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中宝珠(040)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36;36(30)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一面。语舍利弗言: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稳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稳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于无常,变易,不安稳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这里,后面的《瑜伽师地论》还会解释。「沙门」是出家修行人,「婆罗门」是在家修行人,所以「沙门、婆罗门」就是指一切的修行人。输屡那问舍利弗:「针对无常色去建立说『我比别人厉害、我和别人一样、我比别人差』,为什么修行人有这种想法而没有见到真实?」他对于受、想、行、识也问了同样的问题。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答云:「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答言:「无常。」「若无常是苦耶?」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舍利弗反问他:「你认为色法是常法还是无常法?」输屡那说「无常」。又问:「既然是无常法,是不是会让你受苦的法?」输屡那答「是苦」。舍利弗说:「如果色法是无常,是苦法,是会变易的法,多闻圣弟子会不会把色法当成是『我』、与『我』不相干或者认为『我』和色法相互包含,会不会做这种想法?」输屡那答「不会的」。
这个地方我们要先讲一下,「是我、异我、相在否」是疑问句,如果平铺直叙地说,则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在《杂阿含经》里出现的次数很多,包括意思相近的话,有一百多次,所以它是《杂阿含经》最重要的法义,但是现代学者,包括佛教的出家人或弘法师,对于「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解释几乎都是错的,因此研究《阿含经》的人虽然很多,却没办法成就「五阴非我」的观行,就没办法断三缚结,也没有办法证初果。
这里的「我」是指轮回中不变易的主体,在唯识学中叫做「第八识」。为什么色法不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能藏的心体是常恒不变的,它不是物质,不是三界中的存在。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管人生到天上还是下地狱,都是在三界里面,只有涅槃是在三界外。五阴是无常法,第八识是常住法,它们的体性不同,所以色法不可能是第八识。你也不能说色法跟第八识相异,因为色法是第八识流注种子而产生的。五阴中行阴的造作会对第八识的种子产生影响,五阴和第八识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也不能说五阴和第八识是相异的。「不相在」不是第八识在五阴,也不是五阴在第八识。这个地方在《实证佛教导论》和《实证佛教修行方法》里解释得很详细,所以这里不再多说了。但这个地方非常重要,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听我讲,一定要把《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有关「非我、不异我、不相在」的部分仔细地读过。要把自己的怀疑全部都用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检验,把一切的怀疑全部排除掉,以后才能修学《阿含经》而证果。
还要跟大家讲一件事,对话的两个人认为理所当然的部分,经教并没有写进去。舍利弗问:「如果色法无常、苦、是变易法,你会不会以为色法是我?」输屡那回答:「不会。」这说明这两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我」是常住、没有苦、不会变易的。而五阴的体性和「我」不一样,所以输屡那就直接说色法不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共识,这样的回答就毫无意义。这是用语言学解释经典,属于文理解释的范围。
还有一点要请大家注意,「我」虽然是不变易法,却是会变异的法。不变易,意思是说它不会被整个换掉,至少能藏的心体是永远不改变的。变异,则是说它所藏的内容会一点一滴地改变,因为这个缘故,才能跟无常的五蕴不相异。「易」和「异」这两个字发音一样,意思也相近,所以许多人会听错或者用错字。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不要以为真观在吹毛求疵,能够精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深细的佛法才能够做准确的思维整理。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所有的色法,无论是过去色、未来色、现在色,内色、外色,粗色、细色,好色、丑色,远色、近色,全部都不是我,不异于我,色不在我,也不是我在色。能够这样现观,称之为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受、想、行、识」也和色法一样,都是无常、苦,是变易法,它们和生死轮回中不变易的主体很明显是不同的,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和「我」中所含的种子却互为因果。因为身口意行的造作会熏习第八识,改变其中含藏的种子,将来碰到缘的时候种子流注出来又形成未来际的五阴,所以你也不能说五阴和第八识是相异的。
这个部分很不容易,《阿含经》却没有交代理由,这就是《阿含经》那么难懂的原因。当初编辑经典的人认为这是声闻法的秘密,不能随便让人知道,因此他们在编辑经典的时候,把许多内容省略掉。真观把这个道理写出来,请大家要珍惜,你能够如理地抉择法义,就能够很快地证得初果。
另外,你还要知道对答的双方,都有一个未记载于经典的共识,他们彼此都知道「我」(atman )的体性是常、无苦、不变易法,所以当时舍利弗这么一解释,输屡那马上就懂了。古印度人对于「我」都有这个共识,这在《奥义书》等外道典籍已经写了。有人因此将atman 认定为外道法,这犯了「以人废言」的逻辑谬误。外道典籍写的东西并非全是外道法,佛法是依据事实真相的,如果外道的说法是正确的,佛陀不但不会否认,还会正面承认它。佛陀承认「我」是常住、无苦、不变易,但是外道所说的atman 一定会落在「五阴是我」「五阴异我」「五阴在我」或「我在五阴」,因此佛陀将法义修正为「五阴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先前我已经在《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以及《实证佛教修行方法》中相应的部分,解释得很清楚了,我在这里不再重讲,请大家去读书,把这个地方彻底搞清楚。这是修学《杂阿含经》最大的关卡,如果你没搞清楚,你就看不懂《杂阿含经》,没有办法成就五阴非我的观行,也没有办法证初果。
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也就是说,你一直修习「五阴无常、苦、空、非我」,到最后你一定会对五阴生厌、离欲、解脱,会有解脱知见。知见什么?那时候你能替自己证明:「我生已尽」──我这辈子的五阴就是最后一生了,「梵行已立」──解脱道应该要修学的清净行已经树立了,「所作已作」──解脱道该修习的东西都修习完毕了,「自知不受后有」──自己知道以后不会再有三界有,这辈子结束一定入无余涅槃。他可以为自己作证,不需要别人来替他作证。
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远尘、离垢后面会解释,都是初果的证德。
我在《实证佛教修行方法》讲过,如果今天有一个人从来没有学过佛法,只要他的思辨能力还不错,他去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来跟他解释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道理,快的话半个小时,慢一点大概三个小时,他就可以断三缚结、证初果。因为经典记载两个人对话内容有限,而且没有过夜或吃饭的记载,因此时间不会超过三个小时。所以大家不要妄自菲薄,以为证果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你觉得不可能,就是没有信心,这样就证不了初果了。你的条件不会比输屡那差,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经典,输屡那只能听一次。如果你的思辨能力比输屡那差,半个小时证不了初果,那三个礼拜呢?三个月呢?我想大部分人都能证初果。如果你的思辨能力不好,观行不彻底,无法达到「尽所有性」,这个时候就会有些渗漏,不是初果,而变成初果向。
现在你直接看到经教,这就是《杂阿含经》的内容,一个字也不多,一个字也不少,没有变更,你就知道真观在《导论》和《修行方法》中讲的证果原理跟《杂阿含经》完全一样。所以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听信别人莫名奇妙的言语,以为末法时代不能证果,其实不是这样的。人家听一次法就证果,如果你觉得自己根器比人家差,就把那个地方反反复覆读个十遍二十遍甚至五十遍一百遍,还要写修行笔记,这样做三年,不证初果都难,最差你还是可以证初果向。初果向也是果位的一种,在未来际去除障道因缘后,由于曾经熏习的缘故,你迟早会证初果,甚至也可以证阿罗汉。你对这个法门要有信心。
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
后面会解释这里,所以我们先不讲。
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他听法的时候是坐着的,证了初果以后他很高兴,从座位起来,偏袒右肩,跪一只脚,合掌告诉舍利弗:「我现在已经得度了。从今天起成为皈依佛法僧的在家居士。我今生都会很清净地皈依三宝。」「优婆塞」是男性的在家居士,女性叫「优婆夷」。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在他证初果之前他连佛弟子都不是,根本就没有三皈依!所以说有没有三皈依不是问题,有没有受戒更不是问题,都不会对证初果造成障碍,因为证初果纯粹是见地上的成就。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样就证初果有点不对劲。」我们讲过,烦恼有两种,一种是见所断烦恼,也就是说当你在声闻见道时会断掉邪见。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叫三缚结,这三个都是邪见,它就是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你把它断了。断掉后你的贪瞋还是很重,没有办法取证无余涅槃,这很正常,但你不要因为这样就说这不是初果。等一下《瑜伽师地论》会把初果的证量解释得很详细,当你证了初果之后你就拿你自己的证量功德和这个去比对,看看自己是不是符合这个条件,如果符合你就是初果。不需要怀疑,因为经教就是这么写的。
如果别人主张他是初果,你不能看他脾气很大或贪习很重就说「他这样凭什么是初果」,这样一讲你就是毁谤圣贤僧,果报会很重,所以你要小心。自己不懂的道理宁可保守一点,不要乱批评。现在网路上动不动就有人乱骂一通,有时候他骂的就是证果的人和正确的法,这些谤法、谤僧的事例每天都发生。除非知道悔过,他们都要下三恶道。就算不下三恶道,以后还是要还人家。《法华经》讲,毁谤善知识的人将来必须还清亏欠才能证果。他过去毁谤过这个善知识,将来要见道的时候要来找这个善知识,但过去的因缘很不好,他亲近善知识时会受很大的罪。
俗语说:「宁可吃过头饭,不要讲过头话。」喜欢讲过头话的人往往谤佛、谤法、谤僧。你可能觉得「我绝对不会谤佛」,有些佛门中的外道讲「成佛之后还修双身法」,这么讲不就是谤佛吗?佛都是现出家相,怎么可能去修双身法?你不要搞错。湖北省博物馆曾经展览双身的佛相,一尊佛抱着女人,叫「欢喜佛」。佛不修这个,他却说佛要修这个,这就是谤佛!你要是不懂得佛法,一不小心就会谤佛、谤法、谤僧。
初果向以上的修行人都属于僧宝,但是在网路上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他讲的法是对的,有可能是初果向以上的修行人。你不知道,结果你看他不顺眼就骂他。只要你骂错了就是毁谤三宝,真的要小心。
复次,嗢拖南曰:
想行、愚相、眼、胜利,九智、无痴与胜进,
我见差别、三相行,法总等品、三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