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088微细的意识,是否能长存不灭?

2020-07-30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您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一、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要是没有思考的活动,“我”是否消灭了?

二、很微细的识阴,是否即能长存不灭?

三、什么是佛教的哲学化与玄学化?

佛学论文写作方法088- 第五章17

意识可以分别五尘的微细相,又能思维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的法,在一般人可以认明的六个识当中,它特别的伶俐,所以很多人会以意识为我。例如,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就是以意识的想阴,证明意识的存在,然后又把意识当作是我。实际上,在睡眠或昏迷时并没有意识的思维活动,但人还可以活着,这是一切人都可以现观的,若笛卡儿的主张是对的,他要怎么解释:这个时候“我”到哪里去了?当然,他可以说,依照他的定义,这时候“我”是不存在的。不过,如果这样解释的话,已经违背世间人对于“我”的共同认知了。

当代美国学者约翰塞尔(John R. Searle )也注意到笛卡儿的错误:

笛卡尔的理论实际蕴涵着,若我停止具有意识了,那么我也就停止存在了。但这样一来,我又应当如何说明,很多还活着的人的确常常间歇性地失去意识(比如在他们上床睡觉的情况下)。[1]

塞尔发现睡眠时没有意识,这和唯识典籍中出世间智者的说法完全一致,因为这是客观事实,所以会被世间智者所观察到,此即是佛经中所谓的“如实知见”。如果是信仰,就没有这种客观性,不会被信徒以外的人所接受。

以下的经文,将识蕴比喻为幻象: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头,幻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幻无坚实故。如是,比丘!诸所有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识无坚实故。[2]

这段经文说,识蕴的无常是没有任何例外的,都像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幻象一样的虚妄不实。所以,若有人企图以任何方法保持识阴使之常存,都不可能成功。若主张某一种形式的识阴可以常存,即落入凡夫我见中。

《成唯识论》说:“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3]意思是说,有的部派误计在无想定、灭尽定、睡眠、昏迷、正死位时,有微细意识继续存在着,但是此细意识如何运作,以及它所了别的对象,都无法被人们所证知。然而《阿含经》说得很清楚,任何意识都不可能常存,包括微细意识在内,即如前段经文所说“诸所有识……若粗、若细……无常、苦、空、非我”。因此,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得到证实的,所以他们才会主张,这样的细意识是不可知、不可证的。(这是因为实证轮回当中不变的主体非常的困难,所以这些修行人便以假说代替实证,这种作法就是佛教的哲学化、玄学化。)他们企图在意识当中,别立微细意识,以为常存之法,实际上已落入凡夫我见中,无法断三缚结了。如果他们放弃这种想法,而在六识之外,别寻可知、可证的第八识心,就不是误计了。因为,在一切时、一切位(包括睡眠等五位),都有第八识相续存在着。但是,第八识不应该称之为微细意识,因为所有的意识,不论或粗或细,都是无常。而且,第八识的行相,以及所了知的对象,是可以被证知的,不需要假想一个不可知证的法。

参考答案:

一、 睡觉时并没有思考,但是大家会说“我晚上睡觉”,这表示我们所认定的“我”并不会因为没有思考而消灭。

二、 《杂阿含经》说:“诸所有识……若粗、若细……无常、苦、空、非我。

三、 把原本可以实证的东西,假设为不可知。

[1](美)约翰塞尔《心灵导论》,徐英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页23

[2]《杂阿含经》卷10(CBETA, T02, no. 99, p. 69, a7-16)

[3]《成唯识论》卷3 (CBETA,T31, no. 1585, p. 17, a10-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