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同样的词句,有不同的含义
当然,曹溪原本和宗宝本改成“死”,那这也是有道理的,那“一念断即死”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死”也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的意思:一个就是断绝,“死”不是人的死亡,是断绝了念头,就是这念头死掉了;然后别处受生,别处又开始诞生了。把“无”字去掉了以后,这不太好解释。
如果我们把这个“死”理解为死亡,这样的话,“无”字去掉了以后,仍然是可以解释的。如果一念断绝,那不就是跟人死的时候一样吗?前面也讲过了,如果你认为无念是断绝念头、百物不思的话,你把自己当成像砖头、石头一样没有情感的东西。如果在这个地方的“死”,我们理解为人的死亡,那就是你这个念头断绝了,没有用。为什么呢?人死了以后,在别处受生,还要转世、还要轮回,你的这个禅定没有解脱,这有什么用呢?
意思就是说,你一念断绝后就跟人死亡一样,那达到了这个程度也没有用。为什么呢?死亡以后,人还不是还要投生吗?别处受生,下一世还要投生,还不能解脱。所以你这个禅定、这个无念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这个“无”字改成“死”字,那是要这样子解释。这个曹溪原本、宗宝本等,绝大多数的《坛经》版本都是这样解释的。
我们现在用的虽然是敦煌版,但是有人把敦煌版也校对了一次,他就把敦煌版的“无”改成了“死”。这样的校对,我觉得有可能是有一点点过了。大家可以作参考。
这个时候还有一个疑问,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讲“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那不是说断绝念头就是证悟了,看到了佛的法身了?那么今天这个当中说,断绝念头就是死亡了;断绝念头,那你就把自己当作没有情感的石头砖头一样。同样的“断绝念头”,有些时候断绝念头以后就证悟了法身;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跟砖头、石头一样没有情感;有些时候说断绝念头就是死亡了。为什么这么讲呢?
大家要注意,断绝念头是无情,这个断绝念头是什么意思呢?把我们的念头停止下来,不产生念头。前面讲的“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这个断绝不是念头停止了,念头还在。但是每一个念头出来的时候,看到了它的本质,断掉了念头的执著部分。念头没有断绝,念头的执著断绝了,所以这种断绝不是百物不思。这个念头断绝其实就是见到法身了。后面的这个断绝念头不是看到了它的本性,而是它自己就没有念头了,就是像昏迷、深度睡眠时候的断绝念头。
《坛经》很多地方就用同一个词“断绝念头”,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法身、证悟,有些时候断绝念头是不好的。我们要区分清楚,这个理论上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就是修行的时候。实修的时候,对一个证悟的人来说,有念头也不是什么坏处,没有念头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证悟了以后都是一样。有很多很多的念头也没有问题,每一个念头出来了以后,就看到了它的本性了,那么念头的本性和没有念头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他证悟的是什么呢?不是有念和无念,而是有念和无念的本质。
有念头的本质和没有念头的本质没有区别。证悟的人,他所证悟的不是念头,也不是无念,他证悟的是念头的本质和无念的本质。所以有念头、没念头都无所谓的。没有证悟的人,那就喜欢没有念头的状态,这个是比较平静的;因为平时日常生活当中都有念头,打坐的时候也有很多念头,心静不下来,所以很多人就很困扰。
没有证悟的时候,这两个有一点点区别。有念头就没办法静下心来,没有念头心能够静得下来。但是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区别,有念头也是有执著的,没有念头同样也是有执著。所以没有证悟的时候,这两个当中我们会做很多的取舍,但是证悟了以后,这些都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虽然是同样用了“断绝念头”这个词,但是内容不一样,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如果认为断绝念头是证悟,这就是断见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你真的能做到没有执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