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受骗是果也是因

2020-05-23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问:

有人问:“诈骗、谎言与工作、恋爱的沟通有何关系?

我的答案是:都建立在信任之上。两人之间如果有坚实的信任基础,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方都会往好的方面解释。反之,如果双方互信薄弱,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对方都会往坏的方面解读。

比如在恋爱关系中,受到信任的一方,即使劈腿晚归,只要找个“招待客户”的借口,就可了事。但是不受信任的人,即使真的是招待客户,也会被怀疑。只要建立了信任关系,谎言会变成真话;要是没有信任关系,真话也会变成谎言。

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错信:被骗。这里面有什么唯识的含义呢?和戒禁取见有什么关系?

答: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一体适用的法则,也是最高层次的法则,但是很多法并非我们能够现观,这个时候还不如降低法则的层次,再来观察与思维整理。例如,您讲的问题,用三量来解会比较贴近。

诈骗、谎言、工作、恋爱,都要建立在信任关系上,能信任的是意识,意识并不是能生万法的第八识,但是若无第八识流注种子,意识也不会产生信或不信的心态。

受骗是果也是因。从果的部分来看,撒谎的人所以会得到信任,是因为过去与受骗者有善因缘。从因的部分来看,诈骗者以后讲的话,受骗的人便不会再相信。

以三量来看,信任的知识是正教量(真话)或相似正教量(谎言),发现真相则是现量。谎话只能暂时取信于意识,实际上第八识在对方说谎的当下已经了知,但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的善因缘还没有尽,所以第八识继续流注种子让意识产生信任的态度。一旦善因缘尽了,信任便会转为怀疑。

反过来说,对他人的如实的指导,有时候对方却不愿意相信。一般的原因,是对方与指导者过去世有恶因缘。但是,受指导的人毕竟会渐次发现真相,这时候恶因缘便会转为善因缘。

戒禁取见来自非因计因,用信任关系去决定事情,是用正教量或相似正教量做基础,所以有时候会变成非因计因。例如,误信小道消息而买进股票,以为会赚取暴利,结果却惨赔出场。

人间最流行的谎言是五阴永恒。如是主张的骗子会被众人歌颂,千年不绝。不过,他们并非有意欺骗,而是不明白自己的无知,却过度自信,讲了夸张而美丽的言语,例如“海枯石烂,此情不渝”。

本文摘自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第12期“问与答”

————————

返回顶部