱。

真观按,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佛教承认有「不死之自身」,这是只有出世间圣贤才能够正确认知的。经常有人高抬禅定的重要,事实上禅定只是共外道的法门,如果不观察四圣谛,永远无法证知「不死之自身」。

后不清净,若有依于不死无乱有所诘问,便托余事矫乱避之;以于诸谛、无相心定不善巧故,先兴心虑,作是思惟:「我等既称不死无乱,复有所余不死无乱,于诸圣谛、无相心定已得善巧,彼所成德望我为胜。彼若 [1]于中诘问于我,我若记别或为异记,或拨实有或许非有。」彼于记别见如是等诸过失已,作是思惟:「我于一切所诘问中,皆不应记。」又于是中,见有余过,谓「他由此鉴我无知,因则轻笑不死无乱」。

不清净天(证初禅以上定境的外道),若有人如法地询问「不死之自身」,便以其他的说词规避之。第一种人,因为对于四圣谛、无相三昧不善巧,心里产生焦虑:「我们自称不死无乱,但还有真正的不死无乱,他们了达四圣谛,得入无相三昧,功德超过我们。人家问我不死无乱,我要是明确回答可能答错,要是答存在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他们不愿意明确答复而让人抓到过失,因此这么想:「我对于一切的诘问,都不要明确回答。」他们还这么想:「别让人家看出我的无知,而嘲笑(我们的)不死无乱。」

有行谄者作是思惟:「我于此中应如是记:『非我净天一切隐密皆许记别,谓自所证及清净道。』」如是思已,故设诡言而相矫乱。彼既如是住,邪思惟遍布其心,于彼最上清净天所,故称「我是不死无乱」。

还有一种不死矫乱外道,他们想:「我对于人家的诘问应该这么回答:『我们的净天有隐密,并不是全部都可以明确回答的。』」这么想之后,便以奇怪的说词扰乱别人。他保持这种状态,邪思维充满他的心,便自欺欺人地说:「我是不死无乱。」

由怀恐怖而无记别,「勿我劣昧为他所知」。由是因缘,不能解脱,以此为室而自安处。

还有一种不死矫乱外道,因为害怕而不敢明确答复别人的诘问,他们想:「别让人家知道我愚痴。」因为这个因缘,没办法解说,只能躲在自己的象牙塔当中。

按,所有的外道都不能解脱,何必独标这种外道?因此「不能解脱」应系「不能解说」之误,上下文才能够连贯。

又有愚戆专修止行,不能以其谄诈方便矫设乱言,但作是思:「诸有来问,我当反诘,随彼所答,我当一切如言无减而印顺之。」

由是计度有差别故,建立四种。

还有一种不死矫乱外道,不会用欺骗的言语扰乱别人,他们想:「人家来问,我就反过来问他,他不管答什么,我都认可他。」

因为心中的想法不同,而建立有四种不死矫乱外道。

由依世者,谓依过去及现在世起分别故,名计前际;依未来世起分别故,名计后际。

四、由依世,依过去世和现在世起分别,称之为计前际;依未来世起分别,称之为计后际。

由依诸见者,谓依三见,如前应知。

五、由依诸见,这又分为三种见。

由依初见,于现法中计我有色,后或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

第一种见,是指在现法当中计着我有色,将来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

依第二见,于现法中计我无色,于后所计,如前应知。

第二种见,是指在现法当中计着我无色,将来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

依第三见,我论有二:一者、说我有色无色,二者、说我非有色非无色,余如前说。

第三种见,是指在现法当中说「我既有色又无色」或「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将来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

又即计「我是有色」者,或言狭小,或言无量。计「我无色」,当知亦尔。此二我论,依第三见,立为二论:一者、计我狭小,二者、计我无量。

误计「我是有色」的人,有的误计「我狭小」,有的误计「我无量」。计着「我无色」的人也是如此。这两种我论,都是依于第三种见。

由是四种我论差别,说我有边,说我无边,说我亦有边亦无边,说我非有边非无边;随其次第,如前应知。

又即依止如是诸见,及依我论,复宣说我清净解脱,于欲静虑皆得自在,随其所欲多住处化。如其所欲安住静虑,以清净见游戏受用方便法乐,如是名为依诸见故,应知安立。

由生处者,谓我有一想,乃至广说。

六、由生处,例如「我有一想」,还有下面说的这些。

有一想者,谓在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有一想,这是指生在无色界的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而产生的恶见)。

有种种想者,谓在下地。即如所说,随其次第,应知说我有狭小想,有无量想。

有种种想,是指欲界和色界的各种说法,包括「我有狭小想」和「我有无量想」。

一向有乐者,谓在下三静虑;一向有苦者,谓在捺落迦;有乐有苦者,谓在鬼、傍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不乐者,谓在第四静虑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

一向有乐想,是指生在初禅、二禅和三禅天的人(产生的恶见)。一向有苦想,是指在地狱道的有情(产生的恶见)。有乐有苦想,是指生在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和欲界天的有情(产生的恶见)。不苦不乐想,是指生在四禅天和无色界天的有情(产生的恶见)。

[1]「若」,《会编》误作「苦」,今依《论》改正

上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