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经》讲解三
接下来讲讲经文里十六个随烦恼的具体含义:
1、 觊觎:非分的贪婪。什么叫非分的贪婪?就是企图占有不是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的物品。比如说盗贼偷窃、抢劫他人财物时,现起的就是这种烦恼。所以觊觎可说是一个典型的盗贼心态,它属于贪烦恼的一种,是最严重的贪烦恼。
2、恶意:危害别人的企图。像有的人的嗔烦恼可能仅仅是生气,但是他没有害人的企图。而恶意就不仅仅是生气,还有危害别人的企图。比如说一个人在杀人之前,肯定有害人的恶意。恶意是很严重的嗔烦恼。
3、愤怒:明显的怒气。有的嗔烦恼只是心里不舒服,但是不一定表现出来。愤怒是已经表现出来了,是比较明显的嗔烦恼。愤怒和恶意的差别在于:不一定有害人的企图。
4、怨恨:不忘旧恶。怨恨是对过去别人让他不快的事念念不忘。怨恨会随时间而累积,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嗔烦恼。
5、轻蔑:贬低别人的成就(恩德)。根据注解,这里的轻蔑着重指的是贬低他人的恩德。比如说某人的技能是向一位老师学的。到了功成名就以后,他就说自己的技术是自己练出来的,和老师没什么关系。或者有人做生意,别人给了他本钱,资助他。后来他生意成功了,他就说生意主要是靠自己打拼,和别人的资助没什么关系。这里的轻蔑有忘恩负义的意味。
6、自大:自以为和功德魏巍的人同等。比如过去在网上就看到某些人,说自己是菩萨再来,或者说自己是佛陀再来,或者说自己是阿罗汉,或者说自己是证果的圣者。而实际上呢,这些人连基本的佛法都不懂。真正的圣者是不会随意宣称自己的成就的。根据戒律和佛法的要求,宣布自己的成就只能是在合适的机缘,不能随意地在公开的场合乱说。在很多时候,真正的圣者往往是隐藏自己的成就,以免发生种种弊端。如果遇到一个人动辄就在公开的场合宣布自己的成就,这人不是骗子,就是自大狂。
7、妒忌:对别人的成就感到不快。根据南传阿比达摩,妒忌(嫉妒)是与嗔根心相应的烦恼。也就是和嗔烦恼是同一个族群。应该说,妒忌是普遍存在的烦恼。比如经常说的“仇富”就是妒忌的一种。
8、吝啬:不愿和人分享自己的成就。有钱不愿意布施;学到佛法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有禅修心得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这些都属于吝啬。吝啬也是和嗔根心相应的烦恼。因为它的本质还是不愿其他人得到快乐,和慈心(无嗔)刚好相反。
9、欺瞒:隐瞒事实(自己的过失)。这个隐瞒主要是指自己的过失,而且是比较严重的过失。像有的贪官贪污了公款,想方设法的隐瞒,这就属于欺瞒。
10、伪善:装作利益别人,实际危害他人。注解说明伪善就好比“把蛇伪装成鱼”(鱼是美味,而蛇则有害)。类似俗话说的“披着羊皮的狼”的意思:表面上是要给别人利益,实际上是危害他人。像那些贩卖假货的商家表面说促销优惠,实际是用质量低劣的假货冒充真货,危害消费者。这就是伪善。
11、顽固:不能接受善意的意见。顽固是傲慢的一种:觉得自己的想法总是最正确、最好的,对于别人不同的意见很难接受(即使别人的意见更为正确)。
12、逞强:总想超过别人。我有一次坐车时,就发觉旁边有辆车总是喜欢超车。像这种就属于逞强-总要显示自己:“我的车好;我的技术比你好;我比你快。”这就属于逞强,也是傲慢的一种。
13、傲慢:和他人比高低。傲慢在主要的烦恼里面出现过,在随烦恼里也有。这是佛经里面经常出现的现象(重复),有强调的意味。傲慢的巴利词的词根是“比较”的意思。傲慢的人就总是喜欢跟人家比,当然主要是觉得他自己比别人强。但是他如果觉得比别人差,这也叫傲慢;他觉得跟别人一样,也叫傲慢。只要有比较就是傲慢。这种比较实际是出于无意义的攀比和虚荣,没有任何好处。
14、极傲慢:极度的傲慢。傲慢的极品。
15、自负:陶醉于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危险。比如说有的小青年因为年轻就 自我陶醉(觉得自己似乎永远不会老),任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看不到老、死的危险)。还有的人懂了一点佛法后就觉得:自己对佛法很了解,比其他人都强。实际上他还有很多法都没学过,还有很多佛法的深意没有领悟。但是由于自负,没有继续努力修证佛法,导致自己水平不能提高。
16、放逸:放任心被烦恼染污而不对治。比如一位禅修者坐禅时,突然想起过去喜欢的电影情节,然后就一直沉浸在电影情节的回忆里,没有意识到这是禅修的障碍,没有进行任何对治,这就是放逸。放逸的反面是精进:时刻对烦恼保持警觉,时刻注意对治出现的烦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