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为什么不能依止念头?

2020-09-07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窍诀派区分“智”和“识”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永远都用理论来解释——智就是常,识就是无常,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概念。

 

“智”可以分三个阶段:

一是从加行道到一地之间的凡夫之智(资粮道基本上没有智);

二是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智;

三是佛陀之智。

  

第一个阶段,是从初步证悟空性到登地之间的智慧。无论是修中观、禅宗、大圆满还是大手印,未登地之前都属于此类智慧。

01

第二个阶段,是菩萨入定证悟空性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无常的,因为倘若不是无常,就永远处于没有任何运动的状态当中,那样就不能有任何发展,也无法断除烦恼。

尽管其中还有识的成分,识还没有完全消失。但在一地菩萨的境界中,却感觉不到无常与识的存在,因为这种无常非常细微。

只有更高层境界的菩萨,才能看出下层菩萨的境界中还有识的成分。

 

对菩萨来说,苦集灭道四谛当中的灭和道是可以分开的:“灭”是如来藏,“道”是证悟如来藏的智慧;灭谛是常,道谛是无常。

一地到十地菩萨通过长时间的修行,无常的识的成分慢慢减少,智慧部分慢慢增上,成佛的时候,道谛与灭谛完全一致,没有分别。

从佛的智慧来看,究竟的境界中只有灭谛而没有道谛,道谛是无常的,灭谛是恒常的,这是大乘共同的观点。

  

而密法则是从母光明和子光明的角度来宣说的。母光明是指原有的智慧,即如来藏,她永远都是存在的。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及密续中,也称之为心的本性、自然智慧、自然本智、灭定等等。

修行人(包括凡夫和菩萨)的证悟境界,叫做子光明。在凡夫地和菩萨位的时候,母子光明还有分别。成佛的时候,母子光明完全相融,无二无别、一味一体。

  

如来藏始终存在,不会有任何动摇。无论是地狱众生还是十地菩萨,其心的本性都是光明的。积福不会增长,造业也不会减少,没有增减、生灭的变化,永远恒定如一。

 

由于没有真正的成就者,或具有正规窍诀、修行经验的大德引导,有些修行人的境界往往会处于阿赖耶识的状态。

02

打禅的时候从早到晚心里万念俱泯,什么也没想,当心慢慢平静下来以后,虽然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的智慧,但会有一些感受。

  

有些修行人会将自己打坐中的无念感受误认为是证悟空性,但这种所谓的“证悟”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烦恼,而只能让我们在禅定中没有任何明显的烦恼。

03

从禅定中出来以后,尽管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一些作用——能够改变、调整自己的脾气和性格,但从根本上看,是不解决问题的。这类境界都叫识而不叫智。

另外,如果修法前没有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修完以后也没有回向,则即使在修禅定,其实质也只能是识而不是智。

 

如果根本不依止智慧或没有智慧,则我们的如来藏不能起任何作用。而八识中的任何一个识,都不是这里所说的智慧,故而无法依止。

如果修行的最后还是依识,修的都是念头,则哪怕念头修得再好,也只能对解脱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没有证悟的修行,其结果必定是失败。

所以,在修行的最后阶段就要依智不能依识——要远离念头修智慧。

04

为什么不能依止念头呢?

尽管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观察,也有好的念头,譬如正知正见等等,但从智慧、从佛的境界来讲,所有的念头都是错误的观点。

如果不放下这些错误的观念,就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福报,而不能得到解脱成就。

 

每个众生心里都有如来藏,只不过被外面的一层厚厚的意识与烦恼的外衣包裹住了。如何去掉这层外衣,展现出内在的如来藏呢?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先修出离心、菩提心。当出离心和菩提心达到标准后,就修金刚萨埵等剩下的几个加行修法,之后还有一个修禅定的阶段。

虽然出离心、菩提心及禅定等都是识而不是智,但在修行初期只有这样修,才能逐步达到佛的要求,所以修加行非常重要——依靠念头断除念头,当念头消失后,智慧就有可能显现出来了。

收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来源于《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