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琐事,何时放下何时了
世间上的琐事,若去希求,
就没有一个完结之时。
何时放下,何时才会了。
-无垢光尊者-
万劫难得的暇满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也拥有修行佛法的种种条件。但若被今生琐事紧紧缠缚不愿出离,很可能依然是空手而返。
不要一说到“无暇”二字就想到地狱的烊铜灌口、饿鬼的饥寒交迫。其实,没有心力、精力修持佛法,就是无暇。它可能早已悄无声息地发生,我们却很少察觉。
▏《普贤上师言教》中这样解释“为今束缚”的含义:
“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人的一生没日没夜、辛苦劳作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获得财富、地位以及享受生活的资本。
如果一切劳碌唯一是为了获得今生的利益,被今生的财、色、名、食、睡牢牢牵引,即便这辈子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却仍然无法出离轮回,仍然要面对三有险途。如果今生被名闻利养所束缚,我们就很难有空闲去修持解脱正法,到头来,只能自己一个人走上中阴险路。
而实际上,今生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最终什么也不会留下;临终时只有善法功德才能够解救我们,可如果我们一生中没有行持任何善法,又能依靠什么帮助我们在临终时度过难关呢?
常有人说“我等孩子高考完就好好修行”“忙完这个项目我再做功课”“等退休了就有时间修行了”。
可是,“忙过这阵就清闲了”其实是一个错觉,永远无法实现,因为世间的琐事永无完结。这个项目结束,也许真的没有下一个项目要忙,但家里却出现了状况。把孩子送到大学,你的确不用像以前那样照顾他的生活,但工作上又面临新情况。
生活中的状况没有终结的时候,何时放下何时了。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说:“孩提时随父母转,韶华时随朋友转,年迈时随子女转,愚者恒时无自由。”意思是说,我们在儿童的时候被父母安排,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往往会迷失于爱情或者是所谓朋友义气之中,到了老的时候总是为子女操劳不休。如果我们不具有看破放下的智慧和勇气,实际上自己能够主宰的时间是很少的,一生都是在被他人所缚的监狱之中而不自知。
《前行笔记》中云:“被今生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一心为了他们辛勤劳作。营营役役为家计,噩噩浑浑白了头。世人大都如此,惟是不明白:生死只在呼吸间,一口气上不来,再怎样家大业大也要撒手,再亲的人也不得不分离。”
有人可能会想:“我的家里绝不能没有我,我如果不在了,家里人就活不下去了。”但是,真的等到这个人没了以后,家里人还是会照样生活,在处理完亡者的尸体以后,家里人也就心安理得地活下去了,照样男婚女嫁。
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人心的规律也是这样。再难割难舍,日子总要过下去,虽然万般无奈,生活也得继续,活着的人终究会慢慢习惯。没有谁的缺席是不能被时间一笔带过的。
作为修行人,应该这样想:自己死亡的时候,谁也没办法代替;同样,谁也没有办法代替谁活。生时的种种境遇,看似都有家人、同事或朋友围绕在周围,但这其中的感受和经历,永远是独自承担的。
一般来说,天下的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些,为了子女他们可以付出所有,这种付出是不计后果的,哪怕是以恶业为代价。但子女的苦乐终究是由他们自己承担,父母为利益子女而造作的业也只有自己承担——任何人都是自己造因,自己感果,谁也代替不了。
苦乐因果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一个家庭中每个人的苦乐也有明显的差别,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他们内心的苦乐感受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同,感召的苦乐也会有所不同。
既如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在追求自己和家人此生的安逸享受上,就非常得不偿失了,倒不如为彼此的解脱多作筹划、准备。
能够看破今生最好,如果不能彻底放下对今生的所有贪执,那么至少应该在心里尽己所能调整,放下一些执着,为修持解脱道留出时间精力,这对自己乃至家人生生世世的安乐都非常有必要。
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被紧紧束缚于今生琐事时,应当如何调整呢?
《前行备忘录》说:“要对治贪爱今生,务必念及无常四际所摄的弊端。”什么是“无常四际”呢?就是“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堆际必倒、高际必堕”,有时加上“合久必分”。
思惟无常,并不是背一遍无常四际的法相名词就行了,而是拿到自己生活中的时时处处去体认,看看佛法是如何客观精准地描述我们的生活的。这样的观察和体认,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生起深刻的信心。
无常是对生活最好的描述和总结。
任何人、事、物都没有恒常稳固性,多好的人、多好的缘分,说散也就散了。事物的衰损、人事的分离完全不由我们说了算。短短一生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而我们又为后世备了多少“行路粮”呢?
如果把时间都花在今生各种琐事上,不管如何忙碌,到头终究是一场空。所以,如果认识到无常,我们就会想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修行解脱正道上,就不会没有空闲来修持正法,这样就会逐渐摆脱“为今束缚”的违缘。
编辑整理自《普贤上师言教·浅释》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