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空性不是你想讲就能讲的——上等根机者的学处

2020-09-10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上等根机的根本戒名义上是十八条,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共二十条。但因为国王和大臣各有的五条戒中,有四条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上等根机的戒实际上是十六条。

破坏村落等等

(1)对境

在藏文版佛经当中,讲了五个对境(汉文版佛经里面只有四个)。

第一个是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世界人口比较少,所以将居住了十万户人家以上的城市,都叫做“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都市。

第二个是邑。古印度具备十八种手工业(工巧明)的地方,也是比较繁华热闹的城市,但比国小一些,叫做“邑”。

第三是聚落。印度的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得等级分明,他们一般不会在一起生活,但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地方,四种种族也会居住在一起。居住了四种种族的村落,就叫做“聚落”。

第四是舍宅,无论一家、两家、三家,凡是住户人家,都叫做舍宅。

(2)心态


就是一心一意要破坏都市、村落等等。

(3)行为


采用任何一种手段,譬如放火、战争去破坏。此处不是指伤害、杀害人民,虽然汉文版佛经里面提到了“人民”的字眼,但真正的意思不是指故意伤害人民,而是因为破坏村落、城市建筑以后,其中的人民也会受到伤害。

(4)结果


在房屋建筑受到破坏以后,就会犯戒。

普通人犯这条戒的可能性很小。不要说城市、村庄,即使某家人的舍宅,佛教徒也不可能去故意放火烧毁,所以这条戒主要针对有权有势的官僚、大臣而言的。

作为初学者,这下面的八条戒比较容易犯,所以称之为初学者的八条定罪。


对非法器传讲空性

不讲经说法的人,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违犯这条戒。给别人讲经说法的人,一不小心就有犯失此戒的可能。

(1)对境

不是以学不学佛,有没有皈依和灌顶为界限。违犯此戒的对境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不能接受、理解空性,在听到空性内容以后,肯定会生起恐惧心;二是已经发了菩提心或受了菩萨戒。如果对方没有发菩提心,给他讲空性使其产生了恐惧,这就只是一个罪过而不算犯戒。给发了菩提心的人宣讲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使此人心里产生恐惧,继而退出大乘道,才会彻底犯戒。

发了菩提心的人会不会有退出大乘道的可能呢?还是会有。虽然发菩提心本身有非常大的功德,但刚刚发了菩提心还没有来得及修行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正知正见,修行的境界也不高,所以未必能接受大乘空性。

佛陀传法时,也要观察众生的承受力。一般来说,越是深奥殊胜的法,众生越难以接受,因为那些观点与凡夫的常识有很大冲突。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修法、听法的次第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印度人,不能理解密法的深奥见解和修法,所以密法也没有公开。莲花生大师等人在西藏传讲密法的时候,起初也非常保守。

空性是很深奥的,因为佛教里面的空性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冲突,我们刚刚学佛还没有经过任何学习就去听空性,很多人转不过来,就会出问题,所以空性是不能随便讲的。

最理想的听空性法的人是什么样子呢?就是像《入中论》里讲的那样,听到空性后生起强烈的欢喜心,汗毛竖立、眼泪直流等等。对这种人讲空性,对方很快会证悟。如果还没有这样的信心,最低限度也是听了没有排斥的心态。对这两种人讲空性,都不会犯戒。

(2)心态

根本不观察对方的承受能力,不看对方是否堪为法器,粗心大意、不择场合,而欲以轻率的心态宣讲空性。

但是,大家也不要因噎废食,一看到这个戒条就再也不敢宣讲空性了。宗喀巴大师也说过,如果观察了,并认为对方能接受空性,或根据某种证据认为对方不会排斥空性,然后讲了空性,结果事与愿违,对方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不但排斥空性,甚至从大乘道中退出,在这种情况下,传讲人是不会犯戒的。因为没有神通,无法全面掌握所有人的心态,佛也不会强人所难,要求凡夫必须要有他心通,否则不能传法。只要自己慎重地观察了,就不会犯戒。

犯戒者宣讲的内容,主要是指《中论》、《入中论》等大乘论典所讲的大空性、法无我,所有物质与非物质都是空性,远离一切戏论。

以前阿底峡尊者在西藏传法的时候,印度的两位戒律清净无染,言行如理如法的小乘修行人特意前来听法。当尊者给两位讲人无我时,他们听了欣喜若狂、连连称诺;然而,当尊者给他们讲《心经》里面的大乘空性的时候,这两个人连忙用手塞住耳朵,诚惶诚恐地恳求道:“尊者请不要讲这样的法了!”阿底峡尊者对此感慨道:“仅仅持守清净的戒律,是不能达到什么境界的啊!”

有些人表面看来非常令人生信,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一颦一笑中规中矩,但就是在见解上不能接受高层次的法。所以,在不观察的情况下随意宣讲大空性,就很容易犯戒。

(3)行为

自己亲自宣讲空性。

(4)结果

发了菩提心的对方,在听到空性以后产生极大的恐惧,继而退失。宣讲空性的人就会犯戒。


让人从大乘佛法中退转

(1)对境

发了菩提心,至少是发了愿菩提心的人。

(2)心态

想让对方从大乘道中退出,想使对方心中的菩提心、菩萨戒都失效,就是怀着这样一个非常坏的动机。

(3)行为

通过语言挑拨或采用任何其他手段把对方赶出大乘道。诸如告诉对方说:“你这样的人学大乘佛法,学布施、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不会成就,你干脆不要学大乘佛法了,你学小乘佛法会很快断除烦恼而成就。”只要有这样的行为,就会犯戒。

(4)结果

最终界限佛经中讲的不是非常明确,但宗喀巴大师说,应该是对方听了此人的教唆以后,认为自己业障深重,学大乘佛法肯定无望,继而从大乘道中退转,转而学小乘佛法。这样使他退转的人就会犯戒,而且罪过特别大。但如果对方没有听从自己的话,没有从大乘道中退出,则教唆者也没有彻底犯戒。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鼓励别人修学菩萨道,不可能让进入大乘的人退转,所以这条戒也不容易犯。


往期回顾

上等根机者的学处

最早诽谤大乘佛法的是谁?

不接受他人的道歉就是自寻倒霉

受持菩萨戒,是人生最重大的事情

菩萨戒的出发点,是放弃自私去奉献



慈诚罗珠堪布

微信公众平台

智慧照亮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